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倩雯
(深圳市深汕海洋发展有限公司,广东 汕尾 516600)
融资活动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基础,有效提升了经营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但是随之而来的融资风险也不容忽视,由于政策和市场的变化,以及企业融资规划不合理,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就会引发过度融资或资金不足,严重者更有引发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的风险。企业为实现健康发展,就必须重视融资全过程风险管理,针对风险产生的因素进行提前部署和防范,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体系,并注重全链条各环节的精准把控。
金融政策作为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一些传统产业领域必定面临着政策调整的风险,特别是近年来节能减排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更是各家企业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受产业政策调控的相关企业的融资和发展必然受到限制和影响,风险随之加大。另外,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的项目,此类项目因关系国计民生,投资期限长,资金需求大,又是以政府主体为主导,政策风险敏感系数更为高企。
市场相关风险主要有资金来源不当风险、利率变动风险,如属于国际信贷业务还会产生汇率变动风险等。在融资活动中,资金供给方如果资金来源不当,除了在法律层面上会牵连至需求方外,还会导致融资资金被抽离,影响正常经营生产,并发生额外融资费用和时间成本的风险。而融资利率风险则是因为融资合约一般以某一固定利率结合浮动水平作为利息偿付标准,但市场利率水平往往是随着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这种利率变动风险将会造成企业支付利息过高的情况。
部分企业盲目追求利益,没有根据战略发展规划进行投融资活动,盲目涉足不擅长的领域无法发挥出自身已有的经验优势,对项目的评估结果可能出现差错,容易引发投融资风险,从而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此外,有的企业管理层自身能力不强,专业素养较低,无视企业基层员工的心声,在没有认真听取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也未结合市场环境、企业自身经营情况与企业长期发展盲目做出投资决策,使得企业面临较大的融资风险。
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缺乏完善的融资风险管理机制和手段,将会引发到期无法还本付息的风险,进而引发合同履约风险和信用风险,限制后期再融资能力,影响企业投资建设和正常经营,严重者更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发生破产的风险。
国家为了引导国家经济整体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宏观目标,必定会对相关的行业和领域进行政策调整,带来市场和行业出现较大波动,影响到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而影响企业的融资业务,风险也随之增加。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金融政策也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因此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必定产生融资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处行业的供应链不断细化,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一旦上下游企业出现经营风险,将会导致企业的资金情况发生恶化,进而引发融资风险。同时,金融市场的变化必然导致贷款政策调整与变化 ,监管机构也会因金融市场波动收紧银根,提高贷款条件,增加企业融资难度,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1.融资规模过大
部分企业对投资项目和经营情况盲目乐观,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盲目扩大企业规模和过度融资,未根据战略发展规划和自身资源及优势等情况对项目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经营状况不如预期,必定造成大额资金的偿还压力,引发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2.融资结构不合理
企业如果融资方式过于单一,没有合理的融资结构,资金来源的获取金额和时限将会受到很大限制,如果该项业务的评估和审批流程不能正常推进,或者在合作期间发生履约异常,将会错过最佳时机,甚至影响正常生产和经营。
融资风险出现的重要原因来源于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意识不足,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或者是制度流程形同虚设,没有执行到位,导致融资风险产生。有的企业对融资风险管理认识不足,忽略在风险管理中资金使用部门和监管方面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未形成监管合力,且缺乏对关键环境的精准把控,导致出现违规操作和相关风险。
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融资行为的不确定性,通过开展融资全过程风险控制活动,企业可以全面掌握融资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并提前识别各项风险出现的概率和影响程度等,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使融资行为更加稳定,从而企业资金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保障企业持续发展。
企业融资为经营提供资金基础,融资风险的全过程管理将全面贯穿并落实到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中。企业通过在规划阶段合理规划融资方式和结构,在运行过程中通过管理机制和流程手段对融资业务进行全链条跟踪,防范引起融资风险的各项因素,保证各项业务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控制范围内,并提前掌握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做出相应部署和措施,降低企业经营管理等各项风险。
企业融资风险管理是内部运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构建融资全过程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可以促进企业完善自身管理制度,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策略,有效建立现代化的经营理念,防范并规避企业各方面的经营风险,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在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地位,提升企业竞争力。
1.紧跟政府导向,准确把控当前金融等政策
国家和各级政府为了推进经济发展,各阶段都会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企业应该抓住契机,紧跟政府导向,增进和当地政府的沟通,全面了解当地金融新政,加强对政策的研究分析和充分把握,并进行合理利用。同时,也要从外部政策和市场发展的形势着手进行综合分析,提前掌握政策调整带来的各种风险,提前进行部署和防范。
为此,企业可在内部设置安排专人研究政策、市场分析人员和组织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如长期与政府部门合作发行政府债券的金融机构,常年从事研究国家政策的培训和咨询机构等。除了聘用此类专业特殊人才外,还可建立政策信息库,收集产业政策和融资政策的相关信息,梳理政策变化脉络及规律,预测可能出现的风险事项,提前进行预警和防范。
2.充分调研并进行周密评估
企业必须重视融资前的调研与评估工作,根据融资项目的实际特点以及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综合评估,确保企业精准掌控全局,避免在融资后产生各类风险,从源头上就消除因前期工作不扎实带来的消极影响。在进行周密评估后获取评估结果,应制定与之对应的融资方案,为企业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引。
3.注重融资渠道开拓以及融资结构合理性
为避免单一融资方式带来的风险,企业应重视其他融资方式的选择,甚至可以结合自身特性和市场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可以通过融资租赁、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产业基金等模式实现融资的多元化。通过对融资渠道的开拓和融资结构的调整优化,在一定程度下降低融资成本,并实现融资风险的管控。
例如,对于长期投资的项目,可以引入产业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解决项目资本金的问题,同时融资资金可利用银团或利用政府债券进行筹资,这样既分散了风险,又容易使融资额度得到满足。
1.建立和完善融资管理制度和机制
按照预算管理模式对融资事项实际预算审批管理,按年度组织编制融资预算,获得审批后方可执行,预算外融资需严格审批后调整或新增,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报告,提前预判风险因素,做好应急预案和防范措施。
建立融资风险管理机制,除了明确各级管理者和相关部门的风险责任人,把风险管理与责任人的薪酬挂钩以外,还应建立健全融资风险管理的沟通和工作机制,在融资管理的每个环节负责融资的相关部门人员要相互联系和充分沟通,通过流程或者系统设置实现工作沟通机制的功能。
2.利用企业内控管理手段进行风险分析与管控
现代企业大都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融资全过程风险控制应与企业内控体系相结合,充分运用内控的风险分析和管理手段对融资事项进行管理。
一是优化风险识别过程,注重收集、整理和对比分析不同的融资行为信息,选择风险低和成本低的融资方式作为主要的融资方式。二是融资过程中根据风险因素变化及时评估风险发生可能性,并评估发生的影响程度,按照风险等级进行排列。三是针对不同风险级别采取不同措施。
1.重视融资风险管控工作
融资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将融资风险管控工作放在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领导层要带头增强风险防控意识,提高自身修养,充分了解各种融资途径的优缺点,合理选择融资方式。主管融资工作的财务部门应强化风险防控意识,通过加强培训与学习提升专业技能,结合国家政策变化与市场情况,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加风险识别的敏感度,提升风险化解的能力;其他辅助部门也应充分认识到融资风险对企业整体安全的重要性,在经营工作中关注风险影响因素,及时沟通与协调,共同促进企业整体效益。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内部资金集中管理平台
实现融资风险全过程精准把控,必须重视信息技术的利用,使用信息平台对融资所有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建模、分析,将内控管理的技术和手段通过管理平台的工具实现,集团公司可通过平台对各所属企业的资金及融资情况进行监管和统筹管理,除了能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金资源,提高资金资源整体配置效率外,还可结合内部借款与担保等整体情况,提前防范出现组合风险的情况。
1.融资机构的多样化与风险把控
对于银行等合约相对方处于强势位置,合同条款制定话语权较大的融资机构,企业应在签订合同前期针对细节及条款进行详尽沟通,随着市场环境变化,企业应当争取以补充协议形式对前款合约不足部分进行条款优化。对于证券公司等证券业金融机构专业性较强的机构,企业应注意避免与其产生信息壁垒导致的信息差,建议聘请专业的律师顾问及融资顾问团队进行方案审核。
而财产保险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在国内较为鱼龙混杂,鉴于机构选择风险较高,企业选择合作方前应对拟合作方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尽调,确保主体资质有效性、合法性及业务合规性。
2.融资合同的谈判与管理
合同签订前首先对合作对象的主体资格进行审查:基本情况、从业资格、商业信誉、履约能力、履约权限等。其次要对合同各主要条款进行审核:标的名称、金额、币种、利率、期限、交付方式、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及其他限制性条款等。合同履约时,履约过程需保留书面往来文件存档,并严格按照合同条款履约,定期核查履约情况。合同期满履约完成后,需建立书面文本存档管理,并根据条款进行后续保密管理。
3.贷后工作的管理
融资资金使用方式,应采取受托支付、自主支付,配合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实贷实付”原则。融资资金款管控,应建立融资全过程监控台账、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提前规划提款、付款、还本、付息等关键环节,通过预警方式避免延误资金支付带来的违约责任,并节约资金成本。
4.融资资金的穿透式监管
项目融资是企业融资的重要部分,融资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不仅关系企业信用与效益,也关系到投资项目的建设进度,基础设施项目更是涉及社会稳定和国计民生的大事。为了避免工程资金出现被截留、挪用的情况,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达项目施工方,工程建设得以顺利开展,对工程资金的监管变得日益重要。
同时,结合现代企业内部风控管理较严格,国家税务政策和监管要求趋紧的形势下,建议企业采用支付前监管的资金监管模式,一是可达到有效监管工程资金流向的目标,二是工程效率较高可保证工程进度,三是可规避支付管理和税务风险,四是可避免总包方银行账户被集团资金归集上划的情况出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多元化融资将是多数企业扩大规模,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与产业格局也日益复杂,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稳定发展,应重视融资风险管理工作,在融资前期做好规划,建立完善全过程风险管理的机制,在过程中精准把控关键环节,动态识别和提前防范、化解各类可能出现的融资风险,保障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