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伊丽(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未来学校,宁波 315604)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旨在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活泼,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暂,如果采用简单的陈述方式来讲授课程,那么学生兴趣不高且难以理解;如果采用活动的方式,学生又容易重活动轻反思,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同时,小学阶段学生思维逻辑水平发展较低,尚不具备辩证思维,理论的灌输收效不大。而采用叙事疗法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
叙事疗法指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换句话说,叙事疗法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作为课程内容的主线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参与故事解构重塑的过程中完成主题的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直是主导者,带着学生走到自己的框架中来,课堂的掌控权牢牢把握在教师手里。以学生为主体一直是课程改革的要点,应打破传统课堂中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的课堂模式。因此,如何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势在必行,而叙事的方式恰好满足这个理念。在叙事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教师只是提供一个故事,对于问题的思考、人生的理解、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等,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自己通过思考、讨论、反思等方法得出的经验,会更行之有效。
相较于其他课程,心理课程有许多独特的教学方法,如讲故事、角色扮演、案例分析、OH卡、绘画分析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效果。叙事疗法也有其独特的价值。
对于需要树立价值观的课程来说,理念的讲述和灌输让学生难以理解,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共情。而叙事疗法则能够稀释道德、价值观等内容的抽象性,通过一个个鲜明的故事活化教师传授的经验,让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以适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路径,借助对事件本身所蕴含的道德价值观加以分析、讨论、提炼、实践,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自我,理解他人和社会,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叙事疗法还主张将人和问题分开,将问题客观化,用外化的态度看待学生身上的问题,激发他们改变的动力,绕过问题,寻找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是问题,而人不仅不是问题,还是解决问题的专家。这样一方面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避免学生回避问题,产生阻抗,停止思考;另一方面,还可以鼓励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信心。
叙事疗法的教学模式主要由两个操作要件构成:一是特定的教学目标;二是与之相配套的实践策略。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选取适宜的心理故事。这是叙事疗法课堂的第一步(见图1)。建议选择的故事是真实的、新颖的,贴近学生的。最好选择真实的故事,因为真实的故事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学生听起来会倍感亲切,也更容易让学生投入到故事的思考中。另外,教师也要做好充分预设,面对新情况时应随机应变,更换适合的故事。
图1 基于叙事疗法的心理课设计思路
实践策略很重要,教师可以按照思—议—省的方式来设计教学思路。在这个过程中,“事”是整个课堂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基于自我叙述的心理课堂以故事为中介,将叙事主体与叙事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让故事更好地贴合学生,更好地为学生所用,教师需要对故事进行一些改造。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具有一定社会适应性的心理品质,而非简单地传授心理学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选取合适的故事后,结合故事的时间、地点、背景等进行融合,使故事能够聚焦学生特定阶段生理、心理发展的重大矛盾与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从故事中得到启发和应用。这并非一种简单的嫁接与拼装,而是努力使故事“意义化、情境可视化”。
呈现故事后,师生一起外化问题,解构故事,重塑对话。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合适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其在思想碰撞中明确问题,清晰方向,从而形成更加成熟、正面的价值取向。建议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更发散。应促使他们试着自己去创造故事。当教师是叙述者时,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听众;但当学生变成叙述者时,他们就变成了创造故事的人,这时候就更投入自己的情感,疏理对自我的认知。
重塑对话是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点。外化、解构指教师引导学生去解构主线故事,而重塑对话就是帮助学生寻找生命中被忽视的积极的支线故事。教师可以多采用开放式提问来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故事,丰厚故事,最终让学生看到生命的力量。
最后,课程结束后可以要求学生撰写心得体会。课程的结束不是终点,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进一步反思。
环节一:我的情绪卡片
每个学生手上有老师事先准备的六张卡片,分别是三张积极情绪和三张消极情绪。通过石头剪刀布的形式,赢了的学生可以选择给对方一张自己手里的卡片,也可以选择从对方手里拿一张卡片。活动时间为5分钟,心理老师观察卡牌走向。
师提问:目前你的手里有几张卡片,与一开始相比有什么变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基本上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拿走对方的积极情绪,或者送给对方自己手里的消极情绪。
师提问:看样子大家都不喜欢消极情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消极情绪。
环节二:叙说消极情绪
师:请每位同学先思考一下,最近一周你遇到过不开心,或者其他让你觉得不舒服的感觉吗?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师总结:通过大家的例子我发现,消极的情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消极情绪事件。
叙事即讲故事,这里直接采用学生自己讲的故事。针对情绪主题,学生自己的故事更容易产生同理心,有操作性。引导学生领悟有消极情绪是正常的,也为后续的课程内容作铺垫。
环节三:解构消极情绪
1.同桌合作,剥离情绪
师:接下来请两两合作,同桌扮演当时你的消极情绪,你扮演当时的你。消极情绪的任务是一直黏着自己,而当事人的任务是想办法摆脱消极情绪。
师:请同桌先来分享一下感受,当他表示想摆脱你的时候,对作为消极情绪的你来说,有什么感受?
同桌分享消极情绪的感受,大部分学生会觉得越被拒绝越想靠近。
师:当消极情绪一直黏着你的时候,你又有什么感受?听到消极情绪这样的陈述,你是否有不一样的感受呢?
当听到消极情绪的感受时,学生表示会重新考虑消极情绪背后的意义,思考是否因为自己的处理方式导致产生消极的后果。
叙事疗法认为“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通过问题外化将问题与人分开,比如可以借助对话的方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问题产生的机制,并有更多能量去寻找缓解问题的方法。
通过同桌来扮演情绪,可以将当事人的消极情绪从他自己身上剥离出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消极情绪背后的含义。采用拟人化的表达方式增强活动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我的奇迹时刻
师:有没有什么时候,消极情绪给你带来了积极的力量,或者给你提供了一些帮助?
当问题被外化后,我们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去寻找他们生命故事中的“特殊意义事件”,寻找那些被自己忽略的积极的力量。带着这份力量,学生就会更容易接纳自己,接纳消极情绪。
3.我的情绪我选择
师:刚才很多同学说,消极情绪有时候也会给我们带来帮助,比如愤怒会带来力量,让我们有勇气去尝试过去不敢做的事情。另外,有时候消极情绪不一定给我们带来帮助,却有它存在的意义。比如不小心把朋友的试卷撕坏了,如果此时我感到开心,你觉得合适吗?这样会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如果我感到难过,朋友又会有怎样的感觉?
通过继续解构故事,告诉学生自己是有选择权的,比如你可以选择积极的情绪,也可以选择消极的情绪。但当下自己为什么选择消极情绪,也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从而学生获得更多的启示。
环节四:重塑消极情绪
当消极情绪被充分解构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故事中的重要对象——“消极情绪”重新对话,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事件进行解读,发现更多信息,丰富故事支线,从而从误区及不正确的认知中解脱出来,发现故事中的积极意义。
师:如果有机会跟你的消极情绪对话,你会对它说什么?
学生分享,借用故事来梳理自己的情感及思路。
师:当听到你这样的回复后,消极情绪又有什么回应?当你听到这样的回应时,你又有什么感觉?
学生分享。
师总结:所以,消极情绪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当它们来到我们身边时,一味地抗拒、逃避,反而会让它们的力量更加强大。当我们换种方式去面对,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环节五:总结盘点
师:经过那么多次与消极情绪的接触,你是否有了不一样的收获,请你以“给消极情绪的一封信”为主题,重新梳理你想对它说的话,并想象一下你这么做的时候,你的生活可能会有怎样的改变。完成后在小组内进行分享。
总的来说,叙事疗法强调学生自己才是面对自己生命挑战的专家,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的作者。通过叙事对话,我们引导学生改变看问题的视角,帮助他们让生命中的故事由薄变厚,有意识寻找生命中被忽视的积极的支线故事,丰富他们的资源,增加他们的能量,进而扩展他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