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志
9月14日,韩国、美国和加拿大海军在韩国西部海域举行了多方联合军演。
与近年来在亚太地区密集举行的多边联合军演相较,这次联合军演的规模并不算大。但值得关注的是,三个参加军演的国家中两个是北约成员国,且演练内容包括联合作战执行能力和互操作性。
各种迹象表明,韩国、日本及澳大利亚作为北约事实上的全球伙伴,在美韩同盟、美日同盟及美澳同盟的基础上,正在与北约加强在安全领域的对接合作。这也正是北约“亚太化”态势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随着俄乌冲突的地缘政治影响不断扩散,以及亚太地区大国博弈的加剧,北约的“亚太化”和亚太北约,已经成为欧美及亚洲国家战略界重点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北约的“亚太化”主要涉及北约这个亚太域外集体安全组织的“全球化”转向。而亚太北约则是在亚太地区打造一个在该地区此前从未有过的、类似于北约的正式多边安全组织。
2023年,美国在亚太地区策动和参与了一系列双边和小多边联合军事演习。
美日菲三边联合演习从6月1日开始持续至6月7日,演习范围涵盖菲律宾的吕宋岛的巴丹半岛附近水域,澳大利亚以观察员身份参与。
6月15至16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前往东京,与日本、韩国及菲律宾的安全事务官员会面。沙利文日本之行的“新奇”之处在于,他不仅与日韩国安顾问举行了美日韩三方会晤,还与日本、菲律宾举行了美日菲三方国安顾问会晤。
《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家乔希·罗金指出,日菲美的国家安全顾问首次以三人组合的形式会面,“是一个被内部人士称为‘JAROPUS的新三边集团的提升,以类似于美英澳‘AUKUS的方式组合在一起”。
7月23日,由美空军空中机动司令部主导,7个国家参加的“机动卫士-2023”联合军演举行,参演出动运输机和加油机超过70架,参演总兵力达1.5万人。演习区域从澳大利亚北部延伸至美国夏威夷,跨越距离超过4500公里。“兵力投送”、“敏捷作战”及“紧密协同”等是演习重要内容。
美日澳印四国机制框架下的“马拉巴尔”海上联合军演,则于8月11日至22日在悉尼东海岸举行,包括军舰、潜艇和飞行演练等高端作战训练,延续了近年来演练联合作战的势头。
通过频繁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美国与其亚洲盟友及伙伴国家的安全关系无疑得到进一步提升。
此外,8月18日的美日韩戴维营首脑峰会,被认为是美国及其盟友朝着建立亚太北约迈出的关键性一步。
从白宫发布的关于此次峰会的情况说明具体内容看,达成的共识及未来规划包括“三边高级别磋商,增强安全合作,拓展印太合作,深化经济和技术合作,拓展全球卫生领域及人员间合作”等五项内容。三方同意将每年举行领导人、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和国家安全顾问之间的三方会议,以及财长三方会议,工商部长会议,年度印太对话等。
不难看出,这一长串的“对话”安排表明,美日韩三边合作在机制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安全领域,三方将举行年度联合军演,增强在弹道导弹防御方面的合作,加强情报共享,以及对朝鲜导弹的预警和协同打击朝鲜黑客。
总体上看,美日韩三边合作趋于更加务实和强调无缝对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三方针对潜在对手的高频度军事侦察、高度实战化的年度联合军演、军事资产部署,以及以海上航行自由为名的联合巡航,今后均可能成为常态。
随着美日韩互动机制的强化,美国已经基本完成对从东北亚、南太到印度洋的安全体系的升级重组。美日韩同盟机制、美英澳同盟、美日澳印四边机制及五眼联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对接。一个亚太北约似乎已经雏形初现。
传统上,美国同盟体系中最核心的是西方国家组成的“盎格鲁-撒克逊”圈子。而美日韩首脑戴维营峰会的举行,则标志着美国与其亚洲盟友的关系较之过去将更为紧密。拜登与日韩两个均来自国内保守主义阵营的领导人,似乎正在构建一个新的“铁三角”。美日韩 “铁三角”可能成为亚太地区更广泛的多边安全安排或安保联盟的核心驱动。
随着美日韩互动机制的强化,美国已经基本完成对从东北亚、南太到印度洋的安全体系的升级重组。美日韩同盟机制、美英澳同盟、美日澳印四边机制及五眼联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对接。一个亚太北约似乎已经雏形初现。
尽管美国及其盟友高调造势,但在当下乃至未来中长期内,亚太北约难以成为现实,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集体防御”核心原则的缺失。北约宪章第五条款规定,各方同意,在欧洲或北美对它们中一个或多个成员国进行武装攻击,应被视为对所有成员国的攻击。如果发生这种武装攻击,每个成员国都行使《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承认的单独或集体自卫,将协助受到攻擊的一方或多方,立即单独并与其他各方协同采取其认为必要的行动,包括使用武装力量。
北约宪章第五条款明确表明了北约成员国之间的集体防御义务,强调了成员国之间的团结和互助精神。该条款被认为是北约这个防御联盟的核心原则或基石。
北约是出于防范苏联的需要而建立的,但该军事集团首次动用“第五条”,却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由2001年的9·11事件触发)。鉴于当前东海、南海及朝鲜半岛安全局势持续紧张,相关各方间发生军事摩擦、冲突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发生战争的风险不能完全排除。一旦亚太区域内国家签署需要承担集体防御义务的条约,成为“亚太北约”成员,卷入地区军事冲突甚至战争的风险必将骤然增加。
目前亚洲国家与域外国家美国,并未就集体防御这一核心原则形成共识。迄今为止,美日韩三方也未签署集体安全条约,并不能保证其中一方受到他国军事打击时其他各方能为之作战。在缺乏能够凝聚各方的核心原則,却无明确安全保障的情况下,亚太区域内国家不可能就建立亚太北约形成共识。
不仅如此,亚太北约难以得到东盟和印度的认同和支持。因为亚太北约一旦建立,必然会主导地区安全相关事务。这不可避免会冲击东盟在该地区的中心地位,还会影响东盟内部共识的形成和东盟的团结。实际上,即便是美日韩合作机制的强化及其地区影响力的拓展,也可能导致东盟在区域架构中既有的领导地位遭受冲击,既有的区域架构甚至面临被“解构”的风险。
因此,美国等部分国家提出建立亚太北约的构想和倡议,只会引发东盟及其成员国的战略焦虑,大概率不会对建立亚太北约做出积极回应。今年9月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第43届东盟峰会及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印尼总统佐科表示,“美国应该成为一支积极的力量,通过包容和合作,确保印太地区仍是一个和平、稳定与繁荣的地区”。佐科还强调,“不要让东盟成为破坏性竞争的舞台,而是让东盟成为促进合作的平台。”
与会的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指出,东盟必须不断维护东盟的中心地位,防止域外大国进行分裂活动。柬埔寨新任首相洪玛奈也表示,柬埔寨“对地缘政治竞争的升级表示担忧”,认为“这使得一些国家很难找到支持包容性合作与和平共处的落脚点”。
一个美国主导下的亚太北约势必会将中国视为主要防范对象或假想敌。但东盟国家均与中国有着密切的经贸关系,中国已持续多年是几乎所有东盟成员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虽然部分东盟国家与中国存在南海纷争,但并不希望被纳入集体对抗中国的轨道。
印度是南亚的天然大国,也是美国推进印太战略力图拉拢的对象。美国及其盟友要打造亚洲版北约,需要印度的配合。尽管印度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且已经是美日澳印四国机制的成员,但印度依然珍视其作为不结盟运动“旗手”的身份。对于印度来说,参与一个更广泛的多边安全联盟也不符合其对外战略自主和独立的传统。因此,美国要打造亚太北约,在东南亚和南亚都缺乏响应和足够的支持。
还有一点,美国自身也可能对建立亚太北约缺乏足够的耐心,以及投入足够战略与外交资源的意愿。亚洲国家在社会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及国家利益界定方面的差异性远比北约成员国明显。即使是在作为亚太北约“核心驱动”的美日韩“铁三角”内部,也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
日本岸田政府和韩国尹锡悦政府近期外交政策的大调整,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各自国内选举政治之需,不太可能有构建亚太北约这样的意向。韩日的历史和解尚未完成,韩国现政府是以主动的大妥协方式换取韩日关系的改善,未来韩日关系仍然存在倒退的可能,而这也会成为美日韩“铁三角”的短板。
亚洲国家在社会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及国家利益界定方面的差异性远比北约成员国明显。即使是在作为亚太北约“核心驱动”的美日韩“铁三角”内部,也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
绝大多数北约成员国为欧美国家,在集体认同方面相对一致。打造亚太北约,与建立和维持北约相较,需要克服的障碍更多,成本也相对更高。即便美国有打造亚太北约的意图,综合因素形成的高成本也会使其望而却步。
对于美国来说,与其投入大量战略和外交资源打造亚太北约,还不如通过精心打造美日韩、美英澳及美日澳印等小多边机制来构建安全体系,以及通过双边主义强化与少数“关键国家”(比如印度、越南)的安全合作。
美国的上述做法虽然被外界批评为伪多边主义,但美国藉此能够以较少的投入、较高的效率巩固其在亚洲的盟伴关系以服务于其战略目的。因此,打造一个成员众多的亚太北约,不会是美国经略亚太的优先战略选项。
无论是北约的“亚太化”还是亚太北约的构建,无疑都会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即便不能“如愿”,某些国家朝着这个方向的操弄,也可能通过将区域议题“安全化”的方式,恶化中国的外部发展环境。因此,中国有必要保持战略上的精准研判并做出妥善应对。
无论说辞上如何表述,北约在亚太的动作以及构建亚太北约的意图,主要的针对对象都是中国。对于北约和部分国家一系列针对中国的机制化安排,比如小多边安全机制构建,加强对华情报搜集共享,联合进行所谓海上航行自由行动,举行实战色彩浓厚的联合军事演习、军事人员培训和先进武器研发等动作,中国应保持高度警觉。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某些亚洲国家出于“平衡”中国影响力的考虑,加强了与美国及其盟友的安全合作,但它们并不愿意参与一个类似北约的集体防御安排,不愿意与中国直接对抗。部分国家试图用军事安全议题来替代经济和发展议题,通过联盟政治制造对立纷争,在发展述求占主流的亚洲,并不具有可持续性。
只要中国坚持高擎和平、合作、发展旗帜,继续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倡导和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及全球文明倡议,少数国家借北约的“亚太化”和亚太北约构建围堵、遏制中国的图谋,很难经得起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