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二人转艺术的传承及其艺人地位变化探析

2023-11-11 03:34:52侯博仁
戏剧之家 2023年27期
关键词:段子剧目艺人

侯博仁

(大连大学 历史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特有的艺术形式,历史悠久,风格通俗,地域特色鲜明,并且在不断发展中融入了多种艺术元素。所以目前学界对二人转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发展渊源、艺术风格、二人转艺术创新及发展问题等方面,成果颇多。但这些研究多围绕二人转艺术本身展开,缺少对从艺人员及其历史地位变化的探讨。故本文以从艺人员的艺术传承及其身份地位的变化为切入点,依托口述整理、文史资料等材料,分析近代二人转艺人对二人转的传承方式,传承的艺术内容和其身份地位产生的影响。

一、二人转的传承方式

从艺人员学习二人转的主要方法是拜师和偷艺。二人转艺人大多出身寒微,且文化水平不高,所以需要一个师傅对段子内容口口传授,并亲自指导艺人的二人转表演。

二人转艺人大多都有着明确的师承关系,签订师徒合同是确立师徒关系的主要手段。如1935 年,由于家境贫寒,东北著名二人转女艺人王桂荣在七岁时被其父王春送进戏班,拜师王连舫,签订了师徒合同。据王桂荣回忆,合同一共有五条:一、听从班里管教,如有过错任凭师傅斥骂体罚;二、投河、跳井、悬梁、吸毒,班里概不负责;三、学会唱戏,给班里白唱到合同期满;四、中途如有逃跑等事,捉回打死勿论;五、班里供给最低的衣食。[1]116这明是师徒合同,实则是卖身契约,王桂荣在这段时间内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但好在王连舫为人正直,作风正派,教戏严谨。王桂荣回忆时提到,师傅从未无故虐待徒弟,要是谁不用心学、贪玩、不出力,师傅也不客气。学戏的时候都是师傅一句一句地教,教完一句背一句,教完一段背一段。[1]116

有的师傅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徒弟不倾囊相授,而是让其自己领悟,默许了徒弟合理偷艺,所以偷戏也是二人转传承的重要方式。东北二人转老艺人李洪秀出身贫苦,受天灾人祸影响走上了艺人道路。1926 年17 岁的李洪秀拜师王大嘴,签订了5 年的师徒合同,只管饭,不管工钱。李洪秀回忆:“头两年伺候师傅跑前跑后,没学到什么,那杂活也太多太杂了……什么端茶倒水,买酒打烟,跑腿学舌,洗衣做饭,都得我干”。[2]234两年后,李洪秀正式学戏,王大嘴亲身给李洪秀示范,让其多听多看,自己领悟。但传统老艺人仍然秉持着旧观念,即“宁舍二亩地,不舍一块戏”“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旧信条。对李洪秀而言“他名曰有个师傅,可这师傅保守得要命,只能口传一鳞半爪的。所以他学的戏都是偷来的,即老艺人在场上演,他在台上扒边幕条子,凭着记忆硬记每一句唱词,每一个动作,以致一整场戏。戏散了,他就找个安静地方学着做,学着唱”。[1]243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后,李洪秀出徒,靠着记忆学会了30 多出戏,而且这些偷学的戏从唱腔到动作都是完整的。

二人转名家史连元偷戏是通过拜访名师、寻高友、认干姥、磕头拜干兄弟等联络办法相互交流技艺。一些老艺人甚至回忆:“没有他不会的小调小曲,没有他不知道的南北唱段。”[1]83

由此可见,为了生存,二人转艺人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了重重磨难才学会二人转。他们既具备了生存的本领,又肩负着传承这门艺术的重要责任。

二、二人转艺术传承的内容

唱、舞、绝是二人转传承的重要内容,“唱”的唱词来源于多种剧目,剧目取自于传统王侯将相和平民百姓的生活;“舞”是艺人手持手绢、扇子等道具跳着秧歌舞步为剧情服务;“绝”是绝活,有些艺人有专门的道具表演绝活。

二人转演出只有两个人,分别为上装和下装,即男扮女装的艺人和男艺人。二人转的主要表演类型是单出头(单人戏)和拉场戏。受传统观念影响,近代二人转上台的多为男艺人,女性艺人登台是新思潮解放思想的产物。有的老艺人会口述几百个段子,从头念到尾。如新中国成立后五常县挖掘民间艺术时,二人转艺人吴尊爵会三百多个段子,不仅能记住剧目,还能按历史分期排列:如列国段子《密建游宫》《伍子胥过江》;三国段子《古城会》《华容道》;唐朝段子《唐二主探病》《薛礼救驾》;宋朝段子《杨二姐游春》《包公赔情》;元朝段子《忽必烈打围》;明朝段子《朱洪武放牛》;清朝段子《乾隆私访》等。[2]133据不完全统计,二人转剧目约有四百段。

不过对大多数艺人而言,只掌握几个拿手的剧目就已经足够填饱肚子了,只需稍加钻研便会小有名气。20 世纪20 年代沈阳有名震辽宁的“城南四将”——张振忠、赵文山、黄彩霞、徐小楼。其中最著名的徐小楼擅长演唱《单刀赴会》《宋江杀嫂》《华容道》等。[3]190-191个人擅长唱哪些曲目取决于二人转演员的兴趣和自身的嗓音条件,为此这些名角都具备独特的唱功。

二人转的舞蹈是秧歌步,业内人士常要求“安心浪,别连根幌”。[4]89“连根幌”的意思是上下身一齐动,不好看。在观众眼里,这是甩鞧子(扭屁股)。身子也不能总是窜窜哒哒,观众会认为这是“走场压不住身子”,老艺人要求:胳膊像胳膊,腿像腿,不要腿像胳膊,胳膊像腿,也不要手和脚都没有地方放。[5]89二人转中有些舞蹈动作是在表演中成型的。当二人转在夜间表演时,农村只有油灯或蜡灯,男角在演的时候要照着女角的脸,让观众看清楚,就这样,端灯也被艺人琢磨出了技巧:不管怎么扭,怎么浪,不撒油,灯不灭;技巧好得过小翻、倒毛,灯光始终照着女角的脸,后来演化出掏灯花的舞蹈动作,这是在表演的进化过程中提炼出来的。[5]58

另外,绝活也是二人转艺人的重要表演内容,但它是个双刃剑,在一定的场合中恰当使用,会起到丰富二人转艺术的作用,反之则会破坏二人转的表演。老艺人聂海龙擅使野猪獠牙,在唱固定剧目《猪八戒拱地》和《猪八戒招亲》时便用得恰到好处,在用到的时候牙从嘴里伸出来,合乎剧情设定。[5]104有的艺人能将手绢用得淋漓尽致,例如沈江会双手耍手绢,耍起来就像一对蝴蝶在空中飞,所以人们给他起名叫“花蝴蝶”。王庆春能将手绢耍得滴溜溜圆。他左右翻身,这个耍起来,那个接,两只手闲不着……甚至在将手绢扔过头顶时,他还能在手绢下面做鹞子翻身。[5]107绝活既要靠师傅传授,又要靠个人努力,这要求艺人只有融合自身特点,才能演出特色,丰富二人转的艺术形式。

近代二人转艺人通过学习二人转的剧目、舞蹈和绝活,在东北农村进行演出,赚取报酬,在保证生存的同时传承了二人转艺术。他们的演出不断吸引着同样爱好这门艺术的广大民众,这为二人转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二人转艺人地位低下,在近代社会一直饱受欺凌。

三、二人转艺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所谓“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唱戏的最末”,戏曲艺人自古便是下九流。所以近代二人转艺人时常受到官绅甚至是伪警察的压榨与欺凌。这极大压缩了二人转艺人的生存空间,二人转艺术渐趋沉寂。建国后,毛主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挖掘民间艺术,二人转艺人承担起复兴二人转的重任,为现代二人转艺术的传承付出了诸多心血。

旧社会的二人转艺人是下九流,即“一流高台(唱戏)二流吹(吹喇叭),三流马戏四流推,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妓”。所以二人转艺人颇受当时官绅的蔑视,他们在茶余饭后会让艺人表演淫秽下流的节目,艺人受生计所迫不得不听命演出。[3]132另外,二人转艺人在招来观众后,掌班的会拿着一个节目单(艺人称为翻天印),让有头有脸的人点戏(艺人称为上单),民众孟庆良等人回忆:“整场表演点啥唱啥,把人家唱乐了才能多赏几个钱。也没时间限制,人家要你演一宿,你就得演一宿,不管你累死累活。”[6]58如此一来,艺人的身心会受到伤害。如“名角王云鹏被称为‘榆树梅兰芳’,他一度是广大农民心目中的二人转明星。但在官绅眼中,王云鹏只是一个供其享乐的“唱蹦子”的下九流。他常常是连日连夜地唱,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为支撑身体,他甚至染上吸毒的恶习”。[6]201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东北地区,农村的治安被伪警察把持,他们勾结当地土豪劣绅骄横跋扈,压迫艺人。民众刘志宇回忆:“1941 年的时候,老艺人李洪秀在锦县给一个大户唱戏,从早唱到掌灯,还不让歇口气。戏班的艺人们早就饿苦了,累坏了,可咋央求也不让歇歇。李洪秀憋了一肚子气,他上台就把这家大户给骂了一通。这家大户有钱有势,儿子当伪警察,跟日本人有来往,唱了一天,工钱没给,李还被抓到黑河当了劳工”。[2]245艺名为“宫傻子”的艺人带着戏班到延寿的一个村子去演出,但被当地伪警察勒索——他们要先在伪警察“慰问性演出”几天,才能去村子演,还要缴纳20%的演出金,否则会被驱逐出辖区。[7]20在层层盘剥下,艺人受尽屈辱,不再唱戏,二人转艺术沉寂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响应文艺界号召,对作为地方戏重要瑰宝的二人转艺人委以重任,鼓励他们继续传承和改良二人转艺术。教师关士杰与老艺人郭山曾经共事,郭山对自己艺人的身份感到自卑,他仍没有从旧时代的阴影里脱身。关士杰安慰道:“如今新社会你们行当与人都不低呀!剧场是搞文化的宣传阵地,演员是文艺工作者,您是颇有名气的人物,这样的老艺人是人民需要的财富。”[8]86就这样,郭山得到了安慰,开始继续投身于二人转艺术,不断培养新人,编写新的剧目,他的作品《送郎参军》《卫生好》《妯娌和》等,去除了传统剧目中低俗、迷信、色情的元素,备受好评。艺人王桂荣和名角徐小楼在1960 年担任辽沈戏实验团的教师,负责挖掘二人转传统老腔、老调、老舞蹈,并编排新的剧目,在形式与内容上皆取得了突破。[1]122-123艺人杨福生甚至在首都大舞台表演《大西厢》了,他的舞姿和唱腔赢得了观众和各剧种专家名流的赞赏,昔日被鄙视的二人转艺人如今登上了大雅之堂。[7]176被抓去当劳工的李洪秀在1956 年被提为镇赉县地方戏剧团的负责人,这让其意识到今时不同往日,他开始苦下功夫钻研演技。为了跟上观众的欣赏水平,李洪秀曾多次扮演性格反差大的人物形象,使观众拍案叫绝。[2]2461964 年,年事已高的李洪秀负责教新一代演员,他严肃认真,从不保守,其敬业精神为团里的青年演员做出了榜样。

从被人看不起的“下九流”到新中国的文艺建设者,近代二人转艺人的角色发生了重要转变,这鼓励了二人转艺人不遗余力地传承和改良二人转艺术,通过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二人转更适合新时代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结语

近代二人转艺人通过拜师、偷艺的方式传承了二人转艺术,使二人转的表演内容得以传承。而二人转艺人的地位不仅和社会环境关系紧密,也和其表演内容和形式关系密切。传统二人转内容过于俚俗,表演形式过于粗糙,登不了大雅之堂,不能像京剧、豫剧那样被上层社会接纳。新中国成立后,二人转艺人们肩负起宣扬和改良二人转的重担,这才使二人转艺术再次扎根群众。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受广大东北民众欢迎的艺术形式。

猜你喜欢
段子剧目艺人
舞台剧目
黄梅戏艺术(2022年1期)2022-05-07 02:00:48
嘻哈段子铺
嘻哈段子铺
嘻哈段子铺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艺术评论(2019年6期)2019-01-30 09:00:52
老艺人的匠心
学生天地(2018年32期)2018-11-07 12:19:32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海峡姐妹(2018年8期)2018-09-08 07:58:48
优秀剧目进校园
花灯艺人
段子来了
中学生博览(2016年8期)2016-05-14 08:5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