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宁 钱振英 邵旅燕
儿童的学习应符合他们真实的需要和发展规律。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半山学前教育集团依托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实施课程相关活动,并在实践中逐渐领悟到“回归自然不是简单的人走进自然,是要顺应自然,更要在自然中释放天性”。在积极开展自然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重视倾听幼儿的语言,观察幼儿的游戏,分析幼儿的行为,分享活动的经验,致力于帮助幼儿在童年的生活中留下可以影响他们一生的“足迹”。
如今,幼儿园的教师们与幼儿一起走进大自然,呼吸新鲜的空气,沐浴充足的阳光;沉浸于其中的幼儿也在接触自然,与自然互动,享受自然的美,自主习得各种经验。
班级自然角对于幼儿来说是一扇通往自然、认识自然以及探索自然的窗口,是离幼儿最近的自然资源。其中,沉浸式的饲养区环境能够支持幼儿进行偶发性的科学探究活动,而饲养各种自然生物则能够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促使其在与自然的亲密互动中捕捉自然变化,引发自然探究,提高探究能力。
自然教育的现状之见。自然教育是在自然环境状态下,教师通过自然对幼儿进行教学,让幼儿能够在大自然中学到更多的直接经验,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更好地提高认知。但在当前的自然教育中教师往往会忽视自然角的利用与开发,或仅仅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然角的场所,让他们进行植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没能较好地发挥自然教育的作用。一是环境单一。大多数自然角创设仅是以欣赏和种植为目的,忽略了在自然情境中幼儿对真实问题探究的欲望。二是缺乏主题。在选择自然角活动内容时,常常缺乏主题的支撑和推进,导致活动没有渗透性、整合性。三是忽略深度。在自然角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幼儿会有各种各样新的发现,教师容易局限于自然角活动本身,认为幼儿的问题不是本次自然角活动的内容,以简单的语句回应幼儿,忽略了丰富的教育契机。
自然角现状实践之探。将班级自然角作为开展自然活动的重要场所,能够实现以自然为背景、以环境为媒介、以策略为支架,以幼儿为主体,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一是自然视角,创设浸润式环境。小班幼儿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设计“走入式”的自然角空间布局,构造直观、生动、易操作的整体环境,便于幼儿观察与操作。同时,摆放低矮的梯式架,“无遮挡”“环绕式”的观察视野既美观又方便,打造如同浸润在池塘边的纯正自然风格的自然角环境,让幼儿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亲近大自然,在体验中更好地观察自然、认识自然、探索生命的意义,获得成长。二是自然变化,激活主题式探究。例如,在饲养小蝌蚪的过程中,幼儿观察到蝌蚪的外形特点和生长变化,进而提出了“蝌蚪是吃什么长大的”“蝌蚪长大以后是什么样子的”等问题。对此,教师基于这些偶发问题,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开展了“你好!小蝌蚪”的生成性主题活动,利用饲养区蝌蚪的自然资源,激活幼儿对自然探究的欲望,引导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三是自然联结,拓展深度式思辨。幼儿对自然角里小蝌蚪的生活状态、生长方式等充满了好奇,但通过观察却发现“蝌蚪越来越少”。同时,他们从户外菜园成群青蛙“呱呱”的叫声中拓展,提出了青蛙的去、留问题:“亲手养大的青蛙是放回大自然还是留下?”对此,教师基于幼儿的思考,抓住“青蛙去留”的教育契机,以自然教育为载体组织幼儿进行了多次、深度的思辨活动,鼓励幼儿不断提问、倾听、思考,在观点碰撞、辩论的过程中顺应自己的内心,做出“去留”的决定。
自然角实践感悟之思。一是联结自然环境,促亲自然行为。积极创设自然、生趣的自然角环境,培养幼儿的“亲自然”情感,同时联结户外菜园的自然资源,带领幼儿观察自然界中小青蛙的鲜活状态。通过联结户外菜园的自然环境,幼儿能够近距离感受大自然的生物,在与自然亲近和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亲自然行为,从而发现生命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关系,挖掘和探索自然环境中的知识和探索。二是联结自然哲学,开发自然教育。幼儿天生就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和思考者,对于“青蛙的消失与死亡”“青蛙的去和留”充满了好奇和疑问。对此,教师可以借助自然教育与幼儿进行互动,通过幼儿与幼儿、师幼之间的多次对话,引发幼儿去发现和探索,在不断提出问题和思考的过程中唤醒幼儿与自然无意识的统一感,实现自然教育的理念和目的。三是联结自然情感,理解尊重自然。将幼儿在饲养小蝌蚪过程中萌发的情感,升华为对自然物死亡、消失的生命教育,使他们在乐于探究、直视问题、珍惜生命、守护自然的过程中理解并尊重自然现象,生发美好的自然情感。
(文/葛宁)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半山学前教育集团遵循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主张“教育在大自然中进行,自然就是孩子的学习课程”。基于此,幼儿园组织大班幼儿开展了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茶”为中心、幼儿为参与实施主体的项目式学习。在项目式学习的构建和推进过程中,结合课程与教学、环境与生活、游戏与探究,使大班幼儿对我国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兴趣导引下构建设计
首先,主题源于生活。茶源于自然,是中国人表达人与自然理念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杭州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每年春天,幼儿都能看到周边忙于采茶的人们。因此,本次“茶”项目活动的灵感来源于生活,致力于引导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探茶”,深度探索茶文化。其次,资源源于地域。杭州素有“中国茶都”的美称,茶资源十分丰富,这也为本次项目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杭州多样化的茶馆为幼儿实地考察茶活动提供了平台。
开放融合中推进实践
大班茶项目活动的行进主要分为“采茶”“制茶”“茶艺习得”三个阶段,融合家庭、幼儿园、社区等多方力量,生成的问题便是推进活动往深层次发展的助推剂,只在让幼儿在浸润式实践中提升对茶文化的了解。
首先,开放驱动性问题,发展学习思维。在“茶”项目式学习活动中,教师基于自然教育理念,抓住幼儿生发的具有价值的驱动性问题,不断激发幼儿对大自然和“茶”的探究动力,推动幼儿深入学习与茶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增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一是项目学习之初阶段活动:寻茶。在开展寻茶活动的过程中,设置驱动性问题。通过“小朋友们知道老师展示的图片是什么吗?”“你在生活中见过吗?”两个与幼儿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思考问题;通过“你见过的茶叶都有哪些形状?”“茶叶是草还是树叶呢?”两个问题引发幼儿的讨论,促使他们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二是项目学习之递进阶段活动:采茶。在“寻茶”活动后,幼儿已经对“茶叶”产出兴趣,并好奇“茶叶是如何采摘的”。于是,教师带领幼儿亲临茶园体验采茶,还向他们普及了采茶的相关知识,并请他们用前书写记录对活动的感想。
其次,整合多领域探究,提高学习能力。项目活动以“探究”或“解决问题”的思维对某一事物的深度学习,幼儿需要经历发现问题、主动学习、主动合作、主动解决等过程,这就需要他们充分调动多个领域的技能或经验。例如,在“制茶”活动中,教师借助视频、谈话等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基本的制茶过程和不同茶叶有不同的制作工序。活动中,幼儿不仅了解到了茶叶的由来及作用,还在参与动手制作红茶、绿茶过程中培养了热爱生活的情感、锻炼了动手能力。
最后,融合整体性各方,提升学习经验。“茶”项目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园所、家长、社区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教师需要与家长、社区等进行交流,得到支持,以推动幼儿对“茶”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基于此,在本次项目活动中,园所邀请茶艺家长进班开展了“茶艺”活动,并取得了社区的支持,在社区组织开展了茶文化活动,不仅为幼儿提供了接触社会的机会,丰富了他们的学习体验,还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于中国茶文化的热爱和对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承意识,进一步推进了德育和美育工作,在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本次“茶”项目活动充分应用了自然资源,让幼儿在身临其境、操作体验中掌握了茶文化的相关知识,习得了茶礼,学会了尊重;让幼儿在采茶、探茶、制茶的过程中,对于茶文化的感悟更加深刻,感受力、创造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提升;让幼儿感受到了自然资源的价值,以“茶”为媒介,构建了幼儿与自然的和谐氛围,促进了幼儿的成长。
(文/钱振英)
大自然中蕴含着无数奥秘,让幼儿对大自然充满好奇。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半山学前教育集团尝试基于自然教育理念开展儿童哲思活动,积极从庭院生活中的哲思、课堂中的哲思、游戏中的哲思,即倾听儿童、理解儿童、支持儿童三个板块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所谓“儿童哲思”,就是一种哲学思考,需要教师采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形式和方法,引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其目的是引导儿童思考,树立思辨意识,帮助幼儿实现个性发展,塑造健全人格。
哲思活动的基本形式。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发现问题、提出并探索哲学问题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教师充分利用这种本能,为幼儿创造分享表达的机会,并在哲思活动中使用一些辅助小技巧,推动哲思活动的展开。首先,幼儿园开展哲思活动使用最多、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圈谈”。师幼围坐成圈,确保彼此能够看得见对方,不局限于师幼互動,更注重幼儿之间的互动,借助这种沟通方式促进幼儿的思维碰撞。其次,哲思圈谈活动中一些小技巧的使用,可以促使话题讨论更有序、 更自然。一是辅助工具的使用。借助发言球、发言棒帮助幼儿建立谈话、讨论的活动规则,让回答问题的幼儿体验到仪式感,从而认真对待自己的发言,以确保话题讨论的质量。二是手势的运用。哲思圈谈中手势的运用,能够促进师幼之间的良好互动:同伴之间可以相互看对方的手势从而进行回答;教师也可以看幼儿的手势推断话题持续的时间或转换,让话题讨论更有序,促进话题的深入进行。
自然教育中哲思活动的具体实施。一是生活中的哲思—及时记录,激发幼儿的分享兴趣。对话在幼儿生活中无处不在,在与自然、环境、同伴平等的互动中,对话自然而然地进行着。教师要成为一个倾听者,时刻关注幼儿,倾听幼儿的对话,并及时将这些对话记录下来。同时,教师还要做一个整理者,将这些对话进行整理、排版,变成一首首动听的儿童诗。二是课堂中的哲思—以问题为纽带,引发幼儿思考。幼儿园将绘本作为刺激物,促进课堂中哲思活动的展开。同时,要求教师直面问题本身,以问题为纽带,围绕幼儿思维层层递进地通过追问将活动引向深入。例如,在“十粒种子”大班儿童哲学活动中,教师基于绘本内容,围绕“播种十粒种子,收获的还是十粒种子”的话题,抛出问题:“如果你是绘本中的小男孩,第二年春天你还会不会播种这十粒种子?”以此诱发幼儿阐述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并对失去与收获进行深层次思考。三是游戏中的哲思—思维碰撞中支持幼儿大胆表达。幼儿天性好动、渴望获得快乐,他们喜欢轻松、欢快的游戏体验,并能够在游戏中认识事物、感受环境、感受世界。可以说,“幼儿与游戏不可分割”。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天性,尝试将儿童哲学教育融入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哲学、感悟哲学。与此同时,幼儿在游戏互动中引发的问题或困惑会有很多,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并在游戏环境中进行呈现,以激发幼儿持续性的互动交流,让话题可以深入进行。
实践证明,一方面,哲思活动能够促进幼儿提问能力的提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可贵。哲思活动能够把握好每个教育契机,为幼儿创设想问、敢问、大胆表达的机会和时间,引导其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商讨问题、解决问题,并达到最后的目标。另一方面,哲思活动能够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儿童哲思活动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教师在教会幼儿思考的同时,通过感悟、研究、反思,自身的反思能力也能够得到提高,形成自己独特教育观。通过对儿童哲学的了解,教师能更好地站在儿童的视角看问题、理解儿童的思想与行为,从而帮助教育者了解教育对象,帮助其发展多元思维。
(文/邵旅燕)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半山学前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