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银
1997 年,我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先后在五所学校工作过。在做了两年的班主任之后,我就转到行政的岗位上,学校的管理岗位,我几乎都负责过。无论在什么岗位,我都一直非常关注儿童。在我为学校描绘一张张蓝图时,总有一个声音在提醒我:走近儿童。
课堂中、走廊上、校门口、餐厅里、舞台上、操场上,迎面而来的一张张笑脸、一声声稚嫩的“老师好”“校长好”,都让我感到十分欣慰。内心的惬意告诉我,这样的日子,每一天都值得珍惜,每一天都不能辜负。我要把这种友好变成一种力量——儿童幸福生长的力量,把这种友好变成一种信仰——朝向美好未来的信仰。我和我的团队下定决心:办一所儿童友好的学校。
2014 年,我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后,不少关心我的领导和专家提醒我,特级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我开始认真地思考自己课堂教学的追求与特点,思考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然的走向。在悉心观察和研究后我发现,一来,一些小学生虽然爱读语文书,但似乎不爱上语文课;二来,我的语文课一直教得不是太“一本正经”,用学生的话说,就是“李老师的语文课好玩呢,不像其他老师那么严肃”。我很认真地思考学生的评价,害怕幽默不当变成油滑,“不严肃”变成“不认真”。同时,我思考为什么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尤其表现为不喜欢写作文。于是,我在领导、专家的指导下,初步提出“作文好玩”的教学追求。当年,我在成都执教了一节好玩的作文课“姓名的故事”,作了一个“作文好玩”的主题报告。
当时,我并没有把“作文好玩”称为教学主张,因为我很快意识到,语文教师不能只专注于习作教学,应该关注整个语文教学,我便进一步提出“语文好玩”。有专家认为这个提法缺少学术味,不过,我并没有把“语文好玩”看作一个学术概念,而更多看作一个现象概念。我团结身边志同道合的教师,试图努力改变“语文不好玩”的状况,让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每一次学习都更加有意思、更加有意义,让学生快乐地享受学习的过程,幸福地获得生命的成长。
其实,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课堂”与让学生“爱上学校”是一个道理。
我想,如果只是为了习得知识,上学恐怕会让学生感到枯燥,而不会被学生喜爱。所以,学校应该是一个让学生觉得好玩的地方。可亲可敬的老师、一起学习的同学都是他们的伙伴;他们可以在旷地上奔跑,在小雨中追逐,在绿茵场上尽情驰骋,在音乐教室里想唱就唱,在美术教室里说画就画;如果想了解一些植物的知识,校园里的一花一草一木都充满魔力;如果想体验一回农民伯伯劳动的艰辛与幸福,可以在开心农场里挥汗如雨……
我总是在想,一所学校一定不能只被称作校园,她更应该是开心的学园、悦心的乐园、暖心的家园,还可以是花园、菜园、果园……
我每到一所学校,都想方设法将其建设成“好玩的学校”。“好玩的学校”就是儿童喜闻乐见、流连忘返的学校。比如,我现在工作的学校,就校貌来说,紫藤长廊成了师生的网红打卡地,五颜六色的蔷薇花墙也成了师生眼里的胜景;葡萄乐园中,绿叶间躲藏的一串串小葡萄吸引着学生每日都好奇地去张望;开心农场里的茄子种下了、青椒种下了、西红柿种下了、黄瓜种下了,刚刚收获、煮熟的蚕豆的香味还在孩子们的嘴边——虽然园中种植的都是极普通的瓜果蔬菜,但这里是孩子们通过努力拔一次草、浇一回水而打造出的乐园……
我曾经笑言:“我们的学校应该是师生心心念念的美丽学校、快乐学校、好玩学校,孩子们今天放学了期盼着明天早点来上学,学生毕业了要想着还要回到母校看看,老师们结婚拍婚纱照时想到的最美景点是我们的学校。”
当然,“好玩的学校”绝不只停留于校园面貌的视觉冲击,还要有教师人格魅力的吸引、同学真情的碰撞、课堂学习的津津有味、课间活动的丰富精彩。“好玩的学校”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见”自己、健康成长、收获成功的地方。
在多个场合的教育研讨活动中,我多次听到教育同仁的发问:“名校有哪些特质?”问法不一,但意思一样。我旗帜鲜明地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名校一定优秀学生众多!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想借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名校并不在于有多么先进的教育设施,有多么美丽广阔的校园,有多么深厚的历史底蕴,甚至不在于有多少头衔众多的名师,而在于从校园走出了多少优秀的学生。我和我的团队有这样一个共识:“学生是第一位的。”
作品貌似是创造出来的,是根据一定的需要、经过雕琢而产生的。其实不然,学生这个“作品”虽有他人的雕琢——教师精心的培育,但更多是自我的生长。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知道追求、向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每当一种需要满足后,另一种需要便会占主导地位。可见,向上生长是儿童的天赋之能。学生这个优秀“作品”的完美呈现,需要外因的牵引,但最主要的动力是内因的驱使。正是基于此,学校教育教学的一切作为都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儿童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成尚荣先生说:“教师的第一专业是研究儿童,第二专业是研究儿童,第三专业是研究儿童。”我们要研究儿童的心理,研究儿童的需要,研究儿童成长的规律,研究儿童独特的个性,甚至研究儿童各不相同的生长环境。只有充分认识每一个儿童,教育才能实现“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的有效结合。
我们提倡既要关注全体学生,又要关注“这一个”学生。利用统一的教材,进行统一的授课,组织统一的集体活动,这些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的行为,都试图让每一个学生朝着教师预设的目标前进。而事实证明,正如十个指头有短长,要想让全体学生做到“齐步走”是不可能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认识到每一个学生在某一两方面特别突出的智能。“学生是第一位的”要求我们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独特爱好、天赋、特长,使之扬长补短,或者扬长避短,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
我们提倡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当下幸福。儿童的幸福生活是从当下开始发生的,不只是为未来做好准备。只有幸福的今天才能链接幸福的明天。所以,今天的教育就要让儿童感受到今天成长的快乐,这要求我们的教育符合儿童自身成长的节律。教育家怀特海把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并且提出“教育应该是这些周期的持续不断的重复”,要坚决摒弃“在教育中设定不切实际的遥远的目标”。卢梭也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既不丰满,又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我们就会造成一批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我们坚信“学生是第一作品”,我们的教育致力于让学生习得知识,形成素养,获得“带得走的能力”。
2019 年,我到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任党总支书记,2020 年任校长。学校所处地理位置优越,附近各种社会资源丰富,比如扬州市双博馆、音乐厅、体育公园、图书馆、运河大剧院等。学校所处片区是扬州市区城镇化最成熟、人口最密集、商业最发达的区域。那么,学校能给这里的孩子以什么样的教育?他们又需要怎样的教育?这是学校区位促使我们进行的思考。我和我的团队再度打开视野,把眼光看向更加广阔的时空,看向未来,看向全国乃至世界。
我们的校训是“仁”。“仁”是古已有之的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核心是爱人、友善。圣人孔子将其作为最高道德标准,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说文》曰:“仁,亲也。”《礼记·经解》曰:“上下相亲谓之仁。”《韩非子·解老》曰:“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仁,即爱,即善,即亲。我们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出发,从儿童生命幸福成长的应然出发,从学校一以贯之的育人价值追求出发,提出培养能够“看见世界、看见自己”的现代中国人。我们的学生要有中国背景,要有国际视野,要有世界情怀,要有未来担当。
看见世界,就是引导儿童向外求索。我们鲜明地提出并践行“社会大课堂”理念。一方面,学校的课堂教学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尽量链接各种社会资源,让学生坐在课堂观世界。比如,数学课教学《小小商店》,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教材中“元、角、分”的运用,让数学回归生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迷你小店铺经营活动。“小小商店”里物品丰富,有作业本、羽毛球、铅笔、玩具娃娃、书签、胶水……小顾客和小售货员们在付钱、换钱、找钱的操作中,深化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和换算,提高了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大课堂”中进行学习。比如,每一个节日都是学生实践学习的重要契机。学生在世界地球日当天走进扬州市素养实践基地,举办“世界地球日主题教育”专场活动;在清明节来到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 寄托清明情思”系列活动;利用母亲节前后居家时间,开展“妈妈的日常”系列体验活动。学生沉浸在真实的社会场景里、生活情境中,更加热爱学习,更加尊重劳动,更加感恩生活,更加珍爱生命。
看见自己,就是让儿童向内探寻。孟子说:“仁者,人也。”我们的校训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回到人之本身,呈现生命活泼泼的本色。哲学家说,人即目的。教育家说,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儿童成为他自己。我坚信,人性本向善。所以,我们的教育,最看重的是唤醒,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热情、善良、真诚、关爱等一切美好的情感,帮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一切课堂教学,都应该与学生的生命发生关联,学习才真正发生。比如在《宝葫芦的秘密》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精彩,让学生爱上阅读;指导学生感悟人物王葆的形象,受到精神的洗礼……这些固然重要,但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你是否希望得到这样一个宝葫芦,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更能使学生对勤奋、努力、自食其力等美好品质有切身体悟,甚至影响其终身。让学生看见自己,就是要让其看到自己内心的渴望,看到自己发展的潜力,看到自己的与众不同,看到自己的独一无二,看到自己的优秀与不足,也看到自己的努力与成功。
看见世界,旨在为儿童的未来作现在的准备,教育要在宏观上让儿童打开胸怀,拓宽视野,振奋精神,明确方向;看见自己,旨在为儿童的当下丰满未来的羽翼,教育要在微观上为儿童的成长积攒力量,让他们满怀希望,创造幸福。
如何办一所儿童友好的学校,是我教育生涯中不断思考的问题。一切为了儿童,为了每一个儿童,不只是理念,更是我和团队的行动准则。为此,我们还提出了六个“第一”的发展路径,即态度是第一能力、教师是第一力量、课堂是第一阵地、课程是第一载体、学生是第一作品、家校是第一关系。我们坚信,教育哺之儿童以友好,儿童一定以友好还之。我们正在努力,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