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静钧
美国东部时间10月25日,路易斯安那州共和党议员迈克·约翰逊在众议院议长选举投票中获得220票,当选新一任众议长。从10月3日凯文·麦卡锡被罢免众议长以来,众议院在非休会期整整瘫痪了三个周,造成包括政府关门危机再现、各种重要立法议程停摆等严重后果,极大侵蚀了政府威信。
这一场风波是自奥巴马政府时期兴起茶党运动以来,美国政治极化现象进一步加剧的反映,更是党派只顾内讧和混战的不负责任变本加厉的显示。
故事还得退回到今年1月,麦卡锡十五轮投票后才当选的“历史奇迹”那一刻讲起。
首轮当选的“容易定律”被打破
两党制下的美国众议院,一般都是哪个党阵营占多数就由哪个党控制众议院,众议长职位自然由多数党阵营推出的人选夺得,“过半数”的门槛原则,基本上没有给少数党阵营推出的候选人留有机会。因此,议长之职的投票竞争,很多时候被认为只是一场开局仪式性投票,一般大选或中期选举一结束,根据选举后形成的国会格局,谁会出任众议院议长,谁会成为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早在新一任国会开幕前就清楚了。
然而,美国本届即第118届国会于2023年1月3日开幕以来,这一“容易定律”的习惯性格局彻底被改写。本届国会共和党阵营占222席,民主党阵营213席,临会前有民主党议员病逝,民主党阵营实际席位只有212席,共和党对民主党的绝对优勢进一步扩大到10票,在全员出席投票的情况下,多数党共和党推出的议长候选人只须拿下本党217位议员的支持就可以轻松走马上任了。
在此之前,共和党领袖凯文·麦卡锡已获得推举,成为议长候选人。于是,在国会还没有开幕之前,他就已经把自己视为议长,并时时督促上一届民主党议长佩洛西早点搬离议长办公室,一切好像是唾手可得。但是,在1月3日的首轮三次投票结束后,麦卡锡只获得203票,而他的竞争对手、民主党阵营的候选人哈基姆·杰弗里斯却斩获本党阵营全部的支持,即212票。没有一个候选人支持票数超过半数,多数党领袖麦卡锡所获支持甚至不及竞争对手民主党人杰弗里斯,首轮投票沦为一场尴尬和笑话。首轮投票未决的情况至少在过去百年之内是没有出现过的。
多数党阵营的部分议员,在明知自己推举不出有力的候选人的情况下,选择“捣乱”策略,以拖延选任议长议程,一旦开幕首日选不出议长,国会就无法投入运转,立法议程尤其是大量的预算和拨款法案就无法推动,接着就会累及政府部门面临关门的危机。少数党阵容的议员们也明明知道,他们再怎么支持本阵营候选人,也只是形式上的表态行为,改变不了无法当选的事实,但还是选择“放任”策略,没有及时分出少数票源支持对方阵营过关,以节省公共资源,不再把开会期的宝贵时间纠缠和浪费在根本无法改变的仪式性程序上。不论是“捣乱”,还是“放任”,表面看似“勤勉履职”,实则沉溺于政治算计,视公权为私器,本质是一种腐败。
众议院一切都停顿下来,不得不应付“群龙无首”的乱局。乱哄哄的局面一直闹到1月7日,经过第15轮投票,部分“捣乱”议员作出妥协,有6人投出“出席票”,放弃表态,使得麦卡锡只需在428票实际投票数中获半数就可以当选。麦卡锡拿下了本党阵营216票的支持,终于当选为新一任议长,但国会差不多一个周开会期的时间就浪费掉了。
可以说,年初麦卡锡十五轮才当选的闹剧,与这一次长达三周议长一职空缺的僵局,是相同演员、相同剧本下的新演出,纷乱交错的剧情中写满的是两党政治极化与本党分裂。尤其是议会里占20个议席以上的极端保守派议员联盟,驱动着议会政治转向意识形态的狂热,和对边缘政策的肆无忌惮。过去,人们谈起两党之争,顶多就是“堕胎”“死刑”等非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两党合作与两党议员交好的传统一直维系,如保守派的共和党人麦凯恩经常与民主党人合作,共和党人罗姆尼在两党议员中也很有影响力。极化与分裂动摇美国二党制这一政治基石,制度失灵已经显现。从规模和耗时上看,十五轮选举才当选的闹剧,本来就是美国过去164年来所未见,长达三个周的非休会期无议长之乱局,更是美国建国以来所罕见。
多数党“铁打议长”泥沙化
正如前文所叙述,多数党控制下的国会,众议长一职一般归于国会多数党领袖所属,多数党领袖地位决定了这一职位的稳定性。如从2007年起,每逢民主党控制众议院时,身为民主党元老和领袖的南希·佩洛西,就一直以民主党领袖的身份担任众议院议长;而共和党领袖保罗·瑞安,从2015年共和党夺得众议院多数党地位后,就一直担任议长,直到宣布退休。美国权力排序中,众议长仅次于总统和副总统,排行第三,地位显赫。
然而,“铁打议长”这一政治现象却在凯文·麦卡锡身上失灵了。2023年10月3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上演惊人一幕。由共和党议员马特·盖茨提议,以216票对210票的多数投票罢免了1月才走马上任的本党籍众议院议长麦卡锡。
麦卡锡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在职时被罢免的议长,在职仅269天,是史上任职时间第三短的议长。之所以屈居第三,是历史上曾有一位“一天议长”,为应对辞职议长留下的程序空白,自愿担任了一天议长,以完成权力过渡。还有一位议长是因为在职时疾病突发而去世。实质上,麦卡锡成了被赶下台的首位议长。
虽然从因果关系上看,麦卡锡被罢免,是之前十五轮投票才当选的僵局破解时,埋下的祸根——为了尽快结束纷争,麦卡锡以任何议员都可以随时提出罢免议长动议作了妥协。但是个别议员或少数强硬派联盟提出动议,真正付诸全院投票之时,要过关却是有难度的——居于少数党的民主党阵营,明知局势再乱也轮不到民主党人对议长一职取而代之;相反,应积极与温和派寻求合作,避免现任议长被罢免,从而理性会驱动民主党人“救援”对方阵营中受困的议长,他们只需投出“出席票”,保持冷眼观察即可,极端强硬派再闹,也断不会获得过半数的支持票。
但是,这样的政治理性,既没有在极端保守派共和党人身上体现出来,在民主党阵营身上也没有体现出来。政治极化的环境下,民主党人对极端保守派共和党人提出的罢免动议,齐刷刷投出支持票,假戏成真,混乱再起。据说,民主党之所以投出支持票,是因为麦卡锡推动对民主党人拜登总统弹劾案的激愤造成的,而推动这场罢免投票的原因,却是强硬派指责麦卡锡过度地对民主党妥协,让政府支出法案过关。这一短期支出法案,令民主党政府暂时避免关门停摆的危机。
领导者素人化,领导力泡沫化
今年年初开张的美国新一届国会众议院不到一年,两度陷入群龙无首的乱局,共和党内部的内讧和分裂,以及民主党的极端对立立场,都有千丝万缕的关联。10月3日,旧议长被罢免,只好选新议长。共和党人内部会议定下的第一位候选人,是新的共和党领袖斯卡利斯。在预感到自己无法在高度分裂的本党阵营里获得足够支持,在对方阵营中也无任何资源可用的情况下,他最后在付诸议会投票之前选择退选。接着,共和党会议又定了党鞭埃默为候选人,埃默也步斯卡利斯之后尘,选择退选。接着,轮到属于强硬保守派的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吉姆·乔丹,他自信获得了前总统特朗普的支持,结果三轮投票下来,得票数一次比一次差,未能过半数,被本党阵营劝退。
有人甚至说要选举前总统特朗普来当议长。美国宪法确实没有规定议长必须由现任议员担任,特朗普本人也有点动心,表示可以担任短期议长,以度过空缺危机。但此例一开,就会成为一场国际大笑话,最后这一想法被当作玩笑。
乔丹之后,共和党内部多达9人报名竞选议长候选人,混乱之局面在蔓延。最后,一个来自默默无闻边缘州——路易斯安那州的共和党议员迈克·约翰逊,被选定为共和党议长候选人。经过第四轮投票后,迈克·约翰逊终于以220票的党内全票,当选为美国第56任众议长。
可是,迈克·约翰逊是个什么人物?有哪些政治经验与资历?对于此人,美国选民可以说是一头雾水。他就如政坛上一名小学生,还坐在角落里抄作业,视特朗普为政治导师,就被推举到美国权力第三把交椅上。政治素人化成为政治极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其领导力也将泡沫化,新的政坛风波又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