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锋,张先军
(1.洛南县四皓街道农业综合服务站,陕西 洛南 726100;2.镇安县回龙镇农业综合服务站,陕西 镇安 711500)
四逆汤是《伤寒论》少阴病的主方。 它的功效是回阳救逆,主治少阴病之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证之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象细微或太阳病汗多亡阳者。 它由生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药组成。附子为纯阳燥烈之品,效力强大,能上助心阳以通心脉,中温脾阳以散寒,下补肾阳以益火,能复散失之元阳,有回阳于顷刻之间之效。 笔者常用此方治疗猪、牛、羊的高烧不退、腹泻或者母畜产后不食等疾病, 在兽医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大略陈述于下。
2021 年12 月4 日下午,四皓街办闫沟村养殖场发现一例病牛,临床症状表现为小牛拉稀已有3~4 日,粪便颜色为白色,初步判断为未消化的乳汁,已服用治疗腹泻药物,但疗效不佳。 临床诊断都,建议采用中药治疗,并开具处方为:生附子30 克(先煎半小时)、干姜20 克、炒白术30克、炒厚朴10 克、益智仁20 克、炙甘草10 克,另用肉桂末15 克与汤药一起冲服。
坚持灌服2 天,但仍没有明显好转,犊牛腹泻时间太长,会对犊牛造成严重危害。犊牛卧地,精神尚可,排泄物为白色米汤样稀粪,为了防止脱水,应立即给犊牛灌服口服液补充体液,并配置中药药粉。 依据长期诊治经验,散剂的效果优于汤剂,开方如下:党参20 克、炒白术30 克、干姜5 克、肉桂10 克、茯苓10 克、益智仁20 克、藿香10 克、神曲15 克、生白芍10 克、炙甘草10克、制附子10 克。 用两副药的量打粉,本当按两次灌完,由于牛犊体重偏小,胃容量也相对较小。不可分2 次灌服,可改为分3 次灌,每次加2 小袋口服补液盐,需尽快灌服,可有明显成效。
坚持服用,犊牛已见明显好转,排便为糊糊状,精神好了,病情已得到控制,好转后可以减少药物的灌服次数,看只灌2 小袋口服补液盐。
这例犊牛腹泻从发病到治愈整个病程10天时间,中间没有脱水,到12 月6 日时已经发病超过8 日,作为医生,应该及时意识到了病情的严重性,并做好病情加重的心理准备以及应对措施。 一般的腹泻病例到了3~4 日以后,将难以挽救,或者早已死亡。 病重就得用猛药,当时果断放弃汤剂,改用散剂,散剂的好处是直入胃肠,药效持久,功效比汤剂强;汤剂在体内代谢很快,药效发挥快,但作用时间短。 治疗牛结节病时通过把汤剂和散剂结合使用,才使得疗效可靠。
这次治疗犊牛腹泻所用的方剂以四逆汤为主,或者说是以附子理中汤为主方。 开汤剂时比较大意。 但无效以后才引起重视,重新组方,还是以附子理中汤做底方,受“肾司二便”的启发,以补肾温阳为根本大法,改变了以往治腹泻用平胃散单纯健脾的做法,
腹泻一症,多是寒泻,或者是寒湿,而痢疾多是湿热。 腹泻与痢疾是两个不同的病症,不可混为一谈。 明代医家王肯堂在《肯堂医论》中说:泄泻之病,水谷或化或不化,但大便泄水,并无努责后重者是也。 这里讲的“泄泻”就是腹泻,有无“努责后重” 是腹泻与痢疾的区别。 腹泻似水样泻,一泻而出,毫无阻滞感,而痢疾有阻滞感,里急后重,内有气机阻滞,在兽医临床上常见的是腹泻,而不是痢疾。
明代另一位医家张景岳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键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 这是讲脾胃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饮食,并化生气血输布到全身。 他进一步讲,腹泻的后果是“关门不固则气随泻去,气去则阳衰,阳衰则寒从中生……阴寒性降,下必及肾”,因此腹泻的病因关联到脾肾二脏。
《黄帝内经》讲:肾者,主蛰,封藏之本。 清初医家张璐说“五更泻是肾虚失其闭藏之职也”,这实际也是关门不固的意思。 肾开窍于二阴,司二便之开阖, 就是大小便是由肾所掌控。 所以,治疗腹泻首先是温补肾阳,次为补气健脾,用生附子、肉桂温壮肾阳,益智仁补肾起辅助作用,用党参、白术健脾止泻,用干姜温胃散寒,用茯苓健脾利水来辅佐,用藿香化湿醒脾,神曲消食化积,全方药物合用温肾健脾,助中焦脾胃运化正常而泻止;用生白芍是防止干姜、附子燥热太甚。
中医或者中兽医学所说的阳虚,是西医的体质差、抵抗力弱,这种体质的病人(畜)得了传染病,其发热也是用四逆汤来温阳散寒。 对于不发热或者体温下降的病例也可按此证来治疗。
洛南县四皓街道党沟村养殖场的一例病牛临床症状为:卧地不起,食欲废绝,体温38.3℃,体表微颤,微恶风寒。 临床经验,一般不发烧体温正常的,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大寒,二是粪便干结堵塞肠道。 二者的区别是大寒之证舌苔白,粪便干结的舌黄,因为苔白属寒,苔黄属热,这是辨证的依据。
舌苔,舌白而润,确诊为寒证无疑。 寒证易兼湿邪,由于湿性阴寒,牛的唇内舌下滑腻是湿气太重,可加入藿香、苍术等化湿的药。 病牛体重约250 千克,开方如下:生附子200 克(先煎50 分钟)、干姜150 克、桂枝100 克、藿香50 克、炙甘草100 克,1 剂。
灌药后0.5 小时, 观察病牛可主动进食,已有明显成效,坚持灌服2 天,即可痊愈。
对于母牛产后不食, 容易被诊断为肝气犯脾,而以疏肝解郁之法治疗,而达不到治疗效果。而母牛产后不食真正的病因的是产后肾阳虚衰。
2022 年初, 附近养殖场一例病羊临床症状为:母羊产后不食,根据临床症状,开了1 副四逆汤的方子,煮水灌服。 方药为:生附子50 克(先煎半小时)、党参50 克、干姜40 克、细辛20 克、桂枝30 克、炙甘草30 克,1 剂。
2022 年3 月25 日,四皓街道出现一例牛临床症状为:头胎产后7 日,无进食欲,体重约为200 千克,可以四逆汤为主方:制附子100 克、肉桂80 克、苍术50、藿香100 克、川芎20 克、干姜50 克、当归50 克、陈皮30 克、白芍50 克、炒神曲50 克、炙甘草50 克,1 副,制散剂,分3 日灌服,每日1 次。
以上两个病例灌服3 天后均已有明显好转。
所用的制附子,是把生附片用水浸泡1 夜后上锅蒸熟,水烧开后蒸40~50 分钟,晾干备用。生附子的毒性很大,但经过这样高温处理以后很安全。 方中的苍术、藿香、陈皮理气化湿,因为阴寒内盛随之而来的是湿邪也盛,湿性阴寒,寒与湿往往是孪生的双胞胎,相协相生,苍术、藿香化湿能醒脾开胃,在全方中起重要作用。 神曲起助消化的作用;当归、川芎、白芍补血活血,因产后体内多有瘀血滞留;肉桂与附子共温肾阳,干姜温中散寒,与附子协同,增强回阳救逆之功效。
产后阳气大衰,体内寒气太重,故而食欲全无。张景岳说:产后“血气随胎而去,必属大虚。”有的在生产时体力消耗太过, 还出现了精神不振,倦怠乏力,类似于《伤寒论》的少阴病的“但欲寐”。病畜既没精神,又无食欲,当属阴证。“胃有热才消谷善饥”, 反推出来是胃里寒气太重。 由于“肾主生殖”,肾主一身之阳,母畜孕育胎儿的过程全赖肾气的固护。 《黄帝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这句话的意思是,阳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如果太阳不能正常运行,自然界中的生物必然不能生存,人体中的阳气如果运行失常,就会短寿或者夭折,生命功能微弱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