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界女先驱冯陈祖怡学术成就考究

2023-11-09 07:15
图书情报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协会图书馆教育

陈 雁

(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 北京 100081)

冯陈祖怡是民国时期较早地留学美国学习图书馆专业知识的女性之一,在当时图书馆建设、图书馆知识传播与人才培养、图书协会的创设、图书馆学研究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并一度活跃在图书馆界近30 年。宋景祁先生在1930 年编著的《中国图书馆名人录》中的主体部分共收录了144 名图书馆界人士,其中只提及7 位女性,冯陈祖怡就是之一,可见冯陈祖怡在当时的图书馆界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了。她曾先后任职于南开大学图书馆、北平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法大学图书馆、上海中国国际图书馆等,并担任中华图书馆协会执行委员,也是早期参与世界图联大会的重要代表,曾在第8 届国际图联大会上代表中国图书馆界发言。解放初期,中法大学图书馆移交到华大工学院后,冯陈祖怡也由中法大学图书馆转入华大工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任图书馆副馆长,负责图书馆的交接手续,并在每张交接单留下了签名。所以,对其学术思想、成长经历、教学工作、社会活动等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在当今仍有一定历史意义和学术参考价值。

近年已有不少学者对冯陈祖怡的求学过程、工作经历和学术思想等诸方面进行了研究。陈碧香专门对冯陈祖怡的出生籍贯、求学经历进行了考证,并结合其工作经历,对各时期在不同单位的职责和贡献,以及学术思想做了粗略的分析[1]。但因考究不够全面,查阅文献有限,文中出现众多错误描述,随后姬秀丽撰文对其进行了校正和补遗[2]。郑丽芬以民国早期留美的第一代图书馆学人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冯陈祖怡赴美背景、途径,以及在美学习经历和留学费用受助情况[3]。符夏莹和刘劲松则将冯陈祖怡作为女性代表,对民国时期“女性与图书馆职业关系”问题进行了评述[4]。刘菡对20 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中女性群体发展、构成及历史所担当的角色做了分析,通过描述冯陈祖怡接受美国图书馆学教育,及回国后在图书馆事业中的工作和表现,改变人们对图书馆职业身份认知[5]等等。

综上发现,在叙述冯陈祖怡工作经历、节点衔接、参会详情、演讲文稿等环节上,众多文章各陈其词,多存相悖或误点。本文旨在以史料为依据,详实梳理其生平经历、学术成就和参加社团会议的活动情况,以修其正;并概论其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用。

1 生平经历

据文献考证[1],冯陈祖怡,字“振铎”,祖籍福建闽侯,1895 年生于北京。1914 年6 月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1917 年7 月30 日,在时任加州大学讲师江亢虎的帮助下,借助于环球中国学生会组织的“留美俭学会”,自费留学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图书馆学校学习,1919 年毕业回国。

1919 年9 月25 日,南开大学举行开学仪式,其图书馆也随之创办,冯陈祖怡受聘主任一职。由于经费短缺等原因,仅仅数月之后,冯陈祖怡便于1920 年春辞职,未来得及施展其专能。

1920 年12 月至1928 年9 月间,冯陈祖怡担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图书馆副主任、主任等职。在任八年期间为北高师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北京图书协会的筹建起了重要的引领作用。除此之外,在1926 年8月至1928 年9 月,还兼任春明公学女校校长一职。

1928 年10 月,冯陈祖怡受聘于北京中法大学图书馆,先后担任副主任、主任等职,直到1950年9 月中法大学合并到华北大学工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在此期间,她常兼职于上海世界社、上海中国国际图书馆、日内瓦中国国际图书馆等部门,多次参加上海图书馆协会的活动。

至此,再未收集到关于冯陈祖怡先生之后的经历和职业发展方面的资料和报道,只见在文献[2]中提及1975 年卒于北京。

2 社会兼职活动

冯陈祖怡除在高校图书馆任职,进行图书馆管理、人才培养、图书馆学研究外,还积极参与图书馆协会年会、学术研讨、宣传等各种活动。其实,她早在美国留学期间就已加入到美国图书馆协会中,1921 与1922 两年的《美国图书馆协会手册》(ALA Handbook)中显示“T.Y.Chen”(冯陈祖怡的英文名字)是美国图书馆协会个人会员,编号为“9205”[1]。1919 年回国后,先后参与中华教育改进社图书馆教育组、北京图书馆协会、中华图书馆协会、上海图书馆协会等组织,并担任职务。

2.1 参加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

甲午战败,国人觉醒。1921 年12 月23 日,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杂志社、实际教育调查社三者合并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以“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改进”为宗旨。1922 年—1925 年间,改进社先后组织召开了四届年会。1923 年8 月和1924 年7 月,冯陈祖怡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书馆主任的角色,分别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和第三届年会,并均被分在图书馆教育组。

2.2 在北京图书馆协会

冯陈祖怡回国后的初期在北京高校图书馆任职时间较长,所以大部分兼职工作主要在北京图书馆协会。1924 年3 月16 日下午,中华教育改进社邀请北京市部分图书管理员冯陈祖怡、赵廷范、许远聪、皮宗石、戴志骞、查修、高仁山等召开北京图书馆协会筹备会,并拟定协会章程8条。3 月30 日下午,在中华教育改进社总事务所举行北京图书馆协会成立大会,有北京大学、师大、女高师、法大等各高校图书馆代表,松坡图书馆、京师通俗图书馆、改进社教育图书馆等各类社会性图书馆代表,以及部分个人会员,约30 多人参会。会上,讨论修改并通过了所拟简章后,选举戴志骞为会长,冯陈祖怡为副会长、查修为书记。议决每月在各图书馆轮流开常会一次。1924年8 月协会出版了《北京图书馆协会会刊》第一期,刊登了图书馆界讯息、新闻,以及图书馆学术论文或会议演讲稿等,其中包括冯陈祖怡的《中文目录编制问题》,对图书馆初期业务起到了推进作用。

1925 年,因会长戴志骞赴美学习,北京图书馆协会改选,冯陈祖怡仍为副会长。美国孟禄博士来中国讨论庚款用于文化教育事业时,袁同礼、冯陈祖怡、查修三位代表北京图书馆协会前往会晤,并递交计划书。

之后直至1937 年后的数年,北京图书馆协会频开常会,冯陈祖怡时有参加并发言,1932 年至1934 年当选为执行委员。在上海中国国际图书馆工作期间,还经常回京参加北京图书馆协会的年会。1936 年9 月,冯陈祖怡由日内瓦回国后,继续到中法大学图书馆主持工作,10 月24 日在木斋图书馆举行的北京图书馆协会第三次常会上,作了题为《欧游对于图书馆之印象与感想》的演讲[2]。

2.3 参与上海图书馆协会活动

1924 年上海图书馆协会成立,冯陈祖怡虽不是创始会员,但与协会活动往来甚密。1929 年3 月24 日,在清心中学图书馆召开会员大会,冯陈祖怡受邀做“上海图书馆事业今后之工作”演讲,提及“……,今来申后,观察所得,深感沪上,公共图书馆之缺乏……”[2]。会后当选为监察委员。1934 年,冯陈祖怡参与图书馆调查并编辑出版《上海各图书馆概览》,还筹备和参办“世界图书馆展览会”,先后在上海和北京展出。

2.4 创管中国国际图书馆

中国国际图书馆于1933 年由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创设,总馆设在日内瓦。1934 年初,冯陈祖怡被抽调到上海着手进行中国国际图书馆上海分馆的筹备与开放工作。据10 月在《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上刊登消息称“冯陈祖怡由北平中法大学转任上海中国国际图书馆馆长”。建馆之初设有理事会,李石曾任主席团代表,吴稚晖为主席,冯陈祖怡为主任,馆内各类工作人员15人。

1934 年底,日内瓦中国国际图书馆添购图书,业务扩大,应李石曾先生召,特请时任上海中国国际图书馆馆长的冯陈祖怡前往襄助。

1935 年5 月,受中华图书馆协会委派,正在美洲考察图书馆事业的汪长炳先生,及在日内瓦中国国际图书馆的冯陈祖怡女士作为代表,一起出席19-20 日和30 日分别在马德里及巴塞罗纳举行的第8 届国际图联大会。

2.5 活跃于中华图书馆协会

中华图书馆协会于1925 年6 月2 日在北京欧美同学会礼堂成立,是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图书馆专业协会组织,冯陈祖怡在该协会的创建及运作过程中表现活跃,她与徐鸿宝、蒋复璁等8 名干事还一起出席了成立大会。

1929 年1 月28 日至2 月1 日,协会在南京金陵大学召开第一届年会,会上冯陈祖怡作《训政时期之图书馆工作》的演讲,同时提出“本会应编刊新旧图书馆学丛书案”。并当选为执行委员、《图书馆学季刊》杂志编辑部成员。会议结束后,她取道上海,作为会员代表报告北京各图书馆状况。作为筹备委员,1933 年8 月4 日,冯陈祖怡参加了第二届协会筹备会。28-30 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第二届年会的正式会议,冯陈祖怡仍作执行委员。

1937 年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图书馆协会南迁,随后鲜见有关冯陈祖怡在协会的活动报道。直至1948 年5 月31 日,《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的最后一期(第21 卷第3、4 期合刊)所附“中华图书馆协会个人会员名录(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将冯陈祖怡列入身在上海市会员名单当中。

3 学术成就

综上研究,冯陈祖怡的学术生涯主要活跃于自1919 年从美留学回国后至1937 年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时年24~42 岁,正值人生事业巅峰期。期间撰写多篇学术性论文、各类讲话发言稿、提案议案等,涉及图书馆学研究、职员管理与培养、书籍编目与整理、图书馆舍建设、专业协会组织等诸方面。目前能查阅到的公开发表论文及讲稿8 篇,主编和参与编辑著作各一部,提案4件,见表1[9-18]。

表1 冯陈祖怡公开发表的稿件著作列表(按年序排)

可见,其学术成就除了在全国性专业年会上的有关图书馆管理和利用方面的提案外,还有在专业期刊发表的关于图书馆教育、书目编录、图书馆人的责任与人生等方面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其开阔的视野和创新服务的思想。

4 对图书馆内部事务的管理理念

冯陈祖怡是近代中国第一位女图书馆学专业留学生,其图书馆价值观、图书馆人才教育观、图书流通观等体现了现代图书馆“以人为本,面向大众”的服务理念。

4.1 营造优良读书环境的服务观

1920 年12 月至1928 年9 月间,冯陈祖怡先后担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书馆副主任、主任等职。在任八年期间,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使图书馆工作务实有效。在新馆建设初期,积极配合馆长邓萃英,参与规划建设新图书馆。新图书馆自1921 年10 月动工,次年10 月落成,下层分办公室、目录室、新闻室、杂志室、公共阅览室;上层为各部研究室、演讲室。全楼约计可藏书十万卷,能同时容纳500 人,极大地改善了图书馆的藏书空间和读者的阅读环境。1923 年1 月,在新馆开幕之际,北京高师教育丛刊刊发“图书馆学术研究号”专刊,冯陈祖怡作为时任主任,撰写《北京高师图书馆沿革纪略及新图书馆》[9],文中介绍了高师图书馆的造端与成立、馆舍、历届主任、经费来源等沿革情况,以及中英日德法文的藏书量,同时提出本馆内部事务本向上精神、力求进步,修订原有规则和图书分类法等等。这些举措,提升了北高师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也体现了为读者服务的本位思想。

4.2 改进中文目录编制方法的创新观[11]

进入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大量外文书籍传入我国,导致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已不敷应用。1918 年沈祖荣提出仿照杜威分类法完善目录编制表,此举引起关于图书馆目录编制问题的讨论。

冯陈祖怡就目录编制提出自己的见解,“西书文字目录的编制,一般用字母排列,中文异于西文,不能仿用”。并在1924 年间北京图书馆协会的某次常委会上发言,阐述了图书馆目录的两大分类方法:按性质区分和按文字区分,列举了从康熙字典排列、从笔画先后排列、按笔画多少排列、汉字附加罗马拼音从罗马字母排列、汉字附加注音字母拼音从注音字母排列五种编目方式,概括为两大标准,前三者主形,后两者主音。随后分析了各种编目法的用法、使用状况和特点,认为各有短长,“以部首分者,则以部首为总纲,以划数为细目;以划数分者,以划数为总纲,以部首为细目也”。以部首和划数两者结合的方法编制中文图书目录,是冯陈祖怡的创见。此发言被收录于8 月出版的《北京图书馆协会会刊》第一期。如何取舍是北京图书馆协会的职责也,冯陈祖怡的分类法虽然最终未被采纳,但其设想并非没有价值,现在汉语字典的编制就与此分类思想不无关系。

4.3 完善图书馆规章的管理观

由于冯陈祖怡曾留学美国学习图书馆学,开阔了视野,在图书馆管理方面力求进步革新,不断完善馆内规章。1929 年在《上海圕协会会报》撰文谈及,我国图书馆事业近十余年来,已由萌芽走向发展之域,但仍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管理方法不精,效用上未能发挥最大作用,中文旧籍的分编缺乏成熟可行的方法指导,导致各馆的处理方式混乱无序。这使得图书馆管理者感觉纷烦难奈,而读者亦是不堪其苦。

针对上述问题,在北京高师图书馆期间,冯陈祖怡主持修订了原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新书登录制度,并调配人力重新修订誊录图书登记总簿。外文图书改用杜威十进分类法,并将原本使用的固定式书架排列法改为连属式书架排列法;中文书籍仍采用四部分类法等,以适应图书典藏的现实需求。这些措施兼备中外方法,为当时的图书馆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1933 年8 月29 日参加中华图书馆协会分类编目组讨论,冯陈祖怡讲演了“介绍一个排架编目法”和“审定美国原版杜威十进分类法”,又进一步呈现了关于图书管理的新思想。

4.4 提高馆员业务素质的人才观

冯陈祖怡在执掌北京多所高校的图书馆期间,十分注重馆员的服务能力和基本业务素质的提高。在“图书馆之责任与人生[13]”文中叙到,我国图书馆事业近十余年来,已由萌芽走向发展之域,但仍存三点困惑:一是管理上的困难,病在管理法未精也;二是效用上未能发挥盡量,病在图书馆教育师资人才的缺乏;三是分类编目方法未能统一,此病是个学术问题,也即如何改进。随后,又谈及人生之幸福,物质与精神之关系,读书一乐可增进智能、通达事理;二乐可专门研习、足以致用。此文虽短,但透彻地剖析了图书馆的内部管理责任,以及更好地服务社会,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提高国民素质的愿望。尤其是图书馆效能发挥水平与图书馆教育师资、馆员素质的关系论述,在当今看来也是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意义的。

为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冯陈祖怡在中华教育改进社1923 年8 月召开的年会上,主张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图书馆学,并与陆秀共同提交了“呈请中华教育改进社转请各省教育厅增设留学图书馆学额培植师资案”议案[7]。在议案中建议:由中华教育改进社牵头,推进教育部及各省教育厅增加每年出国留学生中图书馆学科的名额,优先选派国内有图书馆工作经验的人员,毕业回国后可任教师或做图书管理,以便研究和改良本国图书馆。这一建议经中华教育改进社图书馆教育组讨论后予以保留,虽未能通过执行,但冯陈祖怡公开倡导派遣图书馆学留学生的设想,无疑具有远见卓识。将西方图书馆学理论与国内图书馆实践相结合是其人才培养观的根本特色。

冯陈祖怡的上述服务观、创新观、管理观、人才观,以服务为本,推广普及图书教育为纲,吸收了西方图书馆学的理论,又以中文书籍为实践基础,诠释了现代图书馆在新教育中的内涵,与沈祖荣等大家的观点交相辉映,互相补充、启迪。

5 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策略

5.1 推广普及图书馆事业,设立专门图书馆

1923 年,冯陈祖怡在《图书馆教育急宜发展之理由及其计划》一文中认为,需要根据潜在读者的不同,专为不同人群提供服务,建设各种类型图书馆。强调指出,学校图书馆虽然是专为学生而设于校内,但应当考虑到社会需求,对社会人士实行有限度的开放。比如,通俗图书馆既可以为劳动阶层提供通俗易懂的读物,以启发其智慧,也可以组织以其为对象的通俗演讲,以提高其道德涵养与公民意识。又如,社会上有许多儿童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也有不少有幸接受教育的儿童没有良好的课外自修条件。而儿童图书馆可以将大量儿童聚于一处,向他们提供课外读物、幻灯片等,以增进其自学能力。可见冯陈祖怡进一步丰富了图书馆类型,提出了诸如:“专门图书馆”、“乡村图书馆”、“游动图书馆”等概念,丰富了图书馆的价值,拓宽了图书馆社会教育的范畴。这充分体现了冯陈祖怡的图书馆分类新思想,推广普及图书馆教育功能的新理念。

同时,冯陈祖怡指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环境差异很大,社会个体的经济状况也不相同,这就导致人们在获取知识与提高能力方面遭遇到了重大不平等,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在1923年8 月召开的第二届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上,她与洪有丰、韦棣华联合提交了“呈请中华教育改进社转请全国各公立图书馆将所藏善本及一切书籍严加整理布置酌量开放免除收费案”。这些想法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为普及教育、增进文化都具有相当的现实指导意义。此外,在1933 年至1934 年间,她还主持编印了《上海各图书馆概览》、《中国国际图书馆图册》、《中国国际图书馆概要》等书籍,为推动图书馆事业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5.2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作用,创新教育模式

1923 年冯陈祖怡在《教育丛刊》发表文章阐述了图书馆在教育中的地位,为适应新教育的发展,急宜发展图书馆以弥补各阶层民众获取知识的不平等。其图书馆教育思想内容比较丰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可通过创办图书馆学校来发展图书馆教育,在借鉴国外图书馆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的近代图书馆教育新模式。对不同层次的学校提出不同的培养目标,高等师范、专门学校、派遣留学等造就馆长等高层次人才,成立讲习所提升职员的业务素质,组织协会互相学习交流,创办刊物提高理论研究水平。这些图书馆教育的思想,在当时新教育背景下,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而且比较完整地总结和拓宽了图书馆教育发展观,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二是创建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冯陈祖怡认为,教育是发展人类智能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唯一利器,而图书馆恰是学校教育力所不能及之处的补充。图书馆应适应社会各阶层读者,比如对于劳动者阶层可以建立通俗图书馆,提供通俗易懂的读物,以启发其智慧,明万物之理,养道德意识。又如,社会上有许多儿童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也有不少虽接受教育但未有机会拓展自修,建立儿童图书馆可以将大量儿童聚集一处,向他们提供课外读物、观幻灯片等,以增进自学能力。另外还指出,学校图书馆虽然是专为学生而设于校内,但应考虑社会需求,对社会人士实行有限度开放。学校以外的图书馆应当按照人口分布、交通便利等因素,方便阅读。这些想法具有相当的现实指导意义,也是比较超前的思维。

5.3 提升馆员素质,开发馆藏资源利用

冯陈祖怡认为图书馆并非单纯的藏书楼,而管理图书也不是图书馆员的唯一职责。因此,图书馆员最好接受过专业训练,并且热心于教育事业。此类现实问题都需要学界群策群力,展开深入研究,加以解决。她进而阐述了其图书馆人才培养计划,认为中国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图书馆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创办图书馆普通科与专修科、图书馆专门学校(单科大学)、图书馆讲习会或讲习班等,以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水准。亲自编写《中文目录编制问题》,介绍图书馆目录分类方法、用法、使用状况和特点,对图书馆初期业务培训起到了推进作用。

此外,还积极主张图书资源的利用问题。阐述现代图书馆区别于古代藏书楼,要点之一在于促进书籍流通、服务社会大众。民国初期,各图书馆按照1910 年《图书馆通行章程》强调“保存国粹”,导致“重保存,轻流通”。1923 年在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三次年会上,中文善本的流通问题受到重视,冯陈祖怡等表示“善本书籍应采取开放、开卷陈列、阅览免费的流通办法,唯有此才能发挥历史之精华”。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利用馆内所藏资源编辑《研究中日事件参考书目序》,在序言中道:“今值强兵在境,正宜深惕猛省,辍歌罢舞,尝胆卧薪,人各尽其能,材各尽其用,以达雪耻救国之目的,而对内对外之研究,知己知彼之准备,允为我知识界份子之责任也”,并将中日外交及其国际关系有关书籍辑成目录,分为国际关系、中国外交史、中日事件、日本研究等七个部分,凡属中法大学图书馆藏书,都注明分类号,以助国人研究。此行既充溢着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匹夫之责,也充分体现了“书非藏而重在用”的先进理念和引领作用。

5.4 加强国内外馆际交流,促进学术相长和文化传播

冯陈祖怡重视图书馆界的联合,指出中国应组织各级图书馆协会,创办图书馆学专门刊物,为图书馆员提供交流平台;同时,还应制定可行制度,遣人留洋,学习对方成熟可行的图书馆学理论、管理制度与方法等等,并将其引入国内,加以研究、改造、实施,推动本国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1917-1918 年在美国留学期间,冯陈祖怡就加入了美国图书馆协会个人会员。回国后,先后参与中华教育改进社图书馆教育组、北京图书馆协会、中华图书馆协会、上海图书馆协会等组织或担任职务,并通过参会、发言、讨论、撰写文章、编辑图册等形式,促进交流和相互学习。1929 年底,中华图书馆协会在南京召开第一届年会,冯陈祖怡作《训政时期之图书馆工作》的演讲,同时提出“本会应编刊新旧图书馆学丛书案”,并成为《图书馆学季刊》杂志编辑部成员。

此外,还通过参与创办日内瓦中国国际图书馆和举行中国图书展览活动等途径,弘扬中国文化,增进国际间的交流。1934 年10 月中国国际图书馆上海分馆成立,当日即展开了中西文化交流活动,大张旗鼓地举办世界图书馆展览会,共有16 国的图书馆和24 家国内图书馆(所)参展,可谓盛况空前,而冯陈祖怡就是这次的筹备负责人。

1935 年在国际图书联合会年会上,冯女士就日内瓦中国国际图书馆与上海中国国际图书馆的发展概况作了详细发言。因当时经常利用馆藏的中国画和科技成果在日内瓦举办展览,并到世界各地巡展,编辑《中国画评论杂志》,所以冯陈祖怡在介绍中说:“举办中国画展可使西方观众对中国人的现实生活有一个真实而生动的感观,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民国之后,中西文化既对抗与碰撞、又需要交流与合作成为一种趋势,图书馆无疑被赋予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西交融的使命。冯陈祖怡利用图书馆这个媒介,在中西文化间的认知、沟通与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种务实的观点代表了图书馆界精英对图书馆价值的全新认识。

冯陈祖怡是民国时期典型的图书馆界女性代表,既有留学经历又有专业知识。她先后担任过多所大学图书馆的负责人,筹备、组织或参与无数次协会活动,并发表演讲或提交论文,同时还活跃在图书馆的国际舞台上,具有丰富的工作阅历。由于资料受限不能概全其学术生涯,但可观其图书馆新运动下的管理方法、业务技能、人才培养、社会服务、馆学研究等理念和思想,对其研究有助于了解整个民国时期新教育背景下图书馆事业的创立和发展概况。

猜你喜欢
协会图书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娄底市翻译协会简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图书馆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飞跃图书馆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