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海洋 孙思敏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宗旨,引导科技特派员围绕新型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组团式”服务,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初步成效。
提升法人科技特派员比例。截至目前,全区科技特派员发展到4061 人(家),其中法人科技特派员2340 家,所占比例为57.6%,较上年增长3.2 个百分点,占比超过一半。法人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团队” 示范带动效应,为社会提供长期就业岗位2.7 万个,雇佣工人10 万余人次。法人科技特派员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有限公司)构建了集稻渔立体综合种养、粮食仓储及加工生产、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打造了远近闻名的“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提升“一产”:通过稻渔立体种养,减少化肥、农药施用,实现农作物秸秆、农业用水、饵料等循环利用,大幅提升了大米等农副产品的品质。做优“二产”:为农户提供粮食代收、代储、代烘、代加、代销“五代”服务,做深水稻加工产业,开发糙米、米汁、米醋、锅巴等特色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三产”:建成稻田画观赏区、生态渔业养殖区、大米加工展示区、 绿色果蔬采摘区等主题功能区,配套完善景观塔、玻璃栈道、科普教育长廊、儿童乐园等设施,打造集休闲、科普、体验、创意为一体的“生态农工旅”聚集区。每年吸引游客20 多万人次,长期固定用工30 余人,农忙临时用工100 多人,实现年产值5200 多万元,通过土地入股带动385 户农民实现增收168 万多元。
拓展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站功能。围绕新型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科技特派员开展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成为新型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区共建设了66 个以法人科技特派员为主的社会化科技服务站点,出台《宁夏科技特派员社会化服务站点建设工作指引(试行)》,规范服务站点培育和建设,引导服务站点开展试验示范、技术指导、技能培训、需求对接、培育孵化、信息服务、产品销售、品牌培育等,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原州区宏科养殖专业合作社与54 家蛋鸡养殖户建立了“六统一”蛋鸡产业服务关系:统一信贷,年均为社员担保贷款1800 多万元;统一技术培训,培训农民及科技特派员1872 人次;统一蛋鸡防疫,组织专业技术防疫员防疫蛋鸡100.2 万羽;统一销售鲜蛋,累计销售合作社及其他养殖户鲜鸡蛋2.16 万吨;统一购进优质鸡苗,累计引进优质鸡苗105.6 万羽;统一废弃物处理,收贮粪污无害化处理还田利用13800 吨,为10000 亩以上农田提供了优质农家肥,实现从玉米种植—饲料玉米烘干晾晒—蛋鸡健康养殖—畜禽粪便无害化腐熟处理—还田利用的高质量循环农业发展链。青铜峡市益禾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以宁夏益禾农资有限公司、益禾植保专业合作社为主体,购置各类农机具,组建专业飞防大队,植保服务面积超过40 万亩,培训了大量当地农业技术实用人才。建立“农一网青铜峡站”电商平台,为零售商和种田大户购买农资降低约30%的成本,全方位服务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统筹科技特派员创新联合体布局。聚焦县域特色优势产业,组建56 家科技特派员创新联合体,出台《宁夏科技特派员创新联合体建设工作指引(试行)》,促进科技特派员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产业协同发展、“组团式”联动服务,在全产业链集成示范推广一批科技成果,助推产业融合发展。宁夏德盛润和草畜产业发展联合体整合31 家单位,创建以饲草产业为支柱,集畜牧养殖、饲草配送、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为一体的“1+4”产业联带模式。通过创新模式、种养结合,科技支撑、项目带动,龙头引领、融合发展,大力培育饲草产、加、销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订单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引进培育饲草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加快推进饲草产业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与机械化、智能化、品牌化融合进程,实现种养结合、草畜双赢。宁夏聚百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由12 家法人科技特派员组成,立足于带动移民增收发展,联合社将产业园区建在金凤区良田镇移民村,开展各类果蔬的育苗(种植)、生产、销售、服务。创立良田沙地果蔬品牌农业,运用先进技术实现了园区农业数字化,逐步形成以设施农业为主,兼具科普教育及休闲观光采摘游功能的农村一二三产业+服务+农旅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格局。
每年举办1 期科技特派员党建联系点党建与业务融合培训班,形成“五个一”培训模式,教育引导科技特派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真履行科技特派员职责。
发挥科技特派员党建联系点作用。积极开展“科技使者特派员星罗棋布领头雁”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在全区建立42 个科技特派员党建联系点,实现县(区)全覆盖,引导科技特派员亮身份、作表率,不断探索“党建+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工作模式。印发《宁夏科技特派员党建联系点建设工作指引(试行)》,明确科技特派员党建联系点建设标准、建设程序、工作要求等,推进规范发展。每年举办1 期科技特派员党建联系点党建与业务融合培训班,形成“五个一”培训模式(共上一堂思政课、分享一次好经验、聆听一次微党课、重温一次革命史、开展一次大调研),教育引导科技特派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真履行科技特派员职责。法人科技特派员宁夏兴源达农牧有限公司灵活运用“支部+公司+贫困户”模式,推进“支部共建、村企联动、党员互帮”,带动灵武市白土岗乡泾兴村增收800 余万元。利通区科技特派员马自忠在金积镇大庙村探索“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农民富在产业链上”的党建引领农村发展新路子。法人科技特派员宁夏罗山酒庄有限公司开展“葡萄园中党旗红”专项活动,联合福建挂职干部搭建“闽宁合作党建共建示范基地”,在福建建立专卖店10 余家。科技特派员党建联系点平罗县宝丰镇宝丰村经济合作社主动争取闽宁协作政策、项目支持,流转土地2000 亩,引进宁夏鸿盛(盛如意)菌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8000 万元,建设智能化菌棒车间、出菇车间及实验室,发展菌草产业。
支持科技特派团工作。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通过科技服务类项目引导科技特派员加大公益性科技服务力度,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按照中组部、科技部等6 部委部署要求,全力支持5 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开展“组团式”帮扶,组建产业技术服务团队,开展“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员+本土人才”组团式服务。红寺堡区科技特派团每一位成员结对帮扶3 名当地科技特派员,建立“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员+农户”的“导师帮带制度”。原州区成立科技特派团临时党支部,以党建引领科技服务、培训和科普宣传等活动,同时选派11 位专业技术人员为产业联络员,建立联络机制。海原县科技特派团以打造荞麦花休闲观光区带动旅游发展的做法,在全国科技特派团团长培训班上得到了中组部领导的肯定。2022 年,5 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组成产业服务组27 个,服务乡镇53个、行政村340 个、新型经营主体364 个,引进新品种71 个,示范推广新技术96 项,攻克解决关键技术51 个,转化应用技术成果67 个,累计培训本土人员12686 人次,发放技术手册1500 本。
截至目前,全区科技特派员发展到4061 人(家),其中法人科技特派员2340 家。科技特派员每年转化科技成果超过200 项,培育科技示范户1 万户,服务7 万户农户,培训农民12 万人次。法人科技特派员为社会提供长期就业岗位2.7 万个,雇佣工人10 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