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雁
《数学课程标准(2022 版)》提出,要“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确立单元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活动各环节,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对《运算定律》单元整体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教学设计
运算定律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内容是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的五条运算定律。学生掌握这些运算定律,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体会四则运算间的关系,培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五条运算定律后续还会推广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中,以及初中的有理数运算,高中的复数计算。因此,这一内容在数学学习中作用十分重要。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两节,分别是加法运算定律及其运用和乘法运算定律及其应用。教材安排了8 个例题,学习内容繁多,课时安排却有限。
為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笔者对学生进行了教学前测。结果表明,学生对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学习基础较好,学习难点主要在乘法分配律上,大部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结构上的感知,但从算理上真正理解的少。说明观察算式规律不困难,感知算理是难点,所以算理的提炼与小结,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关键。
基于此,笔者对单元进行整体设计,每节新授课按“情境实例→探究规律→构建模型→结论应用”流程进行探究学习,在具体内容的实施策略是围绕核心问题设计结构相同的问题串。重点是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落实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教学实施
在交换律这节课,教师用李叔叔骑行的情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0+56=56+40,同时提问:“请你仔细观察,这样的等式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初步感知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规律:“你能写出几个具有这样特点的等式?”学生独立尝试,并小组交流,老师展示部分作品,提问:“仔细观察所有等式,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很快发现“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和没变”。
接下来,在学生充分举例后教师提出核心问题:“你能概括这种等式的特点吗?”学生用文字、图形、字母来表达,经历由具体数值到文字归纳、符号表达的过程,理解交换律的本质,培养了符号意识,成功构建加法交换律模型。
“加法中存在有交换律,那减法、乘法和除法中有没有交换律呢?”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学习方法类比到减法、乘法和除法,自觉形成关于减法、乘法和除法中是否有交换律的猜想和验证,从而自主构建出乘法交换律的模型。
教师继续提问:“请大家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过交换律呢?”学生想到加法(乘法)验算时,是通过交换两个加数(因数)的位置,以及加法表和乘法表由大表变成小表的过程,加深了对交换律的认识,最后回顾反思这节课的学习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顺利掌握了知识和学习方法。学习结合律时,学生继续沿用同样的方法,加深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为后续学习积累经验。
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也可以将方法迁移运用。教师提供多种实例模型,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乘法意义和面积模型等角度理解乘法分配律成立的道理。在应用结论环节,学生主动回忆起三年级长方形周长计算、乘法口算、乘法竖式这些内容,加深了对运算律的理解,完善了认知结构。
单元学习结束前安排整理复习课,预先尝试整理暴露资源,课堂互动交流方法渗透,接下来进行总结提升,最后解决问题学以致用。这样设计,知识整理全面,注重呈现方式多样、学习方法的感悟,有利于培养学生及时整理、勤于反思的习惯,教会学生整理与复习的方法。
三、教学反思
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整体重构,使知识结构化,打通了知识的联系,能让学生站在更高视角,形成更具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在具体课时计划中,从方法的孕伏感受到体验加深,再自主迁移,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不仅全面掌握了知识,还提高了计算能力,更培养了数感、符号意识、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发展了核心素养。
单元整体设计强调知识的“连”与“拓”,怎么把握“连”与“拓”的逻辑与角度,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把握好“拓”的度,还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