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前永
(泗阳县图书馆 宿迁 223700)
民国文献《南园丛稿》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革新中国地理学的先驱,张相文的个人丛书[1],因作者是泗阳南园人而得名。
张相文(1866①一说“1867 年”。本文据张星烺所撰《泗阳张沌谷居士年谱》。—1933),字蔚西,号沌谷,江苏泗阳人,我国早期的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爱国志士[2]。他自幼好学、矢志地学、爱国爱民、思想进步,一生踔厉奋发于历史地理的教学研究和知识普及。他创立中国近代第一个地理学会——中国地学会,创办我国第一份地理学术期刊《地学杂志》,第一次提出“教科书”概念,首倡在高校开设地理沿革课,更是提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第一人[3]。诸多“第一”,成就了他在中外地学界、学术界的显赫地位。《辞海》 《中国名人录》《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中华民国名人传》《民国名人图鉴》均有其记载。
国内学界对张相文的成就研究多着眼于地理学和他的爱国思想及行动。林超[4]、曹婉如[5]、宋春青[6]认为张相文是中国现代地理学萌芽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是中国地学会的缔造者。徐志江认为张相文擅长史学,尤精西北史地及蒙元史和历史地理。胡忠玲通过对张相文爱国实践活动梳理,多方面展现其爱国情怀与人生。而对于其作品形成的背景及影响提示挖掘的不深,尤其对于集其学术成就之大成的代表作《南园丛稿》的研究与推介略显不足。
1898 年,张相文从苏州回到家乡桃源县吴城乡,在城南购地 185 亩新建张家园,称为“南园”。后虽历经数次隶属变更和村居合并,但“南园”因张相文的显赫之名而得以存续。人因地兴,地以人传。冠名“南园”,作者与作品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南园丛稿》是张相文的学术代表作,存世的共五种版本(见表1):1929 年(民国18 年)由中国地学会出版的线装、铅印本(第一辑,共四册),1935 年(民国二十四年)由中国地学会出版、北京中华印书局印刷出版的线装、铅印本(第二辑,共十一册)及1968 年、1996 年、2008 年台湾文海出版社、上海书店、台湾文听阁图书有限公司以1935 年版本为底本出版的影印本三种。
囿于当时的条件,民国线装铅印本《南园丛稿》发行量不大,历经战争、迁徙、浩劫等破坏,存世更少。已知的国内公共图书馆中,1929 年版4 卷铅印线装本,仅国家图书馆有藏;1935 年版(全卷)铅印线装本7 家公共图书馆有藏;3种影印版本9 家公共图书馆收藏(见表1)。
泗阳现有两套《南园丛稿》,现存放于张相文故居和县图书馆。1987 年2 月27 日,泗阳县政府召开“纪念近代地理学家张相文先生诞辰120周年大会”。会上,张相文曾外孙女谷炤代表母亲张茝芬②张茝芬(1951-2010),张相文孙女,张星烺之女,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创建人之一。将历经浩劫保留下来的绝版《南园丛稿》(1935 年版)签名本赠给县政协。
1996 年初,县图书馆向本籍在外名人名士发函征集个人著作和藏书。1997 年10 月,县图书馆收到张天麟③张天麟(1910--2009),张相文族弟,原名开辕,字天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原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先生赠送的90 余册珍贵藏书,其中含全套《南园丛稿》 (1935 年版),首页右下角钤有“国立暨南大学圕珍藏”方形朱印、“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章”长圆形朱印,内页多处可见张天麟的朱笔批注。
由张相文好友张一麟①张一麟(1868-1943),又名张一麐,吴县(今苏州)人,民国政要。题写书名,庄蕴宽②庄蕴宽(1866-1932),北洋政府审计院院长,故宫博物院早期领导人之一,《江苏通志》总编纂;柳诒徵(1880-1956),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现代儒学宗师。、柳诒徵分别作序的1935 年版线装、铅印本《南园丛稿》,计十二种、十五册、二十四卷,计70 余万字。书页纵26.4cm,横14.5cm,封面为机制有光纸衬麻黄纸,内芯为宣纸,洁白光滑,前后均有护叶,有书名叶,正文浅黄底黑字,内叶天头高宽,地脚矮窄,正文半叶十一行,行二至三十二字不等,小注双行,有直格,四周双边,单鱼尾,左边外书耳记篇名,卷页,版心细黑口。
全书以人文地理为主,收录包括自然地理、历史、文学、宗教、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其结构组成如图1。该书收录文稿、文存等共计286 篇,其中政治类、人物类、地理类、宗教等类别分别为41 篇、68 篇、50 篇、50 篇,反映出张相文一生的关心国事、矢志地学、投身革命、借教养性的人生道路和心路历程。书末附《泗阳张沌谷居士年谱》和《荣哀录》。年谱出自张相文长子张星烺③张星烺(1887—1951),字亮尘,张相文长子,中西交通史专家,著有《中西交通史料汇编》 《欧化东渐史》等。之手,颇有史料价值。《荣哀录》是张相文去世后悼念活动的记载,收录有孟心史④孟森(1869-1938 年),号心史,中国近代清史学科杰出奠基人。所撰祭文、墓表;有马君武⑤马君武(1882—1939),同盟会会员,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次长、孙中山大总统秘书长。、章鸿钊、蔡元培、柳诒征、冯友兰、韩德勤等各界名士所撰悼词、挽联;有时任桃源县长陈惟俭、陶懋立等好友署名的《张蔚西先生追悼会启》及1933 年3 月24 日泗阳各界在旧城张氏宗祠召开追悼会的详细记录。
全书并非张相文的全部著作,著名的《骂鬼书》《地文学》均未收入,另有多种成书印行。书中所录因多成于民国前,价值高且存世量少,虽非“书写或印刷于1912 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7],得之者皆以古籍待之。
《南园丛稿》融汇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发展成果,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并真实记录了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民俗、风物、人物、农业、水利、交通、宗教兼容并蓄,堪称一部地理史学的百科全书。全书代表性内容如表2 所示。
表2 《南园丛稿》代表性内容
2.2.1 专地学贡献宏巨
“治国之大本,曰政曰教”[8],张相文力行“地学救国”。1888 年起,张相文先后在家乡及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家馆(私塾)和县馆(淮滨书院)授徒。甲午战争后晚清政府在中俄地界划分谈判中的失利、失地,令张相文义愤填膺开始立志地学。1899 年他入上海南洋公学讲授国文与地理,同期翻译日文版《万法精理》,比严复《法意》译本早出版三年⑥日本何礼之译自法文版,原名《万法精理》 ,法国孟德斯鸠著,现名《论法的精神》。,“适应了时人反封建和向西方寻求真理之需”[9],对辛亥革命党人及《临时约法》起到彪蒙作用。1903 年起,张相文先后在寿州阜丰、淮安阜财两所商业学校,江北师范学堂[10]及广州两广师范讲习所、天津北洋女子高等学校、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机构任职并讲授地理科目。融汇张相文地学救国、立志革命爱国思想的《中国地理沿革史》奠定了其革新中国地理学的先驱地位,推动我国地理学发展达二三十年之久。
创编“教科书”。为便于教学,张相文汲取《格致汇编》 《地理备说》等书中新知识,自编讲稿并汇编成书,成为传播西方地理学第一人[8]。1901年,他出版我国最早的地理教材《初等地理教科书》(两册)和《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四册),作为中国教科书嚆矢之作,前后刊印达200 万册[4],“教科书”一词始现于中国[11]。1908 年,其创设了国内第一门自然地理学——新撰地文学,划宇宙为星、陆、气、水和生物“五界”,对应后世所谓宇宙、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1909 年,由他编著的第一部国人自编地质学教材《新地质学教科书》出版。
创立中国地学会。1909 年,张相文在天津创立中国地学会,被推为会长。学会通过创办《地学杂志》、举办报告会、实地考察等方式,普及地学知识,“兴起学者爱重国土之观念”。所登文章阐述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河流治理等观点主张,及之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对于启迪国内民智、推动中西交流、维护国家主权、处理民族与外交事务、国家政策制定等诸方面贡献巨大。
首提中国南北分界线。中国自古有南北之分。《新撰地文学》“南带:北界是北岭(即指秦岭)淮水一线。北带:南界北岭淮水”及《佛学地理志》“本部之地……分南北中三带述之”“淮水发源于北岭之支麓。实继北岭之正干,而为南北之界线”[12]的“论断”,成为中国人南北意识的点睛之笔,为“秦岭—淮河”作为我国南北地理分界,提供了最早的记载文字。“秦岭—淮河一线”贯穿川、甘、陕、豫、皖、苏等省,东西绵延千余公里,南北延展数十公里,将分界线说成“南北自然地理分界带”更为确切。2009 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协同中国地理学会举办的“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中,张相文1908 年首次提出的“秦岭—淮河线”,名列30 项获评成果的首位[13],足见其创见性。
2.2.2 重实证著述精当
《丛稿》中所录文章,绝大多数是通过实地调查后写成。第一手资料证据充足,旁征博引,言之有物,见解独到,事出有据。即便在今天,读之也是受益匪浅。《论导淮不宜全入淮》《河套与治河之关系》《长城考》《成吉思汗陵寝辩证书》等堪称实地调查与实际资料相结合的典范。
古之黄河,为患中国数千年。张相文在遍览历代关于黄河的记述后写就《河套与治河之关系》,列举周朝至清光绪年间的58 次溃决堤、改道事件,主张治理黄河,从开发河套入手,“以清理肠胃为先”,相宜“凿渠引水垦田”,“植榆柳固土”,“以利下游”[14]。倡导山、水、田、林综合治理方式,“镕铁为闸”、“造湖蓄水”、“酌剂盈虚”等主张,为新中国的小浪底、刘家峡等黄河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先导。
张相文生于淮河流域,曾多次考察淮河流域。针对民国政府淮河治理方面“导淮入江”、“循故道入海”之议,《论导淮不宜全入江》通过条分缕析,向时任水利总长的张謇力陈“导淮入江”之“四害”,阐述“淮泗宜分流入江海”之“四利”,主张“分注江海”“二分入江,八分入海”。《导淮一夕谈》,围绕淮河治理于国防、海防、农业、交通、水利之重要性,列举并问答了12 个方面的问题,目光高远,资政醒民,为新中国淮河治理与水利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指引。当时,因主张未获完全认可,产生了许多预见到的恶果[15]。
张相文根据实地考察资料,结合史书记载,对秦、汉、明诸朝代所修长城的走向、起始点进行详考,所著《长城考》指出:“今人所指为秦之长城者,皆明代所筑之边墙(关道边)”所谓之“‘二道边’确为秦之长城”,今京冀一带的长城实为明代所筑,而非秦修长城[16]。成吉思汗陵寝究竟在何处?中外史家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成吉思汗陵寝辩证书》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以确凿证据证明,旧籍所载“元太祖殁后未建寝陵”纯属讹传,成吉思汗陵寝在伊克昭盟的埃锦赫洛(今伊金霍洛),解决了几百年来聚讼纷纭的疑团[17]。
2.2.3 明是非史志传承
编史修志,资政警世,历来为史家所重视。《帝贼谱》记录了1 080 位历史上的成王败寇的事略;《沌谷笔谈》为陈元赟、陈云贞、王壬秋等50 余位行业革新典型树碑;《文存》以简练的文字为徐锡麟、秋瑾、邹容、宋教仁、陈其美、林觉民等56 位革命先烈立传。吴玉章①吴玉章(1878-1966),原名永珊,字树人,著名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延安五老”之一,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评述其“记载翔实、观点正确,是一部信史”[9]。
民国九年(1920 年),张相文回乡主持编修县志,这是泗阳(桃源)继乾隆三年(1738)之后,时隔近二百年的再次修谱。该志共四纲、十二目、二十五卷,70 余万字,历时六年,民国十四年(1925 年)付梓。民国版《泗阳县志》“在民国所修的一千一百多部志书中,完全可与《川沙县志》 《龙游县志》等一批民国时期名志、佳志相媲美”[18]。1929 年春,张相文应江苏省政府之聘,前往镇江焦山主编《江苏省通志稿》水利、宗教编,次年冬完稿,共58 册,50 余万字。
张相文身历清末民初时期,时逢国弱民穷、内外交困。种田、教书、游学的经历和当议员、干革命、办实业的过程,让他对处于旧中国社会底层民众的困苦与艰辛体会很深,对积贫积弱、内忧外患、饱受欺侮的国家命运深感痛忧。深植于心的爱国情怀、爱乡情愫,促使他不断探索并尝试教育救国、革命救国、实业救国的路径方法。他创办的地学会是一个学术团体更是爱国社团,会刊《地学杂志》前后发行181 期,登载涉及边疆、边界、华侨等领域的文章达1 500 余篇,对于揭露西方侵略者的罪行,唤起民众同仇敌忾,激励国人发奋图强发挥了作用巨大[19]。
清末西学东渐、变法维新时期,中西思想碰撞、文化交汇融合、学术创新兴盛,形成的“百家争鸣”的激越景致[20],造就了中国继先秦、宋明后的“第三个诸子百家时代”[21]。张相文与蔡元培、胡适、冯友兰、鲁迅等启蒙运动先驱,参与并见证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变革、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和学术建构,所形成的学术观点及思想内涵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具有开创性地位[22]。
张相文主张学术民主,受聘于北京大学国史编纂处期间,他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敢于秉笔直书,深得蔡元培的信任与学界正义之士及后世的认可。为让北大国史编纂处“足备史料”,1918 年6 月,当时就职的张相文依照“众擎易举”主张,创设校内“征集会”,各省设名誉征集员,借助报纸公开征集“公牍私乘及名人小传”。同时,通过举办通史讲演会,征文活动方式,奖励学术研究绩优者,收效显著,于当时实为创举[13]。
张相文注重调查研究,一生走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掌握大量撰文著述、教学研究所需第一手资料,其文、其识堪称“百科全书”。
张相文惯于言传身教,匡助后学。在北大期间,他尊为师长,却不囿于世俗观念,主动为学有所获的学生著作撰序推介;“九·一八”事变后,青年学生张天麟因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被北师大当局开除,他亲自给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长的蔡元培写信辩护,让这位青年得以保住学籍并完成学业,为新中国庇佑了一位地理学人才。张天麟后来成长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一名资深教授。1926 年,为纪念“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北京女师大学生刘和珍,他慷慨赋诗《学匪歌》:“宝刀一挥鲜血流,壮士手腕忠巨头...去留肝胆各相照,珈噶勋名待后来”[23],痛斥暴行,为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助阵。
张相文国学深厚,赋诗写景、咏物述怀,穷本极源;撰文记事、明志资用,穷理尽微。除出版《地理教科书》《地文学》《家政学》《中国学术史纲》等十余种著作、译著外,尚有包括《江苏通志稿·宗教志》在内的十三种49 册著作因时事、政治关系未能印制。曾秘不示人,为释心中块垒而作的《骂鬼书》,已难觅踪影,诚以为憾。其诗文、学术著作等大部收入《南园丛稿》。
张相文品德高尚,心地善良。1906 年、1925年家乡两次闹饥荒,张相文均捐资救困。1913年,9 岁的邓颖超随失业的母亲杨振德在天津的生活濒临绝境。张相文的女儿张星华力邀杨振德到北京平民义务学校任教,邓颖超随母入校学习,一家人方得安稳[24]。1928 年,张相文回乡省亲,与本地兴国寺主持宏悟和尚共同出资“凿洋井1口”,解决县城及附近居民饮水且不卫生问题,“每日取饮水者皆拥挤不堪”。1954 年,北京师范大学张至善教授遵照父亲张星烺的遗嘱,将祖父张相文44 030 册藏书全部捐赠给中国人民大学,时任校长吴玉章特具书备宴答谢。
为纪念张相文先生的丰功伟绩,泗阳人民先后在县城桃源公园和泗阳中学校园内为其塑像。2009 年7 月,泗阳县政府启动复建张相文故居、新建中国地文馆工程,进而建成南园景区。景区占地47.8 亩,国家3A 级,2011 年6 月开放,以活力森林(生物界)、雾林漫步(气界)、地质田园(陆界)、涟境微波(水界)、时空广场(星界)等景观诠释张相文的学术思想和文化内涵。“南园”已成为展示我国地理学界谱系,进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及开展校外实践活动的核心场所和基地。
淮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坐落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我国南北地理分界 “秦岭—淮河”中心线横贯东西,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美誉。
泗阳曾隶属淮阴(淮安),张相文与淮阴多有交集。1903 年,任淮安阜财商业学校校长。1905年夏,张相文在淮阴江北高等学堂旧址创办江北师范学堂(淮阴师范学院前身),任教务长。民国元年冬,在淮安清江浦江苏第三选区,当选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员。1928年,从镇江回乡时,应邀经停江北师范学堂作时政演讲。
2004 年起,范元中、郝宇铭、荀德麟等地方名士①范元中,淮安市九三学社会员;郝宇铭,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特邀文史委员;荀德麟,著名诗人,辞赋家,民盟淮安市委主委。,持续倡议建设“中国南北分界线纪念碑、纪念馆”。经江苏省和国家测绘局批准,2008 年,淮安市改造(古)淮河上一座旧桥,仿照地球形制,在河道中心线上设置一个球状标志物,并依此建成“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标志物界分南北,分别设色,北侧冷色渐变,南侧暖色渐变,寓意南北气候特征[25]。南北地理分界标志园让淮安的知名度获得显著提升。
张相文“学不争名,文不称家”,达识佛儒,枘凿政地,古之遗直,世罕其匹[9]:322,德尊行成,泽及后人,三代教授九人成名成家②指张相文、张星烺、张月烺(星华)、张兰芬、张茝芬、张荪芬、张蕙芬、张辛民、张至善。。他爱国至深、报国至诚,以笔为戟、以文为援,身体力行于启迪民智、兴业强国的探索与实践。但坎坷的经历,多番的挫折,曾让张相文内心屡屡蒙尘[26],遂向佛避世,修身悟道,五十五岁时受法号显鉴,自称“沌谷居士”。晚年的张相文政治态度渐趋消极,常斋礼佛、潜心编修 《佛学地理志》 《佛教通史》之余,仍理事学会、留心国事,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地以人传,“桃源”因张相文而声名远播,世人遂亦“始信桃源山水佳”[27];人以书名,《南园丛稿》罄沥出的思想主张,已熔铸成中国近代发展史上的精神高地、文化灯塔和思想丰碑。泗阳县图书馆秉承藏以致用宗旨,参与《泗阳文史资料》《淮阴名人小传》《张相文-中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等多种文献资料的编纂,挖掘张相文的学术成就及《南园丛稿》的思想内涵,呼吁并成功促成“张相文故居”“南园景区”项目的落地建设。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泗阳县图书馆利用“泗阳史志” APP 平台推出《民国泗阳名人——地学泰斗张相文》《中外关系史学宗师——张星烺》两期专题,掀起了当地民众参观南园景区,缅怀、学习张相文张星烺父子爱国至深、报国至诚事迹的热潮。
着力于特色文献的传承与文化知识的传播,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责和使命。泗阳县图书馆孜孜矻矻于地方文献的研究、挖掘与利用,在特色文献建设与服务方面的方法和路径,推动文旅融合与发展方面的探索与尝试,期待能够为新时代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创新发展,提供些许借鉴与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