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实践对高职院校舞蹈专业教学开展的分析及改进思考

2023-11-11 03:34:52林晟昱
戏剧之家 2023年27期
关键词:舞蹈院校高职

林晟昱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2)

随着舞蹈专业教学的全面推进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的舞蹈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为高职院校的舞蹈专业建设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为社会输出了大量专业基础扎实、综合能力突出的全能型舞蹈人才。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受办学规模、师资队伍、教育资源、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当前高职院校舞蹈专业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显著问题,专业建设仍然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作为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师,需要在自身的舞蹈教学工作中,根据人才市场对舞蹈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以及水平要求进行系统化的专业课程建设,才能凸显高职院校舞蹈专业人才的总体水平,才能在社会竞争中展现高职舞蹈人才培养的卓越成效。在此,笔者将结合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的舞蹈课程建设,对以职业人才导向下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

一、高职院校舞蹈专业教学开展现状分析

(一)舞蹈师资的整体配置相对薄弱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与艺术院校及一般本科院校的艺术系相比,高职院校的舞蹈专业建设起步较晚,在师资构成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舞蹈专业教学的发展。首先,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大多数为本科学历为主,缺少高层次学历人才,无论是舞蹈理论知识还是舞蹈专业技能都难以满足现代舞蹈教育的发展要求;其次,高职院校的新聘教师中包含一部分舞蹈表演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具备良好的舞蹈技能,却因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术,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知识构建不合理,无法准确化、清晰化、条理化地进行授课、难以调动舞蹈课堂氛围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舞蹈课堂的教学质量。因而,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构建一支兼具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已成为高职院校舞蹈专业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生源来源不一,质量参差不齐

21 世纪以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受其影响,高职院校掀起了艺术专业的招生热潮,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引发了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一些高职院校在招生时,为了保证生源数量,降低了招生标准,招收了一些舞蹈基础薄弱的学生,导致学生们在专业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为舞蹈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带来困难;其二,高职院校的舞蹈专业生源主要由四部分构成,通过高考招收的高中生、高职单招的高中生、对口考试招收的职高生,以及通过“3+2”等形式招收的中专生。所以,复杂的生源结构使舞蹈专业学生在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思想素质等方面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导致高职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阻碍了舞蹈学科教育的发展。因而,如何针对不同舞蹈基础、不同文化基础的学生调整教学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舞蹈专业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内容。

(三)舞蹈教学方法传统保守形式单一

课堂示范教学是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普遍适用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由教师的口头讲解、动作示范和学生学习、模仿两部分构成。明代文学界解缙曾言:“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作为一种传统教学方法,示范教学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优势。一方面,通过教师的亲身示范,学生可以直观、具象地进行学习——“眼观、耳听、心悟、身动”,逐渐提高身体的感悟能力和对舞蹈形象的把握能力、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模仿,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对舞蹈动作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和指导,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的开展进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示范教学的问题也日益突出。首先,示范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教师教什么学生便学什么,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际需求,难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这是一种统一化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舞蹈基础差异。基础较好的学生,会觉得教学进度很慢,难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舞蹈潜能;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则会因为跟不上教学进度而自暴自弃,逐渐失去舞蹈学习的兴趣。因此,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学,应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在传统示范教学的基础之上,融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四)实践平台匮乏,学生创作能力不足

舞蹈是一种以人的躯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实践性艺术。在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学开展中,教师不仅应重视理论课程,更应重视实践课程,使学生掌握全面的舞蹈知识、舞蹈技能和表演能力,进而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服务社会。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创作”的问题,导致学生在舞蹈表演实践方面存在着较大问题。这是因为部分学校对舞蹈专业的发展不够重视,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使很多舞蹈实践课程都难以落实;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对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定位,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加之课时计划有限,基础技巧训练枯燥,占用了大部分课时,导致一些实践创作教学浅尝辄止。殊不知,在没有足够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学生是难以将理论知识、基础技巧等转化为舞蹈作品创作的。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转变舞蹈教学观念,建立一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创作,不断通过艺术实践逐渐提高舞蹈表演技能和艺术审美能力。

二、高职院校舞蹈专业建设的改革策略研究

(一)全面推进舞蹈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职院校舞蹈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多措并举,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舞蹈教师队伍。首先,学校应从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使命出发,制定严格的教师准入标准,确保招聘的教师具备学校要求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够胜任高职舞蹈专业的教学工作;其次,学校应勇于突破传统招聘思维的桎梏,充分利用社会招聘平台,积极地招聘一批能力突出、经验丰富的舞蹈教学和管理人才,为舞蹈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根本保证。此外,学校应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构建教师培养长效机制。一方面,应积极贯彻“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岗前培训原则,结合相应的考核机制,加快新聘教师的成长步伐;另一方面,应通过定期培训、研讨、采风等方式,为舞蹈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和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另外,学校还应强化教师的量化考核,加强对舞蹈教师的监督与管理,肩负起教师的责任担当,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确保舞蹈教学质量。

(二)系统地提升整体学生的综合素养

鉴于舞蹈专业的生源质量的现状,高职院校的舞蹈专业课程应多管齐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舞蹈人才。首先,学校应积极调整教学模式,紧抓教学质量和水准,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针对不同舞蹈基础的学生,开展分层教学,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其次,学校应重视文化课程建设,以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修正学生的品行。可以通过开发专业文化教材、提供多种可选的人文类选修课等方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践行“立德树人,以德育人”的教育宗旨,将德育工作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融合丰富多元的舞蹈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渗透进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为现代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巨大变革。尤其是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兴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为高职舞蹈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所以,高职院校舞蹈课程建设也应结合实际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科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传统教学,丰富课程形式,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教师可以在常规示范教学的基础之上,融入一些新颖、生动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舞蹈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在浓厚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在掌握舞蹈风格特点、动作规律的同时,深刻地理解舞蹈的思想内涵,不断提高艺术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录制一些微课和视频示范教学课程,供不同基础的学生开展自主式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的有机结合也能打造科学高效、充满活力的舞蹈课堂。

(四)加强拓展实践教学平台的力度

教育部在“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中明确指出,实践教学课时一般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40%左右(不同科类专业可作适当调整)。然而,纵观各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课时设置仍然存在滞后性。因此,加大实践课程的开展力度,突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已成为高职院校舞蹈教学工作中的关键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鼓励学生进行舞蹈剧目创编。高职院校应对舞蹈剧目进行创作与编排,以此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构建彰显本校特色的精品舞蹈课程。在剧目创编的过程中,学校应提高为区域文化建设服务的意识,积极寻找本地舞蹈非遗文化与现代舞蹈教育、课程培养目标之间的契合点,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同时,推动地方舞蹈非遗文化的创新与传承,为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其次,强强联手建立研学基地。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地方文化馆合作的方式,共建研学基地,借助文化馆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平台。一方面,学生可以参与到文化馆开展的各项惠民文艺演出中,以真实的舞台表演,提高舞蹈技术与技巧;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参与到文化馆组织的舞蹈培训课程之中,在工作中历练、在历练中成长,不断提升专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为就业做充足的准备;最后,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应积极整合各类资源,推进校企联合项目的深入开展,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方式,构建稳定、长效的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如学校可以与地方歌舞团、社会演艺团体等展开合作,通过“订单式”“半订单式”的人才教育模式,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完成与企业之间的供需对接,在为学生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解决用人单位舞蹈人才紧缺的问题,并以此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舞蹈专业的教学改革需在与时俱进发展中,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这样教学目标更加准确,人才培养更加精准,学科建设也更具特色化。各地区的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舞蹈教学开展环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人才市场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一套完善的舞蹈教学体系,在艺术实践中夯实舞蹈专业人才基础,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良好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技能型舞蹈人才。同时,高职院校要转变教学思维,拓宽教学思路,从舞蹈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层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塑造,进而凸显高职院校专业型舞蹈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使高职舞蹈教学开展更具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舞蹈院校高职
学舞蹈的男孩子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34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孩子(2019年10期)2019-11-22 08:06:01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我和舞蹈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