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两次进驻、果断回师

2023-11-12 11:43孟红
党史文汇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东征抗日红军

孟红

永和县位于吕梁山南麓、黄河中游东岸,与延安隔黄河相望,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之一。该县东征村是1936年毛泽东、彭德怀等组织东征红军返回陕西时在山西的最后一站。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期间,两次进驻永和县,路经40多个村庄,行程200余华里,在永和境内战斗生活了15天,穆家坡、赵家沟、桑壁、前龙石腰村、上退干村(今东征村)等村庄,都是他东征期间在永和县的主要路居地,见证了他运筹帷幄那一段风起云涌的革命历史。我们追寻毛泽东在永和县的足迹、尤其是他审时度势当机立断作出回师西渡英明决策的心路历程,为的是从伟人足迹中寻找初心,为的是从铁血荣光中汲取勇毅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增强知史爱党、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从而有效转化为“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工作核动力。

东征馆里话东征

此行首站是永和县东征村。从永和县城驱车一路逶迤上山大约30多公里,便到达县城西南的乾坤湾乡(原阁底乡)。盘旋在沟壑间的柏油路,好像舞者手中飘舞的绸带,弯弯曲曲,千回百转。进入东征村后,视野天宽地阔,千沟万壑尽收眼底。

1971年,中共临汾地委在阁底乡上退干村召开第一届全体委员会议,为传承红军英勇顽强的东征精神,将上退干村改名为东征村,并在毛泽东回师西渡曾经驻军的地方——上退干村关帝庙旁边修建红军东征纪念馆。

走进东征村,浓郁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一面面红旗迎风招展,一盏盏灯笼喜庆红火,一尊尊雕塑述说着革命往事。东征纪念馆掩映在青松翠柏中,吸引着众多游人前来,领略伟人风采,汲取革命精神养分。

前往东征纪念馆途中,讲解员给我们介绍,东征村位于乾坤湾乡(原阁底乡)政府所在地以西2.5公里处,属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过去是典型的贫困村, “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全村主导产业是红枣,自2006年纪念馆开馆以来,旅游业已成村里的又一支柱产业。2021年8月25日,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10月,被山西省司法厅复核决定保留“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

不到十分钟工夫,就到达东征纪念馆。它位于村中央,依势而建,抬头望去,古朴庄重,简洁大方。一行人拾阶而上,“东征纪念馆”牌匾上几个金黄色琉璃大字映入眼帘。迈进院落大门,第一眼便看到一座高大的毛泽东全身塑像,只见塑像上的毛泽东左手微微抬起,右手自然下垂,仪态亲切,浓密的头发向背后梳去,露出饱满的前额,眉宇微皱,眼神凝重深邃,似乎正在思考着扭转乾坤的战略谋划……再环视一下院里布局,只见建筑质朴典雅,开阔考究,宁静祥和,充满着独有的庄严和洗炼气质。

永和县红军东征纪念馆1972年初建,2009年、2014年先后两次扩建布展。现占地面积6720平方米,展厅面积1020平方米,分别以“英明决策铸辉煌”“红军东征在永和”和“老区人民爱红军”为主题,并建有毛泽东诗词碑林。该馆用大量实物图片、塑刻作品等,真实再现了可歌可泣的东征历史画卷,全面展示了当年东征红军的丰功伟绩。2021年又全新布展,增加了大量的实物、图片以及浮雕墙情景再现,还通过影片播放生动呈现,以崭新面貌庆祝建党100周年。为讲好东征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重新布展后的展厅吸引游客万千,教育作用凸显。

步入馆内展厅,细看一块块展板和一件件文物,可以看到红军东征时的一些实物陈列,其中有红军使用过的大刀等;还陈列着红军东征时的系列珍贵照片、文件电文等珍贵史迹复印件,这些都生动记录了红军东征山西的历程。当移步到《红军东征歌》版面时,映入眼帘的歌词曲谱激情澎湃,振奋人心。此歌气势雄壮,歌词铿锵,陕北曲调非常悦耳动听。我情不自禁哼唱时,眼前顿时浮现出,在这首战歌激励下,面对艰难的生存状况和残酷的战斗生活,毛泽东和彭德怀所率红军将士冲锋陷阵前仆后继的壮观战斗场景。此歌的广泛传唱,鼓舞着红军将士的昂扬斗志,同时也深深感染了帮助红军渡河的船工队伍和当地百姓;还逼真勾勒出工农红军攻坚克难、势如破竹的飒爽英姿,堪称红军东征的史诗。当年,它随着胜利前进的红军,响彻黄河两岸,使敌闻风丧胆。后来我党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东征回师通电,红军在胜利完成任务后又高唱此歌凯旋陕西。许多年后,聂荣臻元帅说每次哼唱起这首歌总会回想起红军东征的那段战斗经历。

毛泽东率部进驻永和可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1936年东征战役如火如荼进行时,中共中央政治局从3月20日开始,在山西孝义县上贤村、隰县石口村(今属交口县)、石楼县罗村和四江村等地连续7天召开扩大会议,史称“晋西会议”。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彭德怀率红军总部于3月28日从石楼营房村出发,途经石楼县的黄家沟、四十里山、石曹峪、一道山、杜家坡等地,来到永和县黄河附近的穆家坡村住了一个晚上。29日凌晨,毛泽东和红军总部从穆家坡出发,路经永和县大寨岭、李家崖、白家崖等地来到永和县赵家沟村。该村三面环山,草茂树密,十分隐蔽静谧。从3月29日至4月3日,毛泽东、彭德怀率总部一直在赵家沟村休整。其间,连续向红军各部发电10余份,全面落实晋西会议的各项决议,并重新整编东征红军队伍,制定东征时期的战略方针。

3月29日,毛泽东和彭德怀、周恩来发布《中国人民抗日红军西北军事委员会为一致抗日告全国民众书》,要求停止一切内战,不分红军、白军,共同一致,联合抗日。并指出:蒋介石不允许红军抗日要求,竟以6个师之众入晋阻拦抗日红军前进。红军为民族自由独立、领土完整,与全国爱国同胞共同奋斗,反对卖国贼阻拦抗日红军道路。当天,毛泽东和彭德怀致电徐海东、程子华并告刘志丹、宋任穷,李维汉、张云逸,聂荣臻、林彪,命红十五军团乘东面敌人距离尚远,西、南两面敵情薄弱,在现地休息一天后,以小部在岚县西境拒止东敌主力向兴县;以兴县全境为范围适当部署兵力,扫除沿河封锁线,猛烈扩大红军。致电林彪、聂荣臻、徐海东、程子华等,告以我炮兵营及后方笨重物件安全渡过河口,叶参谋长率第二二四团本日来永和北部,放弃义碟及沿河渡口,让敌达到所谓封锁黄河之“妙计”;提出“我一军团、十五军团须依前令,分别以迅速行动扫除南北段黄河封锁线,使敌得了数十里,而失掉数百里”。

3月31日凌晨,关于红十五军团同红二十八军配合行动问题,毛泽东同彭德怀致电徐海东、程子华并告刘志丹、宋任穷:红十五军团“即到兴县城附近,速与刘、宋配合破坏黑峪口、罗峪口一段封锁线,一部拒止东边敌人,然后找有利机会配合刘、宋消灭敌人之一部,才能停止敌人尾追,开展自己工作”。拂晓,红二十八军在罗峪口附近东渡黄河,开始扫除罗峪口至黑峪口一段黄河封锁线。当晚,毛泽东等又致电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宋任穷:红十五军团应集中全力找寻有利机会与东西来敌打遭遇战,再消灭敌一个团,此刻万不能分散。在不便作战时,则以一部监视敌人,主力集结休息,准备作战。刘、宋专任由南向北扫除堡垒,消灭守敌。

4月1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发出关于红一方面军改编的训令。训令指出:“为执行党中央争取迅速对日作战的决定,将第一方面军全部改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第一军团改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第一路军,第十五军团改为第二路军。”“抗日先锋军以华北五省为作战范围,第一阶段以在山西创造对日作战根据地为基本方针。以山西为方针下,可以全部或一部跃入绥远或河北或河南之一部,作为临时步骤。”训令重申“以发展求巩固”的方针,指出“战略上以少胜多,战役上以多胜少为目前军事指挥的基本原则”;要求先锋军在7个月内完成5万人的编制并武装起来,以扩红为总方针的第一等任务。

4月2日,关于目前形势、任务和战略方针问题,毛泽东同彭德怀致电林彪、聂荣臻:“目前阶段战略基本方针,是在山西战胜敌人,造成抗日根据地,把山西与陕北联系起来,在山西作战与赤化,不但包括晋东南,还包括晋西南、晋西与晋东北。不管晋东南以外之三区怎样,人民经济条件较差,亦不能看轻其重要性。”电报强调:“山西的经营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没有山西即不能设想同日帝进行大规模作战”。“在战役方针上,不规则无定向(这一仗在东打,那一仗在西打,没固定战线,全依情况决定)可以而且应该成为现实的指导原则。在战略方针上,不规则无定向是不许可的,应有明确的方向与地区。”同日,同彭德怀再电林彪、聂荣臻,要求红一军团坚持在现地区作战,指出:“蒋介石压迫张学良、杨虎城出兵延长、延水,即将出动。一军团在现在地区取得胜利,可将现地区变成苏区。由中路军去晋西南配合你们,把黄河与陕北打通,张、杨出兵可能延缓,外交有所凭借而进行。”“基本上不改变你们出晋东南方针,取得上述胜利后,你们仍出晋东南。你们现有大批新兵,打仗又可增扩新兵,这样无论从哪方面说,在现地区作战都是最正确的方针。”毛泽东还同彭德怀致电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宋任穷:红十五军团在现地休息训练三四日后逐步向南,到达离石马路、隰县区域回旋一时期,尔后依情况或出汾阳、文水,或出介休、灵石;注意找寻机会,以遭遇姿势向后回击,或向前迎击,消灭敌人的小集团兵力;整个工作中,扩红列入第一位。

4月3日,鉴于敌情发生变化,毛泽东同彭德怀致电周恩来并告林彪、聂荣臻,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宋任穷,宋时轮,萧劲光,指出:“因敌情变动,复令一军团暂不去晋东南,明日开始转入蒲县地区集中训练,准备作战。尔后一时期内,由一军团与我们共任这一区域之赤化与破坏封锁线。”“十五军团现在汾、临交界,明日起令其逐步向南,在临县、离石、中阳地域猛烈扩红赤化。”“二十八军决令其随十五军团行动一时期,打些小仗,予以磨练,责其扩大至二千,尔后依河西需要令其西渡。”“為对付张、杨进攻,四月份陕北、陕甘扩红全部编入二十九军、三十一军。”“前后方联络,准备开辟永和关、三交镇以北两处渡口,以一军团任南面,十五军团任北面。”当天,在石楼县四江村发现追踪的阎军,毛泽东率红军总部离开赵家沟,途经土罗、孙家庄、榆林则等地,前往隰县义泉村。

从头至尾细览展厅后,我们在馆长侧重提及的尾声展板前驻足,这处醒目的《历史丰碑》版块上,同红军东征主要成果表一起展陈的,有鲁迅、茅盾的贺信。

品读这封依旧文字滚烫的贺信,历史的一幕细节生动展现眼前:红军挺进抗日前线东征入晋,冲破反动派重重封锁的铁幕,犹如春雷震动华夏大地,好似火种点燃了抗日救国的烈焰。于是,国民党统治区的《大公报》、中央社、斯诺主编的《密勒氏评论报》以及路透社、巴黎的《救国时报》纷纷报道了红军东征抗日的消息。《大公报》于2月25日、26日、27日,连续以头条要闻,刊发红军突破黄河天险、东进抗日的新闻。这些爆炸性的新闻报道无疑在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未被赶尽杀绝,反而更强劲有力组成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各界进步人士看到这些振奋人心的讯息后,纷纷写信给中共中央和红军,热烈祝贺红军的伟大胜利。身患重病的鲁迅,在红军东征胜利消息的鼓舞下,拿起笔同茅盾一起,热情洋溢联名写出一封祝贺红军抗日的信:

中国共产党中央、中华苏维埃:

读了中国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国共产党《告全国民众各党派及一切军队宣言》,中国红军为抗日救国的快邮代电,我们郑重宣告:热烈拥护中共、中苏的号召,我们认为只有实现中共、中苏的抗日救国大计,中华民族方能解放自由!

最近红军在山西的胜利已经证明了卖国军下的士兵是拥护中共、中苏此项政策的。最近,北平、上海、汉口、广州的民众,在军阀铁蹄下再接再厉,发动反日反法西斯的伟大运动,证明全国的民众又是如何热烈地拥护中共、中苏的救国大计!

英勇的红军将领们和士兵们!你们的勇敢的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全国民众期待你们的更大胜利。全国民众正在努力奋斗,为你们的后盾,为你们的声援!你们的每一步前进将遇到热烈的拥护和欢迎!

全国同胞和全国军队抗日救国大团结万岁!

中华苏维埃政府万岁!

中国红军万岁!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鲁迅 茅盾

1936年3月29日

这封信于4月10日左右才转到瓦窑堡。中共中央机关报《斗争》于4月17日全文刊载此信。

徜徉于规模不大却精致秀气极具特色的永和东征纪念馆,我们近距离接近红色历史、走进和触摸伟人思想、韬略和感人精神的纵深,真真切切感受到:一座东征馆,述尽了一部“毛泽东率红军东征山西”光辉历史。

路居地前听珍闻

毛泽东在东征村的路居地,则是同陈列展馆紧连相依的馆外不远处。聆听着讲解员深度挖掘而娓娓道来的感人故事,我们试图去捕获当年萦绕在毛泽东睿智头脑中的那一缕缕思绪。

在纪念馆东侧展室的后面,是毛泽东住过的窑洞。屋里放着一张旧木桌,桌上有油灯、毛笔和砚台,土炕上只有一床被子和薄薄的褥子,简朴而干净。据介绍,房间内的摆设包括毛泽东所用床铺、椅子等物件,严格按照当时情景布置,室内装饰和家具基本未作变动,保持了原有面貌。

1936年5月3日晚上,毛泽东率总部人员,来到上退干村,即现在的东征村。毛泽东与夫人贺子珍及警卫人员住在村头一座关帝庙里。该庙占地面积560平方米,由正殿、配殿、戏台和魁星楼组成。正殿坐北向南有3孔石窑,西配殿是一横一竖两孔石窑洞(横窑洞俗称枕頭窑),东配殿只有一间房,南面是个仅有18平方米的木石结构的小戏台,东北角上是魁星楼。到此落脚后,总部工作人员把电台架在小戏台内,毛泽东与贺子珍住进西边的枕头窑内。其间,毛泽东致电彭德怀、林彪、聂荣臻、徐海东、程子华、宋任穷、蔡树藩、宋时轮、阎红彦等,部署了部队回师西渡的次序和时间。

5月4日凌晨,毛泽东通知担负掩护任务的红四师十一团政委李志民前来,亲自布置善后事宜,要求他渡河前,仔细检查一下前头各部队执行纪律的情况。借的东西还了没有?房子打扫干净了没有?买的东西给钱了没有?不要留下任何痕迹,真正做到秋毫无犯。同时要求检查村庄里、行军路上,有没有丢下东西,留下路标?要求把发现的破布、碎纸、纸烟头、烂草鞋等统统销毁。并说,我们长征过金沙江时,敌人还捡了我们一只烂草鞋。这次过黄河,一只烂草鞋也不要让敌人捡去。

随即,毛泽东率总部人员离开上退干村,井然有序地向黄河岸边进发,在于家咀渡口上船,驶往对岸的陕西清水关。

讲解员还讲述了寻找这间毛泽东具体居住地窑洞的幕后故事。1971年,毛泽东东渡时的警卫员白海山来到上退干村,寻找伟人当年东征时住过的窑洞。凭着印象,白海山来到村里,但物是人非,一时很难确定。他通过各种人和物的细节,终于想起一处重要情形及其关键标志物:从毛主席住的窑洞出门三步有口井!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年那口井已经被填埋。后来,白海山找到那口井的位置,村民挖掘出井后,这才准确断定毛泽东当年就住在这孔窑洞。

发生在这处毛泽东路居地的故事还有许多。当时白斗南家里是地主,家中小有积蓄,听说有部队要过来,全家人不明情况便带上钱物外逃。不想在路上碰见了红军,家人心想这回可完了,散钱事小,就怕命也难保。没想到红军客客气气地讯问一番,认定他家是开明地主,没有动他家的财物,还放他们回了家,从而深感红军的纪律就是好。虽然红军在村里居住的时间并不很长,但当地百姓对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深有体会。当时有一位炊事班的小战士借了房东家的一个粗瓷旧碗,不想在使用过程中意外摔碎,考虑到红军刚进村时,好几个战士帮他家修好了院墙,房东就没有打算让他们赔偿,没想到炊事班长专门拿钱到镇上买回一个新细瓷碗,坚决让房东收下,感动得房东一家不知该说什么好。当年,广泛流传在当地的顺口溜:“退干庙里点红灯,穷人盼来毛泽东,打土豪斗劣绅,他与群众心连心。”正是以上红军爱百姓、纪律很严明的生动写照与注脚。

这一毛泽东路居地,被确定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临汾市廉政教育基地,已成为广大党员群众缅怀先辈丰功伟绩、重温红色记忆的红色教育基地。

由于行程紧张和时间关系,毛泽东其他路居地,我们是在去下一程于家咀渡口的路上听讲,并结合刚才在东征纪念馆的参观,间接得来的:从展厅的陈列文照中,我特意用心搜索着各处毛泽东路居地的珍贵光影档案留存,由此,获知了毛泽东在其他路居处发生过的宣传革命道理、帮助建立党组织与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军爱民和民拥军等动人故事。

赵家沟毛泽东路居地,也有许多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

坡头乡赵家沟毛泽东路居地,距县城20公里,坐西向东,占地面积959平方米,石砌窑洞7孔,毛泽东当年住在东起第一孔窑洞里。在此,他们居住6天之久。1987年,该路居地被永和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列为永和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9年4月,永和县政府对此旧址拨专款进行了维修,有石窑5孔,其中:2孔坐西向东,3孔坐北向南。该处收藏有太师椅、大刀、米升、木桶、灯盏、水壶、缸子、毛裢、衣帽等纪念实物30余件。2017年,永和县再次对其进行整体维护,粉刷了窑洞内墙,翻修了窑顶,对院内地面铺砖和垒砌外墙,修建排水沟。还聘请专业人员对包括毛泽东路居室、实物陈列室、图片展览室在内的8间窑洞全方位布展进行了设计。在赵家沟村口修建了石牌楼,村道两旁安装了路灯,进行了绿化。

回师渡口忆伟人

听讲中,我们不知不觉来到黄河古渡口之一的于家咀渡口。1936年5月初,毛泽东就是从这里率领红军西渡回师的。

此渡口位于“山西最美地质遗迹”永和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范围内。水流平稳,蜿蜒绕山,景色秀丽。该地老百姓当年主动为红军撑船(多为当地惯用的羊皮筏子)摆渡,踊跃为红军筹粮筹款。

从公园入口顺着道路一直往前走,可以看到黄河两侧山上遍种绿意葱茏的大片防护林,远处还依稀可见光伏、红枣基地。

登上观景台,可以全方位观赏到乾坤湾美景,放眼远望,东征红军87年前乘船穿行河面而过的黄河尽收眼底,十分壮观。黄河在流经永和县河会里村、后山里村和陕西延川县土岗乡大程、小程村和伏义河村一带时,形成“S”型大转弯,酷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阴阳图”。今天,再走东征路,极目远眺,5月的黄土高原嫩绿尽染,槐香四溢,千沟万壑,生机勃勃!

俯瞰渡口,毛泽东率部回师西渡的那一幕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就在指挥红军各路将士转战山西的日子里,毛泽东于4月27日至30日在永和县桑壁镇召开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对当时的形势和任务作了分析,正式作出“回师西渡、逼蒋抗日”的战略决策。

当东征红军转战河东之际,入晋增援的国民党中央军沿同蒲线和正太路进入山西,总指挥陈诚坐镇太原,与阎锡山共商“剿共”大计。驻守于洛阳、潼关及关中一带的国民党部队也加紧对陕甘苏区的围攻,并沿河北上,封锁黄河渡口,包抄红军后路,企图将红军主力围歼于黄河东岸的吕梁山区。为避免大规模内战的爆发,争取和团结一切抗日爱国力量,扩大统一战线,积蓄抗日力量,中共中央先后派遣周恩来、李克农前往洛川和延安,与东北军爱国将领张学良秘密会谈,达成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协议。在此情势下,遵照桑壁会议决议,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从4月下旬逐步转移到黄河岸边。5月3日晚,毛泽东率红军总部人员来到上退干村,指挥红军回师。5月1日至5日,红军主力和总部人员先后从延水关、永和关、清水关、铁罗关一带渡过黄河,返回陕北。5月5日,毛泽东率红军总部回到陕西杨家圪台,签发《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回师通电》)。通电指出:“国难当前,双方决战,不论胜负属谁,都是中国国防力量的损失,而为日本帝国主义所称快”。“为了保存国防实力以便利于迅速執行抗日战争,为了坚决履行我们屡次向国人宣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为了促进蒋介石氏及其部下爱国军人们的最后觉悟,故虽在山西取得了许多胜利,然仍将人民抗日先锋军撤回黄河西岸,以此行动向南京政府、全国海陆空军、全国人民表示诚意。我们愿意在一个月内与所有一切进攻抗日红军的武装队伍实行停战议和,以达到一致抗日的目的。”通电呼吁“在全国范围,首先在陕、甘、晋停止内战,双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具体办法”;号召“全国凡属不愿意做亡国奴的团体、人民、党派,赞助我们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主张,组织停止内战的促进会,派遣代表,隔断双方火线,督促并监视这一主张的完全实现”。

5月14日至15日,中共中央在延川县大相寺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由毛泽东作报告,对东征胜利的意义作了高度概括和评价: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筹备了财物,扩大了红军。

通往于家咀渡口处的岸边,一处标注着“红军井”的遗址,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它是红军驻扎在于家咀村时为解决百姓的吃水问题打的一口井,使村民结束了靠收集雨水过日子的生活。水源来自山间石头上的一处泉眼,虽然水量不大,但常年的流水让近年来新修建起的十几口井水源不断。这些井分布于山间,泉水清澈冰莹,成为于家咀的一大景观。

驻足此地,我们听到另一则相关往事。1936年5月2日早晨,毛泽东率总部红军从上退干村赶到于家咀村。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罗荣桓把毛泽东请到他住的地方,倒了一茶缸开水让他喝水歇脚。急行军30华里,总部战士们大都渴得嗓子冒烟,他们纷纷到村边井口排队打水喝。毛泽东看到这种情况,就问罗荣桓:“村中就这一口井吗?”罗荣桓点点头。毛泽东马上说:“在你一军团找几个石匠出身的,在沟渠中好好找找,多凿几口水井,我们不能和老百姓抢水吃。”罗荣桓立即执行毛泽东的指示,在村底沟渠中凿出两口水井。现在,于家咀村人吃水还是用红军当年凿的泉水井,老百姓为了纪念,就把这口井亲切地起名为“红军井”。

还有一则故事也一直流传于永和县群众中。阁底乡的特产小米被称为珍珠米,这种小米熬出的粥有三大特点:黄、粘、香。1936年5月2日早晨,炊事员给毛泽东端来早餐,主食是馒头和小米粥。毛泽东吃着馒头,喝着小米粥,觉得此粥又香又甜,味道很美。于是,细细端详,发现该米黄中透亮,晶莹润滑,便脱口而出:真像黄珍珠啊。此后,这种米便被称为“珍珠米”。

站在波光粼粼的黄河岸边,遥想当年,羊皮筏子穿梭往来,摆渡毛泽东和东征红军颠簸于汹涌奔流的黄河中,意外险情随时都可能发生,但毛泽东以惊人的胆略,率领红军英勇无畏,克服千难万险,最终胜利回师。据当地人讲,于家咀的劳动人民自古就有使用羊皮筏(俗称“排子”)的习惯。这种古老的水运工具是用羊皮扎制成的筏子,黄河沿岸百姓“缝革为囊”,充入空气泅渡使用,以运输和载人。它由十几个或几十个气鼓鼓的山羊皮胎组成:将山羊割去头蹄,然后将囫囵脱下的羊皮,扎口,用时以嘴吹气,使之鼓起,十几个皮胎制成的“排子”,一个人就能扛起,非常轻便。

放眼黄河渡口,深入回望那段历史风云,毛泽东对新的战略形势判断下果断作出回师决定,再度率军穿行永和县,又留下怎样清晰铿锵的足迹?

对此,陪同的永和县党史部门负责人介绍起来如数家珍。东征红军入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晋西、晋西北、晋南大片土地,阎锡山惊慌失措地请求蒋介石支援,合力围堵红军。1936年4月25日,在国民党军队四面合围的严峻形势下,毛泽东率红军总部和二十八军从康城出发前往永和。这是毛泽东第二次进入永和县。4月27日,毛泽东率红军总部来到永和县境内,经过土罗、上刘台、大风圪堆、新乡、南寨、堡则、署益等村,到达桑壁镇桑壁村红一军团团部驻地。在此地,毛泽东、彭德怀等与红一军团林彪、聂荣臻等连续4天召开重要军事会议,研究敌情,调整部署,认真研究“逼蒋抗日”或“联蒋抗日”以及红军下一步的战略行动。面对强大敌人欲与我军决战于河东的态势,为保存实力,果断作出回师西渡的决策。随即全面安排回师西渡战役,地点选在永和境内北起永和关、南到铁罗关的各个渡口。28日晚20时,毛泽东、彭德怀致电周恩来、林彪、聂荣臻、徐海东、程子华、叶剑英、杨尚昆,正式发布回师西渡的指令;29日,指挥各路红军向隰县、永和、大宁之间各黄河渡口东岸转移,并在转移中抗击阻拦之敌。红十五军团、红一军团、红二十八军相继集结在永和县桑壁镇和永和关、铁罗关、于家咀等黄河渡口,准备回师西渡。30日,桑壁镇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彭德怀率红军总部前往桑壁镇前龙石腰村,当晚住宿该村。5月1日,彭德怀率部先行前往阁山、于家咀渡口检查渡河准备工作。2日晨,毛泽东发出渡河指令,详细部署红军回师西渡的时间和次序,指挥红军西渡。当晚,彭德怀率红一军团主力从永和关、于家咀(对岸清水关)至铁罗关50余华里的河面上开始西渡。3日上午,毛泽东率红军总部离开前龙石腰村,途经交口、索珠等地翻过阁山准备进发渡口时,突然发现敌人两个团追上来,毛泽东指示魏文建带队上山做工事,加强警戒、监视敌人,同时命令电台工作人员架设电台,与各方面保持联络。下午2时,敌我双方已多次交火,敌炮火接二连三打在我方阵地上,情况十分危急。魏文建先后4次请求毛泽东离开阵地,但毛泽东仍旧泰然自若察看地图,坚持不肯离去,直至我军把敌人击退。下午3时,毛泽东致电徐海东、刘亚楼、萧华,部署渡河事宜:

甲、谍息关、汤两部本日向罗正(镇)堡攻击,明日似将向西追击。

乙、徐率七十三师及十三团,本日黄昏脱离敌人,限明四号九时前到达后窑上、交口之线休息,准备四号夜渡河。

丙、刘、肖率二师,本日黄昏后移动,明拂晓前到达关山(即永和阁山,作者注),布置掩护阵地,待命渡河。

当晚,毛泽东率领红军总部人员来到阁山脚下的上退干村(今东征村)。5月4日凌晨,魏文建指挥总部警卫人员配合渡口掩护部队,掩护毛泽东和总部人员赶到于家咀渡口,回师陕北。

漫步于黄河岸边极目远眺,山水苍茫之间,仿佛看到毛泽东指挥若定,凭借着非凡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军事指挥,以及惊人的革命胆识,组织各路红军机动作战,成功到达黄河东岸,在敌军重兵迫近的生死关头,率领全军将士组织有序,浩浩荡荡从永和境内沿黄的永和关、于家咀等渡口顺利西渡,胜利完成东征的战略任务。不由得慨叹:东征部队的果决回师,体现了毛泽东顺时达世、有理有节的应变韬晦。

回顾毛泽东部署红军东征及至回师西渡后对红军东征的总结,他的精辟概括犹在耳畔,红军东征“打了胜仗,唤起了人民,扩大了红军,筹备了财物”,毛泽东率红军东征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都取得巨大成效。

游走和品读永和县境内毛泽东足迹,收获如此丰硕,所有的辛苦劳顿都煙消云散了。感叹毛泽东两次踏经这片热土,根据局势发展变化作出战略上的调整,呈现着何等的大手笔和宏大气魄:在赵家沟初步提出回师西渡的构想,在桑壁镇正式下达西渡命令,并高瞻远瞩将“渡河东征、抗日反蒋”转变为“回师西渡、逼蒋抗日”,促进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救民族于危亡。

品味红色游,永远跟党走。寻访毛泽东烽火岁月留在永和的光辉足迹,一路走来,极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高超的指挥艺术所折服,为广大军民的爱国牺牲奉献精神所打动。感慨于毛泽东指挥的东征所取胜利的战果及其伟大历史意义的深刻底蕴:东征红军短短两个半月转战山西50多个县,其中在20余个县积极发动最广大群众的抗日斗争与土地斗争,并把这两个革命密切地结合起来;击溃阎锡山部5个师,消灭其7个团,给阎军以重大杀伤;扩大红军8000余人,筹款物合计50余万元,组建1个河东独立团和20多个地方游击队,先后在多个县建起几十个乡、村苏维埃政权,在中阳、灵石、洪洞、交口、永和等县建立了党的组织。这次渡河东征的军事行动,击退了国民党对陕甘苏区的军事“围剿”,实现了“以发展求巩固”的战略目标;宣传了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广泛宣传发动了群众,在三晋大地广播了抗日的革命火种;广泛宣传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促成了阎锡山政治态度的转变,推动了山西特殊抗战局面的形成;打破了国民党对陕甘苏区的经济封锁,得到了物力财力的补充;从多方面奠定了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创建以山西为中心的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基础。红军东征极大提高了山西在中国革命全局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历史地位,对山西乃至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和党组织的发展壮大,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促成了毛泽东关于建立山西抗日根据地战略构想的形成,对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党和八路军将这一构想转变为创建以山西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具体实践,具有深远意义。

岁月流转,伟人已逝,但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的这一壮阔史诗,却依旧一代代吟诵着,更留下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在一代代传承着。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和传承革命前辈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红色血脉,实干担当,锐意进取,团结奋斗,凝心聚力为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山西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责编 张晓兰)

猜你喜欢
东征抗日红军
抗日小英雄杨杨
基于现金流量视角的成都东征财务风险分析
百名科技工作者重走红军东征路
彭明治驰骋抗日战场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抗日英烈马威龙
倔强的小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