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福
有这样一种丝绸,它轻薄透气,夏天穿上既凉爽又舒适,这就是“罗”,绫罗绸缎中的罗。在罗中最著名的是杭州生产的杭罗,它与苏缎、云锦被称为“中国东南地区的三大丝绸名产”。罗没有绞丝旁,是不是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不仅名字的写法有特点,就连它的织法也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的织造方法十分独特,所以会形成规则的小孔和花纹,常常被用来做内衣、蚊帐等。
罗可以分成素罗和纹罗,前者是没有花纹的,后者是有花纹的。素罗呢,又可以分为二经绞(jiǎo)罗和四经绞罗,它们也采用了多根经线与纬线相交的非常复杂的织造技艺。
说到罗轻薄透气的特性,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
三国年间,吴国的君主孙权有位妻子姓赵,人称赵夫人。这位赵夫人十分了得,据说她长相并不算漂亮,但有一手好手艺,人称“三绝”——机绝、针绝、丝绝。
“机绝”是说她能够用彩丝在织机上织成云霞龙蛇的锦缎。她织成的锦缎,大的能有一尺长,小的仅有一寸宽,这样的技艺在当时非常厉害。
“针绝”是说她善于刺绣。孙权曾经想找画师来绘制军事地图,但是赵夫人认为笔墨的色彩不易长久保存,还是刺绣更好,于是她就绣了一幅,上面的城池、山河、行军布阵都极为精巧细致。
最后的“丝绝”就说到了罗。吴国在江南,夏天炎热,酷暑难当,还有蚊虫滋扰。赵夫人心疼丈夫日夜为国事操劳,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她觉得现有的帷帐还不够好,于是,她削下一绺(liǔ)长发,再剖成肉眼難见的细丝,然后以神奇的胶水黏合,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亲自织造罗縠(hú),再剪裁成帷幔(màn)。
这件帷幔随风飘摇,好像是烟雾一般,让人感觉房间里顿时清凉了许多。另外,它薄得让人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孙权非常喜欢,每次行军打仗都要带着这顶帷幔。它打开能有一丈宽,卷起来则小到可以塞进枕头中。这和素纱襌(dān)衣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这个故事用略带夸张的手法描述了赵夫人的心灵手巧,也从侧面告诉了我们罗的重要特性和用途。
杭罗的织造技艺复杂且独特,至少需要花费七年以上的时间,经过刻苦努力才能学成。在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之下,由于杭罗织造费工费时,工匠又秉承了精益求精的古法织造要求,所以杭罗织造技艺一度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唯一坚持采用这种传统技艺开展生产的杭州福兴丝绸厂曾经面临停产,但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下,这家丝绸厂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随着杭罗织造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大家认知和喜爱,古老的技艺也将会有更好的未来。
二经绞罗
绞的含义是把两股以上条状物扭在一起。二经绞罗即由两根经线相绞而成。
四经绞罗
把四根经线作为一绞组,并与左右邻组都相绞,最后成品呈链状绞孔。
杭罗的织造技艺
杭罗的织造技艺包括原料蚕丝拣选、浸泡、晾干、翻丝、纤经、摇纡(yū)、织造、精练、染色、绣花、成衣等工序。用来织罗的蚕丝必须经过精挑细选,它的均匀度、强度和韧性都必须达到很高的要求。织造杭罗要用到专门的罗织机。织成的粗料先挂在机筒中脱胶,经清水漂洗成半成品,最后染色晾干。
编辑/皮小Y 美术设计/张文举
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小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书
本栏目图文等内容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