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先兰,廖春勇
(钟山县农业农村局,广西 贺州 542699)
进入21 世纪后,世界各地的设施农业均得到高速发展,在保障设施栽培面积稳定的状态下,发达国家积极提升设施环境的智能化水平及调控能力,使设施环境持续呈现生产高效化、栽培管理机械化以及环境调控自动化的优势。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设施栽培面积持续扩大,相关设施越来越完善,生产能力、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设施农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当前,我国设施农业面积已在世界范围内占据首位[1],同21 世纪初相比,我国设施农业的产品品质、产量、管理水平等均实现大幅度提升,我国正由设施农业大国迈向设施农业强国。
设施蔬菜是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施农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设施蔬菜的助力。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发展设施蔬菜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因此,针对广西设施蔬菜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的措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十分有必要。
设施蔬菜生产是将工程设计、农艺、建筑、环境、生物、材料等多方面现代技术及装备集为一体的系统工程,也是提升我国农业装备水平、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化运营的重要基础。“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党和政府对包括设施蔬菜在内的设施农业寄予厚望。蔬菜种植业属于我国各地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产业之一,也是提高农业发展效率和农民群众收益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土地资源稀缺现象越来越显著,但消费者对于蔬菜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为了满足消费者对蔬菜的需求,必须搞好“菜篮子”工程,积极推动设施蔬菜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保障反季节蔬菜稳定供应,助力乡村振兴[2]。
广西是我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地区之一,十分重视设施农业的发展,设施蔬菜发展势头良好,市场前景广阔。以贺州市为例,该市毗邻广东,区域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近年来,广西纵深推进“全面东融”战略,积极对接大湾区市场、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不断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建成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2022 年,贺州市建成广西集中连片规模最大的设施蔬菜产业园,全市种植设施蔬菜面积共7 980 hm2,其中标准化大棚建成面积接近500 hm2。2023 年,贺州市持续出台扶持政策,进一步发展设施农业,新认证一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加快建设5 个“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力争全市蔬菜(含食用菌)产量增长5%,年均产值增长4%以上,着力打造名副其实的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菜篮子”。
广西部分地区存在设施蔬菜项目选址不合理的问题,例如将设施蔬菜项目位置设在工业区下风口,不仅会使设施蔬菜受到环境污染,还会影响光照。部分项目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未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进行专门的设计;或是对于本地区的光照、温度、降水量以及风力等因素未进行充分分析,导致棚内出现空气流动性较差、温度过高等影响设施蔬菜生产的不利因素。
当前,广西部分地区在大棚设计、施工、安装等过程中均无统一的标准,施工质量难以保障,不仅最基础的控温、遮阳、通风效果无法满足,先进的滴灌技术也落实不到位。部分大棚内部的空间较小,作业过程不便捷,机械操作难度大,难以对各环境因子进行综合调控。部分联动薄膜大棚中不具有外遮阳系统,甚至有一部分联动温室大棚也不具有该系统。在栽培管理技术、环境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各个方面,均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3]。
当前,很多地区还存在设施蔬菜作业机具不完善的问题,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耕作、播种、灌溉、施肥等各项操作仍以人工为主,不仅劳动强度较大,生产效率较低,而且经济效益难以提升。部分设施大棚在夏季难以有效降温而出现“季节性空棚”的情况,大棚的整体利用率相比发达国家较低。整体来看,设施蔬菜的中心控制环节系统设施不够完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薄弱。
经过多年的发展,广西已经具有相对完善的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体系,但标准化程度低,导致设施蔬菜的产品质量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设施蔬菜产业化发展。当前广西设施蔬菜龙头企业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农民合作组织数量少,组织化程度较低,参与设施蔬菜生产的农民对于市场发展方向了解不足,导致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尽管已经构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系统化经营模式,但仍以购销关系为主,尚未发展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整体组织。
设施蔬菜发展的初始阶段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农户自身的资金投入难以满足设施蔬菜的发展需求,因此政府需要给予政策扶持,例如出台相关信贷优惠政策,针对大棚建设、技术引进以及设施完善等予以相应的支持。目前,在设施蔬菜产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投资主要来自于农户自身的积累资金,占比超过70%;政策资助金额约10%;银行贷款占比仅为2.4%,可见相关信贷优惠政策落实并不充分。银行对设施蔬菜的贷款发放要求较高,而农民担保能力薄弱,导致银行部门针对设施蔬菜的放贷积极性不足,进一步影响了政策的落实和设施蔬菜的发展[4]。
对于设施农业的发展来说,政府应发挥引领作用,要针对当地设施蔬菜的发展情况,组织开展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合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不断推进设施农业发展。
一是明确设施蔬菜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因地制宜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施行稳健的设施农业发展政策。鼓励和吸引知名企业向当地设施蔬菜产业投资,每年设置专项资金引进设施蔬菜新品种,改良相关技术,吸引专业人才为设施蔬菜的发展提供动力,在政策层面上起到引导和推动设施蔬菜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二是合理配套扶持政策,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采用资金倾斜、扶持奖励、专项低息贷款等方式,提升农民群众参与设施蔬菜发展的积极性。制定财政衔接政策,合理使用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社会帮扶资金以及各类涉农资金,使之用于产业发展过程当中。要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沟通协作,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符合设施农业发展特点的贷款类型,加大设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贷款支持力度。
三是积极推广“贺州模式”。贺州市推行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投入20%~40%的资金支持设施农业发展,按照不同类型和标准的大棚,按18 万~220 万元/hm2进行补助。同时,贺州市借鉴工业园区招商引资模式,对进驻农业园区发展设施农业的企业给予基地建设、设施建设、品牌建设等6 个方面的补助,对新购置加工设备的经营主体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0%~50%进行奖补。
根据当地的经济基础、气候条件,适当优化设施蔬菜栽培模式。对于当前以单栋大棚为主的区域,应将其发展成为连栋温室,以提升该区域防雨、遮阳和防虫的效果,同时要完善相应的设施,将其改造成为日光温室。针对竹木结构的大棚,应将其改装成为标准的组装式镀锌钢管塑料大棚,并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现代化智能温室,为设施农业夯实建设基础,提升大棚的实际使用价值,从而实现节能高效集约栽培[5]。
积极更新设施蔬菜品种,并设置设施蔬菜专用品种,为设施蔬菜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积极性高,但在实践过程中,设施蔬菜的发展仍然有可能受到限制,主要体现在农户的顾虑较多。一方面,担心购买的种子为假冒伪劣产品;另一方面,担心技术和设备不完善,育苗的效果不理想。采用“专用品种选育—成品苗供应”的产业化种苗共用模式可以为设施蔬菜的发展提供支持。各级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的设施蔬菜育苗供应中心,培养一批壮苗供应给农户,同时积极推广穴盘育苗技术,提升育苗效果,为设施蔬菜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设施蔬菜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打造设施蔬菜品牌,凸显品牌优势,从而真正实现设施蔬菜经济效益提升,提高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
一是打造本土特色。结合地域特色,充分发挥本土优势,增加名、优、特、稀蔬菜品种在设施蔬菜中的占比,积极推广使用低毒、高效、无残留的农药,同时严格开展农药残留检测工作,保证设施蔬菜绿色、生态、无污染。
二是建立科学的标准化生产体系。针对当地的设施蔬菜进行科学分析,设置相应的生产标准,推动标准化生产建设,加快建立起蔬菜标准化示范区,不断提升设施蔬菜的发展水平。
三是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支持设施蔬菜龙头企业加快引进新品种、发展精深加工、丰富产品类型、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特色品牌打造为知名品牌。
四是积极整合资源。针对品牌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鼓励知名企业对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小微型企业进行收购、兼并以及重组,培育具有代表性的大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科学技术是设施蔬菜发展的核心。在设施蔬菜发展过程中,应加大相关科研的投入力度,全程遵循生态、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的蔬菜生产原则,不断研发设施蔬菜新品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育品种,构建高产、优质、安全的栽培体系,推动设施蔬菜发展。同时,让科技在设施蔬菜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构建设施蔬菜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可采用实地指导、专家培训、远程视频等方式,不断扩充推广队伍,充分推广设施蔬菜,实现可持续发展。
广西当前主要的经营模式包括2 类,分别是“现代蔬菜加工销售企业+蔬菜种植大户+科研单位”和“现代蔬菜加工销售企业+蔬菜专业合作社+科研单位”。建议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发展原则,采用土地流转的形式,加强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先进的经营模式。为了提升设施蔬菜的市场销售额,应构建专门的批发市场,由专业的设施蔬菜经纪人联合蔬菜专业协会,共同加强市场信息交流,促进物流便捷运输水平提升。鼓励酒店、学校以及大型零售企业等不同类型的终端用户,加强与设施蔬菜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以及生产合作社之间的合作,构建稳定、持续的产销关系,从而在源头处避免设施蔬菜的销售困难,提升农户的设施蔬菜种植积极性,有利于推动设施蔬菜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应该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以发展生产为基础,积极完善产业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充分重视设施农业,特别是设施蔬菜,既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反季节蔬菜需求,还可创造较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文章明确了设施蔬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合理的设施蔬菜可持续发展措施,主要包括政策扶持、应用集约栽培模式、应用专用品种、培育蔬菜品牌等。设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能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并逐渐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