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业,黄 葆,苏紫敏,邓清云,吴立海,黄文玲
(1.广西壮族自治区标准技术研究院,南宁 530299;2.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宁 530029)
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 年底,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3 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90 条,运营里程9584 公里,车站5609 座,完成客运量194 亿人次[1]。《城市轨道交通2021 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显示,城轨交通客运量占全国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的比例逐年提高,2019 年为34.6%,2020 年为38.72%,2021 年为43.37%[2]。可见,作为集约型交通工具的城市轨道交通,在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的持续增加、线网规模的继续扩大,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是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在日均客运量百万甚至千万人次的大客流冲击下,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消防安全历来是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重中之重。而消防设施则是落实消防安全的重要保障,其是指一系列用于预防、控制和扑灭火灾的设备、设施、器具和材料。城市轨道交通的消防设施主要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火栓系统、防烟排烟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应急疏散指示标志、手提式消火栓、微型消防站等,部分城市还设有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建设、设置消防设施,并加强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保证消防设施的正常运行,对于保障广大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期间,建设单位需要根据相关标准如CJ/T 416—2012《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防火要求》、GB 51298—2018《地铁设计防火标准》等进行消防设施的配备。这些消防设施与地面建筑物存在共性,但也存在明显特殊性。
(1)不同系统在火灾模式下会发生消防联动作用。地铁内消防监控为分级监控,发生火灾时自动扶梯、乘客信息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均需消防联动切换模式;运营区与商业区存在出入口相连,当任一区域发生火灾时,进行防火分隔的卷帘门将在联动模式下放下。
(2)地铁内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时间特殊,且难以进行大修或整体更换。城市地铁运营时间一般为6:30~23:00,发达城市运营时间则更长,在运营期间消防维护人员仅能进行不影响正常运营的巡查与维保,大部分维护、保养和检测工作则需在非运营时间进行。地铁内消防设施数量大、种类多,难以进行大规模维修和更换,设施保障挑战性大。
(3)部分灭火设施、个人防护装备较为特殊,需要进行针对性培训。地铁运营区除了常用的室内消火栓、手持干粉灭火器外,还配备了手持二氧化碳灭火器、微型消防站、防护面具等。这些灭火设施和个人防护装备除了需要日常巡检、定期更换外,还需根据产品特性和使用方式对车站人员、维修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4)设备区采用气体灭火系统,数量多、规模大,维保困难。地铁各车站、停车场段均设置有气瓶间,内部存放有10~15 个气瓶,通常使用IG541 或七氟丙烷气体进行充装,此类气瓶既属于无缝钢瓶类特种设备,也属于消防灭火设备。在日常维修、保养和检测时,技术人员需将系统打至手动位,检查管网压力、气瓶压力、阀门状态等,工作标准高、涉及内容多、危险程度大。
为保障城市轨道交通消防安全,在国家各部门、标准化委员会和消防行业协会的努力下,我国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标准,如强制性国家标准GB 50157—2013 《地铁设计规范》、GB 51298—2018《地铁设计防火标准》,消防行业标准XF/T 579—2005《城市轨道交通消防安全管理》等。同时,国内部分地区也制定了一些符合地方性特色和行业特性的地方标准,如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 5317—2020《地铁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45/T 2251—2021《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警情与救援监控系统技术规范》、深圳市地方标准SZDB/Z 100—2014《地铁地下车站防火分区、烟气控制与人员疏散系统设计导则》等。虽然如此,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乃至地方标准中,对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检测等方面缺乏针对性的具体规定,特别是在消防设施维保的内容、周期、方法、质量标准和操作程序上,这导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在日常维保工作中存在模糊点与缺漏点,于安全管理上潜藏着一定风险。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施维保的相关标准化工作上走在全国前列,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发布了一批地方标准。例如,由南宁轨道交通集团牵头编制的DB45/T 2527—2022《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备设施维保检测规程》,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备设施维保检测的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以及消防给水及灭火、火灾自动报警、消防联动、防烟和排烟、消防配电、防火分隔、安全疏散、消防器材及个人防护装备等消防设备设施的一般规定、维保内容及要求、检测内容及要求和日常维护,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中设置的消防设备设施维保检测工作;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消防救援总队和桂林市消防救援支队起草制定的DB45/T 2473—2022《消防设施维护保养规程》,规定了消防设施维护保养的总则、服务机构管理、从业人员管理、维护保养要求、维护保养流程、档案管理等要求,适用于广西行政区域内的消防设施的维护保养。这些标准对于保障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施的有效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结合前文可知,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施管理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
(1)现有通用标准针对性较差,对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施管理的指导性不强。如前文所述,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施具有一定特殊性,与一般地面建筑消防设施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国家出台的大多为通用性政策法规,未对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施的管理进行针对性规定,而可参考的通用标准较为分散且内容不够全面,无法完全适用城市轨道交通内消防设施全方位管理的需求。
(2)城市轨道交通消防相关专业标准的研究基础不足,标准体系不健全。目前国内关于城市轨道交通消防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安全标准体系构建,但在安全大类下的消防安全研究大多为理论管理研究,较为缺乏对实际运营过程中消防设施管理的研究。这对国内运营单位构建契合自身的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而言,指导意义较少。
(3)城市轨道交通消防的行业主管部门较多,监管较为分散。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完成后、投入运营前的消防验收属于住建部门负责,运营期间消防检查、报告提交是消防部门负责,而消防设施中涉及特种设备的钢瓶气瓶检查则由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在消防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行业主管部门较多,归口要求不一,缺乏统一的纲领性文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也较为分散,使得运营单位难以提高消防设施管理质量。
针对上述城市轨道交通消防维保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施维保通用技术标准,建立健全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施管理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消防安全标准化建设,对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稳定运行意义重大。
建立科学的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施管理标准体系,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严格遵循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基础上,对已发布的相关标准、规范、规程进行整理、总结和归类,建立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施管理标准体系。
(2)循序渐进原则:构建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施管理标准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体系框架下制定的标准要不断更新完善[3]。
(3)可操作性原则:应重点考虑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施管理标准体系在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使其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规模、设计特点、施工工艺和运营管理水平相适应,并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取得住建部门、消防管理部门的认可。
3.2.1 三维结构体系构建
参考印度魏尔曼三维结构思想,结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自身特点和行业体系建设经验,笔者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施管理标准体系三维架构模型(见图1)。该模型涵盖了要素、内容和分类三个维度,不同地区和单位可对各维度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增加划分类别、丰富体系内容等,构建更加符合自身需求的标准体系。
图1 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施管理标准体系三维架构模型
(1)X 维度——影响因素: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期间,涉及消防设施管理的各类影响因素。其中人员因素是指管理及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素质,管理因素主要包括规范消防管理活动的各项规章制度,设备因素为影响消防设备设施稳定性和可靠性的相关因素。
(2)Y 维度——标准内容:即标准文本中的具体内容,这是标准体系构成的核心部分。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施种类多,涉及综合监控、防烟排烟系统、给排水系统、灭火设施等,难以按照设施设备的类别进行分类,故根据消防设施管理方面的内容,将其划分为巡视、维修、保养、检测和评估五大类别。
(3)Z 维度——标准种类:根据标准的适用范围,可将其分为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三个层次[4]。基础标准层涵盖消防管理全生命周期的术语、符号、原则等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而通用标准是针对城市轨道交通消防领域的共性标准,专业标准则是在通用标准的基础上细微到某一领域或内容的标准[5]。
3.2.2 标准体系框架构建
基于上述三维架构模型,笔者采用平行分解法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施管理标准体系框架(见图2)。
图2 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施管理标准体系框架
(1)日常管理标准子体系:日常管理包括值班、巡查、维修、建档等工作。城市轨道交通消防安全的重点区域包含控制中心、消防控制室、车站控制室、变电所、蓄电池室、环控电控室、通信设备房、信号设备房、综合监控机房、AFC 售票机房、物资仓库、联合检修库、停车列检棚等。消防控制室、车站控制室等应建立健全日常管理规范、值班员职责、接处警操作规程等制度,明确巡查内容和频次,以及消防档案、值班记录、巡查记录等台账要求。该子体系需制定的相关标准如表1 所示。
(2)维护保养技术标准子体系: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施的维护保养应由具备从业资格的第三方消防技术服务企业承担。维护保养范围包括给排水设施、灭火设施、防烟排烟设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配电、防火分隔、安全疏散设施、消防器材及个人防护装备等。不同专业设施对应的维保内容、工作标准、维保方法、作业指导书有所不同,从事维保的工作人员应符合相应要求。该子体系需制定的相关标准如表2 所示。
表2 维护保养技术标准明细表
(3)检测技术标准子体系:与维护保养类似,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施的检测工作也应由具备资格的第三方来负责。消防检测范围包括规定检测项目、检测内容、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等。不同专业设施对消防检测工作的要求有所不同,从事检测的人员应符合相应要求。
(4)应急演练实施标准子体系:根据消防主管部门的要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每年需开展各类消防演练。目前,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公司已配备了专职消防队,由其负责应急演练工作,但队伍的组建模式、训练计划、演练计划等还有待规范。同时,车站内工作人员对站内消防设施的使用流程、培训计划也需要进行明确规定。该子体系需制定的相关标准如表3 所示。
表3 应急演练实施标准明细表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施管理的特点及存在问题,笔者构建了一个较为宽泛的标准体系框架,各地消防行政管理部门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可根据自身特点和使用要求对其进行细化、丰富与拓展,并结合实际需求运用到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去。
(1)优化三维架构模型内容。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施管理标准体系三维架构模型是开展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其影响因素和标准种类可看做定量,标准内容视为变量。除笔者提出的消防设施“巡检—维保—监测—应急演练”等按工作大类划分外,各地消防行政管理部门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还可从“设备—人员—环境”等因素进行划分,根据本地区特点、运营模式增添或改变标准内容,使其建立的标准体系更为科学合理、更具可操作性。
(2)完善标准体系明细表。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施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是在三维架构模型上提出的,而标准明细表则是在标准体系框架下编制的。标准体系的三维架构模型、框架和明细表存在层层递进的关系,不能分隔开来单独研究,应从大框架建立开始,分析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施管理期间的所有业务过程,形成标准制定提纲,并逐步优化完善,从而使标准体系及标准更符合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施的实际情况和消防安全管理的工作需要。
科学构建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施标准体系并加以推广应用,充分发挥标准化的支撑引领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强化消防安全责任意识,筑牢消防安全防线,从而有效预防和遏制火灾事故发生,确保城市轨道交通消防安全。
为更好推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设施安全管理标准化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科学构思、长远规划,发挥专业优势,搭建好切实可行的标准体系框架。要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结合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行业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标准体系框架模型[6]。要注重标准体系的实施与应用,切实发挥其应有作用,从而有效提升城市轨道交通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最大程度消除因设施设备原因带来的消防安全隐患。
(2)注重标准化人才培养,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有鉴于政府机构及企业内从事消防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较少,而消防设施安全管理标准化工作对人才的需求又较大的矛盾,应加大标准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打造一支精通消防安全管理专业技术、熟悉标准化规则、掌握标准化方法的人才队伍,这对全面推进轨道交通消防安全建设和保障运营安全意义重大。
(3)制定出台标准化建设指导文件,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引领。各地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因发展时间不同,线网规模差距较大,标准化建设参差不齐,且由于消防管理属于安全管理分支,对其重视程度不高。城市轨道交通消防相关主管部门及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消防协会等应立足职责定位、发挥各自优势,研究制定城市轨道交通消防行业的标准化建设指导文件、标准化体系框架等,引领该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