浅析地域特色在博物馆陈展中的表达
——以嘉峪关市为例

2023-11-13 07:57雷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6期
关键词: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雷佳

(嘉峪关城市博物馆,甘肃 嘉峪关 735100)

0 引言

博物馆是近代兴起的一项文化事业,却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这座神庙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因此,英文中的博物馆一词也就由希腊文的“缪斯”演变而来。

中国的第一座近代博物馆是南通博物苑,它的出现揭开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新篇章。进入新时代,全国博物馆事业如同雨后春笋,得到迅猛发展。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国博物馆数量由4692家增长至5788家,博物馆年度参观人数由7亿人次增长至12亿人次。2023年5月18日,国家文物局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职能,是当下所有博物馆的关键任务。

嘉峪关市境内共有两座公办博物馆:一座是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以展示长城文化及嘉峪关境内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物资源为主;一座是嘉峪关城市博物馆,以展示嘉峪关自建市以来近60年的辉煌成就及艰辛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两座博物馆的陈展都具有比较鲜明的主题特点和地域特色。

1 嘉峪关博物馆陈展中的地方建筑特色

1.1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陈展中的地方建筑特色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长城历史文化为陈列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原馆在嘉峪关市区新华南路,建成于1989年10月。建筑风格充分体现长城特色,中间是一座外形似烽火台的主体建筑,两侧像蜿蜒起伏的城墙呈“八”字形圆弧状向两侧延伸,整座建筑恰似烽燧相望、长城相连,让人一眼看去就能联想到此馆的陈列主题与长城紧密相关。

1998年,为促进文物事业发展,充分体现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搬迁至嘉峪关文物景区内,于2003年5月1日正式面对大众开放。新馆占地面积4523平方米,建筑面积3499平方米,展览面积2700平方米,为一座城堡式半地下式建筑,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座雄伟的长城城堡,烽火台等建筑在其间高低错落地分布着,整体建筑古朴而厚重,极具长城特色与地方特色。在馆址的旁边,还保留有一段明代遗留下来的古城墙。长城博物馆、明城墙坐落在600多年的“天下雄关”脚下,与古老雄关相互映衬,共同构筑起嘉峪关这片地域独特的风景线。

内部陈列也是以长城风格为主。在展厅布局上,大多以长城元素体现,展板、浮雕墙、模型都采用长城垛口的形式设计。尤其是展厅中的一处转射,完整地复制了汉长城转射的建筑风格和结构,在一面黄土夯筑的城墙上,木制的转射镶嵌在其中,游客可以用手转动转射,去体验古代长城戍守的士兵用转射去观察长城外的地形和敌情等情况。类似于这种建筑设计能够让公众可以沉浸式地体验和感受长城文化。

1.2 嘉峪关城市博物馆陈展中的地方建筑特色

嘉峪关是一座新兴的工业旅游城市,1965年建市,是依托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酒泉钢铁公司而兴建起来的城市,因此城市的历史并不长,从1958年酒泉钢铁公司开始兴建也仅有60多年的历史。但城市定位非常显著,就是工业与旅游。因此,嘉峪关城市博物馆的外形极具工业科技风格,其外观是一个椭圆形建筑,高高地耸立着。下方有长长的阶梯,仿佛一座停止在那里的宇宙飞船。嘉峪关城市博物馆位于嘉峪关市五一南路1379号,雄关广场东侧,占地面积20986平方米,建筑面积11038平方米,总高度21.45米,展厅面积6520平方米,于2008年8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

馆内的陈展非常富有地方特色。在常设展览“戈壁明珠—嘉峪关市建设成就展”中,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共分为三个篇章:“辉煌篇”“展望篇”和“历史篇”。第三篇章“历史篇”中展示了嘉峪关这座城市最初的建设者曾经的艰苦岁月。当年嘉峪关的第一批移民,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在无水、无电、无通信的环境下忘我地艰苦奋战,从成立到酒钢的初步建设只用了短短5个月的时间,建设速度之快、成绩之大,在中国冶金建设史上也是罕见的!在展厅的陈展中特意1∶1真实复原了当时建设者们居住的地窝子。地窝子就是从地面向下挖1米到2米的空间,就像一个洞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遮风挡雨的最好选择,但是通风差,安全性不强,随时有坍塌的可能。这样的建筑记录着奋斗者的艰苦岁月,也是嘉峪关城市博物馆陈展的地方建筑特色的体现。

城市博物馆最大的特点是展示城市工业旅游发展的新成就,科技感也是它的一大特色。陈列的第一篇章有一个非常醒目的建筑模型—西部明珠气象雷达塔。气象塔高99米,是目前我国最高的气象塔,由裙楼和外观为钢网海豚造型的塔楼组成,共有20层,地下2层,地上18层,站在塔顶可以俯瞰东湖全景。海豚顶部的圆球为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仪,可以监测半径200千米范围内的风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最大可监测半径400千米范围内的天气情况,有“超级千里眼”之称。这座气象塔是一座集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观光游览于一体的综合性塔楼。而它的海豚造型也有更深的寓意—海豚是海洋里最聪明的群居动物,海豚头顶圆球,象征嘉峪关人民团结协作,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建设美好家园。

嘉峪关城市博物馆把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与当今最新的高科技建筑元素融入陈展之中,这是当地建筑元素体现在陈展中的一个经典之作。

2 嘉峪关博物馆陈展中的地域特点

2.1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陈展中体现出的地域特点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是一座以长城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但嘉峪关境内有众多的文物资源,譬如黑山岩画、魏晋墓群等。更因为嘉峪关自古以来是古代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早在汉代,黑山石关峡口就是通往西域的必经通道,可以说,嘉峪关这方土地与丝绸之路紧密相关。众多的文化元素在这里聚集,因此,展览中使用了大量魏晋墓的出土文物、彩绘砖画、黑山岩画的复制件及图片,充分融入了地域文化内涵。

在第三展厅的表现“河西长城与丝绸之路”的单元中,采用了大量的魏晋砖壁画,有采桑、畜牧、农耕、宴饮、狩猎、出行等,其中最醒目的一幅是放大的《驿使图》。《驿使图》原画长34厘米、宽17厘米,画面上,驿使头戴黑帽、身着短衫、足蹬长靴、左手举牍、右手持缰,飞马疾驰,表现了驿使不分昼夜飞马传书的情景。这恰恰是自汉代以来,沿长城设驿站,遍布各地的国家通信网络的真实记录。

而另一幅《烤肉图》也是地方文化的有力表现,图中是一仆人手举三股叉,叉上串满了烤好的肉串,正在步行前往为主人送食。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大部分水源来自祁连山冰川融水,戈壁上生长着许多野生植物,有些还是珍贵的中草药,所以这里自古就是天然牧场,马儿成群,牛羊遍布,牛羊肉肉质鲜美,再加上独特的烧烤方式,使嘉峪关的烤肉在魏晋时期就已被人们普遍喜爱。到了如今,嘉峪关烤肉技艺还被列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单元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展品是伏羲女娲棺板画。该板画1971年出土于嘉峪关新城乡魏晋古墓,长290厘米,宽60厘米,棺板内侧绘人首蛇身图案,是我国古代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的形象。伏羲手执金乌,象征太阳;女娲手执蟾蜍,象征月亮;人首蛇身,代表着古代劳动人民对于人和生命起源的认识。除此之外,棺板上还绘画了很多形似于龙的动物,它们可以传达给我们三条信息:首先说明主人生前地位非常高贵;其次说明墓主人非常富裕,生前家财万贯,家境殷实;最后说明这一家是人脉广博、人口众多的大家庭。古代丧葬讲究男松女柏,因为古人认为松柏可保千年不坏。这具棺板为柏木所制,可见棺中所葬是一位女性。这件展品向观众展示了魏晋时嘉峪关一带的丧葬习俗。

在最后一个单元“古今嘉峪关”中,陈展时运用了大量的嘉峪关本地文化元素,比如嘉峪关关楼的模型、黑山岩画复原图,还有晚清时经过嘉峪关的历史名人林则徐和左宗棠留下的墨宝。并把嘉峪关境内的长城遗迹清晰地加以展示,既凸显出长城博物馆的主题,又充分体现嘉峪关本地地域特色,紧紧围绕嘉峪关,从古、今两个角度加以对比,既有关也有市,让观众一目了然,对嘉峪关的历史沿革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了解。

2.2 嘉峪关城市博物馆陈展中所体现的地域特点

作为一座城市的原生标记,嘉峪关城市博物馆的陈展与这座城市紧密贴合。嘉峪关因企设市,所以这座城市的兴起绕不开西北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与发展。在陈展中用了很多照片及文物再现了酒泉钢铁公司初期建设时的英雄们在矿山工作的情景,讲述着那些特殊岁月里的故事。其中有一幅照片格外醒目,照片中的女孩名叫苗淑娟,是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的一名女技术员,在发现桦树沟铁矿后不幸坠崖身亡。人们为了纪念她,将那座山命名为凤凰山。在短短2年的时间里,先后有11名地质队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正是在这些探矿工作者的努力下,在嘉峪关境内共发现储量近5亿吨的铁矿。他们被誉为“钢城的开路先锋”。展柜中的计算尺、地质罗盘等都是当时的建设者们曾经使用过的工具,也是这座馆地方人文内涵的一个直接体现。

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代表性建筑,有些虽不是地标建筑,却是独属于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人的独特记忆。嘉峪关市的人民商城就是这样的建筑。人民商城最早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又称“圈楼”,当时是经营农副产品和日用百货的交易市场,也是最繁华的商业中心。1993年该商场被拆除,1994年在原址上建设了人民商城。直到现在也依旧是最具人气的购物场所。像这样的深深烙进老百姓心里的地方建筑,镌刻着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和特殊记忆,在陈展中去再现这样的场景,是对城市历史极大的尊重和缅怀,也是地域特点的具体体现。

诸如嘉峪关这样的交通枢纽之地,古代有许多著名人物从这里东进西出。林则徐就是值得嘉峪关这片土地记住的一位。1841年,道光皇帝以广东战败为由将林则徐革职,从重惩处,充军伊犁。1842年10月11日,林则徐经嘉峪关出疆,他在嘉峪关期间,夜宿嘉峪关城外的驿站,在观览了巍峨的雄关胜景后,写下了著名的《出嘉峪关感赋》诗四首。其中前两首被毛主席所喜爱并亲自手书过,城市博物馆中第三篇章的陈展中就特意展出了毛泽东手书的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第一首。诗文写道:“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峭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诗文的意思是说,威严险峻的嘉峪雄关在祖国的西部,万里谪戍伊犁的我勒马停驻此间。回头望去,高耸的嘉峪关与秦地的树木遥相连,回旋在高山上的万里长城好像压低了陇地的云烟。横贯新疆中部的大山山势险峻,与嘉峪关并肩而立。浩瀚苍茫的沙漠一望无边,让人迷目。都说古时的崤关和函谷关是两个险要的关口,回头一看,它们却如一丸泥一样,远不如嘉峪关雄壮险要。毛主席后来的名句“乌蒙磅礴走泥丸”与这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镌刻了时代记忆的建筑、故事都是一座城市的标记,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博物馆陈展中恰当地运用能更好地体现博物馆陈展的地域文化特点。

3 博物馆临时展览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

3.1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临时展览中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文化

临时展览作为博物馆陈展的一部分,也承担着重要角色,时间的不固定性是它的一个主要特点。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举办的众多的临时展览中,“嘉峪访古 丝路巡珍—嘉峪关长城博物馆馆藏魏晋文物精品展”就是比较能代表地方特色的一次展览,在展览中共展出出土于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的文物25件(套),向观众展示了神秘璀璨的魏晋文化。在嘉峪关新城镇的戈壁滩上,坐落着1700多座魏晋时期的古墓葬,20世纪70年代发掘清理了18座,出土了760余幅彩绘砖画和大量珍贵文物。砖画内容多取材于当时社会现实生活,有农耕、采桑、狩猎、屯垦、驿传、出行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研究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史料,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百科全书”。出土的文物有骨尺、陶器、绣花鞋、铜獬豸、碳晶猪、木梳、釉罐、铜俑、铜刀、木梳、印章等。“嘉峪访古 丝路寻珍—嘉峪关长城博物馆馆藏魏晋文物精品展”既反映了嘉峪关的地域文化特色,又为人们深入地了解魏晋时期的嘉峪关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渠道。

“我在嘉峪关‘修’长城”主题文创展也是一次比较能体现嘉峪关本地地域特色的临时展览,主要以嘉峪关一带戈壁大漠的天然彩砂和西北地区特有的天然岩片为组合进行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嘉峪关关城、悬壁长城、长城第一墩、黑山岩画以及祁连山、讨赖河大峡谷等,在深挖嘉峪关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存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这样的展览让现代人更能体会古人修长城的艰辛与不易,以此来弘扬长城文化、传承长城精神。同时因为这个创意源自于嘉峪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漠风雨雕石艺画,嘉峪关长城的文化底蕴加上石艺画的制作工艺,能够使其在学术领域、艺术领域、教育研学领域获得认同,发挥它独特的价值,成为促进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

3.2 嘉峪关城市博物馆临时展览中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文化

嘉峪关城市博物馆在陈展时紧紧把握城市发展脉搏,充分体现时代特色与地域文化。比如2018年举办的“‘翰墨言志 丹青抒怀’颉江伯 米金锁 陈新长书法美术作品展”,这三位都是嘉峪关本地书法家,他们的作品既有自己独特的造诣与风格,又有本土特色,这样的书法展让观众更能感受和体会这一方水土养育的人们对书法艺术的领悟与不懈追求。

嘉峪关境内有明代的“天下第一雄关”和43.7千米的明长城遗迹,是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展览“寻根长城—嘉峪关明代长城防线摄影展”,很好地展示了嘉峪关境内的长城风貌和特色,为观众了解嘉峪关长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图片大多出自嘉峪关本土摄影师毛富之手,他有多年的摄影经历,对嘉峪关也足够了解,这样的摄影师拍嘉峪关长城,是带着对脚下土地的深厚感情的。因此,这样的展览既有弘扬长城文化的作用,也同时彰显着地方文化的特点。

还有“嘉峪关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更是紧紧把握改革开放主题与城市脉搏,从征集图片、设计大纲到安装制作,历时3个月,从社会征集、城博馆、档案馆、摄影家协会等提供的6000余幅图片中,筛选出365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展览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采用新老对比和成果展示方式,回顾嘉峪关走过的四十年奋斗历程,展示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励全市人民奋力续写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宏伟篇章。

4 结语

陈展的目的是展示一座博物馆的内涵、一座城市的历史,也是为了使观众更形象、更直观地了解当地的文化。无论何时,地域文化的表达在陈展中都显得尤为重要,地域文化元素的展示也是一个地方博物馆的职责所在。相信未来,对地域文化陈展的不断探索与提升,会对嘉峪关地域文化的传承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博物馆
守护长城
首届丝路天使总决赛在嘉峪关举行
在嘉峪关“吹牛”
露天博物馆
长城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