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菲飞
(建瓯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福建 南平 353100)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产业链完整延伸是打好种业翻身仗和带领农民致富的关键[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国要想实现种源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必须实现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建瓯市陆地总面积42.33 万hm2,其中山地面积34.6 万hm2、耕地面积4 万hm2。人口55.43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66 万人。建瓯市是全国重点林业县级市、全国杉木中心产区。曾先后获得了“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市)”“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中国果菜标准化建设十强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等称号,也是首批“国家级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示范县”。
目前,建瓯市种业大致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三大类。种植业以水稻、蔬菜类为主,水稻种植面积2.24 万hm2,种植品种主要为甬优系列、中浙优系列、浙优系列,这些品种由宁波、浙江农科院选育,占建瓯市水稻种子总量的90%以上;建瓯市蔬菜种植面积1.7 万hm2,种植面积比较大的本地蔬菜品种有吉阳四宝、吉阳茄、灯笼椒和黑皮冬瓜;东峰桂林村的矮脚乌龙茶园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清心乌龙和冻顶乌龙茶的祖籍地。畜牧业中种猪类仍选用进口品种,如箬溪生态园PIC 种猪;渔业目前已申报成功建溪细鳞斜颌鲴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2019 年以来,福建省积极申请选派省、市各级科技特派员到建瓯市种业企业,开展玉米、辣椒、苦瓜、南瓜等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调研玉米等粮食品种选育情况,并开展种苗新品种引进、示范及推广工作。2020 年9 月,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卢和顶、陈山虎等8 位专家组成的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团队入驻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工作。目前,该团队已指导种业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 hm2,引进南瓜品种20 个,研究苦瓜套种、辣椒栽培新技术,推广选育闽研6 号、白玉龙、圆满春等6 个苦瓜新品种。建瓯市圆旺元种子集团研发的泰鲜甜1 号玉米品种产量为21 000~22 000 kg/hm2,增产15%~20%;泰龙558 辣椒产量为45 000 kg/hm2,增产10%。优良品种辐射推广面积2 000 hm2,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优良的品种支撑。
建瓯市依托科技特派员、涉农大学研究所的桥梁纽带作用和资源优势,不断丰富科技推广形式。通过召开现场会和举办农业科技创新培训等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建瓯市陆续完成了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农作物品种试验鉴定示范、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玉米新品种展示、优质稻品种示范推广及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等项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闽北分院选址落地建瓯市,初步建成了集资源收集、品种选育、技术创新、集成示范、推广转化、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七大功能为一体的闽北主要果树研发示范综合体,辐射带动闽北果树产业转型与升级。
延伸种业产业链是打好种业翻身仗和农民致富的关键。科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用集约化穴盘基质育苗、智能温控育苗技术,绿色高质高效玉米种苗推广面积达2 000 hm2,西红柿、花菜、甘蓝等蔬菜种苗推广面积近700 hm2,西瓜、苦瓜、甜瓜、茄子等嫁接苗推广面积300 hm2。该公司对接建瓯市10 个乡镇、80 个种植大户和一些新型经营主体,采用订单式供苗,实现年产值近千万元。凭借集约、高效、可持续的优势,该种业产业链在种苗培育和推广领域占得一席之地。
建瓯市种苗产业推行统一谋划部署、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物资供应,统一资源管理和分步实施、分类管理的“四统两分”工作机制[2]。建瓯市东游镇采取“政协功能型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推动政企“双联共建”。天耕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重视产品的创新与研发,试种成功从福建省农科院引进的牛奶玉米,并推广为“网红”产品。合作社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订单+农户”的经营模式,组织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各类农特产品。新颖的产业模式令该合作社成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指定食材供应商。
建瓯市优质种质和地方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投入不足,技术手段落后。保护品种从当地收集后转运到异地种植的成活率不高,为完成采集任务往往需要分好几次补采收集,既浪费人力物力,也不利于对种苗的保护。
建瓯市种业创新筚路蓝缕,种企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在育种技术、品种选育等环节十分薄弱。建瓯市种子经营户及企业约50 家,其中具备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仅有圆旺元种子企业。现代农业的应用基础、产业技术和顶级人才多聚集在国内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导致建瓯市种业企业综合实力较弱,未形成龙头企业集群,无法根据产业和市场需求主导整合,未能培育出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的品种。
农耕土地充足是种业发展的基本保障,但从目前的土地利用情况来看,大面积土地流转前期投入大,造成土地流转效率低,导致可用于新增建设用地的规划空间严重不足。同时,用地指标少,难以满足项目开发的需求,制约种业发展。
农村人才流失现象较为普遍,现有的劳动力老龄化,加上城市对人才的“虹吸效应”,造成建瓯市专业技术人才大量缺乏。很多企业现有的农业技术人员都是“半路出家”,依靠多年的实践经验开展工作。因此,从事生产管理的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缺乏专业的种苗养护技术和种苗管理队伍老龄化是建瓯市种业发展的巨大阻碍。
很多群众和部分干部对科技兴农工作的认识不足,缺乏科技意识,科技素质较低,无法成为科技推动的中坚力量。种业企业科技实力薄弱,先进实用技术和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弱,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有点无面的状况比较突出[3]。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少,无法将高新技术及时应用于种业的发展中。
2023 年3 月,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可供利用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目录(第一批)》,旨在为种业科研教学单位、企业以及育种家提供更有价值的种质资源信息,加大信息共享力度,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首批公布的可供利用资源共2 万份,涉及作物类型48 种。相关部门要推进建瓯市种质资源登记、交流、共享工作,引导、鼓励企业加强对地方特有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吉阳四宝中的当地种质资源仙草、莲子都已濒临灭绝,农业部门应鼓励、支持种子企业加大保护力度。同时,还可利用吉阳水蕹菜可水、旱两植的优势,扩大种植规模,打造吉阳水蕹菜种子品牌;凭借泽泻可食药两用的优势,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形成建瓯市的优势产业。着力保护地方优质种质资源,真正化种质资源优势为种业发展优势。
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鼓励本地种业企业自主选育并推广应用量较大的品种,给予研发补助;发挥种业、畜牧业、渔业等行业协同作用,加强种业企业服务和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合作,推动种子产业成型。重点支持和鼓励优秀企业聚合国家科技战略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纵向关联单位,发起成立产业技术联合体号召,以企业为核心、以联合体为载体,快速转化研究技术成果,形成具有明显市场竞争优势的品种和营销模式。例如,鼓励圆旺元种子企业、科达农业育苗、天耕农产品等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龙头公司。
在规划审批、用地保障等方面,应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帮助种业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加大投资力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有序推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在工商登记、土地利用等方面争取政策倾斜扶持,免除投资者的后顾之忧。
加快引进和培养特色产业的创新型高层次种业人才、种业学术带头人。支持种业人才担任科技特派员,开展种业创新推广服务。鼓励农业技术人员通过技术入股、知识产权入股和领办创办企业等方式与服务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将大批优秀人才引入农村农业,打造一支服务乡村振兴的高素质人才队伍[4]。配齐、配强种业管理服务人员,对现有从事种业的人员加强技术培训,定期举办学习交流活动,搭建有效沟通和学习的平台,提升其专业技术能力。
一是要完善科技投入机制。通过向上级业务部门和金融部门争取地方财政倾斜的形式,初步建立起以政府投资为导向、金融贷款为后盾、农民投资为主体、引进外资和社会筹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
二是要鼓励群众增加科技投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等新型农村基层组织,并适当给予经济补贴,调动群众增加科技投入的积极性[5]。
做好各乡镇优质稻品种示范推广和农作物品种试验鉴定示范工作。建议在建瓯市14 个乡镇选取多个优质稻、新品种示范推广点,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辐射带动建瓯市各乡镇的种植大户,推动种业发展。重点培育福建省圆旺元种子企业建设省级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中心,争取项目资金用于展示用地土地租赁、土壤改良、大棚和沟渠等田间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及品种展示所需的考种室、挂藏室、品质鉴评室建设,购置相关农机具及仪器设备等,让企业起到辐射带动推广的作用。
依托果树研究所现有资源,整合作物所、水稻所、食用菌所等资源,鼓励课题组进行研发,在小松镇发展食用菌、花卉、中药材、优质稻、再生稻等产业,快速转化研究技术成果。研究所为种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引导其形成具有明显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和营销模式。创建茶叶、蔬菜、花卉、水稻等育苗育种基地,建立良好的技术需求征集和研发成果反馈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组织开展种苗生产经营行为和质量监督检查,对无证经营、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突出问题重拳出击。规范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增加城市农贸市场和乡村等零售网点,增强种业企业服务农民的能力。强化产销衔接和蔬菜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头部创新企业,以农业订单为翘板,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或托管,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农业执法宣传,实行农产品果蔬市场流通产业登记,提升建瓯市农业健康发展水平[6-7]。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种业蓬勃发展将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及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