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颢璇
(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21 世纪以来,传统音乐文化受到广泛关注。学校在音乐教学中提高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但在许多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传统音乐,优化教学方法,丰富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传统文化的传承要从青少年抓起,要让他们从小就远离糟粕文化的侵蚀,立志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并且在2021 年出台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提倡学习了解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交流与融合。因此,加强中学音乐教育是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也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
中学老师在传统音乐文化方面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高校作为中小学教师培养的基地,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部分相关传统音乐文化的课程,这些课程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打下了基础。但教学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第一,部分老师对学生的认知上存在问题,教师片面地认为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的兴趣不高,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有些排斥难以接受,认为学生更重视主课的学习。第二,部分老师认为自己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够全面和熟练,不能很好地讲述和示范。第三,对于教材的重难点定位不准确。中学的音乐教育不仅注重音乐特征和专业技能,还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以及核心价值的引导,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强,在教学中加深授课内容符合中学生的教学标准。第四,还有一小部分老师认为教材需要有一定的补充,教材编写得不够有吸引力。
学生音乐素养参差不齐。21 世纪以来,家长注重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课外学习民族乐器、民族舞的学生增多,也有部分学生学习西洋乐器,对传统音乐的认知程度不一,增加了学校音乐的授课程度。
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接受程度不高。学生从小就接触电子设备,对于网络的潮流和新鲜事物比较好奇感兴趣。学生追求时尚,对韩流等多元音乐学生乐在其中,而传统音乐内容多、难度大,学生有些陌生感和畏难情绪,甚至部分学生还有抵触情绪,这也加大了学校音乐的授课难度。
教材的内容设置上,对于我国传统民歌种类设置还是比较详细,比如地方民歌包括最常见的少数民族蒙古族、藏族等,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风格特色,还包括一些劳动号子、小调等,都归纳在一个单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教材使用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其一有些内容设置比较单一不具体。其二,教材内容以及图片的排版跟不上学生的审美,卡通民族图片形象不突出,导致学生看不懂也对传统音乐的学习兴味索然。其三部分教师不能充分使用教材。
音乐课堂作为学生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传统音乐文化知识的掌握十分关键。首先,教师在高校所学专业不同,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掌握情况也有所不同,学习民乐、民族舞的教师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知识熟悉,学习西洋乐器、美声专业的教师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知识还有欠缺。此外,教师学历不同,对于音乐的理解深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教师由于所学专业和学历不同造成素质参差不齐,一些老师在示范比较有特点的地方民歌、山歌不能很好地表达出这些作品的风格特征。与此同时,因为一些老师从小接受艺术训练,导致基础文化知识薄弱,在教学准备和授课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
其次,部分教师对于音乐教学的内容定位不精准。现在的音乐课大多都采用PPT 授课的方式,可以给学生更好地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但是,大部分教师在乎的只是学生要学会这首歌曲以及音准问题,多媒体放音乐学生机械跟唱,忽略了学生在课堂的主导性。这样的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缺少师生互动,使许多学生失去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感到很费劲。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在授课中只注重课本内容表面的学习,没有深入体会该课程设置中应有的审美价值和情感体验。
从小学习民乐、民族舞的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比较容易,对于学习西洋乐器的学生来说学习传统音乐文化比较陌生,而传统音乐也不像流行音乐会推广自身的优势,走进大众的生活中,因此人们对于传统音乐的关注度低。由于中学学生都处于青春期,学习比较被动,很多学生把音乐课当成“休息课”“敷衍课”。
当前,应试教育还是发展主流,音乐课得不到重视,传统音乐文化更是无法充分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音乐的推广比传统音乐的推广做得好,学生们更愿意学习西洋乐器。此外,流行音乐的娱乐性被无限放大,它的教育功能被忽视,有些音乐起到一定的减压作用,但是大部分流行音乐的歌词内容都与情爱有关,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只有少部分歌词积极向上。上述因素使得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学习有排斥和抵触心理。
受传统培养教育的影响,传统课程的设置音乐课时少,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在中学开设的也比较少。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黄金时期,思维活跃,巧妙运用当下网络所流行的元素与传统音乐文化相结合等课程设置还有待提高。
学校传统音乐教学设备不足。我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每一种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和流派。环境建设不足,学生就不能很好地体验传统音乐课程。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应用也会太少,只能片面地从网上了解,不能透彻掌握。因此,校园音乐文化的环境营造对传统音乐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学传统的课程中有少部分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情况不充分,一些师生对教材的编写不是很满意。根据当地特色校本研发资源较少,部分校本在研发过程不合理。再者,校本研发需要教研室的老师们一起研究编写,对于当地民族文化的考察研究编写耗费时间长,研发审核难度大。因此,校本研发的资料较少。
教师具备专业的技能是中学音乐教育的必要条件,中学音乐课堂以欣赏课为主,教师在演唱、弹奏等方面做出好的示范可以提升学生的感受体验。提升教师的技能和教学能力可通过以下手段:
第一,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专业技能比赛。教师在比赛前期的准备过程中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在作品处理时重新学习了解作品后,有了更深的感悟,增加了教师的音乐素养。同时,在比赛过程中丰富了教师们的舞台表演经验并且促进学习交流。教师技能的提升还可以通过听音乐会、观摩大师课等方式借鉴学习。
第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民族文化讲座,开展讲课比赛。教师参加有关传统音乐文化的讲座、课题或者开展传统音乐作品的讲课比赛等,在开展的过程中,相互学习交流自己对于相关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借助活动的开展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氛围,而且使学生受益。
第三,合理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教师所学专业不同,对传统音乐文化相关技能和知识储备也不同,例如声乐专业的教师不了解乐器和舞蹈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根据课程的需要,教师要适当补充自身不足之处。教师可以合理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带有民族乐器作为伴奏的民族舞视频,不仅可以了解到民族乐器还可以了解到本民族舞的一些特征。
首先,教师要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达到美育思政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分组搜集整理其创作背景,最后总结引入核心价值观。
其次,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流行乐的兴趣很大,可以通过流行音乐引入传统音乐文化。例如周深的《光亮》,歌曲中运用了中国传统戏腔元素,弘扬了中国传统唱法,歌词意义积极向上。在教学过程中,此类歌曲的引入,让学生们更容易接受、理解传统音乐文化,深刻体会到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和与时俱进。同时,举一反三,通过戏腔了解其他地方戏种。
除此之外,通过引用流行乐、明星网红等当代脍炙可热的话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朝着积极、正能量的方向去选择音乐和网络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这些人的代表作、成名作将学生的兴趣引入到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上。比如综艺《闪亮的乐队》里周洁琼将传统艺术与流行乐相结合,将琵琶弹奏出吉他的音效。网络现在传播的歌曲有很多正能量的,也有很多不值得借鉴观看的,再如小潘潘演唱的黄梅戏《女驸马》,遭央视批评,对传统曲艺的改编脱离了经典作品原本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对国粹的不尊重。创新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加,有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学校可以自行设定课后活动时间,既培养了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和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满足了部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丰富了校园活动,起到了一定的减压作用。通过课后活动,可以为学校的合唱团、管乐队等做人才储备。合理规划时间,还可以邀请家长来参加各个乐团的训练,使家长感受到“双减”政策下的教育变化。多开展与民族元素相关的活动月、艺术节,组织学生多参加相关表演。学校建设民族文化环境需要加入各种民族乐器,可以成立民族乐团。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开展一系列讲座,加强学校的传统音乐社团建设,可以多种组合,比如民族乐队、民族合唱团。在平时排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相关理论知识,也学习到了演奏技巧,培养了舞台表演素养。
除了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外,学校还可以纳入当地特色音乐文化内容,开设一些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将学校原有的资源更好地发挥出来。首先可以通过当地的博物馆、图书馆了解到当地的民族文化,利用遗留保存下来的相关资料和影视资料,将其整理成一系列的手册或报纸。其次,可以通过教师分工定期组织传统音乐讲座,日积月累归纳整理形成本校的研发课程。
综上所述,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在中学音乐课堂的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所有从事音乐教育行业的人员关注。音乐是文化发展、进步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当前的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直接影响下一代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观念和态度。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中学音乐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情感素养和科学音乐素养,引导他们逐步形成科学、正确、健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