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展览中的空间叙事探究

2023-11-12 19:32:34方华
档案与建设 2023年9期

方华

摘 要:以空间为核心的叙事方法对于解读展示档案文化、提升档案资源阐释力具有深刻意义。文章在界定概念内容、理解运用方法的基础上,剖析空间叙事在强化档案资源与空间联系、优化档案资源的阐释形式、发挥档案资源支撑功能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而提出运用空间叙事方法的推进策略,以期为档案展览设计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档案展览;叙事方法;资源阐释

分类号:G273.5

Exploration of Spatial Narration in Archival Exhibition

Fang Hua

( School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

Abstract: The narrative method centered on space has profound significance in interpreting and showcasing archival culture and enhancing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archival resources.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concept content and understanding the application metho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sitive role of spatial narratives in strengthe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rchival resources and space, optimizing the interpretation form of archival resources and exerting the supporting function of archival resources. It proposes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use of spatial narrative methods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archival exhibition design.

Keywords: Archival Exhibition; Narrative Methods; Resource Interpretation

展覽作为档案馆文化教育功能实现的主要形式,是档案资源开发展示的重要落点。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档案馆开发利用馆藏档案,通过开展专题展览、公益讲座、媒体宣传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学界对档案展览的策划实施[2]、技术运用[3]、推广传播[4]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叙事热潮在档案学领域的兴起,引导、实现了档案展览研究的叙事转向,其中空间叙事受到诸多关注。宋鑫娜肯定了空间叙事在展览主题和内容表达方面的积极价值[5];刘欣悦、戴旸从空间叙事角度对档案展览案例进行研究并提出策略[6];张斌、王露露对档案参与历史记忆构建的空间叙事进行了系统研究,论述了档案选择空间叙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7],暂无研究系统论述空间叙事在档案展览中的运用策略。因此,本文拟在分析空间叙事的概念理论与运用、剖解空间叙事融入档案资源展陈的必要性与有益性的基础上,探究空间叙事方法融入档案资源展陈的推进策略,以期为优化档案资源展陈方法、丰富档案资源价值及内涵提供智力支持。

1 空间叙事的基本内涵及其应用

1.1 空间叙事的基本内涵

空间叙事是立足于文学文本、多媒体视觉、城市空间等领域,针对生活体验、集体记忆和场所的感知描述性的方法论。从本质来看,空间叙事是按空间维度组织的转化、翻译[8],是一种追求他种媒介能指、美学效果的跨媒介叙事[9]。空间叙事关注空间在故事中的作用与意义,对空间的存在感知从有形物理、社会空间向无形认知、心理空间深入,有学者将空间叙事定义为“一种将本质和意义融入体验的意境感知方法”[10]。具体言之,空间叙事以空间或空间物质、非物质要素为媒介,通过空间构筑、组织、演绎、位移等传递知识,尝试依托结构性语言或多重交互性场景来理解把握主题,组织传递内容信息,从而优化受众体验并赋予新记忆。

1.2 空间叙事的应用

法国学者亨利·列斐伏尔将空间分为物理、精神及社会空间。物理空间是把握空间叙事方法的基准,可被精准测量、描绘,被人类感官直接捕获,包括物质实体和技术虚拟;精神空间则因人类构想而出现,包涵概念、文本、语言等表达形式;社会空间以人为主导,本质是“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11]关系美学和德勒兹理论认为社会空间内的部分关系线路可以被建立、捕获、固化和体验,该层次内的叙事强调关系建立、生活叙事融入与可视性固化。[12]空间叙事从身体感知、精神占有到互动改造,层层拓展,融合应用艺术、语言、心理等学科理念有其必要性。

空间叙事是用空间讲故事,适用于任一三维空间,与档案资源形成于空间的特性相契合。[13]档案馆对外展示区域,如档案馆外墙、查档大厅、展览厅等功能性意义较强的区域均是空间叙事方法适宜协调应用的主要场景。一方面,将空间作为叙事的主体,侧重延伸性解读与具象化展示,激活空间内部要素的设计内涵、隐喻,尝试准确传达其初始的功能性意义。另一方面,将空间本身作为叙事媒介,关注空间物质、形式、内部要素等调整变化,以表达或协助表达故事。需要强调的是,以档案为基础的文学性、艺术性创作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本文对空间叙事功能的关注不等于对时间等叙事方法的摒弃。

2 档案展览中强化应用空间叙事的必要性

2.1 空间叙事进一步强化档案资源与空间关联

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政策背景下,档案资源与空间在理论、实践上的联系愈发紧密。理论上,空间作为思想模式的认知框架,在档案学研究中具有方法论维度的意义,边媛[14]、张钰桐[15]等学者都曾提及档案资源的空间化开发,而空间叙事方法则成为接洽理论与实践的有益路径。实践上,“文化”和“旅游”在空间上的融合有效性已被国内外实践反复证明。深圳大学的“二维码”外形档案馆、泉州档案馆的侨批馆成为当下正热的文化旅游打卡地;张家港市永利村“果园档案记忆空间”等空间化实践的开展也亟须科学的方法牵引,使空间布设朝实效、特色化等方向发展。

沉浸式展览空间的设计与发展呼吁档案展览积极运用空间叙事方法。第十一届江苏书展以“第7档案室”为主题设计实景轻解谜,以活动现场为解谜空间,结合手机H5终端引导观众参与推理,获得热烈反响;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常设展览连接历史时间与展厅空间,荣获“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上述案例都展现出公众对以空间为核心的资源演绎方式的偏好。空间叙事方法以空间为重点,关注空间及其要素叙事功能的发挥,能进一步强化档案展览与空间的联系,深化资源内涵与人的深刻联结,从而满足公众文化需求。

2.2 空间叙事进一步优化档案资源的阐释形式

盡管档案部门围绕国家重大活动与重大事件、“四史”教育活动主题,以建筑、体育、文艺、饮食、民俗等特色文化为切入点举办了系列展览[16],并且取得良好成效,但我国多数线下档案展览的资源阐释角度仍较为局限。展览顺序和空间划分以时序、主题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展览动线;内容形式多以图片、文字为主,尽管一些档案馆通过建造模型、影像投射等方式开辟了新视觉景观,但其效果仍需优化。在内涵挖掘不足、展品类型有限的情境下,资源与人的联结多停留在视觉层面,档案资源的精神空间形象将成定式,公众的交流、互动感大打折扣。

空间叙事可推动档案资源阐释理念、展示形式的重构。理念上,“无视空间向度紧迫性的任何当代叙事,都是不完整的”[17],遗漏空间叙事的做法可能会引发将故事简单化、扭曲化的不良倾向。大事记等传统编纂形式以时间为线索构筑历史面貌的单一性缺漏,虽为吴宝康档案数据库等数据叙事作品所弥补,但空间叙事的理念转变仍具有解构档案价值、丰富档案观察视角、重构档案资源内涵等积极作用。形式上,在大数据可视化、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助力和数字地理空间分析等方法的指导下,档案资源的空间化展现形式愈发多元,实现了平面二维的传统档案形态的升维阐释。例如,“乾隆南巡”专题档案开发项目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勾勒南巡路线,并将乾隆南巡途中路过的景观和建筑进行三维可视化,让档案中的二维图像得以在三维空间灵动展现。

2.3 空间叙事进一步释放档案资源的活力

档案馆现有空间与资源的活力不足。一方面,档案资源组织逻辑强但展示性与融合度不足,该现象于上文分析的档案展览中皆有体现。另一方面,档案空间的观赏性有余但互动性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档案事业发展面临着因公共性不足导致“内卷化”现象的困扰,即档案事业发展立足于狭小的部门空间而非广阔的公共场域。[18]在场馆设计上,档案馆外部设计尽力阐释档案、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协调共生,内部亦基于开放共享理念开辟服务休闲区,但问题在于设计本身——文化空间的内在意义需要赋予、激活甚至外引补充。

空间叙事方法通过对空间本体的挖掘,强化了档案资源对自身文化阐释的支撑力。“场域”是空间叙事的物理基础,场所的空间环境和建筑形态是传递语义的载体。[19]空间叙事关注空间内在意义的传递,使得空间从容器蜕变成为内容本身,展现了档案文化阐释的新视角。空间叙事方法对空间内容的关注,有利于强化档案资源对优化公众体验的内聚力。以空间为载体整合档案资源,具有协调资源异质性、突出资源体验沉浸感的优势。“结合当下媒体和技术发展,档案部门需重点关注空间化叙事、可视化叙事两大趋势”[20],基于空间叙事理论指导资源的科学化、合理化布设以及展陈空间的适配性改造,以提升公众体验。

3 档案展览中强化应用空间叙事的推进策略

3.1 激活展厅空间——挖掘空间本体故事,关注空间动态调整

挖掘档案馆空间内外蕴藏的故事。档案馆展厅空间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如蕴含着丰富的建设、沿革故事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此类可结合其馆藏资源故事,通过寻宝探秘等形式予以呈现。另一种则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如深圳市、上海市新建的富含开放式思想和建筑要素的档案场馆,其馆内设计蕴含地方特色文化标志、馆内特色档案符号以及现代档案发展程式等新故事,此类可利用标牌、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在档案馆空间外,区域、城市文化景观关联性可为故事挖掘引入新素材,并可以趣味地区、活动策划等形式展示,如加拿大图书和档案馆文化遗产存储建筑与相邻的档案保护中心共同构成LAC保护园区,形成新空间景观,便于整体阐释。

关注档案馆内空间的再组织。空间具有非定型属性,有赖于公众对其形体要素所限定范围的感知把握。空间整体距离、尺寸、前后景、颜色等引发的视觉感知和连续性变化,为公众带来差异化的思维情感体验。空间剖分上,可尝试突破篇章式剖分,利用展板区隔出迷宫、回环式等更加灵活的空间形态。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空间色彩、类型、形状等要素,突出邻界空间的异质性,以展现叙事内容的重要性或变化逻辑。空间组织上,利用技术实现邻接、穿插、集中、放射等更为灵活趣味的空间组合形式,或采取以叙事内容为基础的起承转合排列,强化公众的在场感和体验感。此外,关注馆内其他功能性空间的配合性适用、文化性改造和共享性联通,如会议室、休闲厅等皆可成为强化档案文化氛围、提升公众体验的重要载体。

3.2 丰富展区内涵——引入异质空间构件,优化要素组合逻辑

引入异质空间构件。异质空间构件主要指包括文化性景观、仪式等在内的非档案界特有的其他类型要素。一种是因主题共通形成的界外实体资源,其与档案展陈资源结合,可形成新的文化物象;另一种是因空间共生相联结的资源,可与档案展览空间设计结合展示地域文化;再一种是因技术发展形成的虚拟资源,如虚拟数字藏品“冰嘻嘻”、虚拟景观“国宝迷踪”等。

优化要素间的组合逻辑。改变出于时间、便利性因素选择沿展厅墙边置物、在中心空地填充的惯性行为,关注空间内部要素的叙事可能与维度,强化要素、空间的物质关联。其一,可梳理档案资源记录的事件逻辑,结合各类文物资源,考证档案内容的可视化样式和归置逻辑,运用VR、XR等技术搭建与历史空间高度重合的空间。其二,可基于故事剧情逻辑,构建以档案资源内容为基础的空间情节与场景,通过调整参观、资源放置顺序等方法形成不同的空间路线,体验顺序、倒叙、插叙等不同叙事方法下的故事内容。其三,可基于视觉效果逻辑,提升符号造型、色彩、材料、涂装等视觉内容的趣味性、可赏玩性,通过位置安排、尺寸缩放以及异形设计突出视觉重点。

3.3 牵引构想空间——转换资源表达形式,探索空间意境表达

探索档案文本的空间化表达。将档案文本内以时间为线索的线性历史实践叙事转化为以空间与内部物体的位置描述为中心的空间语言。空间语言的构成要素有认知主体、视靶、参照框架。[21]认知主体层面,强调差异化叙事线索设置,以公众体验路径为基础,合理分配叙事内容,有效展示历史实践的多个侧面,吸引公众多次游览回顾。视靶层面,强调通过调整物体性质、类型、颜色等,实现叙事重点的突出与转移,合理利用肢体表演、绘画艺术等提供多样化的视觉体验,保证叙事内容的连贯流畅。参照框架层面,强调利用GIS地图等技术方法实现叙事尺度的转化与缩放,推动叙事完成“个人—城市—国家—全球”空间视角的融合,推动公众由对事件、人物的把握转向对全国乃至世界形势的感知。

利用空间意境激发公众的情感思考。其一,凸显空间文化感。一方面在于挖掘档案载体、文字、色彩等或特定事件、人物及话题,如在饮食、衣着的对比中发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碰撞;另一方面在于利用数智绘图、AI建模等技术或诗歌、民歌等地方特色突出、画面感强烈的直观表达形式。其二,设计空间空白域。空间有意识留白可给予公共想象的空间,如设置巨型档案盒、画框等框定特定区域,并提供一定的引导词。其三,塑造空间仪式感。通过调整观察空间角度、描述空间方式和内容获取方式,如将传统的大块档案内容展板设计成为小块可翻转、遮盖的互动板块,让公众先获得趣味性的审美体验,再获取真实可靠的档案知识。

3.4 改造社会空间——推动叙事可感连接,固化可视交互成果

实现叙事的连接与可感。社会空间强调叙事的连接与再创造,要求发挥人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剖析档案空间内部公众的角色定位,解构档案描述的生活情景、人物行为以及问题困境与公众生活的同一性等方式,对接历史语境与现代语境,推动公众角色由故事接收者向故事讲述者转变,联通档案叙事与公众叙事。另一方面,通过研究考察、设置建议窗口、开展模拟座谈会、角色扮演等活动加强展陈设计者与档案资源、公众的对话,强化其对展陈设计的体悟。在此基础上,关注叙事在身体层面的参与,重视互动性装置的布设和参与式技巧的运用,引导公众参与空间建设甚至转化,提升互动体验感;或利用可视化、形象化和可操作性的叙事组件、设计,强化档案叙事资源与多感官的交互,打造可视、可感、可互动的创新动态符号系统。

实现交互成果的固化。社会空间层次的叙事讲求人物关系、行为的空间可视化,包括展示历史人物的空间实践过程以及公众在档案场域中互动性实践过程。其中,实现在场观众互动过程的可视化关乎叙事环节的闭合。“我们生活本身内在地就具有一种叙事形式”,存在起承转合的时间序列[22],以档案展览主题为始、空间为媒的叙事过程,借助互动成果的固化与输出,形成叙事闭环,实现公众生活叙事形式与档案程式性叙事的融合。例如,鼓励公众将真实生活中对档案记载历史空间和展览空间的生活化感知、想象与设计予以记录,并创造性转化成为展览的后半段或各类服务厅的物品。在实现档案资源生活化叙事的同时,改变公众“雁过无痕”的情况,实现从讲述档案资源故事向讲述档案资源与公众故事的转变,存档当下的社会观念与行为。

注释与参考文献

[1]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EB/OL]. [2023-04-12]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006/1 4a5f4f6452a420a97ccf2d3217f6292.shtml.

[2]张连星.以观众需求为导向的档案展陈与策划[J].北京档案,2017(5):35-37.

[3]张艳娟,王赛春,刘水英.增强现实技术在档案展陈工作中的应用探析[J].北京档案,2021(8):32-33.

[4]钱婷,刘倩.元宇宙视域下沉浸式档案展览的实施路径与推广传播研究[J].浙江档案,2022(9):33-35.

[5]宋鑫娜.展览中的空间叙事和语言叙事[J].中国档案,2017(5):24-25.

[6]刘欣悦,戴旸.叙事性传播在档案展览中的应用与分析[J].档案与建设,2021(10):22-25.

[7][13]张斌,王露露.档案参与历史记忆构建的空间叙事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9(8):11-15,40.

[8]高新民,胡子政.叙事研究的形而上学之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70-85.

[9]龙迪勇.空间叙事本质上是一种跨媒介叙事[J].河北学刊,2016(6):86-92.

[10]赵红红,唐源琦.当代“空间叙事”理论研究的演进概述——叙事学下空间的认知转变与实践[J].广西社会科学,2021(3):74-81.

[11]张一兵.社会空间的关系性与历史性——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19(10):24-30.

[12]张晨.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M].纳日碧力戈,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187.

[14]边媛.面向数字人文的中央苏区档案数据多源整合的动因、条件与路径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2(5):102-108.

[15]张钰桐,徐健.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家谱档案资源重构:价值、逻辑及框架[J].档案学研究,2022(5):94-101.

[16]任越.夯实资源谋开发 以档资政谋发展——2022年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调研报告[J].中国档案,2023(3):28-29.

[17]蘇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

[18]常大伟,陈璟.从部门空间走向公共场域——档案事业发展“内卷化”现象及破解之道[J].浙江档案,2019(9):19-21.

[19]熊红丽.民族传统建筑空间叙事的当代建构——以五指山民族传统建筑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2):74-80.

[20]丁华东,张燕.迈向理解:灾难记忆的力量与档案部门的责任[J].思想战线,2021(3):113-121.

[21]邵军航.空间语言的要素及其对诗词风格的作用[J].外语研究,2009(6):21-25.

[22]王正中.叙事建构论的四重关系[J].当代文坛,2017(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