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通识教育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理论架构与教学实践推进路径研究

2023-11-13 04:26李菁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28期
关键词:通识育人思政

李菁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赣州 341000)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推进与深化,在立德树人目标的指向下,强化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与思想素养成为改革的重点与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政建设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他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大学体育历来是大学阶段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广大高校学生身体素养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当前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该文以大学体育课程为载体,通过全面的考核与审视,试图厘清课程思政的理论构架,并试图构建具体的实施路径,提高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增强体育的德育功能及价值,促进学生身体素养与道德素养的共同发展,为我国培养更多时代新人与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课程思政与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基本概况

1.1 课程思政基本概述

课程思政是一个新的热点概念,是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深度推行而出的一个新的理论和范畴,2014 年由上海市政府首先提出,并尝试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个学科之中,开启了我国课程思政建立的新篇章。课程思政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与升级,以思政为引导,以课程为载体的育人新机制。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与理念,课程思政具有综合性、创造性和融合性等特点,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课程思政的核心,在尊重其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政内容的熏陶与影响,达到“显性”与“隐性”协同育人的根本目的。课程思政就是以马列主义为引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和整合各学科中的思政元素与资源,在各学科、各个环节渗透思政内容,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及全课程的育人生态。课程思政的发展始终紧跟在思政课程发展的脚步后,在明确课程思政的概念后,为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思政拉开了专业和特色相结合的发展序幕[2]。

1.2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基本概述

大学体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的通识课程之一,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是课程思政的下位概念,即以大学体育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开展的载体与切入点,两者之间有着重要关联。大学体育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政内容,不仅在课程之中,而且囊括在学生参与身体活动的全过程中。由此,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就是在大学体育通识课程之中,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出发,充分挖掘通识课大学体育中的思政元素内容及思政价值,发挥通识教育大学体育的育人价值及思想引领,实现大学体育课程的德育功能。

与传统通识教育大学体育课程相比,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鲜明的特征。第一,通识课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符合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大学体育课程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紧跟时代发展,立足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深入挖掘大学体育中的思政元素,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成为新时代对大学体育课程的新要求。第二,通识课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符合协同育人的核心理念。大学体育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覆盖面广,因此,在进行课程建设过程中要与其他学科互动交流,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3]。第三,通识课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显性与隐性结合的教学方法。大学体育作为体育课程的通识课程内容,受众面广,对其渗透课程思政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的方法,形成教育合力,促进思政课程的深度发展。第四,通识课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鲜明的导向性。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引导,通过对问题的探讨,把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真实的心理状态,然后及时调整课程思路与内容,更新教育理念与方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2 通识教育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架构

2.1 通识教育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课程思政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内容和论述,源于人的实践和主体性论述,指出一切要从实践出发。人的主体性表明学生是教育系统中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开展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实践出发指明了教育的最终指向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实践。在课程思政领域,该论述成为其构建的重要理论支撑和构建依据。一方面,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具有先天的耦合性;另一方面,社会实践要求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需要大力开发思政资源,大学体育课程既要重视通识知识的传递,也要重视实践的应用与发展,最终促进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全面的发展[4]。

2.1.2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是庞勒的重要理论代表,课程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实践技能,因此,关于课程内容的设置,要针对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根据该理论的内容可知,在通识课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设计中不能单纯地以理论灌输为主,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倡导个性化的课程组织、多样化的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要关注社会热点,将思政教育置于现实发展格局之中。

2.2 通识教育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功能

2.2.1 育人功能

体育课程历来是实现“五育并举”的重要课程内容,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培养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修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思政的背景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大学体育,渗透思政内容,具有独特的价值内蕴和育人价值。在大学体育课程中渗透思政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精神,发扬体育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优良作风,在帮助学生增强体魄的同时,实现更好的育人功能。

2.2.2 引导功能

思政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它可以对学生的精神和价值观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具有强大的引导功能,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思政课程在大学体育中的融入可以通过对个人的引导逐渐渗入整个社会之中,引领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2.2.3 塑造功能

体育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塑造学生强健的体魄,大学体育作为通识性理论学科,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体育技能和基础知识,同时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因此,在该课程中注入思政内容,可以发挥出更加强大的塑造功能,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同时在体育活动和比赛中获得更多满足感和成就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塑造和完善学生人格,获得更多成长的能量。

2.3 通识教育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毫无疑问,在大学通识教育、大学体育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先天的优势,是实现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更是新时代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首先,在大学体育课程中进行思课程思政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传导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在各种思想混杂的当前,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确立面临更多的挑战,如何在多元思想中实现统一,成为当前思政教育的首要任务。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堂内容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德育途径乏力,只有不断调整渗透思路,创新理念和方法,才能发挥出德育教育的真正效用,从“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完成德育教育在各个学科的有效渗透,形成协同效应。大学体育作为高校通识课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要深度挖掘并应用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其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共同育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在大学体育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大学生是一个特殊且庞大的群体,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是将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储备力量,他们的思想方向至关重要,高校作为大学生集中的地方,担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任,学生的自我发展情况,展示出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成果。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当代大学生担当着民族大任,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养,在各种思想混杂的现实中,大学生的思想容易动摇,信念容易不坚定,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有必要,要不断提升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思政课程以课程为载体和媒介,将思政的价值导向与课程内容结合,大学体育作为高校通识课,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思政教育与科学教育一直各自为政,已经无法满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为了适应现代化发展人才的需要,在培养学生坚强体魄的同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必然的选择。体育课程的思政化,打破了传统体育与德育分离的境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

3 通识教育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推进路径

大学体育是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在广大高校都有开设,课程本身就孕育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在大学体育课程的不同阶段,不同项目都可以挖掘出有效的思政元素[5]。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如何推进教学实践,推动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成为思考的重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3.1 以教师为引领开展思政教学

毫无疑问,教师在整个思政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导者,也是学生思政培养的引导者,教师对思政的认知与其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教师。要从育人意识和能力两个层面提升教师的素养。教师要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与激情,从学生的角度深度推进课程思政的课堂建设。

因此,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与水平。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直接影响着思政建设的效果。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德育育人的意识,传统思政建设与学科建设的长期分离,在协同与育人理念的影响下,体育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程对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要不断提升职业道德,树立体育与德育协同育人的意识。同时,不断积累育人知识,提升育人能力。体育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建设者,首先要不断学习新的思政知识与理论,完善自身的思政理论素养与体系,通过广泛的学习与实践,从而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言传身教。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建设以大学体育为载体,以教师的教学为媒介,因此,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养和专业的思政知识,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模仿。因此,只有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与水平,才能充分利用大学体育中的思政资源,采用科学的方法,巧妙地将思政知识融入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体育课程思政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3.2 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支撑与保障。要调动高校各部门的积极性,协调各方资源,推动思政教育的全面发展与渗透,尤其是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保证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能够有效落地地推进。

3.2.1 完善上层组织机制

上层组织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保证,比如校党委要宣传和落实党的制度方针,牵头政策性文件的制定与实施,保证大学体育中的课程思政建设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同向同行。因此,整个思政建设中,要坚持校党委的领导,建立以校党委为核心的体育课程思政领导机制,引领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建立常态化的课程思政领导机制,做好课程规划纲要,积极推动各级学院的落实。在校党委领导的基础上,体育学院要做好与其他学院的协同与联合,以体育学院为主体进行体育课程思政的组织与落实,比如成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领导小组,负责具体的跟踪与落实,做好上传下达工作。

3.2.2 完善教师培训机制

在上层组织的领导下要继续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切实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其教学能力[6]。如上文所述,可以由校级党委牵头,由体育学院成立课程思政教师培训小组,制定培训的具体内容及要求,并且落实到具体的指标上来,定期开展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同时,辅助以专业的座谈会、报告会与研修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让课程思政的内涵深入人心,激发广大体育教师参与思政建设的热情,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3.2.3 不断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政教育的质量,而评价建设质量的高低需要科学的评价机制,以便更好地衡量教师的教学成果与学生思政培养的效果。同样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由体育学院制定具体的评价内容及形式,比如可以以听课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展开评价,还可以将评价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中,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将长期考核与短期评价结合,全面评估,切实发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不足与缺陷,做到科学应对,合理调整。

最后,建立和完善监督反馈机制。大学体育课程中课程思政建设除了需要科学的评价机制以外,还需要完善的监督反馈和激励机制。这种机制的建立是为了保证全面考核与衡量课程思政建设和落实的效果。高校可以在党委的引领下成立督查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不定期地对课程进行检查,将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理和汇总,反馈给对应的部门和教师,及时掌握课程思政建设及落实情况,并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改进,助力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工作的持续落实与有效推进。

3.3 优化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像大学体育这样的通识课程,受众面广,接受群体众多,因此,需要从各个环节进行思政元素的渗透,具体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3.3.1 深度挖掘体育中的思政资源

思政资源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需要任课教师将它们挖掘出来,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要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深入挖掘体育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全部环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各项体育活动中都有丰富的思政元素,比如团结精神、拼搏精神、爱国精神等,要在通识知识讲解中渗透这些理念及内容,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高度和精神境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提升。

3.3.2 在教学目标中渗透思政内容

新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越来越重要,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变革与发展,并且将德育放在关键的位置,因此,作为通识课程,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新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出台与实施,为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融入思政元素,让体育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因此,要在大学体育教学目标中融入思政内容,将身体素质培养与德育教育结合,将个体的兴趣与课程结合,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增强体质,磨炼意志,不断提高道德素养。

3.3.3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内容

在大学体育课程中进行思政建设,对该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还要将良好的精神与品德融入其中,促进广大大学生群体自我价值的实现,比如在大学体育中融入爱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等内容。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将热点的社会问题融入其中,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与热情,打破传统体育教学重技能、轻德育的现状。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阶段都渗透德育内容,实现教学全过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提升与发展。

3.3.4 积极探索多元实践推进方法

体育学科本身是一门丰富多彩的学科,因此需要匹配多元的教学方法。传统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学模式单一,方法传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影响思政推进的效果,在新的背景下,要积极探索多元的实践推进方法。比如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体育相关的影视内容,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如《女篮5 号》、纪录片《筑梦2008》等,既有丰富的体育知识,又有丰富的思政精神,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采用游戏教学法,通过各种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竞争精神等,可以更好地促进思政建设与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

4 结语

总之,大学生群体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综合素养尤其是道德素养对我国的未来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在新的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体育要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共同育人,完成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大学体育课程作为通识教育,受众面广,且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对于开展课程思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文对此进行了理论构建,并提出相应的实践推进路径,以为德育与体育的协同育人贡献更多的力量。

猜你喜欢
通识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