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玥琦
(辽宁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36)
2021 年11 月,文化剧情类舞蹈综艺《舞千年》登陆河南卫视与B 站。不同于以往电视舞蹈栏目惯用的竞技+真人秀模式,《舞千年》的定位为“影视化舞蹈综艺”:以舞蹈作品背后的文化底蕴为切入点,吸收影像叙事之长,将24 个舞蹈剧目进行影视化改编,编排进四个历史单元中,带领观众从舞蹈中领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风貌。其新颖的节目模式、深厚的文化内涵、精美的画面质感令人眼前一亮,不仅引发舞蹈界热议,更是成功“出圈”:B 站播放量1.1 亿,豆瓣评分8.8 分。尊重传统的守正原则与敢开先河的创新精神是《舞千年》成功的重要原因。节目中处处体现着新与旧的相辅相成、兼容并蓄,为未来电视舞蹈节目的创新提供了借鉴经验。
在电视舞蹈节目中,摄像机镜头的作用不该只是单纯地记录舞蹈表演,而是应将镜头的景别、运动、构图与舞蹈的背景音乐、现场光线、舞者舞姿等舞台现状结合起来,合理运用镜头语言,精确捕捉舞蹈动作词汇。①因此,一档优秀的电视舞蹈节目首先要做到的是建立起镜头与舞蹈的内在联系。
《舞千年》节目组根据每个舞蹈作品的情节与意境,精心设计了与其适配的镜头语言。如第七章的《朱自清》选段,演绎了散文《背影》中的情境。作为从舞剧中截取的片段,该舞段叙事性较强,人物形象饱满、情感复杂。在演绎朱自清与父亲的双人舞时主要运用全景镜头,鲜明而全面地展现父子关系从疏离到靠近、从隔阂到不舍的复杂;当演员情绪最丰沛时,又切到近景突出人物表情。作为独立剧目的群舞《踏歌》,叙事性弱,展现的是群体而非个体,小景别镜头会削弱舞蹈的群像感,过于强调细节也会缩小舞蹈的表意空间,故多运用开阔的大远景镜头,并使用俯拍来表现群舞的圆融变幻之美,展现一幅青山绿水间袅婷少女携手踏春的古典图卷。
由于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如果在电视综艺中照搬舞蹈剧目,难免会令观众感到枯燥。总导演姜小巍在谈及策划思路时指出:“用舞蹈讲述中国故事,重点要落在‘中国故事’上,这是《舞千年》区别于其他舞蹈节目的核心。”为了更好地叙事,创作团队打造了一档“全剧本综艺”。以选编神书《十二风舞志》为整档栏目的线索,每两期一个朝代,由华宵一、胡阳、张晓龙、乔振宇、徐明浩五位“荐舞官”扮演历史人物,演绎该朝代的主线故事,各自引荐舞蹈,最终目的是让自己引荐的舞蹈载入神书。以“东汉盛会”单元为例,其主线故事是曹丕、曹植、甄宓等人向曹操荐舞,以此为线索将独立剧目串联起来,使观众如“追剧”一般,在沉浸式情境与连贯的故事线中欣赏舞蹈。
为了使观众更深入理解舞蹈叙事,节目组为每支舞蹈都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开始表演前由舞者以剧情短片的形式演绎出来,帮助观众进行心理建构。如《越女凌风》与《侠骨伞影》,原本是两个毫无关联的独舞剧目,却在《舞千年》中被巧妙联系在一起,上演了一个“侠骨仗剑走江湖,无奈伞影最相思”的侠女与侠客的爱情故事。风格分别致敬了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与张艺谋电影《影》,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将影像叙事的精髓与舞蹈完美相融。
2021 年河南卫视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意外爆火,自此河南卫视在传统文化赛道上持续发力,高口碑爆款节目频出。《舞千年》延续了其主打的古典美学招牌,选取的舞蹈以经典古典舞剧目为主:有《铜雀伎》《丝路花雨》这种在舞蹈学界具有里程碑意义、已载入民族艺术史册的名作;又有《李白》《孔子》等常演不衰的热门舞剧。导演在二次创作时坚持“先守正,再创新”的原则,“移步不换形”。女子独舞《点绛唇》,表现的是古典诗词中闺怨诗的意境,主人公并没有具体身份,只是历史长河中无数个深闺女子的缩影。《舞千年》在影视演绎中将女主角具象化为北宋女词人魏玩,剧情中自然而然地融入魏玩词作,并通过滚动字幕介绍其生平,服化道也精致考究,充满古典韵味。虽是编创的故事,却做到了既尊重历史,又与原舞蹈的叙事与情绪相契合。
《舞千年》导演团队制定了“拥抱年轻人”的观众定位,因此在展现传统文化时,又处处融入创新点,兼顾文化传统与现代品味。如《幻世金刚》篇,节目组别出心裁地将敦煌金刚力士的形象与赛博朋克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将故事背景设定为未来世界人类陷入末日绝境,以金刚力士比喻正义坚韧的守护者,并运用虚拟成像技术合成场景,打造出科幻电影般的质感。同样以传统文化意象传递当代精神的还有第七章的《冰嬉》,节目播出时恰逢冬奥会期间,该舞段便以满清国俗冰嬉为切入点,古今联动,与时俱进,表达对冬奥健儿的赞扬与美好祝愿。
在叙事风格上,创作团队也精准把握当下年轻受众口味,表达轻松幽默。如第五章“词风舞韵映朱唇”,开场便是“河东狮吼”的典故,主线故事是苏轼、秦观等人为被赶出家门的陈季常出谋划策,帮助他得到妻子的原谅。幽默夸张的演绎消解了传统文化古板严肃的刻板印象,吸引了年轻观众的关注。
在传统电视舞蹈节目中,无论什么舞种、什么题材,都在同样的演播厅舞台上呈现,甚至有喧宾夺主的灯光舞美,令普通观众难以进入到作品情境中,对舞蹈的欣赏只停留在技术层面。《舞千年》几乎全部采用实景拍摄,每个作品都在其特定的场景中演绎。民间少女踏歌在青山绿水间;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在洛阳明堂之上献舞;《将进酒》则是在大雪纷飞的庭院中,李白执剑起舞,豪迈洒脱的舞姿与皑皑白雪交相辉映,描绘出世外谪仙人的形象;《点绛唇》中运用传统建筑的窗棂元素,在窗格里勾勒出舞者持镜描唇的剪影,恰好符合她在窗前遥望丈夫归来的情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一种情景交融的朦胧美。在古代美学理论中,“虚实相生”概念与作品的意境有着密切联系。中国古典舞讲求“气韵生动”“以虚写实”,因此运用实景时稍有不慎便会适得其反。而这样的实景演绎非但没有破坏舞蹈意境,反而增强了作品的古典美,同时也便于观众理解作品内涵,使其得到沉浸式的审美体验。
总导演姜小巍表示,如果一味只用特效,即便技术手段不断升级,荧幕带给观众的惊艳感也会越来越少,最终一定会产生审美疲劳。因此,《舞千年》中的特效只求画龙点睛,是否运用特效取决于舞蹈本身的特质与风格。如第一章中的《火》,讲述的是远古时代燧人氏取火的故事,由于作品本身就充满“宇宙洪荒”之感,因而在影视化呈现时便采用特效技术,以宇宙中的星云为背景,时而是纯黑,时而是炽热的红,火苗在舞者的裙摆上跃动,强化了神秘凄美的意境。
但在拍摄《孔子》时,恰逢河南强降雨,原定的实景拍摄无法开展,只能在绿幕棚里拍摄,背景全部运用后期特效制作。该作品引来网友的吐槽“特效太违和了”。舞蹈展现的是古代儒生的书生意气,特效背景却科技感过重,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舞蹈的美感。虽是特殊情况下的无奈之举,但也给制作团队带来了启示:切忌过度依赖现代特效手段。如何运用特效,还需在深入理解舞蹈作品内涵与意境的基础上进行取舍。
河南作为中原腹地,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土媒体在发扬传统文化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继《唐宫夜宴》后,河南卫视找准定位,接连推出了《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晚会,无不好评如潮。《舞千年》延续了河南卫视以现代特效技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路线,而观众心中也早已对河南卫视的审美与技术产生信赖。因此,《舞千年》是在观众的厚望中诞生的、具有坚实群众基础的电视节目。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并日益挤占传统媒体生存空间的当下,河南卫视确定了“融媒体统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联合首发、全媒体持续跟进”的宣推方案。②《舞千年》由河南卫视和B 站团队联合出品,在台播的同时上线网播。B 站作为“Z 世代”聚集的媒体平台,也是“国潮复兴”的重要阵地。2016 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播出后反响平平,却在B 站走红,外界由此关注到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着超乎大众预料的热情。《bilibili 年度国风数据报告》显示,2021 年B 站国风爱好者人数超1.77 亿,18—30 岁人群占比约七成。河南卫视此次选择与B 站合作,正是认准了B 站用户与《舞千年》受众的高度重合。除正片外,官方账号还发布了每期舞蹈的纯享版视频与幕后花絮,再加之大量用户制作的二次创作视频,极大提高了节目传播广度和热度。
剧场舞蹈对演出场地、表演者水平乃至观众素质要求较高,多数普通大众难以接触到长期处于小众精英艺术范畴的剧场舞蹈,电视恰好给舞蹈一个走向大众视野的平台,但电视舞蹈节目却陷入了瓶颈期。虽有《舞林大会》《中国好舞蹈》《舞蹈风暴》等先后取得成功的节目,却始终没有脱离“竞技+真人秀”模式的套路,节目形式与定位同质化严重,长此以往导致观众审美疲劳。而《舞千年》的成功,或许可以为当下舞蹈节目带来具有借鉴性的创新思路。
竞技式舞蹈节目强调舞者个人能力与舞蹈的技术技巧,鲜少深挖作品的深层意蕴。但舞蹈作为一门艺术,不应只靠炫技夺人眼球,如果舍文化而仅展现形体之美,不仅观众难以理解,其艺术性的丧失也令人可惜。同类型节目不妨借鉴《舞千年》的成功经验,尝试借助情景演绎、专业讲解等手段,帮助观众真正认识舞蹈,理解舞蹈。
除了发掘舞蹈作品的思想性与故事性外,《舞千年》另一可贵之处是关注到舞蹈史论研究。创作于1979 年的《丝路花雨》与1985 年的《铜雀伎》,分别是古典舞敦煌学派、汉唐学派的开山之作。《舞千年》不仅搬演了其中的经典舞段,还在“加更”中邀请专家学者,详细讲述其创作背景与文化意蕴。观众在得到审美享受的同时,也了解了舞蹈的历史沿革、流派划分等史论知识。未来的电视舞蹈节目或许可以转变思路,从舞蹈史入手,发掘经典舞蹈名作,科普舞蹈知识,打造文化型舞蹈综艺。
为了扩大受众面,许多电视舞蹈节目邀请明星参与点评,甚至与专业舞者同台表演。明星的号召力确实可以带动收视,但舞蹈作为一门高门槛艺术,非专业人士的表演难免会削弱作品的专业性与表现力,观众难以真正领略到舞蹈的魅力。
姜小巍提到:“《舞千年》的荐舞官只选择有深厚舞蹈背景且至今热爱舞蹈的人,如果这个人跟舞蹈不搭边,再红再热,依然要往后排。”五位荐舞官分别是顶尖青年舞蹈家胡阳、华宵一;北舞毕业转型影视演员的张晓龙、乔振宇;唯一一位非北舞毕业的徐明浩,也是有着深厚舞蹈功底的韩国男团成员。节目中每个作品都由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芭蕾舞团等高水平院团演绎,保证呈现出最佳效果。《舞千年》的成功证明了,观众未必只认“流量”,即使没有流量明星,专业人士的精湛表演也未尝不会打动观众。
在“视觉革命”的不断升级下,特效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湖南卫视《舞蹈风暴》,当舞者表演高难度动作时,便运用360°环绕拍摄的手法,将动作定格为“风暴时刻”。对此观众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极其震撼的视觉享受,有人却认为这打断了舞蹈的流畅性与整体节奏,为凸显技术牺牲了艺术。
舞蹈与电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两者如何能相得益彰地结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即便用心如《舞千年》,也并非全然没有争议。北舞副教授闫桢桢指出,频繁切换的镜头和具体化叙事切入舞蹈整体,有可能减损《相和歌》这类厚重作品的美学空间。
正如朱光潜所说:“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融合一气,这种融合就是美。”电视舞蹈节目应始终从舞蹈作品自身特质出发,选择与其适配的镜头语言与技术手段,呈现出内容与形式、艺术与技术美美与共的和谐之美。
注释:
①王蕾.电视舞蹈节目视觉美感蜕变与创新模式思考[J].当代电视,2017,(09):88-90.
②洪镒萍.文化类综艺节目《舞千年》的创新策略分析[J].声屏世界,2022,(10):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