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墨
9月26日凌晨1点过9分,中国商务部网站发布了关于“第十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的消息。凌晨发布,大概率是大事,这是外交常识。
对于这次对话,中方的评价是“务实、坦诚、富有成效”。从成果清单来看,中国和欧盟既正视当下双方所面临的问题,也着眼未来合作的布局。总的感觉是,无论从沟通的质量、探讨的深度还是意愿的建设性层面,中欧都走在了中美的前面。
2020年8月初,我写过一篇关于中美战略竞争中欧洲角色的文章。那年7月底,美方关闭了中国驻休斯敦领事馆,中方以关闭美国驻成都领事馆作为回应。当时中美之間除了贸易战、外交争吵,双方所有的沟通对话渠道几乎完全中断,特朗普政府鼓噪的中美新冷战达到了新的高度。
我在那篇文章中写道,“为了化解新冷战,中国的力量可以适当放在中美双边之外。在这一点上,欧洲是目前甚至可预见的未来,都值得加大投注的关键对象。”
三年过去了,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中美欧三角关系层面看,最大的变化是拜登改变了特朗普单打独斗的做法,转向构建对华“统一战线”。在对华外交方面,美欧不仅在“去风险”上看似有了共识,双边还构建了诸多政策协调机制。
但欧洲之于中国的战略价值并没有变。在目前的地缘政治环境下,无论是回应美国的战略攻势,稳定大国关系还是塑造有利的外部战略环境,欧洲依然是中国值得大力“投注”的对象。
9月21日,我参加了由中国“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一次论坛。与会者有数十位中国现任和前任高官、外国驻华外交官(其中大多数来自欧洲),以及国际组织、跨国企业驻华代表。
在这次论坛上,我近距离感受了中欧在“去风险”上的立场交锋。中方发言者的态度很明确,不赞成“去风险”这个说法,认为这是“去中国化”“去合作化”。欧盟驻华大使庹尧诲 (Jorge Toledo Albi ana)在发言中极力捍卫“去风险”,认为不是欧洲创造了这个词,风险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但庹尧诲也表示,欧洲“去风险”主要是因为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德国驻华大使傅融(Patricia Hildegard Flor)虽然认为欧洲应降低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外部系统性依赖,但整个发言她都没有使用“de-risk”(去风险),而是用“manage risk”(管理风险)。而且,其他会与的欧洲国家驻华大使,绝大多数在发言都没有提“de-risk”,而是谈判如何应对挑战、解决问题。
虽然欧盟把“去风险”摆上了台面,但成员国内部的认可度是有差异的,尤其是在涉及具体的政策的情况下。今年7月德国公布的首份对华战略报告里,也提及了“去风险”,但只是限定在经济领域。
在处理对华关系时,虽然美欧都谈“去风险”,但欧洲的思考是有边界的,这与美国风声鹤唳地几乎把中国与风险画等号存在明显不同。在运作对华战略时,美国想的是如何“击败对手”,而欧洲思考的是如何根据时局的变化重塑欧中关系。
前不久,我的同事对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外交高参、巴黎和平论坛总干事贾斯汀·瓦伊斯做了一次专访。贾斯汀在专访中说:“通过不一味地参与竞争游戏,而是作为温和与平衡的代言人,欧洲为世界和平发挥着可持续的作用。”
贾斯汀的这种“欧洲思维”,某种程度上说体现了欧美在“世界观”上的差异,也是欧洲值得争取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