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小静
(怀化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侗戏是我国民族戏曲中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一个剧种,用侗语演唱,主要流传于湖南、贵州、广西三省毗邻区域的侗族聚居地区。侗戏产生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的集侗族文学、音乐、舞蹈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侗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日渐变异,侗戏面临着断代乃至后继无人的危险境地。侗戏作为一种活态文化,传承人是其得以存续的基础,建立行之有效的侗戏传承人保护路径是解决侗戏传承发展的关键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①。侗戏传承人掌握着侗戏创编、表演的宝贵知识和精湛技艺,是侗戏保护传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是侗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在侗戏保护、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侗戏传承人是侗戏的传递者和传播者。“传承”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传授和继承”。作为侗戏传承人,一方面要将自己掌握的侗戏创编、表演等方面的技艺、技能通过师徒方式、家庭方式、社会方式等传授给他人,使侗戏代代相传;另一方面还要从老一辈侗戏传承人那里学习侗戏的相关知识,继承传统的侗戏创编、表演技艺与技能。也就是说,侗戏传承人既要在“传”中向他人传授侗戏的相关技艺、技能与文化,又要在“承”中掌握侗戏相关技艺与技能的精髓与内涵。
侗戏传承人是侗戏得以存在与发展的承载者。“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活动的主体,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缺乏人这个实践创造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只能成为无本之源、无水之鱼”②。侗戏传承人的存在从根本上决定了侗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人亡歌息、人去艺绝,侗戏传承人的消失,也就意味着侗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复存在。侗戏传承人不仅承载着侗戏创编与表演技艺的思想精华和核心经验,同时侗戏传承人的人生经历、个人风格以及对于侗戏的热爱、认同感与持续感,也承载了与侗戏相关的文化记忆。对于侗戏来说,侗戏传承人承载着侗戏传承与发展的薪火。
侗戏传承人是侗戏的创新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演变着的文化形态,它传承的基本规律,是恒定性与活态流变性的统一,它向来是在继承与创新的对立统一中向前发展的”③。侗戏的创新性发展是侗戏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根本动力。每一代侗戏传承人都会在他们的传承实践中受到所处时代的审美趋向、创编理念、艺术表现形式、科学技术等的影响,这些影响会使他们在前人所传授的侗戏创编、表演等知识或技能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想法,加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在侗戏表演、创作中的反复实践与总结,不断注入有益于侗戏传承与发展的时代元素,实现侗戏的再生产、再创造。一代代侗戏传承人对侗戏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对推动侗戏传承、促进侗戏弘扬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化冲击之下,侗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而侗戏的濒危性主要表现为传承危机。侗戏作为一种活态文化,解决其传承危机的核心和重点就是对侗戏传承人的保护。
侗戏传承人是侗戏的继承者、实践者、创新者、传播者和保护者。侗戏传承人的存在和延续是侗戏存续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目前,侗戏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大多年事已高,有的已到耄耋之年,加强对侗戏传承人的档案管理与保护是对侗戏传承人保护的重要方式。侗戏传承人的档案资料包括侗戏传承人的基本信息、师承与收徒情况、侗戏表演与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参加侗戏学习与培训情况、开展传承活动的相关记录与过程性材料、侗戏演出与获奖情况、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情况、年度评估情况等,其呈现形式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实物等,其内容反映了侗戏传承人学习、演出、教学、社会活动、工作、生活、技艺传承、保护与传播等各方面的情况。
侗戏传承人的档案除了是对传承人侗戏学习、传承、创新等艺术成长的证明外,还是对侗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面貌的历史存留,为后人学习侗戏的表演与创编技艺、了解侗戏的发展流变提供生动的记录,同时也为侗戏的学术研究、产业开发等提供翔实的资料。由于侗戏传承人的档案具有相对的动态性,因此侗戏传承人档案建立后,并不是其档案就从此固定不变了,而是要随着侗戏传承人继续开展活动而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也就是说,对于侗戏传承人档案资料的收集要采用一次收集和连续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及时对侗戏传承人的档案进行更新,保持侗戏传承人档案的完整、齐全,反映侗戏传承人活动的全貌。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侗戏传承人档案管理与保护的重要性,更好地保护好侗戏传承人以及侗戏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
政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侗戏传承人保护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侗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直接给传承人带来经济效益,在调研走访中发现,侗戏传承人大都经济拮据、生活困难,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外出打工,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维持自身和家庭的生存上,无法潜心从事侗戏传承活动。为确保侗戏传承人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侗戏创新与传承活动中,仅依靠国家财政补助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应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地方政府除了按时给侗戏传承人发放国家给予的传习活动补助外,还可以设立保护侗戏传承人专项资金,或通过募捐收集公益性、慈善性的社会资金等,拓宽保护侗戏传承人的渠道,对侗戏传承人提供经济扶持与帮助,使他们免除生计问题的担忧,保证侗戏传承人有充裕的时间与精力开展侗戏传承活动。
政府除了加大对侗戏传承人生活上的帮扶以外,还需要加强对侗戏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的扶持,对其开展公开、公益性侗戏展演,参加侗戏宣传交流活动,开展侗戏传习活动等提供必要的场所、资金以及社会保障。同时,政府还应建立侗戏传承人激励机制,实行侗戏杰出传承人评选制度,每年对侗戏传承人的传承成效进行考核评估,对于在侗戏传承中表现突出、做出杰出传承贡献的传承人,政府应授予一定的荣誉称号并给予额外的奖励。总之,政府应充分发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职责和职能,做好侗戏传承人的各项物质或非物质扶持工作,为侗戏传承人的保护保驾护航。
“身份认同是指社会成员自己对在社会中扮演的各种角色的一种自我认同以及他人对自己扮演角色的客观认同”④,“就个体而言,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我定位、建构和主动寻求的过程;而在社会层面上则指社会、制度、他者等个体之外的因素对个体的期望、规定和认可,体现外在对内在的一种型构”⑤。也就是说,侗戏传承人身份认同包括侗戏传承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与社会对侗戏传承人身份的认同。
21 世纪以来,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侗戏传承人普遍呈现出自我认同感缺失,对侗戏具有的价值与意义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自身在侗戏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丧失了对侗戏传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侗戏传承人是侗戏传承的主体,提升侗戏传承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对于侗戏传承人的保护以及侗戏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想提高侗戏传承人的自我身份认同,首先要建立其文化自信,加强侗戏传承人对侗戏源流与发展的认知,增进侗戏传承人对侗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的正确认识,提升侗戏传承人对侗戏及其相关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侗戏生命力的充分肯定,激发其传承和发展侗戏的潜能和活力;其次要树立其文化自觉,普及侗戏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建立侗戏传承人对自己传承人身份的肯定,培育其对侗戏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促进侗戏传承人对侗戏的主动传承。
侗戏传承人身份认同感的增强,不仅要提升其对自身身份的认知及看法,还要增强社会对其传承人身份的尊重和认可。首先,侗戏传承人要充分认识到自己“传承人”的身份是由国家认定的,具有行政性和权威性,这一身份不仅是对他们侗戏表演、创编等才艺与才能的肯定和表彰,也是一种荣誉和鼓励,更是国家层面对他们“传承人”身份的认同。同时,大众对侗戏传承人的肯定,也是提升和强化社会对侗戏传承人身份认同的重要路径。政府可以通过电视、报刊、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加强对侗戏传承人的宣传与报道,让公众了解他们在侗戏表演、创作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在侗戏保护传承过程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提高侗戏传承人的社会影响力。同时,政府应引导和鼓励侗戏传承人积极开展传习和展演活动,为他们提供技艺展示的机会,拉近侗戏传承人与社会大众的距离,增加侗戏的受众,提高大众对侗戏的赞誉度,使侗戏传承人在侗戏传承实践中提高社会声望,提升侗戏传承人身份的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
侗戏的传承与发展依靠一代一代的薪火相传,加强年轻一代侗戏传习者的培养,是改善当前侗戏传承人老龄化与断代,壮大侗戏传承人队伍的关键。侗戏传习者又被称为侗戏继承人、侗戏接班人,在老一辈侗戏传承人的传授与教导下,他们中间掌握了侗戏表演、创编等技艺与能力的在未来有望成为下一代侗戏传承人。为了使更多的青年人喜欢侗戏并成为未来的侗戏传承人,侗戏传承人要积极走进校园、走进课堂,通过自身的侗戏表演以及与学生们的互动,让青年一代能够近距离感受侗戏的魅力,加深对侗戏以及侗族文化的理解,激发他们对侗戏的兴趣和认同,使更多的青年人加入保护传承侗戏的队伍中。作为一种戏剧,侗戏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师徒式的言传身教、口传心授,我们要大力支持侗戏传承人建立侗戏传承基地、侗戏传习所,定时开展公益性的传习活动,定期组织传习者开展侗戏表演、侗戏创作的实践与交流活动,加强对侗戏传习者的培养,做好传帮带工作,保证侗戏传承人不断层。
目前侗戏传承人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为提升侗戏传承人的传承与创新能力,应积极组织侗戏传承人不定期到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培训与深造。2015 年文化部、教育部开始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并且把它作为“非遗”保护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足以看出国家对非遗传承人培养的重视。
2018 年以来,怀化学院、贵州师范大学都曾多次举办侗戏普及班、侗戏研修班。作为侗戏传承人应积极参加培训与深造,通过专家讲座、实践训练、观摩考察、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不仅能够帮助侗戏传承人解决他们在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侗戏传承人的专业技能,优化侗戏传承人的知识结构,提升侗戏传承人的创编水平,丰富侗戏传承人的传承方式与方法,增强侗戏传承人开展侗戏传承的本领与能力。
注释:
①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114-123,199.
②安学斌.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论纲[J].民族艺术,2021(6):107-117.
③王文章.非遗保护的继承与创新及其与文化市场、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由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十年保护引起的思考[J].艺术百家,2020(4):4-7,14.
④刘爽.传承人的身份认同对民族文化传承影响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6:10.
⑤王亮.身份认同视角下国家与失地农民关系的流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