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竹
2015年,作为高层次人才,46岁的廖红被福建农林大学聘为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在福州安顿下来后,她经常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带领团队深入基层,把研究“搬”到田间地头。
到福建工作后,改良茶树种植技术成了廖红新的研究方向。她首先在安溪、武夷山、福鼎等地开展生态茶园研究,走访了很多茶企、茶农,采集各类茶青样本,收集不同土壤标本,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建立了福建省第一个科技小院(为科技助农,国家派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所驻扎的小院,通称科技小院)。
廖红发现,福建茶园土壤多为酸性,重金属超标,一旦施肥过量,发生淋失(土壤中的养分被水带走),就会造成水体污染。一般来说,高海拔的茶比低海拔的茶好,山上的茶比水边的茶好,就是受到土壤因素的影响。
廖红开始在试验田里用套种的方式保护土壤。大豆根系具有生物固氮作用,将茶树与大豆套种,可提升地力,减少化肥用量。油菜根系发达,根部的分泌物能活化土壤中的磷和钾,使土壤得到改良。将油菜与大豆交替轮作,能让茶园的土壤质量得到极大提高,还能抑制杂草生长。茶农不必再用除草剂,进一步减少了环境污染。
这种“茶豆间种”的生态模式大获成功,2018年廖红向社会征集合作者,准备大规模推广。廖红承诺,凡是参与合作,她都会到茶园进行技术指导。没想到报名者非常踊跃,一个承包800亩茶园的茶农一下子试种了500亩。
由于推广种植面积大、参与的茶农多,廖红为兑现亲临指导的承诺,常常清晨5点起床,从福州包车到安溪等地,走三四个小时山路赶到茶园。完成一天的调研和指导,她赶回福州时往往已是深夜,很是辛苦。
茶农们发现,按照廖红“茶豆间种”生态模式试种后,套行间的杂草不见了,土地肥力见长了,茶叶品质提高了。那个试种了500亩茶园的茶农仅凭此一项一年就节省了100万元左右的费用。后来,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将“茶豆间种”生态模式向全省推广。廖红动情地说:“科技特派员打通了把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茶农的经验把我们的理论水平又提升了一公里,这个制度真的非常好!”
福建不仅盛产茶,还盛产蜜柚。2016年,廖红和团队在平和县建立了科技小院,经常到现场指导柚农科学种柚。
一天,廖红在平和县坂仔镇五星村考察,看到满山的柚子树套着“白色项圈”,她感到很惊讶,一问才知道,原来柚农怕在树冠内施肥会伤根,就在树冠滴水线外围施肥。柚农们很苦恼,告诉廖红,虽然他们每年施肥都很足,但果实依然长得不好。
廖红挖开土层后发现,柚子树的根须主要分布在距离柚子树主干20~80厘米处,柚农在树冠滴水线外围施肥,树根难以吸收,相当于把饭喂到了鼻子里。随后,廖红带着科技小院成员走遍全县15个乡镇,采集了3600余份土壤样本开展研究,发现90%的表层土壤样品pH值低于5.0,而适合蜜柚生长的土壤pH值为5.5~6.5。这让廖红找到了平和县土壤酸化、板结严重的原因:柚农施肥量过大,超过了柚树养分的吸收范围。
经过多次试验,廖红和团队提出“减肥压酸,补镁增效”的蜜柚绿色提质增效技术,在坐果期、稳果期、壮果期、采果期根据不同的养分需求定量施肥,严格控制氮、磷、钾肥的使用量,同时适量补充镁肥。廖红团队把这套方案称为“减肥套餐”,来到五星村科技小院推广。柚农们纷纷前来咨询,但对这位女科学家提出的蜜柚化肥减量办法有不少顾虑。一个叫林新民的柚农提出了很有代表性的疑问:“化肥下少了,柚树苗吃不饱,不挂果咋办?”廖红说:“亏了算我的,我承担你的损失!”有了这句话,林新民吃了定心丸,决定拿出110棵蜜柚树给廖红团队做化肥减量试验。
第二年,林新民用来试验的蜜柚树收成比原来增长近50%。林新民当众掰开蜜柚给乡亲们品尝,大家都说水分足,没有木质化。林新民拿去一测,蜜柚甜度达到13以上(蜜柚甜度一般为10~12)。这是林新民第一次种出这么甜的柚子,他向村民们宣传:“听科学家的话,没错!”
同样采用了廖红团队“减肥套餐”的柚农赖国永,蜜柚一挂果就被数家企业订购一空,价格从往年的每斤2.9元涨到3.46元。赖国永扳着手指头一算,自家500棵蜜柚树增收2万多元。他喜滋滋地说:“下一年再加把劲儿,收入还会往上蹿,日子就像蜜柚一样甜!”
身为一名农业科学家,廖红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做成更多的事情。她的团队有近50名研究生,她经常对他们说:“要想把科技创新推广到田间地头,就得和农民打成一片,让自己比农民更像农民。因为乡亲们一看你握锄头的姿势,就知道你是不是真把式。”
廖红最喜欢下到田间地头,一边干活一边讲,向学生们分享自己数十年来的研究经验与成果。同时,她还乐于向当地的“土专家”“田秀才”请教,因为他们的一些土办法往往能发挥奇效。在她的实验室,本科生从三年级开始就會定期到田间地头实习,接触土地、接触农民,了解生产一线的情况。廖红每次带学生去茶园实践,即便到了饭点儿也要和学生一起先把试验做完。
平时教学中,廖红很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她的实验室,研究生在研二之前可以在实验小组之间自由流动。廖红认为,学生多跟几位导师学习,有利于准确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更好地把兴趣融入学习中。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廖红作为科技特派员,向总书记汇报了她和团队为推广“高效生态茶园建设方案”所做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听后,肯定了她和团队所做的工作,并叮嘱大家,乡村振兴要靠科技创新,科技人员就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廖红非常振奋,也更加坚定了用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念。
2023年,廖红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她对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决心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在田野里继续奋斗,让更多科研成果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摘自《妇女生活》,本刊有删节)(责任编辑 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