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燕
翻出以前的日记本,看到15岁那年参加绘画集训时写的一段话,里面这样描述我的绘画老师:“他看起来很老,像是30多岁的样子。”而现在,我比当年绘画老师的年龄还要大,不但不觉得自己老,反而感觉自己风华正茂。
与60多岁的父亲一同散步时,他看着那些坐在轮椅上的老人说:“人老了,还蛮可怜的呢!”他从来没有想过,在别人眼里,他也是“老人”了。
我看过一个关于年龄的调查报告,大多数人觉得比自己大15岁的人就是“老了”。不过,在评估自己的时候,这个“法则”就失效了。随着自身年龄增长,我们对于年龄的看法在发生变化,“老”的界线也在慢慢后退。
奶奶在世的时候,常对我讲她那个年代的故事。她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一个女人生了孩子就不算年轻了。那时候人们觉得“多子多福”,家里大多有四五个孩子,姊妹十来个的家庭也不在少数。
带孩子的劳累以及艰苦的生活条件让女人们迅速衰老,有的人甚至三四十岁时看起来就像“老太婆”了。奶奶有一张那时候的照片,照片里,她把头发梳在脑后挽成一个髻,身穿一件深蓝色的布衫,布衫的两襟随意地掩在一起。用她的话说,“都是老太婆了,没人在意”。
听上去或许有点夸张,但不得不承认,在贫困落后的年代,人确实老得更快。搁现在,许多30多岁的女性还是未婚的小姑娘,这个年纪的男性也都是怀揣梦想、血气方刚的小伙子。
单身的表姐就是一个例子。按以前的标准,表姐不仅到了“适婚年龄”,甚至都该“儿女成群”了。但表姐不着急,姑妈也不着急,反而表示理解:“她对责任和担当的领悟还不够,应当先成熟再成家。”表姐觉得自己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要趁着年轻多历练,等各方面都稳定下来,再考虑结婚生子,这才是负责的态度。“人生还很长,急什么?”表姐笑着说。确实,以前许多人50岁就觉得自己垂垂老矣,该退休了,现在60岁的人还觉得自己能大干一场呢。
《红楼梦》里,贾母眼也花、耳也聋,走几步路就需要人搀着、抬着,稍微多吃几口饭菜,肠胃就不舒服。而刘姥姥的年龄比贾母还大上几岁,每日下地劳作,走路健步如飞,食量大如牛,没有一点“老人该有的样子”。
可见,人们对“老”的認定不同,除了受年代背景影响外,与自我认知也有很大关系。贾母养尊处优,需要被当作“老祖宗”对待,自然就老了;刘姥姥没人供养,一切都要靠自己,要趁着还能动弹尽量多干一点,当然不能老得太快。
我认识一位60多岁的阿姨,她的精力特别旺盛,经常组织一众姐妹参加运动。跳绳、踢毽子、打羽毛球,她样样在行。
就在前不久,她报名参加了自行车比赛,还扬言要一举夺魁。家人笑她:“等你获胜了,你的老姐妹肯定要给你开庆功会。”阿姨把头一甩,大声说:“谁是老姐妹?人家还年轻着呢!”
(曾秋芳荐自《时代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