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冲,王洪永
(1.江西省地质局地理信息工程大队,江西 南昌 330001;2.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地质环境监测所,江西 南昌 330001)
地形地貌是崩滑流地质灾害活动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崩滑流能否形成以及形成的类型、数量(密度)和规模。不同地貌类型、坡度以及高程的差异导致不同规模类型地质灾害的发生,比如高陡的悬崖峭壁易产生崩塌,陡坡中的凸形坡及顺向坡易产生滑坡,地势陡峻、沟谷深切、溪沟纵坡大的地形易形成泥石流[1]。现以江西省崇义县为例,探讨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形成的关系。
崇义县位于江西省西南,县域面积2 212.1 km2,境内西北部、南部山区地势相对高区;中部、东北部上犹江河谷(水库)区域地势相对较低,东部扬眉河谷为全县地势最低区域。根据地貌形态及成因,结合遥感影像及DEM 数据等,崇义县可划分为构造侵蚀中山、构造侵蚀剥蚀低山、构造侵蚀溶蚀丘陵和侵蚀堆积平原四个地貌类型。据《江西省崇义县地质灾害调查报告(1∶50 000)》,崇义县中山面积854.3 km2,占全县面积的38.62%;低山面积1 123.1 km2,占全县面积的50.77%;丘陵面积218.2 km2,占全县面积的9.86%;侵蚀堆积平原面积16.5 km2,占全县面积的0.75%。另据调查收集资料,截至2022 年6 月,江西省崇义县共有地质灾害点1 479 处,其中崩塌438 处,滑坡301 处,不稳定斜坡730 处,泥石流6 处和地面塌陷4 处(岩溶地面塌陷1 处、采空地面塌陷3 处)。
崇义县县内各地貌单元内均有地质灾害发生。根据崇义县地质灾害调查数据统计发现,不同地貌分区,其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差别较大(如图1、表1 所示)。具体情况如下:崩塌主要分布于低山区,特别集中分布于上堡、丰州、关田等乡镇的中低山区人口密集区及公路沿线,共314 处,占总崩塌数71.69%; 滑坡也主要分布于低山区,共175 处,占总滑坡数58.14%;泥石流主要分布于中山区,共4 处,占总泥石流总数66.67%;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丘陵区,共3 处,占地面塌陷总数75%。各地貌单元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如图1 和表1所示。从数量上看,低山发育地质灾害最多,为1 019 处;其次为中山和丘陵,分别为233 处和226 处;因堆积平原地貌面积较小,故地质灾害发育最少,仅为1 处。但从地质灾害发育的面积密度看,低山和丘陵区域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灾点密度分别为0.91 处/km2和1.04 处/km2;其次是中山地貌,灾点密度为0.27 处/km2,地质灾害相对较发育;地质灾害发育最少的为侵蚀堆积平原地貌,灾点密度为0.03 处/km2,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稀少[2]。
表1 崇义县各地貌单元地质灾害类型统计
图1 各地貌地质灾害直方图
(1)高程
崇义县301 处滑坡、438 处崩塌和730 处不稳定斜坡发育在不同高程(如表2、图2 所示),其中在100 m 高程以下的只有1 处崩塌;100~500 m高程有滑坡72 处,崩塌59 处,不稳定斜坡有90处;500~1 000 m 高程有滑坡175 处,崩塌314 处,不稳定斜坡有530 处;1 000 m 以上(1 000~1 086 m)高程发育有滑坡54 处,崩塌64 处,不稳定斜坡110 处。高程越高,滑坡、崩塌和不稳定斜坡越不发育。
表2 滑坡、不稳定斜坡发育高程统计
图2 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发育高程直方图
图3 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不同地形坡度分布直方图
(2) 坡度
此处坡度是指地质灾害所在的切坡坡度,如表3 所示。
根据崇义县地质灾害调查数据统计,滑坡、崩塌和不稳定斜坡微地貌多为陡崖,分别为181 处、324 处、577 处,各自分类占比为12.32%、22.06%、39.28%;其次为陡坡,滑坡、崩塌和不稳定斜坡,数量分别为102 处、113 处和150 处,各自分类占比为6.94%、7.69%、10.21%; 缓坡及平台微地貌滑坡、崩塌和不稳定斜坡数量分别为18 处、1 处和3 处,各自分类占比为1.23%、0.07%、0.20%,灾害不太发育。统计数据结果表明切坡坡度或灾害斜坡坡度对崩塌、滑坡及不稳定斜坡发育影响极大,切坡越陡,地质灾害越发育。
区内泥石流主要分布于聂都乡、关田镇,根据遥感解译出了31 处泥石流,以小型坡面泥石流为主,多分布于高陡花岗岩山坡中上部,远离人类活动地区,多为泥石流现象,无明显威胁对象及财产损失。本次调查记录了6 处泥石流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均存在明显的威胁对象。从解译及调查资料分析看,地形高度及坡度对泥石流的影响明显,泥石流多发育于山体相对高差较大、山体陡峭的中低山。泥石流发育处山坡植被均较发育,植被发育情况对泥石流影响不明显。冲沟型泥石流一般发育于三面环山,地势陡峻,松散堆积物多,树枝状冲沟发育,汇水面积大的冲沟,区内几条泥石流形成区呈漏斗状,流通区较顺直,横断面呈“V”型,两侧斜坡坡度20°~50°。坡面型泥石流一般发育于山坡陡峭,土体较厚处[3]。
区内地面塌陷分布于县城南部、聂都乡岩溶盆地或岩溶洼地及采空区。据调查及以往地质灾害资料,岩溶地面塌陷分布高程较低,地形为平坦,多发育于水田或房屋处。
不同类型地貌单元和微地貌的差异将会导致不同规模类型地质灾害的发生[4]。对于地貌单元,崇义县崩塌、滑坡与不稳定斜坡主要发育于低山、丘陵等山区人口相对密集区或工程建设活动较多的区域。此区域山体较高陡,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沟谷或山坡坡脚地段,修路、建房大多需要进行切坡,易形成高陡边坡,从而引发崩滑地质灾害的发生。泥石流主要分布于中山区。中山区一般山体陡峭,高差大,山体表部残坡积层物质在强降雨作用下,易发生滑坡,滑坡沿陡峭山坡滑动进一步带动山坡表层松散物质,从而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丘陵区,在地水下变化等作用下或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易发生地面塌陷。
微地貌(高程、坡度)的分布看,崇义县滑坡、崩塌与不稳定斜坡在500~1 000 m 密集分布,高程越高,灾害越不发育,也说明了地质灾害与人类居住及工程活动密不可分。滑坡多产生于坡度在50°的斜坡上,在小于40°的斜坡地段,滑坡较少,主要由于坡度小,地形平缓,土层不易滑动[5]。崩塌及不稳定斜坡坡度主要集中在50°以上,因为原始斜坡在受人类工程(建房、公路切坡)影响后,造成临空面发育,易发生崩塌或滑坡现象。高程及坡度对泥石流的影响明显,泥石流多发育于山体相对高差较大、山体陡峭的低山。岩溶地面塌陷主要与下伏基岩岩性和溶蚀程度有关,地下水与地表水体相互补给,地下水位季节性变化较大,有利于岩溶发育,促进发育规模的扩大,易于地面塌陷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