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三重自信*

2023-11-08 08:47李凤亮
学术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中国式

李凤亮 涂 浩

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536 页。这一表述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指明:文明具有实践本质和社会本质,文明开化与实践进步的步调一致,文明开化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天然尺度。②夏泽宏:《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思想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7 年,第14-16 页。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文明的社会实践表现各不相同,但文明一以贯之地发挥促进社会开化、进步和发展的价值。正是由于文明所具有的进步和发展特性,决定着文明在内容上是文化的先进部分,在过程上是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一个时代的文明总是那个时代文化精华和社会成就的历史反映和进步状态,并反作用于这个时代及后续时代文明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被赋予新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③《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 月3 日第1 版。这一重要论述提出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命题,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方向,明确了以“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诉求,显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向文明跃迁”这一时代性问题上的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

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关乎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延绵,关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在概念逻辑上,把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三者并提,能够在时间上体现历史、文化、文明形成的先后顺序,在空间上符合历史、文化、文明由大到小的涵盖范围。①陈金龙:《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2 期。本文基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出场——文化立场——文明现场”递进逻辑,引入“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文明自信”分析框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多重价值及实践要点。

一、历史自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出场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②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求是》2019 年第12 期。社会生产方式的时代性变革,引领着文明和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也赋予不同阶段的文明和文化建设以不同的使命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立基于中华文化发展的经验长河,发生并发展于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进程,承继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挥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充分显现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历史自信,助力增强文化自信自强。

(一)在坚定历史自信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党的百年奋斗史熔铸了党的强大历史自信,也为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历史镜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同志务必“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10 月16 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1-2 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崭新文化使命,既是一种历史自信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主动的选择。这种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建立在党的百年文化建设史及其当下的繁荣文化实践之上。一方面,党的百年文化建设在取得非凡文化成就的同时,也锤炼出党的坚实文化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④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 年第1 期。从历史演变来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斗争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文化发展,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文化改革,直至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文化复兴,⑤岳奎、张鹏启等:《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演进特征及经验启示》,《理论探讨》2023 年第2 期。党的百年文化建设历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从文化建设的内在品格来看,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始终坚持,对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文化发展理念的贯彻,对服务时代需要和社会发展责任的主动担当,对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统一升华,对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结合,⑥万光侠:《百年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红旗文稿》2021 年第20 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清晰,发挥着指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观念作用。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全民族文化创造创新活力旺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显著增强,显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强大的文化自信。

总之,自觉担负并推进实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时代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明目的。以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为依托,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历史必然性。

(二)在坚定历史自信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坚定历史自信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内在统一性,在文化领域亦然。历史自信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成就又不断深化历史自信的底气。①王暾、郭明飞:《历史自信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学习与实践》2023 年第5 期。在文化建设领域,这一关系体现为坚定历史自信与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相互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在文化建设领域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命题。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10 月16 日)》,第42 页。对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而言,文化自信是其立根之本,文化自强是其建设目标,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其方向指引,创造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是其旨归。③李凤亮、陈能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论纲》,《广东社会科学》2023 年第3 期。因此,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自强的关系是历史自信和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关系的具体反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④《习近平在江苏考察时强调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人民日报》2023 年7 月8 日第1 版。正是因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鲜明的精神基因,它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共存于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的语境之中。所以,在坚定历史自信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既能为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又能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筑牢自信之基。

历史自信支撑文化自信自强,文化自信自强反哺历史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人民日报》2021年12 月29 日第1 版。破题的关键在于延续“盛世修文”传统,在高度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基础之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达成文化自信自强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两大资源宝库,二者充分的结合互动是交出文化发展优异答卷的重要举措。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能保证文化发展方向不动摇,又能不断培育和强化文化主体意识。其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既能够促进自身的中国化时代化,保持实践活力,又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源头活水”。在两大资源的互动赋能下,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呈现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双重特征,具有促进文化自强和文明创新的突出价值。

二、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来”立场

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⑥王巍:《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主要成果及启示》,《求是》2022 年第14 期。这一由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的具有中国原创性的文明定义,强调了文明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历史阶段的文化创造和文明成就既有着质的独特性,也有着推进文明进步和文明创新的共同规定,在联系时间和空间中实现文明发展。中国正处于新时代新征程的特殊历史方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其根本任务。文化自信根植于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增进文明自信。当下的文化自信,既带有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念造就的文化底色,也带有现代社会发展造就的时代特色;既是信仰力量的确证,又是知行合一的选择。⑦李凤亮:《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明创新——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文化贡献探赜》,《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 年第4 期。文化自信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力量和底气。“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点在“创造”、在“现代文明”。这种创造必须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⑧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 年5 月19 日第2 版。在向内看、向外看、向前看和向后看中实现对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的融会贯通和创新应用。基于此,坚持“不忘本来”,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汲取养分;坚持“吸收外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方法和方向;坚持“面向未来”,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文化和新文明。

(一)不忘本来:以中华文明特性为根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特性的规定,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①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求是》2022 年第14 期。在漫长的中华文明演进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众多重要元素的共同作用,塑造出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其中,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创新性决定了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和无畏品格,统一性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和平性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些特性构成了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本质属性,也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脉能够历经考验、绵延至今的必要依托。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能失却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这一“本来”,需要发扬“通三统”作用,增强中华文明的主体意识。所谓“通三统”,即在新时代的文明建设中自觉承继融会前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化传统,以此来确保中国历史文明共同体的高度历史连续性,挺拔中国文明的主体性。②甘阳:《通三统》,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年,第2-6 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现代化的新形态,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它奠定了自信底气、指明了价值方向。因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深刻体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价值规定,又要与时俱进地显现出中华文明在现代化新阶段的时代诉求。坚守中华文明特性、彰显民族复兴需要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应对全球性风险的韧性能力;必须坚持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推动完成祖国统一伟大事业;必须坚持文明多样化原则,促进文明交流交融,以更加开放的胸怀促进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必须坚持文明交流互鉴原则,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民族文明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吸收外来:以“两个结合”为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文化发展的具体实际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两大基因,二者的高质量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能够为从容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坚定道路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③《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 月3 日第1 版。这一重要表述,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发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实践经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基础之上,统筹考虑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三者间的阶段性关系问题,提出了对于中国文化发展和中华文明进步具有关键路径意义的“两个结合”命题。其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因其着眼于对“古今中西之争”难题的世纪性破解,能够在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思想进程中,实现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④《如何理解“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学习时报》2023 年7 月3 日第4 版。有着“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时代意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创造创新,以及二者的价值契合和有机结合,能促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超越时空局限,以人类既有和正在发展着的一切文明成果为资源要素,深化推进兼具中国特色和世界眼光的中华文明现代化发展进程。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首要条件是在“两个结合”中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发挥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①《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 月3 日第1 版。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两个结合”是它们的必由路径。“两个结合”最直接的结果表现是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它融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代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在内容上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核心,在实践中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文化储备。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经由“结合”形成的新文化生命体的沃土上茁壮成长,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文化主体的自觉要求。

(三)面向未来:以文明交流互鉴为指引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实现自身的世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②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求是》2019 年第9 期。不同文明在文化形态上或有不同,但拥有相同的真善美价值取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要考虑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间的传承创新,还要在中外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中寻找自身的世界定位,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世界各民族现代文明的交流互鉴,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进步。所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建设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中华文明现代形态,它是世界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讲好中国故事新的文明契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10 月16 日)》,第43-46 页。这是因为,经过百年奋斗,党带领人民基本解决了“落后就要挨打”“贫困就要挨饿”两个问题,但“失语就要挨骂”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④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16 年第9 期。要实现对“失语”问题的突围,必须将其置于世界文明发展的整体背景中仔细考量。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文明位于往何处去的十字路口,以何种文明形态走向未来成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命抉择。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弘扬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奠定了价值共通基础。在世界文明转型大背景下,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故事,是在世界文明发展领域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时代机遇。一方面,在文明内核层面,中华文明特质中的和平与包容决定了中华文明的连续、创新和统一。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是和平的、包容的文明,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能和世界各民族现代文明实现平等对话、多元互动,这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在文明发展模式层面,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文明结晶,将为其他民族的文化现代化进程提供新的模式选择和道路指引,具有丰富世界精神文明宝库的意义。

三、文明自信: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典范现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历史、展望世界,我们应该增强文明自信,在先辈们铸就的光辉成就的基础上,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努力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⑤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9 年5 月16 日第2 版。文明自信不应只是中国的文明自信,更应是亚洲乃至世界的文明自信。在风险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只有增强世界文明自信,奋力开拓新的世界文明形态,才能实现人类文明的风险突围。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性地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的独特民族形式,也是彰显中华文明自信的创新产物。文明自信体现为文明创造主体对其所创造文明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它既是文明创造主体内在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情感,也是文明创造主体持续推进文明创造的精神动力。①戴圣鹏:《论文明自信》,《学术界》2021 年第3 期。文明自信建立在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基础之上,又是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伟大升华。加快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处理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四组关系,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时间、空间、价值和方法四个维度的纵深拓展。

第一,传统和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一切活动始终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展开,其目标在于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生面、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篇、创“两个结合”文化生命体之文明未来。这是承传中华文明连续性和创新性的必然要求。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传统和现代不是相互对立的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而非“文明国家”,关键在于“文明型国家”强调中国是一个融古老文明和现代国家为一体的现代国家,“文明国家”则聚焦中国的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的矛盾状态。②张维为:《文明型国家:一种元叙事的开端?》,《东方学刊》2023 年第1 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妥善处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必须要坚持“两个结合”的方法方向:在理念层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转化为一种文化自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中强化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获取发展动力,在取得新时代文化发展各领域的新辉煌中彰显文化自强目标,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创造面向未来的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培育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中国和世界。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们需要寻找中国新的世界方位。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③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9 年5 月16 日第2 版。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特性,决定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兼济天下、开放和谐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关系是求同存异、和合共生。中国式现代化驱动下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鲜明特征,它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各国经验的结合,具有造福中国人民和促进世界发展的双向立场,是一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 。④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人民日报》2023 年3 月16 日第2 版。作为世界现代文明系统中的有机组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为世界各民族文明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模式和新形态,为破解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难题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为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贡献更多中国方案,为促进世界文明共同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为实现世界共同价值贡献更多中国表达。

第三,一体和多元。全球化进程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压缩了人类社会的时间和空间,使人类命运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面向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渐成为全球价值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⑤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人民日报》2017 年12 月2 日第2 版。多元的人类文明内容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多彩底色,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根本追求。人类文明多元一体,只有促进世界各民族文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获得文明发展的激扬活力。费孝通先生为美好社会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期许。⑥费孝通:《跨文化的“席明纳”——人文价值再思考之二》,《读书》1997 年第10 期。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体和多元间,以文化自觉成就“各美其美”,以包容之心促就“美人之美”,以融通和合铸就“美美与共”,以共同福祉造就“天下大同”,①赵旭东:《构建一种美好社会的人类学——从费孝通“四美句”思想的世界性谈起》,《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1年第3 期。有助于建设人类文明共同的美好未来。中国应坚持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文明提供来自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支撑。

第四,系统和要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意味着它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系统中关键性的精神文明要素。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10 月16 日)》,第20 页。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把其置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整体系统之中予以考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 年10 月18 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19 页。这一总体规定,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是同步推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中国式政治现代化、中国式文化现代化、中国式社会现代化和中国式生态现代化相协同的现代化发展系统,决定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在内的综合性文明系统(图1)。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既要处理好其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系统—要素”关系,又要把握好其与其他文明要素的“要素—要素”关系。其一,在“系统—要素”方面,要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特殊性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一般性的价值统一,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支撑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实现双向提升。其二,在“要素—要素”方面,既要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其他文明要素的精神引领和主体性培育作用,又要发挥其他文明要素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经济支撑、政治保障、社会动力和生态依托作用。

图1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系统

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 年10 月18 日)》,第44 页。在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实践进程中,充分发挥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的综合价值,才能保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笃定前行、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中国式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中国式民主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