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影响清代辽宁沿海城市发展的因素

2023-11-08 20:06:43王雁张儒婷
学理论·下 2023年5期
关键词:清代辽宁海洋

王雁 张儒婷

摘 要:清代是辽宁沿海城市诞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制约影响沿海城市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传统农业城市的政治影响、海洋资源对经济的推动、军事需要对城市发展的促动以及国际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而这些因素都与对海洋认知和利用有着重要的联系。

关键词:清代;辽宁;沿海城市;海洋;影响

中图分类号:K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5-0060-04

清代辽宁地区是指东起鸭绿江,西抵山海关,北自开原,南至旅顺口的广大区域。这一区域,明代称之为“辽东”,清代称之为“盛京”“奉天”,大体范围相当于今天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地区。目前辽宁是我国最北端的沿海省份,所辖的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都是沿海城市,数量接近全部十四个地级城市的一半,其中许多城市都是在清代诞生和显著发展起来的。从地域走势上看,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依次从辽宁东南部开始,濒临黄海,占据辽东半岛,转而向北,濒临渤海,再向西南分布,最终与河北接壤。丹东地处辽宁省东南部,南临黄海,处于中国海疆的北部起点,大陆海岸线长126公里,沿海有众多岛屿。大连位于辽宁省最南端,依托辽东半岛伸入渤海与黄海,东临黄海,西临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海岸线长达2 211公里,是辽宁最为重要的沿海城市。境内金州“……万山环抱,东西南北皆海,惟东南一隅陆地,连复州成半岛形。”旅顺“自旅顺循半岛以西,历辽河口、大小凌河口至山海关,为渤海岸;以东历碧流河口、庄河口、大洋河口至鸭绿江,为黄海岸。旅顺铁山角与山东登州头对峙,为渤海口门。”复州“……西与西南皆海,其海曰复州湾。”[1]1928营口位于辽东半岛西北部,西临渤海,海岸线长122公里。锦州是西部区域中心城市,海岸线长124公里。盘锦位于辽宁省西南部,辽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海岸线长107公里。葫芦岛位于辽宁省西部,南临渤海湾,是东北地区进入关内的重要门户,海岸线长261公里。结合清代辽宁沿海城市发展变迁,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因素等角度去探究影响沿海城市发展的因素。

一、传统农业城市的政治影响

中国传统农业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受政治影响较大,清代辽宁地区的城市也如此。在清代大部分时期,辽宁地区实行旗民(也就是下文称的旗人和民人)二重管理体制,沿海地区亦然。入关初期,盛京总管管辖整个东北,是东北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后改称为盛京将军。①将军下设副都统,下再设城守尉或防守尉(城守尉级别高于防守尉),分驻在不同的驻防城内。沿海和近海地区的主要驻防城分几批设置和调整,主要驻防城有岫岩、牛庄、凤凰城、盖平、熊岳、金州、复州等处。随着辽宁地区民人不断增多,清政府在辽宁地区设置了府州厅县管理民人。顺治十年(1653年),辽宁地区始设辽阳府,下辖辽阳、海城两县,管辖汉人。之后辽宁的府县制逐渐建立起来。沿海地区的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和葫芦岛等地都先后设立民人管理机构。到清代的中后期,清政府被迫卷入世界浪潮,帝国主义国家先后把侵略的触角伸到辽宁。这一时期辽宁的统治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清政府的统治。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清政府不断对行政体制进行调整与改革,其中两次规模较大。第一是光绪初年崇实变革吏治,第二是清末新政期间行政体制改革。经过两次大规模调整与改革,辽宁的行政设置基本变为奉天省下辖4道、8府、8厅,共计6州、33县,涉及沿海和近海地区的有奉天府下辖的金州厅、复州、盖平县;锦州府下辖的锦县、绥中县、宁远州、锦西厅、盘山厅;凤凰直隶厅下辖的安东县、宽甸县、岫岩州;还有庄河直隶厅、营口直隶厅。另一部分统治模式是伴随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在一些城市建立起殖民统治,如大连、营口、丹东等,对于沿海城市的发展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辽宁的沿海城市多是随著行政建制的设立而逐渐兴起,体现了传统封建农业城市的政治属性。第一,这些城市都是地方不同级别的行政中心。大连地区主要包括金州、复州(今瓦房店)、旅顺、大连;丹东地区主要包括凤凰城、安东(今丹东);锦州地区主要包括锦县(今锦州)、绥中(清中前期为中后所,清末建制绥中县);营口地区主要包括盖平(今盖州)、熊岳、没沟营(一般认为营口是没沟营港口的简称,清末设立营口厅后,称为营口);盘锦地区主要包括田庄台、双台子;葫芦岛地区主要包括宁远(今兴城)、锦西(今葫芦岛)等,都是特定时期的行政中心。而且这些城市或城镇随着地区行政中心的转移发生兴衰变迁,大连地区的中心城市由早期的金州、复州转移到中晚期的旅顺和大连;丹东地区的中心城市由早期的凤凰城转移到晚期的安东;营口地区的中心城市逐渐由传统的盖州、熊岳转移到新兴的没沟营。葫芦岛兴起得最晚,清代早期是以宁远为主,晚期逐渐转移到锦西。跨地区的例如熊岳副都统衙门转移到金州副都统衙门。不难看出,城市的政治属性与海洋资源和海外因素等内容是相互影响并趋于一致的。第二,沿海城市的发展与清政府推行的政策密切相关。后金时期,海洋政策较为保守。如,在后金占领丹东地区不久,就将居民内迁,将丹东广大地区设为禁地,长时期地实行封禁政策。康熙初年,清政府为了断绝郑氏集团的粮饷和军用物资供给,宣布“海禁”,严禁商民出海贸易。“海禁”时期,辽南沿海一片萧条,海上贸易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才允船下海,废止海禁,海上贸易重新复苏。到了清末,世界格局发生大变革,清政府也进行了有益尝试。例如,在旅大地区修建军港等,但更多是陷入被动局势,表现为被帝国主义国家入侵、签订条约、被迫开埠等等。

二、海洋资源对沿海城市的经济推动

海洋资源对沿海城市经济的推动可以分为几个类型。第一类,利用地缘优势,直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进行。盘锦是清代辽宁沿海利用海洋资源比较典型的一个地区。历史上的盘锦地区为退海之地,盐碱较重,不宜耕作,发展较为迟缓,然而盘锦地区外海与内河的渔业发展却较为迅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创立“奉天渔业总局”,下设海营、盖复、锦州等五个分局实行行政管理。盘锦的田庄台等几处渔场属于海营分局管理,鸳鸯沟等属于锦州分局管理,其中二界沟渔业发展状况最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创设“渔业销售场”,根据渔业发展兴旺的程度为专办和代办进行管理,即甲乙两等设置,二界沟在甲等专办管理之下,双台子和枣木沟属于乙等代办管理[2]2785。盘锦地区的人们还充分利用土地碱性高的特点,推动盐碱业的发展。马帐房、常家屯、田庄台和二界沟等地居民多以晒盐为业,是较为知名的产盐地区。康熙十八年(1679年),政府募集商人领盐引行销辽海之盐,随后为了优待发祥地民众,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听民自行晒卖。自是奉盐无课者垂二百年”[2]3460。此外,因盘锦退海之地盛产芦苇,其苇编业较为发达,编制苇席成为盘锦居民的主要手工副业,成品也被销往各处。盘锦地区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形成独特的经济类型,对于城市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二类,依托航运枢纽位置,发展航海运输,商业较为发达。清代锦州既是粮食产区,又是粮食集散地。顺治年间,锦州城内“粟数百车,庾数千石,诸贾走集,俱贩自义州。”[3]103通过海运输出的货物以杂粮、瓜子等农副产品为主,输入则以南方的布匹、茶叶等货物为主。据著名历史学家许檀的考察“乾隆年间,锦州已成为东北沿海最重要的港口,是山海关税收额最高的税口。”[4]锦州的商业发达,贸易繁盛。根据《锦县志》的记载,共有杂货市、粮市、棉花市、茶市、斗市、靛市、鱼市、木市、铁市、盐市、猪市、马市等十二行。而与发达贸易相关的钱铺、当铺、局店也有快速发展。局店是清末锦州地区出现的一个极具特色的行业。所谓局店即代理店,一方面代客销售各地特产,另一方面代客收购本地的粮食、水果等土特产,实质是买卖双方的中间人,在盈利的同时,也方便了双方的经营,是发达的商业贸易的产物。商业的发展对于人口的聚集、城市的规模化都有重要意义。在锦州经商的外省商人中,“惟江浙、福建两帮颇称盛焉”[5],乾隆皇帝曾称:“朕闻奉天锦州一带,沿海地方,竟有闽人在彼搭■居住,渐成村落多至万余户。”[6]476这些都是海洋贸易带来的人口迁徙,对于人口的积聚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類,本地固有特色经济借助航运外销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清代丹东(清代称安东)地区有三大支柱工业,分别为榨油业、木材及加工业和丝绸业。第一,榨油业。依托丰富的大豆资源,清代安东经营粮油的商家众多,据满铁调查课的资料显示,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安东地区有著名的恒顺公、同发永、益增长、兴盛福、永聚栈、广泰茂、中和栈、福隆祥、双合栈、丰裕栈等多家油坊[7]370-371。这些油坊一般采取前店后厂、产销合一的生产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影响甚广,甚至一直延续到当今的一些小规模油坊。第二,木材及加工业。鸭绿江上游木材资源丰富,“其海岸曰大东沟,即太平沟,木材输出之地也。”[1]1936鸭绿江水运便利,出产木材。当地一些民人以经营木材为生,“窃以太平沟(属丹东地区)地卤滩薄,别无生计,每年赖有木把式一季营生。”[8]光绪三年(1877年)清政府在大东沟设立木税局,承认木材采伐合法,采伐木材的人逐渐增多,木材从上游运至安东,在安东云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安东商绅和东边道署在大东沟成立安东木植公司,每年放木排万余张,销售木材数百万株,不仅遍销国内,还出口到朝鲜、东南亚各国。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中日合办的鸭绿江采木公司成立,使安东成为规模更大的木材集散地,也因此导致很大一部分木材资源被日本侵略者掠夺回国。随着木材大量汇集,安东木材加工业继而兴起,安东的“木都”之称远近闻名。第三,丝绸业。安东濒临黄海,气候温和湿润,雨量近似江南,适宜柞蚕生长,有“柞蚕之乡”的美誉。自乾隆年间山东移民将柞蚕放养技术带到安东地区发展,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凤城有养蚕地41处,养蚕户467户;安东有养蚕地20处,养蚕户912户;宽甸有养蚕地19处,养蚕户1 525户[2]2822-2823。宣统二年(1910年)建于广济街的安东丝茧市,从事蚕茧交易,促进了安东丝绸业的发展,甚至为民国以后安东地区的柞蚕制品行销欧美奠定了基础。

三、军事需要对沿海城市发展的影响

沿海城市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既是国内外贸易交往的窗口,也是军事防御的前沿。清朝初期,清政府的海洋防范意识较为薄弱,海防缺乏有效的管理,当时海防所防主要包括三方面势力,首先是针对倭寇。其次是防范海盗。最后防范故明势力,这也是加强海防的重要原因。为了保护海岸及周边岛屿居民的安全,保证粮食等物资的正常运输,防止故明势力的兴起,清前期政府开始加强辽东地区黄海、渤海的海防建设。早期建设相对简单,“隶金州副都统督率训练,战船皆木质旧式。”[1]4095-4096直到康熙年间,清政府逐渐重视旅大防务,设旅顺水师营。康雍乾时期,水师兵力逐步有所增强。

清末,来自西方列强的侵扰逐渐增多。光绪初年,俄罗斯觊觎东北,常有俄国军舰在大连海域游弋,引起了清政府对大连湾的重视。为了防范列强从海上入侵,清政府调整海防设置,再次在大连地区加强军事发展,并投巨资修建旅顺口和大连湾的海防工程。光绪六年(1880年)旅顺水师营裁撤,同时设营务处,隶北洋大臣。清政府命李鸿章筹建北洋海军,要求李鸿章将“现有兵力认真整顿,一面备齐战舰,于烟台、大连湾等处择要扼扎,以固北洋门户”[2]962。李鸿章大力兴建近代军事工业,着手在旅顺建港筑坞,“李鸿章遣镇东等四炮舰巡防奉省海口。光绪八年(1882年),鸿章以北洋迤东口岸,惟奉天旅顺口为首冲,乃在旅顺之黄金山顶,仿筑德国新式炮台,设巨炮多尊,并建筑兵房、子药库,近山要路,复设行营炮垒,海口内则布置水雷,沿海岸可登陆处,择要埋藏地雷,陆路则有护军营八哨,毅军十一营,水路则有快炮船、蚊炮船各二艘,表里依护。”[1]4096在建设军事设施的同时,一大批工厂也先后建立起来。“坞边修船各厂九座,占地四万八千五百方尺,为锅炉厂、机器厂、吸水锅炉厂、吸水机器厂、木作厂、铜匠厂、铸铁厂、打铁厂、电灯厂。”还建有铁路、电灯,引泉水饮用,“又于澳坞之四周,联以铁道九百七丈,……又于各厂库马头等处,设大小电灯四十六座,为并作夜工之用。虑近海咸水之不宜食用也,远引山泉,束以铁管,由地中穿溪越陇,曲屈达于澳坞四旁,使水陆将士,机厂工匠,不致饮水生疾。”[1]4050码头一带,商店、酒馆、旅社、茶楼、戏院涌现[9],到甲午战争前夕,旅顺已经发展成为市井繁华、交通便利的近代化小城。在旅顺口建设的同时,李鸿章也着手对大连湾进行海防建设。光绪十三年(1887年),李鸿章经清政府批准,“以大连湾为渤海门户,筑老龙头等处炮台六座,仿西洋曲折式,兵房、药库皆备。”[1]4096-4097使大连开始由一个小渔港向近代军港转变,并成为北洋海军的又一重镇。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时,大连已经初步形成了工商业社会。一般大型港口的出现往往会带动新兴城市的产生。清政府倾注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规模宏大的海防工程,促使该地区出现了近代工厂以及一系列的近代城市设施,推动大连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也加速了大连地区城市的发展。

四、国际因素对沿海城市发展的影响

光绪九年(1883年),清政府与朝鲜订立了“中江通商章程”,边贸的性质从传统的边境贸易向自由通商性质转变。清朝后期,国际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各国侵略者觊觎东北,甚至京津地区等核心区域也受到威胁,清朝原有的管理体制开始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冲击,影响最大的当属营口、大连和丹东等地。

营口是清代东北最早的开埠城市。清代早期营口地区航运的繁忙景象就以“商船如云,日以千计”著称,盖州更有“名闻八闽,声达三江”之称。鸦片战争后,根据《中英天津条约》,原定增开辽宁地区的牛庄为通商口岸,后来营口代替牛庄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被迫开埠,成为东北地区第一个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开埠是帝国主义进行经济掠夺的重要手段,通过倾销商品,掠夺大量的原材料,打击原有小农经济,洗劫社会财富。营口港开埠后,航运和贸易量迅速提升。据《营口事情(全)》记载:“一八八二年即开港后第(二)十年贸易总额不足五百二十七万七千九百两,……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贸易总额一跃达到四千八百四十万两。……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贸易总额为七千十三万余两。”[10]4-6从贸易额激增可以看出营口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到19世纪的最后十年,营口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这种持续增长的势头一直维持到大连港的崛起。开埠后,西方列强纷纷开办工厂、商行,民族企业也在外国资本的刺激下有所發展,但是清末在外国资本的挤压下,在连年的祸事战争中,民族资本的生存环境非常艰难,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营口的著名商号东盛和五家连号同时倒闭,牵累上下游商号元气大伤,涉及的个体商贩、工人数量更为巨大。

大连是一座发源较早,兴起较晚的城市。鸦片战争前后,英国舰队多次逡巡海面,威胁辽东沿海。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更是潜入辽东地区抢劫乡民。有鉴于此,清政府筹建旅顺港和大连港。然而日本和沙俄的入侵中断了大连地区的既定发展方向。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渡鸭绿江,九连城、凤凰城、金州、海城、大连、旅顺、盖平、营口、登州次第失守”[1]4630-4631,辽东战场全面溃败。日本攻占旅顺后,灭绝人性,大开杀戒,遇难同胞约两万人。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实行军事统治。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后由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向清政府勒索巨额赔款。根据《辽南条约》,中国陆续收回海城、凤凰城、岫岩、复州、旅顺、金州、大连湾。不久之后的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俄以德占胶州湾为口实,命西伯利亚舰队入旅顺口,要求租借旅顺、大连二港,且求筑造自哈尔滨至旅顺之铁道权。……俄皇谓许景澄曰:‘俄船借泊,一为胶事,二为度冬,三为助华防护他国占据。”[1]4508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沙俄侵占旅大,清政府被迫签订《旅顺大连租借条约》,将旅大地区划为俄国的“关东省”,辖旅顺、大连、貔子窝、金州等四市五区,沙俄将青泥洼改为“达里尼特别市”。侵占旅大之后,俄国通过修筑铁路,在政治上划分势力范围,在经济上向铁路沿线及沿海地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一方面通过强租旅大续订铁路合同七款,取得修筑东清铁路南满支线的特权;一方面加紧修建港口,强占了青泥洼周围村屯和土地,预备开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大连港第一期建筑工程基本完成,商港初具规模并正式开放使用,约有717艘次各国船只进出港口[11]28。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不久日本人占领金州,当即宣布成立金州军政署,驻金州副都统衙门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沙俄战败,日本攫取了在大连的统治权,正式改称为大连。日本人从俄国人手中接管大连,基本沿袭了原有规划。

丹东的情形与大连和营口类似。甲午战争后,日本就曾占据丹东地区,日俄战争之后,开始了“满铁附属地”的规划和建设。日本与中方签订日本居留地协议,划定了安东新市街,强购民地,经商建厂,修筑铁路,实施军事管制。清政府与美国政府订立的《中美通商行船续订条约》规定,奉天和安东自行开埠通商,允许外国人居住、贸易。中日签订《通商行船续约》,同意将大东沟(今东港市)同时开为商埠。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安东正式开埠。宣统元年(1909年)末,日本又强迫清政府签订《架设鸭绿江铁桥协定》,开始修建鸭绿江大桥与朝鲜半岛铁路接轨。宣统三年(1911年),日本建成第一座鸭绿江大桥,从中国掠夺走大量资源和物资。

在清末,国际因素对于辽宁沿海城市的发展影响是较为巨大的。从清代辽宁沿海城市的发展进程来看,既具有传统城市的一般特点,也具有自身发展的独特因素。海洋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海洋资源对于城市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直接影响着沿海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海洋因素通过政治、军事、文化、国家交往等方面对城市发展起到间接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和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世界联系的密切等而愈加显著。在当今全球视野下,海洋与城市的发展受到普遍关注,推进海洋城市建设是海洋强国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内容,因此深入研究明清以来海洋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与进程更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金毓黻.奉天通志[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

[3][清]谈迁.北游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许檀.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的锦州商业[J].史学月刊,2011(5):78-86.

[5]张士尊,孙明.清代辽东海运的发展与天妃庙的修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27-32.

[6]清高宗实录[G]//清实录:第二十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

[7]满铁调查课.南满洲经济调查资料·第二(1910年12月)[G]//辽宁省档案馆.满铁调查报告:第三辑第一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明清档案JB14,中日交涉《安东木商请照会日员将行军时取用木料速还早开江禁事》[Z].辽宁省档案馆藏.

[9]刘俊勇.论大连(旅顺)史在中国东北史中的地位[J].大连大学学报,2004(2):19-23.

[10][日]手岛喜一郎.营口事情(全)[Z].辽宁省档案馆藏,1920.

[11][日]满铁调查课.俄国占领前后的大连和旅顺[Z].辽宁省档案馆藏,1911.

(责任编辑:田 苗)

①顺治三年(1646年),改“昂邦章京”;康熙元年(1662年),改称为“镇守辽东等处将军”;康熙四年(1665年),改称为“奉天将军”;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称为“镇守盛京将军”;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裁撤。

收稿日期:2023-04-11

基金项目:202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明清时期辽宁海洋文化若干问题研究”(L21BZS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雁,研究员,硕士,从事清史、东北地方史研究;张儒婷,副研究员,硕士,从事辽金史、东北地方史研究。

猜你喜欢
清代辽宁海洋
辽宁之光
新少年(2022年3期)2022-03-17 07:06:38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学与玩(2018年5期)2019-01-21 02:13:08
海洋的路
当代音乐(2018年4期)2018-05-14 06:47:13
爱的海洋
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 18:33:48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小学科学(2017年5期)2017-05-26 18:25:53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9:41:06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7:16:40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7: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