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吉官 郑琳琳 蒙东东
摘 要:从实践与理论维度对我国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进行双重考察,旨在总结历史经验,揭示规律,探察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工作的发展脉络。文章从“开发规模—开发主体构成—社会需求—开发创新能力—开发政策体系”五个维度阐释了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实践由初步探索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到持续发展阶段的历史演进,认为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的理论向度,包括致力于对档案利用体系结构内容进行精细化阐释的目标指向;坚持域外借鉴和本土经验相结合,注重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的方法导向;构筑理论框架,厘定体系结构的内容方向。
关键词:地方特色档案;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档案利用服务
分类号:G273.5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and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val Resource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Gui Jiguan, Zheng Linlin, Meng Dongdong
( School of Management, Guangxi Minzu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6 )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ducts a double investig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val resource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from th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dimensions, aiming to summarize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reveal the pattern and explore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val resource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The article explain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local characteristic archival resource development practice from the initial exploration stage,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stag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age from the five dimensions of "development scale, development subject composition, social needs,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bility, development policy system", and recognizes it as the theoretical direction of local characteristic archival resource development, including the goal of elaborating the structural content of the archive utilization system.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foreign reference and local experience, emphasize the methodological orient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nd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determine the content direction of the system structure.
Keywords: Archive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of Archiv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Archive Utilization Services
《“十四五”全國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指出,要深入推进档案利用体系建设,充分实现档案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力度。[1]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是彰显地方特色、培育地方文化的重要信息资源,是档案资源开发工作的重要对象。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实践探索,经过40余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文献调研发现,我国当前研究主要涉及地方特色档案的定义、特点、价值等基础理论问题[2-3],以及地方特色档案工作的原则与方法 [4-5]等。其中,地方特色档案的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是研究焦点,诸多学者对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的制度、模式、机制、路径等进行了探讨[6-7]。整体而言,尽管学界已经关注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但缺乏系统思维和历史思维,很少总结我国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的历史经验。鉴于此,本文从实践与理论维度对我国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进行双重考察,总结历史经验,揭示规律,以期把握和探察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的发展脉络。
1 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的实践演进
本文将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实践的发展视为一种系统变迁,强调系统变革的内生性和外部嵌入性的相互作用,并从“开发规模—开发主体构成—社会需求—开发创新能力—开发政策体系”五个维度阐释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的历史演进。
1.1 改革开放后20年的初步探索阶段
第一,资源基础薄弱,聚焦局部性开发。由于理念、方法、技术以及制度环境等方面的诸多束缚,地方特色档案资源还不具备规模化开发的条件。从实际情况来看,地方档案馆主要侧重于特色馆藏资源建设,为后续开发聚集资源。如广西东兰县档案馆大范围接收本县档案,利用地方特色档案材料编写了共计360万字的参考资料。[8]在开发力量上,档案馆之间更多地是单打独斗,缺乏必要的纵向联动和横向协同,难以形成规模性开发的合力。在开发对象及其结构上,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主要集中于特色馆藏,如江苏省常熟市档案馆利用馆藏的农业及工商业特色档案编写了一批编研资料。[9]
第二,开发主体集中,工作能力不足。首先,从开发主体的构成来看,主要以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主,兼有其他类型的档案业务机构,但并未吸纳系统外部的其他组织。其次,从开发主体的观念来看,档案机构深受传统“重保管轻利用”观念影响,以至于形成“封闭保守”的思维定式和按部就班的工作方法。面向社会的档案公共服务意识比较薄弱,主要以服务党政机关为主。如广东省台山县档案馆汇编了一批地方特色档案史料和参考资料,供县委、县政府和县直单位参考。[10]最后,从开发主体的能力来看,档案机构缺乏专业人员,档案工作人员的年龄、知识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的需要。
第三,以资政服务为主要导向,社会需求处于隐性状态。首先,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主要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开展,其开发工作也主要体现为档案资政服务,而非档案公共服务或社会服务。其次,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社会服务意识开始萌芽,并为科学研究活动提供信息服务。如推出《台山自然灾害史》《台山排球史》《东兰县概况》《历年行政区划简介》等以反映地方史为主要内容的汇编资料。[11-12]存史、资政一直是该阶段档案工作的主旋律,档案社会服务意识虽有萌动,但还未形成行动合力。
第四,手段成果单一,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是指在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工作中推动开发效能增长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或新技术等。从开发思路上看,缺乏社会性和创意性的思维导向,对档案开发利用的认识局限还未得到有效突破。从开发的方式来看,主要采用手工方式,以計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辅。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利用地方特色档案信息资源编制案卷目录、开放档案目录、全引目录以及文件卡片。[13]从开发成果来看,以文件汇编、史料编纂等编研成果为主,其成果形式相对单调,缺乏交互性和共享性。[14]当然,这种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的创新能力表现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档案事业发展是相适应的。
第五,政策工具开始启用,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严格来说,这一时期鲜有专门针对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的具体政策,但其他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积累,为后续开发工作提供了保障。1982年12月,全国档案工作会议提出的档案资源“门类齐全”成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目标之一。[15]为实现这一目标,档案部门开始加强特色档案的收集工作。1986年颁布的《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提出一切具有历史凭证作用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各类档案都应完整齐全地收集进馆。随后各地档案部门强化对各类档案的收集工作,反映地方发展历史的特色档案资源成为重要的征集对象。
1.2 21世纪前10年的初步发展阶段
第一,开发初具规模。随着我国档案资源体系和利用体系建设的推进,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也由自发、散发向自觉和有组织开发转向,呈现出由点及线的发展态势。首先,从开发力量来看,档案机构间的联合开发或者馆室合作、馆际合作已经出现。如浙江省嘉兴市采用馆际联合与馆室联合的形式开发地方特色农业档案。其次,从持续性来看,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保持了良好的持续性。天津市档案馆综合开发商会档案,并出版了5辑共10本《天津商会档案汇编》,这是天津商会档案首次大规模、持续性开发的成果。最后,从开发对象来看,除了传统的馆藏特色档案资源,还扩大到散落在其他机构、组织或者民间的特色档案。
第二,开发主体多元化。从开发主体构成来看,逐渐形成以档案机构为主导,其他社会机构、组织、企业以及社会公众适当参与的格局。如浙江省嘉兴市档案局、市农林局与平湖县农林局档案室、海盐县农业局档案室联合开发了全市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形成一批汇编产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得到激发,逐渐成为新兴力量。如四川省江安故宫液酒业集团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故宫液”档案资料。市场主体的介入促进了开发主体的构成更为多元,使得开发工作更为灵活和多样。
第三,社会需求多样化。从服务对象来看,社会公众需求得到进一步激发。社会公众既有专家学者等精英阶层,也包括普通民众等更广阔的社会群体,对档案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不同群体对档案的需求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可以满足社会公众的学术利用、实际利用、休闲利用等需求。从需求形式来看,网络需求开始兴起。此时,网络服务成为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档案信息资源在线获取需求较为强烈。[16]从信息内容需求来看,传统环境下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所呈现的碎片化、粗放型的特征已经有所改观,开始朝着资源服务集成化和精准化方向发展。
第四,开发创新能力提升。从开发理念来看,在大档案观的持续影响下,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出现了机构整合、资源整合、服务整合以及人才整合等。这为维护区域特色文化遗产、留存社会记忆和塑造特色文化品牌提供了参考路径。从开发技术来看,网络化开发以及远程服务等已经成为当时开发工作的重要举措。同时,个性化开发与利用服务也纷纷登场亮相,开发技术手段升级推动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成效显著。从开发成果来看,除了传统的档案编研成果外,还出现了不少电子环境下的数字资源编研成果,既包括静态的、固化的开发产品,也开辟了网上展厅。
第五,开发政策效益显现。地方档案部门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主线,深入开展地方特色档案工作。各地在制定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时都充分融合这一思想精神。湖北省将地方特色档案事业体系建设作为“十五”时期湖北档案事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和总体目标之一[17],广东省要求在“十五”期间建设具有广东特色的档案事业体系。[18]随着地方档案部门对中国特色档案事业体系建立的重视,地方特色档案工作正朝着体系化方向发展,如山东省档案局逐步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馆网体系。[19]体系化的地方特色档案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
1.3 新时代的持续发展阶段
第一,开发规模愈加扩大。一方面,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更为深入和系统。天津市档案馆出版了共3万页的《天津商会档案·钱业卷》影印本,基本包括商会档案中有关银钱业的档案。[20]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助推其规模效益的显现。档案部门利用数字技术大范围整合地方档案资源,形成众多特色档案资源数据库。如山东省曲阜市档案馆对《孔子世家谱》进行读修,开发了多功能的孔子后裔数据库。[21]此外,联合开发更为活跃,推动开发规模进一步扩大。如京津冀档案部门在《京津冀档案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后,利用特有馆藏合作编辑了《京张铁路百年轨迹》。
第二,开发主体更为多元且具有协作精神。开发主体呈现出综合档案馆主导、档企密切合作、文教机构参与的特点。各地综合档案馆积极主导地方档案文化品牌的打造。辽宁省本溪市档案局成功打造本溪地方特色档案编研品牌。[22]综合档案馆与企业合作开发的实践更为活跃。如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与众多丝绸企业合作研发一系列丝绸新产品,形成“苏州模式”开发典范。[23]文教机构的协同开发,也为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如隶属于首都图书馆,由中国人民大学启动的“北京记忆”项目。
第三,社会需求进一步显现。随着需求潜力的持续释放,社会需求重心逐渐由国家和社会层面下沉至公民层面。主要体现为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针对性、娱乐性和实用性更为凸显。比如孔子后裔数据库提供家谱读修、查询和审核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24]“北京记忆”网站的《娱乐空间》栏目以剧情式阅读带领用户体验“老北京”文化,满足用户的娱乐休闲需求。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研发的特色档案文创产品包括笔记本、文件夹、冰箱贴等,贴近消费者的生活所需。
第四,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一方面,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的跨越式提升。如浙江档案网利用VR技术,通过全景展厅呈现“难忘浙江事”“大写浙江人”等地方名人档案和抗战档案。另一方面,以更开阔的视野拓宽创新之路,从文化建设的高度创新开发要素的自由流动、流程的重组以及品质的提升。如山东省潍坊市利用杨家埠木版年画推进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展[25],推动特色非遗档案向文旅产品转化。开发理念和视角的文化转向,促进了地方特色档案工作与文化建设创新融合。
第五,开发政策支持体系日趋完善。档案主管部门主动整合、更新或者制定各级各类支持性政策。2011年国家档案局第9号令实施细则强调加强对地方特色档案的收集。随后,以强调收集工作促进抢救工作,坚持抢救与开发利用并举的路线图逐渐清晰,地方特色档案资源保护与开发被提到新的高度。2016年国家档案局印发《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管理办法》,2017年印发《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管理细则(试行)》。国家层面对重点档案开发工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对于以项目驱动方式推进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激励和保障作用。
2 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的理论向度
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行动框架和行动路线,源于实践的理论也会呈现出多样的理论向度。
2.1 目标指向:健全档案利用体系
目前,学界关于档案利用体系的理论阐释较为宽泛和宏大,多涉及理念、原则以及基本方法等整体性框架,但对其结构内容缺乏深入细致的论证和诠释。然而,档案利用体系是一个多维立体式的复合结构,其实践场景是域内复杂、动态、多变的档案工作,具有个性与共性交融、局部与整体协同的结构特征,能够产生档案价值溢出效应。相应地,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通过多元主体的科学有效协同、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度体系的精准供给等获得整体性效益,是一种特殊性和局部性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形态,是对我国档案利用体系结构内容的深化和细化。具体而言,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能够深化以档案机构为主导的多元主体力量高效协同参与的开发机制,细化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整合框架以及配置资源的结构性要素,并以制度体系的精准供给形成地方经验、提供地方方案。总而言之,通过全面阐释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的价值理念和结构内容,能够反映整体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形式,折射出我国档案利用体系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辩证统一的逻辑理路。
2.2 方法导向:域外、场外与本土、区域双循环和学科交叉融合
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逐步打破利用域外、场外理念与方法进行客场作战的习惯,并转变为立足于我国地方特色档案工作实际的主场打法。这是一种战略上的转变,将对我国地方特色档案工作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处理世界范围内的档案理论与实践“特质性”和“共生性”的逻辑关系作用显著,而且要求更高。放眼全球,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是基于地方档案工作实际的“特质性”,国家档案事业发展也是基于我国档案工作实际的“特质性”,同时遵循国际档案系统的“共生性”。当前,这种战略调整要着力疏通阻碍地方特色档案工作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各种“堵点”,尤其要致力于将我国地方性的、本土性的理念与方法国际化,使之成为国际档案系统推崇的“共生性”。
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驱动下,多学科交叉与多技术跨界融合将成为常态,并不断催生新学科前沿、新科技领域和新创新形态。[26]毋庸置疑,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作为国家档案利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子系统所面临的问题,同样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来提供支持,依靠多学科力量协同解决问题。最为明显的是近些年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系统论和控制论等学科的大量成果被引入,加速了档案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今后,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也将继续成为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载体,探索地方特色档案工作的新路径和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新模式,全方位適应国家档案事业发展需求。
2.3 内容方向:理论框架和体系结构成型
综观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结合研究范畴内涵的框定,可以将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抽象为包含三个维度的理论框架和四个要素的体系结构。三个维度的理论框架涉及组织维度、系统结构维度和环境维度。组织维度具体可以分为档案机构的主导力、开发战略与开发能力、软硬件基础设施等方面,这是影响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的主体因素。系统结构维度包括资源要素、技术与方法要素、保障要素等,是组成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系统的子系统。成熟且特色鲜明的开发机制、开发模式以及开发体系是连接各项子系统的重要保障,也成为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系统的重要内容。环境维度主要有档案事业形态、制度与政策环境、技术环境等。档案事业形态决定了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样态,制度与政策环境的变革能够引发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的局部变动,技术环境的变迁是提升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能力的关键要素。
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体系结构可以概括为理念、组织、管理與保障等四个要素。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的主动意识、文化意识和特色意识构成了理念要素的基本内容,是整个体系结构的前提和基础。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的主导力量、参与力量、辅助力量以及各自的权责利关系是组织要素需要作出的合理回应和安排,是完善体系结构不可或缺的环节。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既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文化建设相融合,又要与具体的特色档案工作协调发展,与特色档案资源建设等业务工作流程同步,这是管理要素亟须解决的宏观和微观双重问题。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需要人才资源、财力物力和制度政策的支撑和保障,保障要素是维系着整个体系结构的生命线。
3 结论与展望
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场域的具体延伸,是国家档案利用体系结构内容的丰富和细化,其内在的实践演进规律和理论向度是本文研究的价值所在,以期为档案界提供些许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第一,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是由若干子系统和结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需要对其进行解构才能创造性重构。第二,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不断捕捉不同时期的变化,把握发展风向标,适时调整策略寻求发展机遇。第三,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源于一般性的档案利用,但又高于档案的实际利用或业务利用,需要不断提升其在文化建设中的贡献度,使之与地方文化名片的塑造融为一体。[27]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策,要注重长期培育和发展。一是加大地方特色档案工作的理论研究力度,强化基础认知,阐析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寻求破解难题之道。二是提升我国档案利用体系在国际档案界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争取在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中找到突破口,形成中国方案。
*本文系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特色档案资源分布与现状研究”(项目编号:2020KY04043);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协同治理视阈下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FTQ00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档案信息数据化生态安全治理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1BTQ092)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与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EB/OL].[2022-10-15].https://www.saac.gov.cn/daj/yaow/202106/899650c1b1ec4c0e9ad3c2ca7310eca4.shtml.
[2]刘国能.关于地方特色档案[J].档案工作,1992(12): 24-25.
[3]罗玲玲.地方档案馆应着力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档案[J].档案与建设,1987(1):34-36.
[4]张维新.使馆藏体现地方特色的尝试[J].档案工作,1993(7):31.
[5]张喜贞.地方特色档案工作的原则和方法[J].档案管理,2001(5):30.
[6]邹燕琴.社会记忆视域下地方特色数字档案资源开发模式与路径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8(7):13-16,20.
[7][27]归吉官,张慧,岳泽慧.文化软实力视阈下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整合与开发:作用与路径[J].档案与建设,2020(1):34-37,8.
[8][12]黄连璋,韦干生.东兰——一个具有地方特点的县档案馆[J].档案工作,1987(4):9-10.
[9]罗宝兴,张振江.常熟市档案馆编研工作的四个变化[J].档案工作,1990(9):16.
[10][11]编研辑录[J].档案工作,1985(3):38.
[13]王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馆藏及其开发利用[J].档案学研究,1993(1):55-58.
[14]张小飞,曹航.新媒体视角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理念创新[J].北京档案,2018(9):40-43.
[15]努力开创档案工作的新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国家档案局向全国档案工作会议提出的工作报告摘要)[J].档案工作,1983(1):3-13.
[16]张卫东,王萍.档案用户需求驱动的个性化服务模式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7(2):82-86.
[17]鲁中才.实现湖北档案事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n].中国档案报,2000-09-18(001).
[18]徐大章.作好作实基础工作加快现代化步伐[n].中国档案报,2000-11-13(001).
[19]邱爱萍,周红.建立特色档案馆的初探[J].中国档案,2001(12):26-28.
[20][21]夏秀丽.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J].中国档案,2017(6):38-39.
[22]孙诚.弘扬地域文化做强档案编研[J].中国档案,2009(12):29-32.
[23]杨鹏.我国改制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实践创新——“苏州模式”[J].档案与建设,2019(4):36-39.
[24]孔氏大家族.《孔子世家谱》盛大颁谱!孔氏后裔查询家谱更方便了![EB/OL].[2022-10-15].https://mp.weixin. qq.com/s/3Zfz2s3oTmTtjVddsresoQ.
[25]周建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地方特色档案建设的重新思考[J].档案学通讯,2014(3):50-53.
[26]吴朝晖,赵婀娜.以学科交叉融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n].人民日报,2020-11-0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