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姜色》:人类精神的“文化之旅”和“时代之殇”

2023-11-11 03:34王寒冰
戏剧之家 2023年27期
关键词:藏族人朝圣阿拉

王寒冰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进入新世纪以来,藏族电影屡现佳作,万玛才旦、松太加等藏族作者群体以“文化持有者”的姿态,用影像作品讲述藏族地域文化,从内部出发思考本民族文化处境,表现出强烈的身份意识和主体文化色彩,逐渐形成“藏地新浪潮”独特的美学流派。万玛才旦的影片作为藏族电影独特范本,常借个体故事表现藏地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松太加的影片则更关注处于普遍困境中的人的情感宣泄和道德救赎。《阿拉姜色》延续了松太加前两部作品的风格,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冲突与和解,重构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用细腻温情的基调展现藏族人眼里真实的藏地文化。

松太加从处女作《太阳总在左边》,经历《河》《阿拉姜色》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创作风格,从他的作品中总能发现现实主义的家庭温情与父子关系的命题,在他的影像中没有藏地奇观的呈现,以族群内部“文化持有者”的视角,突出藏族人真实的情感沟通和伦理道德,并通过一种“出走式”“旅程式”的方式实现自我的心灵救赎。松太加的多部影片都喜欢在提纯化的藏地文化与生活背景中,探讨世俗与宗教的龃龉与和解并节制地呈现其蕴含在电影中的独特诗意。

一、文化深描:“自我表达”与日常呈现

在万玛才旦、松太加之前,藏族影像大都由“外来者”拍摄,常采用大景别展现藏域的奇观异景和神圣静谧,把藏区塑造成“神秘”的刻板印象。松太加在《阿拉姜色》中对一家人的朝圣之路的影像呈现告诉观众,藏族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神秘,藏族人和世俗生活中的大众一样,同样存在生存难题和情感冲突。影片从主创到演员全部来自藏族族群内部,以“本地人”的身份,给观众讲述发生在嘉绒藏区普通家庭中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联,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常见器物的呈现,聚焦藏族在宗教与世俗的共同影响下的文化气质,对嘉绒藏族真实的生活现状、文化生态进行深度“描绘”。

克利福德·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中谈到的“人类学解释只有‘本地人’才做得出第一级的解释,因为这是他自己的文化”。在具有人类学意义的民族志影像当中同样存在着对“地方性知识”的解释和描绘,松太加在《阿拉姜色》中有意避开对藏区奇观的展现,不迎合外部成员印象中的藏区,淡化典型的宗教仪式和符号,展现藏族人眼里的具有普遍特征的家庭关系。影片中出现的煨擦赛、点酥油灯等生活化、日常化的仪式,表明藏族人宗教深入世俗的文化特质,在松太加的影片中呈现出真实存在生产与生活、充满情感与责任的藏族,并不是一些导演影片中神圣化、符号化的西藏。松太加曾表示他的电影不是猎奇,影片拍出来要对得起这片土地。通过对嘉绒藏区原汁原味的日常的影像化呈现,实现导演作为族群内部成员的“自我表述”和文化解释。

《阿拉姜色》中罗尔基的扮演者容中尔甲在影片中同样承担着文化解释的重任,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地就是容中尔甲的故乡,歌手出身的容中尔甲没有表演经验但在影片中的表现得到一致好评,一方面原因是因为松太加在进行剧本创作时,以容中尔甲为人物原型进行角色设定,另一方面则是他作为“本地人”对嘉绒藏区地域文化的感知强烈,将自我的身份意识带入到影片当中,以罗尔基的身份在《阿拉姜色》中实现一次关于本民族文化的“自我”讲述和深层“描绘”。

作为一部具有民族志内涵的影像文本,《阿拉姜色》在镜头呈现中的文化符号依然明显,松太加有意舍弃典型的寺庙、飘扬的经幡等宗教民俗场景,将风景奇观刻意淡化,转而从日常生活细节中将藏族文化生态逐渐地显露出来。从微观的细枝末节去表征文化、宗教元素与藏族日常生活的相互渗透,仪式化的“旅程”中同样存在饮食、住行等必要的日常化行为,并通过日常的相处将家庭成员间强烈的情感变化自然地流露出来。影片《阿拉姜色》从女主角俄玛的梦境开始,为完成与前夫的承诺,开启了带着“他”去朝圣的旅途,松太加的呈现是以一种生活化的视角去揭示为什么去朝圣的缘由。

《阿拉姜色》呈现了一条叙事断裂又被亲情缝合起来的朝圣之路,前半部分俄玛为主导、后面部分罗尔基带着继子诺尔吾继续完成朝圣,一家三口以帐篷这个“临时的家”为核心开展日常活动,并一步步显现嘉绒藏族独有的地域文化。在影片接近尾声罗尔基带着诺尔吾即将抵达圣城的时候,罗尔基给继子剪头发这样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一句无意的嘱托“剪下来的头发不要扔到别人能踩到的地方”,即是两人之间情感关系发生转变的含蓄表达,同时也是作为父亲的责任意识觉醒之后,无意间完成的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的传递。

松太加以强烈的主体意识完成影片中关于藏族文化的“自我表达”,对日常生活、行为方式的呈现则是细节化展现生命个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完成从个体行为映射民族文化的意义转换,符合松太加一直强调的他的电影还是要回归到人的层面,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联去展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作为一个带有强烈文化认同感的民族志影像“作者”,他的影片完成了对本土文化“我见证、我记录、我分析”的深描过程。

二、价值建构:宗教世俗的互相渗透

“在神圣与世俗之间,并不存在那种截然不同的分界,对如实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的体会,还有对神圣的探求,并不构成两种彼此分岔的或对立的接近,而是可以彼此相会的或彼此混合的行为。藏传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系统对于藏族人的影响已经深入他们的世俗生活系统当中,宗教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体系成为藏族成员行为活动的精神引领,由此产生的独特的生死观、处世观以及藏族群体建立起来的信仰共同体,表现在他们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阿拉姜色》中藏族族群的文化生态、价值理念的展现是支撑影片叙事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基调和主要经脉。

女主人公俄玛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没有完成对前夫的承诺,她不害怕面对死亡,害怕的是没有信守承诺,无法面对已经往生的前夫,于是背着丈夫毅然决然地踏上朝圣之旅。藏传佛教孕育出来的“重来世,重精神,淡现实”的价值理念,使得藏族人能够抛下世俗世界的伤痛,为了完成信仰和誓言选择“出走”以达到心灵的救赎。此外,影片中展现出来的藏族人达观、淡然的生死观念依然是“生命轮回”的佛教思想影响下的产物,藏民族相信灵魂可以转世,所以面对死亡的态度是淡然的,死亡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但是它不会影响一些事情的继续和完成。因此在俄玛往生之后,由丈夫罗尔基和继子接替她完成朝圣,虽然在叙事上产生断裂,但在藏族人的文化基因里这样的代替式的“朝圣”是合情合理的。

生活在世俗世界中的藏族成员通过一些仪式使得精神在宗教世界获取自由、得到救赎。俄玛从梦境中惊醒,即起身煨擦赛以告慰亡灵,在朝圣途中也依然进行着这一仪式,以期通过燃烧着的桑烟将心愿托付于神灵,以换得自己的精神自由。俄玛往生后,罗尔基来到寺院为妻子祈福,罗尔基拿出妻子和其前夫的照片粘在墙上,作为信物让高僧为之超度时听到高僧说“夫妻俩真是好福气”,罗尔基随之把照片撕开贴在两边,这时罗尔基内心产生的嫉妒的世俗情感已经超越信仰的力量,此时的宗教空间与世俗空间存在着一种对峙的意味。

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气质受其宗教信仰、文化体系、生活实践等不同因素的共同影响,形成民族文化中特有的“格调”,藏族人的文化基因里的生死观、处世观处处体现在他们生活之中,《阿拉姜色》通过生活化的朝圣活动向观众揭示,藏族人为什么热衷于通过苦行的方式来救赎心灵,同时也揭示了对于真正意义上的藏族群体而言,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已经没有明显的边界,宗教孕育的价值观念和处世行为已经深入到藏族人的世俗生活之中,宗教信仰与生产实践共同构成藏区独特的价值和文化体系。

三、普遍关注:现代之困与家庭之殇

在万玛才旦的影片中,常用个体人物的遭遇展现少数民族在现代环境中逐渐失去自我、丢失传统的矛盾冲突,是关于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思辨。而松太加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我不会去刻意强调现代与传统的冲突,兴趣点不在那里”。所以在《阿拉姜色》中,男主角罗尔基既能穿着牛仔裤、骑着摩托车,同时也会穿着藏袍为妻子举行传统葬礼;既有生活在传统藏区朴素善良的藏族人,也有开着现代汽车想要“出去”的年轻群体,他们之间没有典型的对立矛盾,和谐地生活在藏区的土地上。在松太加的影像世界中,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的,真正生活在世俗世界的藏族人多多少少都带有现代化特点,与现代环境中的大众一样存在共有的生存和情感困境。

虽然松太加不刻意突出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但是在导演隐忍克制的视听语言中,依然展现着现代文明与传统的异质性,俄玛作为受传统社会熏陶成长起来的嘉绒藏族女性,在病痛缠身之时依然没有忘记对前夫的承诺,而与俄玛同行的两个年轻女孩不同程度地向现代社会靠近,将承诺和信仰抛诸脑后。影片中的俄玛更符合传统女性的形象,与两个同行的年轻女孩相比,一个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另一个则被浮华的世界所诱惑,以此来引发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现代性反思。

《阿拉姜色》的故事设定虽然发生在藏族,但是这种人物特征、情感困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松太加想要借电影探求的,不只是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文化特性,而是普遍的人的现代性存在问题,对藏地家庭情感的困境进行现代性反思,从人而非族群的角度出发呈现个体的处境和精神世界。《阿拉姜色》中的家庭关系是现代社会常见的重组家庭,二次组建起来的缺失血缘关系的家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都存在着隔阂,在一起生活的两个肉体,灵魂上却存在着不可言说的鸿沟,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二人也在俄玛离世之后逐渐“破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父子。如何从疏离走向和解,实现情感层面的“团圆”,这才是松太加想通过影像去展现的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救赎。

《阿拉姜色》中的朝圣者更像是通过这个“临时的家”在路上的动荡不安和生离死别,通过人物关系的认同和内心情感的改变,解决现代社会之下家庭内部的问题,从彼此隔阂走向相依为命,真正完成心灵的救赎,同时达到人类情感的共同主题:爱与责任。松太加含蓄内敛的艺术风格,使得他的影片主题就像他塑造的人物一样克制隐忍,不经意间呈现出来的现代与传统的关系不是剑拔弩张的,是传统社会与现代化之间的消解与融合。

四、结语

松太加关于藏族的“家庭三部曲”都以“出走”的方式切入到叙事中去,在“旅途”中解决困境,从《太阳总在左边》《河》到《阿拉姜色》将神圣带有光环的“圣城”拉回到世俗生活中,以个体故事为关注点,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联,表达“爱与心灵救赎”的主题。松太加影片中的藏区不再是神秘美好的“香格里拉”,他以主体身份的自我表达展现藏族人眼中真实的日常生活,影像叙事回归到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上来,表述人类共有的情感困境和世俗烦恼,以藏族独特的文化结构,内敛的表达自我的文化立场和身份意识。

对真实生活在藏地空间的藏民而言,宗教体系所产生的文化观念早已与世俗生活相融,带有宗教性质的朝圣行为不只是对信仰的虔诚,同时也是关乎自我的一种内在的转化,是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家庭、与社会的一种重新认同。《阿拉姜色》从民族化的视野探寻生命个体的道德伦理观念,用藏族独特文化体系解构普遍的生存之困,展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同时具有普遍意义下的人文关怀。松太加用含蓄的风格实现了对民族文化、个体命运的超民族性书写,真正用影像带领观众实现了一次“人类精神之旅”。

猜你喜欢
藏族人朝圣阿拉
布依少女
朝圣
三个哥哥
心中的阿拉坦汗
御风而行的朝圣之旅——青海湖骑行记
LIKE BUTTER FOR THE SOUL 朝圣之旅
阿拉木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