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祎 曾凡群
光明区位于深圳市西北部,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广深港发展中轴,总面积156.1平方公里,下辖6个街道、31个社区,实有人口约133.8万人。织密“一张网”,打好“一套拳”。近年来,光明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部署,加快推进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机制改革,探索“社区大网格+红色小分格”一网统管基层治理新模式,让小网格释放出基层治理大能量,让“光明有我更光明”。2022年,光明区网格管理业务考核和法治深圳考核均位列全市第一。2023年6月,该模式获评全国“2023年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一分格一支部”,基层党建“特别强”。依托全区划分的264个小分格基层治理最小单元,逐一成立小分格党支部,负责统筹各类力量、资源、管理和服务,做好党建、党群服务、网格管理、多元共治等基层治理工作,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分格党支部”基层治理3级党组织体系,把党的组织链条延伸到基层治理末梢,让红色小分格成为光明基层治理“桥头堡”。光明区实施基层党建“头雁工程”,选拔素质过硬的街道干部、社区党委委员、小分格长兼任小分格党组织支部书记,选派303名街道、社区干部到小分格担任指导员,发挥“领头雁”作用,广泛凝聚小分格内社区、机关、两新、离退休、流动党员等党员力量及各类基层治理资源,构筑“党建+网格”群防群治格局。
“全面动员+重点培育”,自治力量“无限大”。光明区广泛发动群众“一个不落”。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理念,在全区5.7万栋楼宇大门口,均张贴有群众诉求服务二维码,群众可随时扫码在线反映诉求、参与治理;以红色小分格、综合网格、楼栋为单元,建立基层治理三级“塔式”平安微信群1.52万个69.47万人(占全区人口52%),基本做到全区一户家庭至少有1人入群,实现“社情民意一群掌握,政策宣传一键直达”。2022年以来,全区群众报送、参与基层治理事件达3.58万宗。重点培育4支自治队伍。印发实施《光明区关于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网格化治理的若干措施》,推出社会自治措施30条,充分激发物业企业、下沉党员、楼栋长、志愿者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引入物业服务企业40家,实现全区城中村53个围合单元物业服务全覆盖;组织1.4万名在职党员就近报到,组建466支党员志愿先锋队、队员6630人,服务群众1.1万余人次;实行楼长联合会和楼长积分兑换制度,全区出租屋楼栋长10786人,配备覆盖率100%,楼栋长自主申报居住信息12万宗,上报各类安全隐患、矛盾纠纷事件3195宗;实施礼遇志愿者行动,建成39家“爱心超市”,全区注册志愿者14.15万名,志愿服务队575支。
“三会一机制”,党建引领“真正实”。建立红色小分格“三会”制度,小分格党组织每月召开1次支委会,每周召开1次党群理事会,每日召开工作协调会,统筹组织基层各类党群力量,讓基层治理实起来、动起来、活起来。实施“社区发令、部门执行”机制,社区、小分格层面解决不了的,由社区党委“吹哨派单”,区、街道职能部门“闻令”而动,到场处理、限时办结,并纳入职能部门绩效考核,相当于社区党委行使了区委的部分权力。2022年以来,各社区共发令263次,部门及时办结率100%。
治理层级由大变小,解决“管理粗放”问题。针对超大城市社区治理范围过大问题,光明区细分治理单元,整合治理事项,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在全区1734个综合网格基础上设红色小分格264个,原则上以平均每0.5平方公里、每5000人划分1个红色小分格,每个红色小分格下设基础网格信息岗、综合巡查纠治岗、民生诉求服务岗,突出红色小分格的最小基层治理单元功能,将综治信访、城市管理、安全防范、民生服务等10多类治理职责和治理力量“并网入格”“一格统管”,全区90%以上的基层治理事件在“格”内就能得到解决,在社区这一基层治理“主阵地”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红色小分格“前沿阵地”作用。
治理权能由弱变强,解决“小马拉大车”问题。光明区坚持治理重心下移,把更多资源、力量、管理下沉到社区、下沉到红色小分格,做实做强最小基层治理单元。按照“人随事走”原则,推动综治、网格、城管等10余个职能部门基层治理力量“应沉尽沉”,共3596人下沉社区并编入红色小分格,确保基层“有人干事”。全市率先落实社区党委对社区股份公司决议的前置审议,让社区党委真正成为社区“话事人”;将下沉人员考核“指挥棒”下放社区,考核权由过去以街道为主转变为以社区为主,原则上社区党委和红色小分格占70%,街道占30%,确保基层“有权管事”。按照“费随事转”原则,划拨下沉人员财政预算3.6亿元,用于基层治理和民生“微实事”专项经费,确保基层“有钱办事”。坚持激励与监督并重,建立小分格编外人员“格长—社区‘两委’—社区副书记—社区书记”四步法成长路径,打通优秀基层治理骨干晋升“天花板”;组建区、街道两级基层治理学院(分学院),统筹开展周期性培训和点单式培训;在每个红色小分格设立廉情监督站,配备1+1(体制内外)廉情监督员2名,强化基层治理队伍依法履职和廉洁自律。
治理力量由散变聚,解决“打乱仗”问题,实行岗位职责清单化。光明区全面梳理制定社区7个功能组、小分格三类岗位职责事项,实行清单化管理。实行条块联动一体化。强化区、街道职能部门、社区7个功能组与红色小分格“条块联动”,发挥各功能组业务线条统筹协调作用和小分格最小治理单元作用,形成条块联动最大合力。如“三小”场所管理,改革前,网格员、执法员、城品队员、消巡视员、安巡员等不同队伍多头管理,造成执法扰民,改革后“一网统管”“一次执法”,有效解决过去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问题。实行事项清单分级分类处置。按照权责清单标准化要求,制定红色小分格治理事项清单217项,实行巡纠、上报、分拨、处置、复核“五统一”闭环管理和“三级”事件分类分级管理,即一级事项由巡查人员现场纠正,二级事项分拨社区、红色小分格处置,三级事项直接上报街道、职能部门处置,确保治理事项第一时间得到妥善处置。2023年至今,上报事项16.59万宗,已整治16.48万宗,整治率99.31%,确保“小事不出分格、大事不出社区、要事不出街道”。
阵地建设在群众家门口。门口有站点。光明区整合全区党群服务场地资源,在区级、街道、社区和企业园区、住宅小区、建筑工地等人流密集型场所,规范化建设“1(区)+6(街)+31(社区)+264(红色小分格)”个便民服务站点,做实“500米诉求服务圈、500米公共法律服务圈、500米社会心理服务圈”,主动把便民高效“一站式”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在全国率先设立35个建筑工地群众诉求服务站,2019年至今,已累計化解工地矛盾纠纷3577宗,基本实现“工地的事情在工地解决”。线上有平台。把“书记在线、接诉即办”送到家门口,群众只要扫码求助“书记在线”,系统就会分级分类、自动分拨,落实“10分钟短信告知,30分钟预约见面”机制。2022年7月开通以来,共完成接诉即办群众诉求服务事项11170宗,做到群众足不出户“扫码”反映诉求、解决问题。
力量下沉在群众家门口。坚持大抓基层、大抓基础,整合区、街道各类基层治理力量,直接下沉社区、下沉红色小分格一线上班,做到街道一半以上人员都在社区、红色小分格开展基层治理工作,做大做强基层治理力量。全区共下沉3596人,平均每个红色小分格14名队员,每天巡网入格、就近办理。2022年以来,全区共办理各类群众诉求6.56万宗,已化解65153宗,化解率99.20%。
问题解决在群众家门口。坚持群众立场、便民高效,在每个红色小分格设立民生诉求服务岗,由下沉的综治、信访等人员担任,统筹人民调解员、社区民警、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师、义工等各类群众服务力量,做实民生诉求服务“最后一公里”。2022年以来,累计提供法律服务9546宗、心理服务4187宗,对接帮扶群众333宗,落实帮扶救助资金120万元,居民服务满意度98%。充分发挥区信访联席办统筹协调作用,区领导每月、街道领导每周到诉求服务站点(红色小分格)当“调解员”“接访员”,从“群众上访”变“干部下访”。2022年以来,区领导共接访群众75批235人次,街道党政主要领导严格落实接访、下访、包案化解责任,全年接访群众3300余人次、化解重点案件296宗。
“一张网”闭环管理。针对基层治理智慧系统林立、信息孤岛等问题,光明区研发建立基层治理数字化工作平台,整合治理通、文明通、数字化城管、群众诉求服务、警务助手等各类系统,“多网合一、一网统管”,实现治理事件一个平台统一上报、统一分拨、统一办理、统一复核的全周期闭环管理。
“一键报”智能巡检。光明区将AI算法和视频监控相结合,在新湖街道试点,着手全区推广,打造基层治理事件智能巡查报送系统,把辖区主干道、公园、卡口、学校等重点区域958个视频探头数据接入基层治理系统,通过探头点位轮巡自动发现辖区违法超线经营、乱堆物堆料、沿街晾挂、机动车乱停放、非机动车乱停放以及废弃物、垃圾未及时清理等6类事件类型,第一时间发出预警信息,自动推送至对应红色小分格网格员手机端,进行在线闭环处置。光明区还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创新,2022年试点以来,智能巡检上报治理事件41608宗,已整治35127宗,整治率84%。
“一类事”高效解决。光明区通过大数据分析研判,从个性问题中探究共性原因,从数以万计的安全隐患和群众诉求工单中,找准真正“病灶”,分析梳理出重点、难点问题,及时掌握民生痛点和事件苗头,及时捕捉“弱信号”中“强信息”,及早发现处置“强风险”,对涉及的职能部门,开展点对点督办,压实部门责任,变“办一件事为办一类事”,让问题发现在早、化解在小、未诉先办,推动问题高效快速解决。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光明区以高质量基层治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实践,“社区大网格+红色小分格”一网统管基层治理模式,开辟新赛道、开拓新格局、开启新气象,奋力谱写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