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铨
《河边的错误》
推荐指数:★★★★
反调指数:★
最新票房:2.19亿
(截止10月30日)
创新文体,时代反思,挑战读者推理智商,余华的中篇小说《河边的错误》在万众期待之下终于成功改编成电影。今年平遥国际电影展上,《河边的错误》收获了费穆荣誉最佳影片、迷影选择荣誉两项大奖,影片此前已经入围过戛纳等20多个国内外电影节。《河边的错误》是魏书钧的第三部长片作品,也是朱一龙主演的文艺电影。上映首日,影片票房超5000万,打破了导演个人作品的票房纪录。
从叙事跳跃,结构前卫又充满隐喻的先锋派小说,到胶片质感、凝重复古的悬疑电影,捎带着张艺谋买了小说版权又被“吓退”的幕后,都给这部影片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自然也给观众留足了悬念和趣味。小说《河边的错误》创作于1987年,是余华早期的作品之一,这个时期的他,正处于探索叙事可能、创新故事结构的激情创作期。除了先锋性外,他笔下的故事自然也充满着对人性与时代的反思,就像他在写作之前拿起的“手术刀”,锋利而凛冽。果然,电影一上映,关于剧情的剖析、隐喻与作者意指的相关话题词条便登顶热搜。
奖项、原作都只是表象,只有飽满真切的人物,以及一以贯之的激励事件,才能成就一部真正的悬疑佳作。除了频被热议的“网红作家”余华外,近年来口碑票房双丰收的朱一龙无疑更是影片焦点。通过在《人生大事》《消失的他》中的精彩表演,这位“新晋影帝”令人印象深刻。而在《河边的错误》中,朱一龙饰演刑警马哲,再次实现了突破。观众能明确感受到那种无力感:马哲经验老到,充满正义感和责任感,在传统的侦探叙事里,他应当扮演侦探和英雄。但在这怪诞的小镇里,他却无力拨云见日,反而在探寻秘密的过程中,深深陷入其中。影片所展现的是他作为外来者,如何闯入了迷雾般的叙事里,逐渐被其吞没的过程。
此外,关于拼图、关于开枪、关于凶手……电影中还有很多极具思辨性的情节。但魏书钧不愿过多解读,“因为它剥夺了观众另外一种理解它的权利。”故事没有答案,如果观众看不懂怎么办?“看不懂也是一种感受,看不懂很正常。”魏书钧引述余华的话回应道,“凶手是谁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是关注案件之外人们的生活状态。”显然,魏书钧为行业未来的新类型制作模式提供了新解法,在最大程度触及观众、实现商业性的基础上,提高影片的文学与艺术属性,带动观众思考并讨论社会话题,甚至颠覆传统的观影思维模式,良性反哺了整个工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