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田防护林科学营建调研报告

2023-11-09 10:48:46撰文供图李宗泰徐涛韩友吉张传余邵婧华李善文许景伟董玉峰
山东绿化 2023年4期
关键词:林带防护林高标准

撰文·供图|李宗泰 徐涛 韩友吉 张传余 邵婧华 李善文 许景伟 董玉峰

菏泽东明县农田防护林

农田防护林作为农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功能,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积极助力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科学推动我省农田防护林建设高质量发展,2022年3月至7月在全省范围内对农田防护林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发展建议。

一、农田防护林建设情况

(一)农田防护林分布。农田防护林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农田小气候、保障粮食高产稳产等具有重要作用。为少占耕地,满足农业经营要求,提高林带的防护效益,最大限度降低胁地效应,山东从1970年代开始推广沿沟、渠、路成行或成带栽植林木,形成农田林网。目前,全省16地市均有农田防护林分布。现场调查发现,济南长清区、菏泽曹县、聊城东阿县、德州禹城市、青岛平度市、济宁汶上县等地的部分农田防护林建设情况较好。

(二)主要造林树种及造林模式。目前,山东农田防护林树种以杨树为主,主要品种有‘欧美杨107号’‘L35杨’‘鲁林1号杨’‘鲁林9号杨’‘中菏1号’等;此外,旱柳、垂柳、白蜡树、楸、白花泡桐、槐、榆树、银杏、三球悬铃木、白杜、梣叶槭、杜梨、豆梨、海棠花、东京樱花、女贞、紫薇、石楠、雪松、碧桃、紫叶李、侧柏等树种也用于农田防护林建设。大多地区农田防护林造林采用纯林模式,部分地区采用混交林模式;没有统一的造林规范,大多通过局部的穴状或带状整地,部分进行全面整地;以裸根苗造林为主,株行距1—4 m×1—7 m,多为1—4行窄林带。林带由一层乔木组成时,常形成透风结构,特别是树干分枝以下部分枝叶少,透风孔隙多而大,气流多从林带下部穿过,而越过林带的较少,致背风林缘涡旋少。透风系数林冠部分低于0.25—0.3,树冠以下部分高于0.7—0.75,有效防护距离25H(树高)左右,最小弱风区在距林带10H处,其风速仍为空旷区风速的50%。

二、经验做法和存在问题

(一)经验做法

1.济南长清区。部分村庄采取“谁种树、谁租地、经营好、收益高”的鼓励性措施,将道路两侧10 m内的土地承包给农户,承包户在道路两侧各栽植1行杨树,保存率90%以上,并负责抚育管理,木材收益村集体与承包户按4∶6分成。这项措施极大提高了当地群众建设农田防护林的积极性,使得当地农田防护林有树成林、有林成网,同时也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

2.菏泽曹县。部分乡镇采取“政府营建、政府管护”的模式,在农田道路两侧建设以楸树为主的农田防护林。当地政府将拟建设农田防护林的道路两侧3 m内的土地从农户手中租赁下来,政府出资,在道路两侧3 m内各栽植1—2行楸树并进行统一抚育管护,保证农田防护林的建设质量。

3.聊城东阿县。利用水渠斜坡充分挖掘造林空间,在其两侧上半部未做硬化处理的空间各栽植1行杨树,同时在水渠靠近农田一侧留出大约2 m的土地作为生产路,在生产路靠近水渠侧栽植1行杨树,加之道路两侧各栽植1行杨树,使得道路两侧各有4行防护林,提高了农田防护林的防护效益。

4.德州禹城市。采取“政府出地、公司造林和管护”“谁造林、谁拥有”的模式,以河为纲、沟为网,沟沟相连,沟河相通。用挖沟取出来的土筑路、修渠,根据主、副林带配置要求,充分利用沟、渠、路旁的空隙地植树,形成沟、渠、路、林相结合的农田防护林带。东西向主林带间距500 m左右,南北向副林带间距1000 m左右。

5.青岛平度市。采用“大网格、宽林带”,单个网格面积不超过20公顷,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护林,完善农田防护林带,优化农田防护林结构布局,构建了高标准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在树种选择上,优先采用深根系、窄冠幅树种,最大限度减少林木对农作物生长影响,实现林茂粮丰。

(二)存在的问题

1.农田防护林建设积极性不高。农田防护林在生长过程中与周围的农作物争水争肥,遮挡农作物光照,影响靠近防护林两侧地块的农作物产量,并对机械化耕作有一定影响。此外,由于农田防护林收益归集体所有或未明确收益归属权,使得群众对农田防护林建设积极性不高,甚至有较大抵触情绪。

2.造林树种单一,林带结构不合理。目前我省现有农田防护林树种大多为杨树,且较少搭配灌木,一方面降低了林带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另一方面,树种单一、生长期一致、采伐期相同,集中采伐势必会破坏农田微生态环境,进而影响粮食生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可能会造成单一树种的农田防护林大面积破坏。

济宁汶上县农田防护林

济南长清区农田防护林

3.管护机制不健全,管护难度大。目前,对造林后怎么管的关注度较低,普遍缺乏后续管护资金。此外,由于认识水平不一致,导致管护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农田防护林栽植的树木在短期内作用和效益不明显,出现了农田防护林建成后无人管的局面,缺株、断带情况时有发生。

4.资金结构不合理,多元投资不足。农田防护林建设主要依赖财政资金,社会资金的比重小。由于建设农田防护林形成产业的周期长、见效慢、投资风险大,其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不明晰,投资收益没有保障等,投资者积极性低、社会主体利益驱动力不强,导致多元化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农田防护林的活力不足。

三、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发展建议

(一)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20〕24号)明确指出:“道路沿线是耕地的,两侧用地范围以外绿化带宽度不得超过5米,其中县乡道路不得超过3米”,为农田防护林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将农田林网建设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统筹多部门合力,将高质量农田林网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起来,使农田林网成为生产力更高、结构更优、系统更稳定的农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二)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要明确工作任务,建立工作责任制,将农田防护林建设列入林长制、田长制和河长制工作范围,与农业农村和水务部门协同推进,确保工作连续性和工作成效。

(三)政策扶持,完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应逐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统筹安排有关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利用国家信贷政策,广开防护林建设财源,支持金融机构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符合涉农贷款优惠条件的按规定享受相关优惠,确保防护林建设工作有效开展。

(四)明晰产权,落实经营责任。全面深化农田、沟、渠、路、林产权制度改革,完善防护林经营体制,保障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建立防护林发展的长效机制。支持林权流转,积极培育大户、家庭林场、林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林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五)科学营建,合理布局。科学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主要树种和配置模式,优先选用表现良好的乡土树种,合理布局。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有序开展农田防护林采伐更新。

(六)依法治林,健全管护机制。加强《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和宣传引导,坚持依法治林、依法管理农田防护林。加强护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猜你喜欢
林带防护林高标准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11-26 07:00:56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6
高标准高质量转入“三年行动”
三北防护林与植树造林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
当代陕西(2018年12期)2018-08-04 05:49:08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
浙江林业(2017年8期)2017-11-13 03:31:46
公路绿化带降噪效果初步研究
天津科技(2015年8期)2015-06-27 06:33:38
建设防护林体系的作用与意义
云南防护林工程建设任重道远
云南林业(2014年4期)2014-02-28 21:22:50
农田防护林规划的原则和依据基本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