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伟民
沪剧作为在全国戏曲院团中占有重要一席的上海家乡戏,被喻为上海的声音。从它孕育产生的早期起,就形成了表现现实生活、贴近人民群众的特点。1979 年10 月,一代沪剧宗师丁是娥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代表沪剧界作题为《发扬沪剧特色,多演现代剧目》的发言时说:“我们沪剧,在地方戏曲中,是个年轻幼稚小弟弟,它是从黄浦江两岸农村中山歌、田歌基础上经过说唱阶段逐渐发展起来的。它进入较为成熟的戏曲艺术阶段,至今不过六七十年的历史。但是它一出娘胎,便以表现和反映现代题材为自己的艺术特点。”这一艺术特点,在沪剧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成为沪剧艺术的优良传统。一代又一代的沪剧艺术工作者,无论国有民营,无论剧团大小,在努力反映新时代、塑造新人物,在现代戏创作上积极践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关注现实,聚焦当下,坚持编演现代戏,无疑成了整个沪剧界,每一位沪剧艺术工作者的自觉行动。一代又一代沪剧人,将剧种这一优良传统赓续至今,不断发扬光大。作为建院70 春秋的上海沪剧院,在现代戏的创作实践上硕果累累,推出了一部又一部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剧目,早在20世纪50 年代,就被授予全国坚持编演现代戏的“四面旗帜”之一。从《罗汉钱》《星星之火》,到《芦荡火种》《红灯记》《鸡毛飞上天》等,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拨乱反正后推出的《金绣娘》《艰难的历程》《被唾弃的人》《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张志新之死》等,到八九十年代反映当代生活的《三接新娘》《寻娘记》《姐妹俩》《逃犯》《雾中人》《牛仔女》《一夜生死恋》《明月照母心》《风雨同龄人》《今日梦圆》《我心握你手》《零号首长》等,进入21 世纪后聚焦于当代题材的《心有泪千行》《生死对话》《我心握你手》《敦煌女儿》《陈毅市长》等。这一部部饱含激情、深情的现代戏,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见证着上海沪剧院在现代戏创作道路上的坚定前行,照映出时代的日新月异。同样,宝山、长宁等基层国有沪剧团,还有不少活跃于基层一线的民营沪剧团,在聚焦当下,坚持现代戏创作的道路上,同样坚定不移,成绩斐然。整个沪剧界一部部原创沪剧现代戏的成功推出,犹如沪剧艺术长河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出时代的光泽,折射出人间的真善美,洋溢出海派文化独有的审美气韵。正如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曾经说的:沪剧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是“上海的土特产”。本文仅就进入21 世纪以来,宝山、长宁沪剧团和部分民营沪剧表演团体以当代生活为题材、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现代戏创作实践作一概述。
成立于1978 年12 月的宝山沪剧团,在由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杨飞飞、赵春芳创办的勤艺沪剧团基础上组成,以由杨飞飞创立的杨派为主要艺术特征。该团原创的《家庭公案》《东方女性》《深秋的泪痕》《缉毒女警官》《东方彩虹》《宝华春秋》《红叶魂》《挑山女人》《苔花》等现代戏,紧扣贴近时代、贴近民生这一沪剧现代戏创作传统,不断拓展丰富着沪剧当代题材的创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2008 年8 月首演的《宝华春秋》,描写以农村妇女金兰云不屈服于命运和挫折,抹去心头的伤痛,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乡亲们一起勇敢地拥抱新生活,实现自己人生追求的故事。次年7 月推出的《红叶魂》,成功地塑造了王瑛这样一位“党的忠诚卫士,百姓的贴心人”的共产党员形象。该剧根据中共四川省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同志的先进事迹创作,以倒叙的手法将王瑛生前的感人事迹生动地展示在观众面前,感动并激励了无数的观众。该剧曾于2011 年代表上海赴京参加由国家文化部组织的2011 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得到上海市委宣传部的“特别嘉奖令”,并荣获当年度上海文艺创作单项成果奖。试演于2019 年6 月的《苔花》,较好演绎了“不要只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人人想将孩子培养成牡丹花。苔花虽然不起眼,却同样有其价值,应该得到呵护和尊重”这样一个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切的教育主题,以引起人们对“鸡血式教育”“填鸭式教育”观念的深刻反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首演于2012 年10 月26 日的《挑山女人》,它的横空出世,在全国戏曲界引发了“挑山现象”,为沪剧现代戏的创作“挑”出了一片新气象。该剧取材于发表报端的一则真人真事: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岩脚村挑山女汪美红,是一位有着三个孩子的母亲,她每天要行走3700 多级台阶的陡峭山路,连续17 年风雨无阻,艰难攀爬近20 多万级台阶,往返6000 多趟,磨破140 多双解放鞋,挑断70 多根扁担,独自把一双龙凤胎儿女“挑”进两所省重点大学。聆听百姓故事,发现美的真谛。透过这一连串数字,《挑山女人》剧组的主创们发现了其间蕴含的重大意义:这不正是中国底层草根女子生命中迸发出的光亮、呈现出的大美吗?这不正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普通劳动者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这一忘我精神的生动诠释吗?《挑山女人》女主人公以其默默的行动,朴实无华的精神境界,呼唤起了当下人们对担当、对诚信的感悟和思考。通过对“挑山女人”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大大地彰显了中华民族善良、坚韧、无私的优良品格。首演至今,共上演312 场,观众达30 多万人次。先后4 次进京演出,巡演至浙江、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陕西、福建、广西、宁夏等9 个省份(自治区),以及中国香港地区,不仅感动了全国的观众,也在全国戏曲专业院团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豫剧、蒲剧、壮剧、黄梅戏等地方剧种移植上演,真正起到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交流推广“上海的声音”、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作用,将沪剧这一珍贵的“上海土特产”香飘大江南北。2013 年6 月29 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题为《〈挑山女人〉“挑”出一方天》的专题报道,并配以短评《用百姓故事传递正能量》。该剧先后荣获了包括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22 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并被拍成同名戏曲电影走出国门、“挑”向世界,在第十四届中美电影节上,获得“金天使奖·年度最佳戏曲电影”,又于2019 年11 月参加第67 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与京剧《曹操与杨修》、越剧《西厢记》、昆剧《景阳钟》、越剧《白蛇传》一起,在本届电影节新增的“中国戏曲电影展映单元”上精彩亮相,向世界成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戏曲的魅力。电影《挑山女人》还在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脱颖而出,荣获“第32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唱响了上海地方戏金鸡“第一鸣”,开创了沪剧现代戏创作历史的先河。
《挑山女人》 华雯饰王美英 (摄影:袁兴官)
长宁沪剧团是1979 年1 月在由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顾月珍等创办的努力沪剧团的基础上重建的。沪剧史上第一部红色题材作品《赵一曼》就是由努力沪剧团推出的。1954 年,顾月珍在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主演“赵一曼”一角而荣获演员一等奖。可以说,顾月珍的《赵一曼》领沪剧风气之先,在沪剧舞台上塑造了第一个女共产党员的艺术形象。现任长宁沪剧团团长陈甦萍牢记初心,成功推出了新版沪剧《赵一曼》,赴北京演出获得很大成功,完成了顾月珍生前携《赵一曼》赴京演出未竟的遗愿。作为沪剧界主要沪剧力量之一,长宁沪剧团建团后,创作演出了《清风歌》《母亲的情怀》《文红老师》《废墟上的爱》《梦圆曲》《小巷总理》等深受观众欢迎的当代题材作品。进入21 世纪后推出的《文红老师》,根据优秀教师查文红到贫困地区义务支教的事迹创编,形象化讲述了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退休教师查文红甘燃自身化光芒,愿为他人照路径,为了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只身远离家乡到农村义务支教,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受到良好教育而“燃烧”余热的感人故事。2002 年2 月首演后,曾连续演出300 余场,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将该剧拍摄成6 集电视连续剧,多次向全国播放,扩大了沪剧这一珍贵“上海土特产”的影响力。首演于2008 年7 月7 日的《废墟上的爱》,则是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创作演出的一部以汶川特大地震为故事背景的现代戏,成功刻画了“顾不及自己的女儿佳佳,抢先营救被困在断壁残垣中的学生”的初三班主任金玉兰老师的动人形象。连续63 场的演出,在观众中持续激发出一阵阵爱心涌动,及时回应了社会各界抗震救灾的大爱之声。首演于2010 上海世博会举办前一年的《梦圆曲》,是申城戏剧舞台第一部以世博会为主题的大戏。剧情围绕旧上海爱国实业家秦耀中一家两代人,为能织出世界一流的丝绸,送到万国博览会上去获奖,以雪民族耻辱的故事而展开,讲述了秦耀中的女儿秦枫虽然未能实现父亲的遗愿,但终于等到了世博会即将于2010 年在上海举行的这一天。遥望百年世博梦想在中国实现,感慨万千……而首演于2013 年12 月18 日的原创沪剧《小巷总理》,以“连台本戏”形式出现,在沪剧现代戏的创演上有了新的突破。该剧以原长宁区虹桥街道虹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国萍为人物原型,通过聚焦社区干部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经历,既发扬了基层干部心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也展现了“小巷总理”工作中的艰辛和不易。剧中小区水管老化后水质会恶化、居民怨声载道;劳教释放人员浪子回头,却遭遇坎坷;暴风雨之夜车棚倒塌致使居民车辆被毁,下岗职工受屈聚众闹事等,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可乐坊”居委会书记潘雅萍用真情和智慧,一一化解了矛盾。该剧2018 年又推出新版《小巷总理》,融进了市民日常生活中关切的热点,又推出青春版参加第16 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展演。2019 年7 月又代表上海参加文化部“2019 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受到北京观众的好评和专家的充分肯定。作为《小巷总理》“3D 版”的《小巷总理之可乐坊25号》于2019 年10 月与观众见面,将视角聚焦于“垃圾分类”这一上海市民关注的热点之上。《小巷总理》系列中刻画的一个个人物,叙述的一件件事情,再现的一幕幕生活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每一位社区居民的身边,牵挂着每一个人的内心,题材特别的接地气,看了特别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和审美体验。《小巷总理》的主创团队也如社区街道里的“小巷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街道里弄和居民家中,深入生活第一线,真情真意了解百姓所思所想,努力使沪剧现代戏的创作紧扣时代脉搏,贴近民情民意,不断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鲜活的营养,常演常新,温润人心,并把传统戏曲“连台本戏”的创作方法化于当代题材的创作实践,给现代戏的创作带来了诸多启发与思考。
在上海民营戏曲院团中,从事沪剧表演的团体始终占据首位。勤苑沪剧团、彩芳沪剧中心、文慧沪剧团、新东苑沪剧团等这些沪上主要民营沪剧团体,通过不断推出当代题材作品而在业界站稳了脚跟,并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声誉。正如著名戏剧评论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戴平在为总结上海民营剧团成长过程而出版的《百花枝头》一书作序时赞叹的:“这里也是一片姹紫嫣红!”
成立于2001年的上海勤苑沪剧团在当代题材现代戏的创作实践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先后推出了《生命的礼赞》《杨柳一家亲》《51 把钥匙》《银杏树下》《石榴红了》《遥遥娘家路》《亲人》等多部原创沪剧,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和上海市各类重要奖项,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51 把钥匙》首演于2014 年5月。该剧以感动上海十大人物之一、上海市原闸北区彭浦镇家庭医生严正为创作原型,在沪剧舞台上成功塑造了家庭医生严华的动人形象。女主人公严华美丽善良,热爱生活,把家庭医生当作毕生为之奉献的事业,通过自己的热心、真诚和专业,克服了工作中的困难,化解了生活中的矛盾,与社区各位患者建立了亲人般的情感关系。患者们向她敞开心扉,放心地把家中的钥匙交到她这位家庭医生的手中……该剧一经亮相,就以其题材涉及医疗改革、民生关切,艺术风格委婉抒情、人物形象亲切感人而吸引并打动了沪上观众。2017 年进京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时,同样收获了首都观众的掌声好评。北京专家评价该剧是一部令人感动的、接生活地气的好戏。剧作面向生活,关注老百姓所关心的看病难、医患关系紧张等热点问题,选材眼光令人钦佩;剧种特色鲜明,演员的唱念技巧、人物的塑造都相当不错。并形象比喻该剧是一幅“上海里弄千家万户的生活风情画卷”。
沪剧《暖阳》是由成立于2008 年的上海彩芳沪剧中心创作演出的,主题聚焦于“关爱老人”这一当今社会重点关注的话题上。故事发生在国家计划在浦东国际机场旁建立重要交通枢纽,周边需要大面积动迁这一背景下,有100 多位老人原居住的敬老院被纳入动迁范围,这些老人无法独自生活,由政府出面安置在临时过渡房中予以照护。接到这一任务的暖阳敬老院沈院长本着“一切为了老人,为了老人的一切”的服务理念,带领员工从原敬老院将老人安全搬迁到新的楼院。她深知国家的建设关系着人民的幸福与安康,老人们在敬老院新楼群临时过渡也要为他们营造一个温暖、安全、舒心的居所。即使新老不和,矛盾不断,困难重重,但沈院长团结全体员工,出色完成了妥善安置动迁老人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为老人们送去了一抹抹温暖的夕阳。该剧2022 年首演后,不断修改打磨,于2023年6 月又推出了孵化版,较之原版有了明显提升,获得观众和业内专家一致好评。彩芳沪剧中心还曾于2017 年成功推出国内首部描绘消防官兵及其家属形象的原创沪剧《担当》,大力弘扬消防官兵心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无私奉献服务人民的崇高精神,短短两年时间内就演出了111 场。创作演出的《幸福港湾》《口碑》和《血承》等当代题材的沪剧作品,同样受到观众的欢迎。
成立于2010 年的上海文慧沪剧团,在当代题材现代戏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收获颇丰,先后推出了原创沪剧《风雨同舟》《白衣柔情》《绿岛情歌》《心归何处》“四部曲”。这些作品情感真挚朴实,感动人心,弘扬了坚韧、担当的社会美德,在收获各类奖项的同时,获得了业内外的好评。2014 年9 月首演的《风雨同舟》改编自发生在奉贤的一个真实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个“上海好男人”的艺术形象。男主人公生意失败欠下巨债,被丈人逼其离婚、赶出家门。几年后,前丈人、丈母先后患重病,前妻又遭遇车祸,面对这个即将坍塌的家庭,他不计前嫌举债帮前妻一家人看病,并悉心照顾老人和前妻,用仁心和大爱重又撑起了这个家。2015 年10 月首演的《白衣柔情》,根据金山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者、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山医院普通护士蔡蕴敏的事迹创作而成。蔡蕴敏在20 多年的“伤口造口护理”领域里,练就了一双“化腐朽为神奇”的妙手,用爱心、耐心和细心为无数患者愈合了伤口。《白衣柔情》高度凝聚了蔡蕴敏这位医护领域平凡英雄的不平凡之处,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了无私高尚的白衣柔情。2016 年12 月首演的《绿岛情歌》,以崇明岛东滩护鸟人金伟国为生活原型,在沪剧舞台上首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生态环境保护、投向崇明生态岛建设,形象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重大主题。2019 年1 月首演的《心归何处》,以“爱”为主题,讲述了一对母子几十年的舐犊情深和人间大爱。母爱、爱情和痴爱,是人与人之间,更是人与社会、城市和时代之间的大爱,这一富有哲理的艺术化呈现,引发观众的回味思考。
2015 年创办的上海新东苑沪剧团,在反映当代生活题材的创作中,推出了原创沪剧《梦中家园》《玉兰花开》《啊,母亲!》三部大戏。《梦中家园》于2014 年10 月由新东苑沪剧团前身“七一”沪剧社首演,该剧以申城首家高品质养老社区为创作原型,生动地演绎了当今社会“深度老龄化”的民生难题和应对成效,刻画了一群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送温暖,探索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途径的老有所为者。2020 年8 月推出的《玉兰花开》,展现了以护士长申玉兰为代表的、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巾帼英雄,以及一群“90 后”年轻医务工作者经受磨砺、克服困难的成长过程,描绘了他们高尚的精神品格、社会的责任担当、人性的善良美好。2019 年6 月首演后经过进一步孵化提高,于2023 年再次推出的《啊!母亲》,讲述了青城著名女企业家张素英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不放心游手好闲的儿子,狠下心来逼其成长,并最终唤醒误入迷途儿子的故事,颂扬了善良、坚忍、包容、无私的母爱,是一部打动观众内心的优秀作品。有专家评价这部作品有着话剧的真实和自然,极具生活气息;有着戏曲的写意和多变,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唱、做、白、诗有机结合,节奏清晰、明快,颇具现代气息,在当代题材沪剧现代戏创作中十分难得。
综上一部部由民营沪剧团创作演出的原创现代戏,用戴平教授在评价《51 把钥匙》时说的一句话恰如其分:“沪生沪长,充满了上海味。上海舞台上多了接地气、开心锁的好戏。”
“我们怀着如数家珍般的喜悦心情”看到基层沪剧表演团体在21 世纪中所创作积累起来的一批成熟或比较成熟的现代戏,其中有的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在当代中国戏剧领域现代戏创作中占得一席之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曾在《风中的紫竹调——上海沪剧院60 年艺术历程中的现代戏创作》一文中提道:“剧院创作的剧目始终聚焦于不断变化前进的当代生活。敏锐地在纷繁复杂当代生活中寻找当下观众最热切关注的题材,从而使现代戏创作成为剧院创作、演出的主体,从而为中国地方戏曲的现代化、都市化提供了许多鲜活的经验。”可以说,这一番话语实际上是对整个沪剧界、对沪剧艺术剧种特性和价值的中肯评价。一戏一画卷,一剧一情深。人民群众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从中折射出的时代画卷,创作者们对人民群众满怀的真挚情怀,所呈现作品中一个个平凡者的美好情愫,都在这些当代题材沪剧原创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创作全过程,时代特征鲜明,情感饱满真诚,真正地身入、心入、情入,为民抒写、为民抒怀、为民抒情;塑造美好形象,讴歌奋斗人生,引导人们向善向美向上,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在艺术创造上,守正创新,充分彰显沪剧剧种特点,既具现代气派,又承传统意韵;流派纷呈、风格各异,吴侬软语、审美独特,从中可见基层沪剧表演团体在聚焦当代题材,捕捉生活热点,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不断进行发现美和美的创造,传承并大力弘扬沪剧优良传统上的作为和地位,在积极传播“上海的声音”,提高海派文化标识度的同时,担当起了沪剧艺术工作者应有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丁是娥说过:“坚持以现代戏为主,是人民的需要,时代的要求。是剧种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剧种特点,不是任何人意志所强加的东西,它是沪剧艺术工作者长期艺术实践的结晶。因此,我们不仅应该继承,而且更应该予以不断发展。”与时代同步,与城市同行,与人民共鸣,将始终是沪剧这一上海特有的地方戏曲剧种不断前行、勇攀艺术高峰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