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俊波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林业科技推广站,重庆 409600
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inn)Presl]是樟目樟科樟属常绿大乔木,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尤以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等地栽培较多[1-2]。香樟枝干笔直挺拔,树叶整齐而有光泽,树冠呈圆形或锥形且易于修剪,根系强壮,可固沙防风,在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环保价值[3]。此外,香樟的树皮和叶子均可用于提取樟脑和樟油,在医药、化妆品、香料等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4-5]。
香樟喜温暖、湿润、稳定的气候环境,适宜在海拔200~1 500 m 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生长,对土壤的要求相对较低,但对光照要求相对较高。为提高香樟栽培技术水平,充分发挥香樟的价值,笔者从苗木培育、造林、抚育管理等方面总结香樟栽培技术。
香樟播种育苗操作简单、成本较低,适用范围广,且播种器材简便易得,播种后管理相对简单,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快速发芽生长,同时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因此,香樟苗木培育通常采用播种育苗方式。
栽培人员可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在香樟果皮转为紫黑色时,选择树龄25 年以上、形态良好、未发生病虫害的成年香樟作为母树进行采种。栽培人员摘下香樟果实后,应先将鲜果在水中清洗后浸泡24~48 h,然后将鲜果混合草木灰继续脱脂处理24~48 h,再将香樟种子清洗后放置阴凉处风干,即完成采种制种工作。播种前,栽培人员需要先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香樟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然后用50 ℃温水浸泡至其自然冷却,将种子取出待自然风干后,即可播种。
栽培人员应选择光照充足、土壤肥沃、透气性好、排水良好、交通便利且地势平坦的地块作为苗圃。选好苗圃后,栽培人员需要进行深翻处理,使土层松软,利于香樟种子发芽。
栽培人员可于2 月下旬至3 月下旬采用条播的方式进行播种。播种前,栽培人员需要挖掘宽2.0~3.0 cm、深1.5~2.0 cm 的播种沟,播种沟间距20~30 cm,然后在播种沟内进行播种,将种子埋入土壤中。播种完成后,栽培人员需用稻草、木屑、芦苇草等透气性好、易分解的物质覆盖地表,以保持土壤湿度和提高温度。
1.4.1 间苗定苗
香樟种子发芽后,栽培人员需要清理地表覆盖物,并于幼苗长出3 片真叶后进行间苗,保留健壮苗,拔除弱苗。香樟幼苗高10 cm 左右时,栽培人员可按株间距70 cm进行定苗。
1.4.2 水肥管理
在香樟苗期,栽培人员应适时浇水和施肥。在香樟生长季每30 d 施用一次腐熟有机肥,旱季每30 d 浇水一次(要结合实际降水情况进行,避免过量浇水影响苗木生长)。
1.4.3 病虫害防治
栽培人员应格外注意香樟苗期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定期检查苗木病虫害发生情况,可根据病害发生规律,在病害发生前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在虫害发生程度较轻时用灯光诱杀、人工捕捉等方式减少害虫数量,必要时可适当使用广谱杀菌剂和杀虫剂防治病虫害。
1.4.4 修剪树冠
在香樟苗期,栽培人员应对香樟树冠进行适当修剪,保持树冠形态和大小的平衡,以免苗木因生长过于旺盛而影响后期的成长。
2.1.1 选地
造林前,栽培人员需要先选择适宜的造林地。第一,造林地应尽可能选在海拔200~1 500 m 的地区,同时要远离工业区、污染源,保证植株生长不受污染;第二,造林地应选在土壤肥沃、土质疏松的区域,避免积水地或盐碱地;第三,香樟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因此造林地应选择没有大面积阴影、有充足光照的区域,避免高大建筑物、树木等遮挡阳光;第四,造林地应避开风口,避免强风造成苗木倒伏。
2.1.2 整地
栽培人员需要在造林前一年的12 月进行整地。第一,造林地清理。栽培人员需要清理造林地上的杂草、杂灌等,并将这些杂物转运至指定地点集中焚烧或填埋,以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第二,翻土。造林地的土地表面应保证平整,这有利于排水、保证苗木正常生长,方便进行人工管理。栽培人员可使用推土机、挖掘机等大型机械设备开挖地面,深翻至犁底层后填平,以松动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肥力。第三,施肥。合理施肥可改善土壤质量,增强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为了确保香樟能够获得足够的养分并提高成活率,栽培人员可施入腐熟农家肥5~10 kg/m2,以提高土壤中营养物质含量,满足香樟苗木生长对养分的需求。
香樟造林时间一般为3 月中旬至4 月中旬。为提高造林质量,栽培人员需要在造林前对香樟幼苗进行筛选,宜选用根系发达、茎部粗壮且充分木质化,苗高40 cm 以上,未遭受病虫害及机械损伤的香樟幼苗用于移栽造林。
为减少苗木在移栽过程的水分流失,同时避免苗木根系受到损伤,栽培人员需要对待移栽的香樟幼苗进行截干处理(小苗造林截干至20 cm,大苗造林截干至2.5 m),然后用杀菌剂混合黄泥土包裹截干处,并在根系上包裹一层湿泥浆以待移栽[6]。此外,对于枝叶过于茂盛的苗木应进行适当修剪,以避免苗木水分过量蒸发。
移栽前,栽培人员要在造林地挖掘种植穴,种植穴直径为50~60 cm、深度为30~45 cm,每667 m2挖150~200 穴;种植穴挖好后,可每穴施100~150 g 钙镁磷复合肥,为苗木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移栽时,栽培人员要将苗木根系展开,置于种植穴中央,在穴内填入一层表土后轻提苗木,使其根系和土壤充分接触,然后在种植穴内再培一层松土。移栽完成后,立即对种植穴内灌水,可适当搅动种植穴内的土壤以浇透水,也可以添加适量生长素促进苗木生长。
香樟幼苗相对脆弱,一旦受到杂草的干扰,其生长势头就会被大幅度削弱。因此,在移栽后第一年秋末,栽培人员可进行一次松土和除草,将地面表层土壤锄松,为避免苗木根系损伤,松土深度在8~10 cm 即可,再用人工除草的方式进行除草。移栽后第二年直至林内郁闭,栽培人员可在每年的春末和秋初进行松土除草,松土可采用深翻的方式进行,早期除草仍以人工除草的方式进行,待苗木生长情况稳定后,可用化学药剂除草。
水分和养分对于香樟的生长至关重要。因此,在香樟抚育管理工作中,栽培人员需要做好定期浇水和施肥工作。
3.2.1 浇水
对于新栽植的香樟林,栽培人员可每7 d 浇水一次,浇水时应注意浇透,切勿少量多次浇水。因为新栽植的香樟尚未完全扎根,少量多次浇水会导致表面土层水分含量高于底层,使香樟仅扎根在表层,容易造成苗木倒伏。此外,香樟在不同季节的需水量不同,因此不同季节的浇水频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旱季,栽培人员可适当增加浇水次数,保证土壤湿润;在雨季,栽培人员可适当减少浇水次数或者不浇水,降雨量过大时还应提前挖好排水沟,避免积水引起香樟根腐病等病害。
3.2.2 施肥
造林后第1年和第2年,栽培人员可以施有机肥或者化肥,将肥料适当稀释,均匀撒在香樟周围的土壤上,初期每隔30 d施肥1次,随着苗木的生长逐渐减少施肥频率,同时应注意施肥量不宜过大。造林2年后,栽培人员可在每年的生长季进行3次追肥:前2次以追施氮肥为主(如尿素),每667 m2施肥量为10.0 kg;第3次以追施磷肥为主(如过磷酸钙),每667 m2施肥量为7.5 kg。
香樟生长过程中,部分苗木会长出多个芽。为了使苗木正常生长,从苗木移栽后第二年开始,栽培人员需要及时进行抹芽和修剪枝条。抹芽是用剪刀将枝条上的小芽剪除,保留发育最为良好的一个芽;枝条修剪是削弱顶端生长和修剪遭受病虫危害的枝条,以保持较为良好的树型,修剪时间以每年的3—4 月为宜。修剪完成后,栽培人员应使用石灰粉、多菌灵等涂抹伤口,避免苗木遭受病害。
香樟生长过程中,易发生白粉病、干腐病、溃疡病、蚜虫、红蜘蛛、樟巢螟等病虫害。这些病虫害发生严重时,会直接影响香樟的正常生长。因此,栽培人员需要加强香樟病虫害防治工作。
3.4.1 香樟白粉病
白粉病是香樟幼苗常见的一种病害。发病时,植株叶片背面出现灰褐色的病斑,有时会伴有白色或灰色的粉末,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导致苗木大面积凋萎死亡。
香樟白粉病的发生通常与水热条件不当、管理不善及幼苗的抵抗力较弱有关。为防治香樟白粉病,栽培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科学管理香樟幼苗,适当控制环境温度和湿度,保持良好的通风和排水条件,并加强营养管理,增强幼苗抗病能力;第二,定期检查幼苗的状态,一旦发现有感病迹象,应及时清理病枝、病叶,并采取有效治疗手段,如选用三唑酮和代森锰锌稀释液、石硫合剂、甲基硫菌灵、丙环唑等药剂进行喷施。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以上药剂时应按照说明书所示的剂量和方法进行,以免对幼苗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4.2 香樟干腐病
香樟干腐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通常高发于4 月上旬至5 月、9 月下旬。病初期症状为叶片黄化、枯死或落叶;当病情加重时,树干出现棕色溃疡和软腐,部分树皮脱落,树枝变得易折断,甚至会导致整棵树的死亡。
为防治香樟干腐病,栽培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对树洞、砍伐面等部位的卫生管理,定期对苗木进行检查,及时发现病害;第二,在砍伐、修剪等操作时进行工具消毒和伤口处理,并定期对树木进行涂白处理,防止病菌感染;第三,注意合理浇水,避免水涝和过度干旱,提高苗木抗性,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第四,植株发病后,削去病部软腐组织,并进行包扎,然后通过烟熏处理、喷洒杀菌剂(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等措施进行治疗,并涂刷木质素修复剂或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苗木伤口愈合和生长。
3.4.3 香樟溃疡病
香樟溃疡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病菌可通过风、虫、水等多种媒介传播。植株发病时,叶片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茶色斑块,严重时导致叶片干枯脱落,还会出现枝条发黑失水干枯,严重时导致整株死亡。香樟溃疡病病原菌易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滋生,因此夏季和雨季是该病发病高峰期,一般多发于4月上旬至5月、9月下旬。
为防治香樟溃疡病,栽培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香樟溃疡病易在苗木密集、空气流动差、潮湿的地块传播,因此避免过度密植是香樟溃疡病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之一;第二,加强对苗木的养护管理,定期修剪,保持树冠通风透气,防止过度浇水,并及时清除周边积水、杂草等,避免真菌滋生;第三,植株患病后,及时清除叶片上的病斑,并烧毁或深埋处理,然后喷洒康圃、景翠、硫酸铜、百菌清等药剂,同时在土壤中添加适量思它灵、雨阳肥等肥料,以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植株抵御病害的能力。
3.4.4 蚜虫
蚜虫是香樟幼苗常见的害虫之一,通过口器吸食幼苗的汁液,并引发病害。香樟幼苗受蚜虫危害的主要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卷曲变形,叶片表面出现黄斑或红斑等。若蚜虫数量较多,还会导致叶片枯萎甚至整株死亡。
为防治蚜虫,栽培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定期清理树冠和树干表面的落叶、沉积物和灰尘,以避免蚜虫的孳生,同时可以在水中加入适量的苏打粉进行喷水处理,从而有效杀灭蚜虫;第二,对于正在受蚜虫危害的香樟,应该及时将受害部位剪掉,并将其深埋或彻底焚烧,然后喷施石硫合剂、氯氰菊酯等药剂,注意按照说明书控制施用量和施用频次。
3.4.5 红蜘蛛
红蜘蛛主要寄生于香樟树的叶片上并吸取其汁液,导致叶片出现黄白色斑点,然后逐渐变为枯黄色,严重时会导致叶片萎缩、脱落,严重影响香樟树的健康生长。此外,红蜘蛛还会分泌一种黏液,覆盖叶面并阻碍气体交换,进一步损害香樟树的健康。
为防治红蜘蛛,栽培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及时清除香樟树周围的杂草和落叶,以减少红蜘蛛的滋生;第二,红蜘蛛喜欢干燥的环境,因此可以通过增加湿度来破坏其生存环境,如在树下喷洒水雾或者在树旁放置水桶等;第三,与蚜虫一样,香樟遭受红蜘蛛危害时,应先清除受害枝条并销毁,防止虫害扩散,然后选用有效的杀虫剂,如敌百虫、氧化乐果等,按照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进行喷施。
3.4.6 樟巢螟
樟巢螟是一种食叶害虫,危害树龄在20 年以下的香樟,多分布在我国华东地区。其幼虫主要通过吐丝粘连叶片的形式在香樟树的叶片上筑巢同时以香樟叶片为食,使香樟嫩叶、嫩枝干枯死亡,危害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全株死亡。
为防治樟巢螟,栽培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及时清理香樟树上的樟巢螟虫苞并烧毁,同时在每年冬季对香樟林进行一次统一检查和集中清理;第二,樟巢螟每年发生两代(5—7 月为第一代,8—9 月为第二代),在每代幼虫开始发生但未结网筑巢时,对香樟叶片喷洒一遍净500~1 000倍液,可有效防治樟巢螟;第三,樟巢螟危害严重时,可使用敌敌畏、敌百虫等农药进行统一杀虫处理。
香樟具有良好的适生性,对多种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均有一定的适应性,而且香樟具有深厚的根系和较强的抗旱能力,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发生,从而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香樟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和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改善周围的空气质量,是良好的园林绿化树种,生态价值较高。笔者从苗木培育、造林、抚育管理3 方面总结香樟栽培技术,可为香樟苗木栽培和造林经营工作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