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工作初探

2023-11-10 21:58李石英
今日财富 2023年32期
关键词:内部监督事业单位部门

李石英

我国自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以来,如何切实提升事业单位自身内部控制管理成效,增强事业单位防范与管控风险的能力已经成为当前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基于此,本文就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及评价工作开展分析。首先,本文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评价的意义进行分析,随后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体系层次进行简要概述,之后以S事业单位为例对该单位内控监督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最后针对总结的问题提出优化事业单位内控监督评价的对策,以供参考。

实施内部控制管理是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而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评价是保证内控正常发挥作用,促进事业单位实现健康运行和长效发展的重要工作。保障针对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工作顺利实施,不但有助于国家层面对事业单位加强监管,保证财政资金得到最优化的使用和管理,而且可以提升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优化内部组织架构,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从而促使事业单位切实履行应尽的行政职能和社会责任。因此,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工作进行探究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体系层次

(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事业单位针对自身所实施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而开展的评价,最终形成的评价结果将以报告的形式呈现。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体现内部控制全面性和动态化的关键环节,全面性体现在内部控制评价包括了检查、评价、反馈、整改等多个流程,而动态化体现在内部控制评价需结合事业单位不同发展阶段的内部控制目标来设定评价工作具体流程,如评价工作的时间、具体对象、工作目标等。通常来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目标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是互相融合的。而评价对象一般又分为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其中主体主要指事业单位内设监督评价部门,如内部审计部门、纪检监管部门等;客体主要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情况以及实际执行现状。事业单位通过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针对评价目标、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流程等予以统筹协调,以促进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内部发挥出最大化作用,从而为实现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目标提供支持。

(二)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包括日常监督、专项监督两部分,是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内部监督需依据健全完善的监督制度来落实相应的监督与管理措施,进而及时、准确、有效地识别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再结合事业单位其他内部管理机制与措施,针对相应不足提出优化改善对策,这不仅有助于降低事业单位运行风险,保障单位各项业务工作和经济活动顺利实施,而且可以促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完善,促使事业单位持续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和力度,从而为内部控制正常发挥作用打下良好基础。就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制度来说,完善此项制度需结合内部控制相关内容,包括外部对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规范要求、事业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及工作要求而构建的内部控制体系等,以此有效提升内部监督制度和措施的针对性、可行性。此外,内部监督需按照事业单位组织架构设置监督评价的流程及相关措施,同时根据不相容岗位权责相互分离原则制定内部监督工作规划,避免单位内部针对内控的监督出现人为因素干扰,以保障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成效。

(三)外部监督

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是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外部监督的主要单位,其监督内容包括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构建情况、内部控制机制完善情况、内部控制措施执行情况、内部财政资金管理情况等。通过专业化的外部监督,可促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更加健全、更加规范、更加符合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方向。在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开展外部监督工作的过程中,需着重监督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是否体现财政资金内控、內控考评、内控措施动态化调整等内容,以此促使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般情况下,财政部门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外部监督主要分为事前审核、事中监管、事后评价共三个阶段,这样可以更好的保障外部监督的全面性、客观性以及可靠性。

二、S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S事业单位基本情况

S事业单位组建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综合性的勘察测绘单位,其主要业务工作包括地质信息勘察与测绘、数字化航空摄影测绘、GPS技术服务、多种地图(包括模型、沙盘等)设计制作等。S事业单位组建内部控制组织架构的时间较晚,现阶段单位内部控制领导小组仅有单位主任、副主任以及财务领导三人。S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各项工作主要由内部控制领导小组下设的执行小组具体落实,该执行小组属于非常设机构,由单位办公室统筹内控日常工作,包括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内控执行小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梳理各项业务工作中涉及内控管理的流程、查找内控风险点并编订风险防范与管控清单、协调处置各部门关于内部控制的问题、组织单位各级职工学习内部控制法律常识和理论知识、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等。

(二)S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建设基础不牢

由于事业单位处于持续发展的状态,因而内部控制体系中的相关内容也需进行相应调整,如内控制度、内控流程、内控标准等。但受《规范》施行时间较短影响,且该制度宣传覆盖范围及影响力还不足,导致S事业单位对《规范》认识程度不够,致使该单位存在内部控制建设理念不先进、建设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针对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工作难以高效有序地正常开展。同时,S事业单位内部职工受内部控制组织架构不完善影响,在日常工作中对落实内控要求或执行内控措施难以做到积极配合,多数时间需内控执行小组进行统筹协调,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等资源出现非必要浪费,也会导致不相容岗位权责相互分离原则落实效果受到影响,容易引发内部控制风险。受此影响,针对业务工作的内控管理也难以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体系流程,也就无法有效地开展监督和评价工作。

2.评价和监督体系不完备

评价和监督体系是保障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工作规范化、严格化、有序化开展的重要依据,也是保障监督评价工作权威性和独立性的制度支撑。但是,S事业单位存在评价和监督体系不完备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没有结合单位特点和内部控制体系制定有针对性、计划性、组织性的评价和监督工作规划,未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内部监督作出明确、具体的规范要求,如没有规范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流程,导致自我评价缺乏专业性、权威性和独立性;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导致难以针对内部控制开展实施监督。

3.外部监督规范缺乏完善性

从财政部门的外部监督来看,其监督依据主要是各类财务工作规范、政策文件等,如《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在实际的监督工作中更侧重于财政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如利用财政资金进行的预算编制及预算执行、财务工作的合规性以及各项经济活动成本支出执行情况等,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关注度不足,外部监督所体现的指导性建议也不够。另外,财政部门主导下的外部监督在时间、次数方面也没有制度性的明确要求,导致外部监督的制度性和规范性无法得到可靠保障。从审计部门的外部监督来看,其审计内容主要是事业单位负责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审计,而其他审计内容仅会适当、适度的予以关注。就内部控制有效性监督来说一般会一笔带过,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也就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建议,这将难以体现审计部门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

三、优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评价的对策

(一)深刻夯实内部控制建设基础

首先,事業单位应明确划分各级人员内控权责。通过明确不同人员主体责任,持续加大内控宣传力度,促使单位全体职工树立正确、系统的内控理念,充分理解单位实行内控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便于事业单位管理层合理利用内控的正向引导作用和激励促进作用推动单位人员不断提升工作成效,有助于事业单位全体职工主动配合落实内部控制要求和具体的内控措施,以此在事业单位内部营造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其次,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组织架构。通过梳理现阶段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情况和内控措施执行情况,在兼顾工作效率和节约成本的基础上,完善内部控制组织架构设置,包括人员配置、资金支持、基础设施保证、信息化建设等多方面支持与保障,确保内控工作得以高效、有序的顺利开展,为达成更好的内部控制效果打下良好基础。最后,事业单位应健全内控追责机制。通过追责机制,压实单位各级人员内控主体责任,为针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和内部监督提供有力支持,促进评价和监督工作有效落实。利用内部控制追责机制可强化不相容岗位权责相互分离原则准确执行,有助于营造健康、良性的内部控制环节,从而为事业单位实现长效发展奠定基础。

(二)建立多层次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事业单位应建立包括自我评价、内部监督、外部监督三个层次在内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一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机制。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工作要求和注意事项按照各部门关于内部控制的权责划分进行明确细化,这样既能促使单位全体职工主动配合内部控制工作,也能扩大内部控制监督范围,逐渐营造出和谐、稳定的内部控制监督环境。二是促使内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切实履行内部监督职能。按照不相容岗位权责相互分离原则,应由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主要负责针对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工作。通过内审和纪检监察部门的联合监督,可形成内部监督合力,促使内部监督成效大幅提升。三是事业单位应与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外部监督部门保持良好沟通。通过高效、顺畅的沟通交流便于事业单位了解外部监督工作的总体规划,主动配合外部监督各项工作安排,在内部控制外部监督的事前、事中、事后不同阶段加强内部控制优化完善,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内控措施执行可靠、有效,有助于避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外部监督中出现滞后性,影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发展。

(三)改进和完善外部监督规范

第一,改进和完善外部监督规范应从加强财政部门与审计部门以及其他外部监督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着手。财务和审计部门之间做好监督信息共享互通,可在保证各部门监督工作权威性的同时,大幅提高外部监督工作效率,也能节约一定的人力、物力等多种资源,且最终的外部监督成效也会因监督信息互通有无而更加充实、全面,进而促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外部监督工作顺利实施。第二,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切实发挥各自的监督作用,注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内控措施执行情况监督,既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外部监督工作,明确监督流程、监督范围、监督内容、监督次数等工作内容和流程,使外部监督工作具备科学性、合理性,也要运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监督方法,保障外部监督工作成效,确保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具有长效性和可靠性。

(四)引入外部评价主体提高自我评价组织独立性

为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组织的独立性,应积极引入外部评价主体,将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进行有机结合。外部评价能够促使事业单位加快完善自我评价机制和组织架构构建,强化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内控措施执行的内生动力,促使单位全体职工严格按照内控要求有效落实各项工作,而这可为提高自我评价组织独立性创造了有利条件。除此之外,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机制,通过公示内部控制相关数据与信息来提高内部控制监督全面性,利用社会监督不断健全单位自我评价组织,从而为完善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工作体系提供有力支持。

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工作需从自我评价、内部监督、外部监督三个层面依次实施,为加快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加强内控措施落实提出具有应用价值的建议。因此,事业单位应从深刻夯实内部控制建设基础、建立多层次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引入外部评价、提高自我评价组织独立性等方面着手,促使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运行和管理中发挥应有作用。

猜你喜欢
内部监督事业单位部门
加强国有企业内部监督的有效措施探讨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企业会计内部监督问题及对策探究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7部门
案管中心与检察院内设相关部门衔接机制论要:以强化内部监督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