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娟
语文素养是指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综合评价,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母鸡》这篇课文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主题,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变化,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在教学本单元时,从正确把握语文要素出发,引导学生品味老舍先生雅俗共赏的独特语言,模仿老舍先生表达感情的方式,尝试描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有效练习。通过“把握要素,品味语言,有效练习”三位一体,把语文要素落到实处。
语文要素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体系结构的基石,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的核心概念,落实语文要素是我们教学统编教材的主要任务。这些语文要素有机地分布在每册教材、每个单元之中,它使我们在教学中有了抓手,让我们能明白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研读本单元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这个语文要素有三个关键词:感情、体会、如何表达,结合这三个关键词我们可以提出四个问题:一是作者表达了对动物的什么思想感情?二是我们从哪里可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我们怎么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四是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对这四个问题进行梳理,我们会发现前两个问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理解感悟的—重点解决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第三个问题是针对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怎么体会?便是阅读的策略和方法;第四个问题是针对表达方式的—如何表达?这四个问题是我们在备课时应该认真考虑的。
关注全册相关语文要素 每册教科书中,每个单元的课文都由同一语文要素串联,是教科书环环相扣的体系结构中的一环。我们通览全册教材,找到与之相关的单元语文要素:四下第一单元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四下第四单元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五上第一单元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五上第四单元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五上第六单元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五下第一单元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六下第三单元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只有我们了解了全册相关要素,才能在备课、上课时,做到上钩下联,让学生的学习层层递进,逐级攀升。
落实本课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第一单元“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这一基础上,又提高了要求, 强调不仅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还要关注作家是如何表达的。所以学习《母鸡》这篇课文,除知识方面外,我们教学的重点其一就是内容和情感方面,体会作者对母鸡的感情,从哪里体会?怎样体会?是本课要落实的重点;其二在语言表达方面,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对母鸡的感情的?这一点是在学生理解内容和感悟情感的基础上落实的,是由内容到形式的转折,是本课要落实的重点和难点。
要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母鸡的感情的,研读教材我们会发现本节课作者在表达感情方面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产生鲜明的对比。从“我一向讨厌母鸡”到“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二是全文运用口语化的表达,语言流畅自然。如“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三是对生活场景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捕捉啄食、掘地、洗澡等生活小事,通过表现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來间接表达对母鸡的“不敢再讨厌”。四是直接表达对母鸡的感情,如“我一向讨厌母鸡”“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作者这四个表达感情的特点,前两个“情感变化为线索”“口语化的表达”是需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语言积累的,对四年级学生而言,要学习运用这样表达感情的方式有些困难。而后两个“通过细致生动的事例间接表达感情”“直接表达感情”这样的表达感情的方式相对容易掌握,且恰恰是学生容易忽视和欠缺的。本着“一课一得”“以学定教”的理念,本节课把后两个表达特点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训练落实语文要素。
品读文字,感受语言特色 老舍是语言大师,语言通俗易懂,虽质朴自然但又不乏感染力,蕴含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情感,在本课中充满着浓浓的老舍味,“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两个“嘎嘎”,动态地写出了一只母鸡没有缘由地边走边叫的情景,这种没完没了的叫声着实让人厌烦。而母鸡那种“细声细气”的、“颤颤巍巍”的、“ 如怨如诉”的叫声,又引发读者的想象空间,不觉让人心中立马结起个疙瘩来。一只喜欢乱叫的、无病呻吟的母鸡形象便跃然纸上。
除了语言文字之外,篇章结构也很有特色。作者写母鸡,并没有按照常规描写动物的写法,先写外形,再写习性,最后表达情感这种固有模式,而是先写对母鸡的讨厌,中间通过过渡段“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进行转折,进而写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表达“不敢再讨厌母鸡了”的情感,先抑后扬,最后表达对母亲的赞颂“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老舍先生通过前后强烈的对比,细腻地表达出了自己情感的变化。
老舍先生的文章由母鸡的叫声引发对母鸡强烈的讨厌起,收于对鸡母亲的高度称赞,前后之间态度上简直是180度大转弯,从表达手法看显然运用的是欲扬先抑策略,这也是本篇课文与同一单元的课文《猫》《白鹅》在表达描写上的区别。其实还是那只母鸡,为什么前后之间发生了如此不可思议的变化呢?不为别的,仅仅因为母鸡有了自己的一群孩子。所以这里先“抑”的正是母鸡的那种无所顾忌的天性,而“扬”的则是母鸡作为母亲之后所滋生的无所不在的母爱。由此可见,学习本篇课文,欲扬先抑不能当作标签随便贴上,而是需要真正弄明白“抑”与“扬”之间的自然联系和本质区别,这样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变化。
对比阅读,比较语言特色 学习语言,除了要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之外,还要学会比较,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关注作者的表达,感受作家对动物的情感。本单元的三篇課文中《猫》和《母鸡》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可以对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再往后面学,下一篇是丰子恺的《白鹅》,又可以对不同作家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教学时要学会瞻前顾后,启发学生多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比较、不同作家的相同主题比较,有利于体会作者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形式,感受作家语言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以及丰富的情感,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
入境朗读,品味语言特色 朗读,既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是感悟又是熏陶;既有体验,又有理解;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方法。本文的语言文字严谨而又生活化,表情达意非常自然地渗透在字里行间,让人读起来倍感亲切。母鸡那种无病呻吟、没完没了地乱叫,那种欺软怕硬凶悍无比的个性,那种居功炫耀的嘚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小节都值得学生反复朗读。比如,课文中,作者在描写母鸡的神态、动作、声音等内容时,采用拟人的手法以调动读者的感官,如母鸡“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扯长了声如怨如诉”。还有在表达对鸡母亲的敬佩和称赞时,也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其中的“母亲”和“英雄”都是对人才使用的一种敬称。这里,母鸡能够获得如此殊荣,还源自作者内心深处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心。老舍先生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这样描写母亲的勇敢坚强—“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的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儿女”。不难看出,课文中描写鸡母亲的行为正与老舍记忆里的母亲暗合。或许正是母鸡带一群雏鸡的情形触动了作者心底的情愫,《母鸡》中那对母爱深深的敬佩之情才悄然现于笔端。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从读中感悟文字的魅力。
付诸笔端,模仿语言特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到:语文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统编版教材每一单元的语文要素,都包含阅读要求和写作要求两个方面,读写结合,随文练笔的方法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抓住学生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把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老舍先生通过对细节和小事的描写,对母鸡先贬后褒,欲扬先抑,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也试着模仿《母鸡》的写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习得作者的写作方法而后进行实际模仿练写, 方能让学生真正获得写的能力。
对于本课的作业设计,应该以课程标准为基准,以教材为依托,为落实《母鸡》一课的重点、难点和发展点,设计学生能对所学进行内化、强化、提升和巩固,并辅之以必要的拓展和延伸的作业练习。
设计课前预习单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文要全面,课后链接也是学习课文的一部分,课后链接是作者资料,引导学生对老舍先生有初步的了解。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15个,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预习单上可提前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特点、自主书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第二学段学生提出了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阅读要求,在预习单上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梳理课文脉络,不给学生支架,学生可以画表格、思维导图,也可以直接用文字的形式来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感知整篇课文后,还要有自读自悟的过程,通过圈点标画找出作者一开始对母鸡是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难,学生很容易能找到1到3自然段的中心句“我一向很讨厌母鸡”,也能借助第一自然段描写母鸡叫声的句子感受到母鸡“叫声难听”。抓住母鸡不反抗公鸡,却欺负鸭子,来感受它的欺软怕硬。抓住下蛋时发狂地叫,感受到母鸡的居功自傲。最后还要有质疑问难的题目设计,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再进入课堂就会有针对性地吸收知识了。
设计随堂练习单 设计基础字词类题目考查学生对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应该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运用。体会写法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也是本课的重点。引导学生回归课文整体,学会比较阅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可以再比较《猫》和《母鸡》的相同与不同设计阅读分析类题目。通过对比分析,也有效落实了本单元“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语文要素。
设计实践类作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习作水平的提高需要在海量阅读的基础上,积累语言,习得作者的写作方法而后进行实际模仿练写,方能让学生真正获得写的能力。在本课中,老舍先生通过对细节和小事的描写,对母鸡先贬后褒、欲扬先抑,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可以让学生试着用前后对比的写法写一写他喜欢的小动物。设计小练笔为本单元的习作积累素材,奠定基础,实现单元的整合。另外推荐阅读书目也是实践类作业的好选择,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设计推荐阅读描写动物的作品,大幅度提高阅读内容的丰富性,使学生在阅读时锻炼思维的发散性。还可以从对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入手,让学生把从课文中体会到的老舍个人魅力引申到课外,关注老舍的生平以及他的人品和文品。通过阅读老舍作品,寻老舍生活足迹等方式开启学生与名家的邂逅之旅,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实践类作业可以多样化,便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主选择,沟通课堂内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水平。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与课标联系密切,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基于语文素养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展开课堂深度学习,坚持学生是课堂主体的学生观,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金钥匙”,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