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生化武器的威力有多大

2023-11-07 06:24木易
生命与灾害 2023年9期
关键词:生物武器核武器武器

木易

核生化武器

核生化武器是指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具有破坏作用大、毁伤范围广等特点,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具有破坏威力巨大、难以控制破坏范围等特点,容易不加区别地使军事目标与非军事目标、战斗员与平民均遭受破坏和受到伤害。

(一)核武器

核武器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或裂变 -聚变反应瞬间释放巨大能量,造成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核武器包括核弹头、弹头运载工具和其他部分。一般说的原子弹、氢弹是指弹头部分。运载工具是用来发射或投射弹头的导弹、火箭、飞机等。核武器的射程和命中精度与运载工具有关。

核武器从作战使用目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战略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从运载(投送)方式角度划分,可以分为核导弹、核航弹、核炮弹、核深水炸弹、核地雷、核鱼雷和核水雷等。从释放能量原理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裂变核武器、聚变核武器。

1.第一代核武器(裂变核武器)

重原子核表示原子中的质子和中子数量比较多的原子,如铀原子核有235 个质子。一个重原子核(如铀235、钚 239)分裂为质量相接近的两个或几个较轻的原子核,称为核裂变。利用铀 235 或钚 239 原子核的自持裂变链式反应原理制成的核武器,称为裂变核武器,通常称为原子弹。

2.第二代核武器(聚变核武器)

轻原子核是原子中的质子和中子数量比较少的原子,如氢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轻原子核相遇,聚合成为较重的原子核,称为核聚变。聚变反应必须在极高温度(几千万摄氏度)下才能发生,因此又称为热核反应。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高于裂变反应,1 千克氘、氚混合物完全聚合释出的能量是 1 千克铀235 裂变能量的四倍多。利用氢的同位素氘、氚等氢原子核的聚变反应原理制成的核武器称为热核武器或聚变核武器,通常称为氢弹。

3.第三代核武器

20 世纪 70年代,美国提出研制以定向发射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代核武器。这种新型核武器是根据特定的需要,把核武器的各种效应集中在一个方面,达到特殊的作战目的。如中子弹(又称为加强辐射弹)是以高能中子为主要杀伤因素,增强核辐射,相对减弱冲击波和光辐射效应的低当量小型氢弹,具有强辐射、低当量两大特点,属于第三代核武器。中子弹是一种战术核武器,能有效地杀伤人员,但其对建筑物和武器装备的破坏作用很小,放射性沾染也很轻。中子弹的问世,是核武器向效应可选择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技术进步,被认为是第三代核武器的开端。目前已经研制成功或正在研制的第三代核武器还有小型钻地核弹、核电磁脉冲弹等。

(二)生物武器

生物武器是以生物战剂杀伤有生力量和破坏植物生长的各种武器、媒介物的总称。它可以使人员、牲畜、农作物等致病或死亡。生物战剂包括立克次体、病毒、毒素、衣原体和真菌等。

生物战剂是军事行动中用以杀死人、牲畜和破坏农作物的致命微生物、毒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统称,旧称细菌战剂。生物战剂是构成生物武器杀伤威力的决定因素。致病微生物(如布鲁氏杆菌、鼠疫杆菌、霍乱弧菌、伤寒杆菌等)一旦进入机体便能大量繁殖,破坏机体功能,使其发病甚至死亡,还能大面积毁坏植物和农作物。

与核武器、化学武器、常规武器相比,生物武器的伤害有其自身的特点。生物武器的伤害特点包括面积效应大,危害时间长,具有传染性、生物专一性、渗透性,难以发现和防护,等等。

生物战剂一般通过消化道、皮肤及呼吸道三种途径侵入人体。大多数生物战剂使人致病后,患者会出现发热、头痛、全身无力、上吐下泻、咳嗽、恶心、呼吸困难、局部或全身疼痛等症状。个人对生物武器的防护,主要包括对袭击症候的判断,采取个人防护、消毒、杀虫、灭鼠等措施。

(三)化学武器

化学武器是以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有生力量的武器,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它包括毒剂、毒剂前体、装有毒剂或毒剂前体的弹药,以及专用于释放与使用的装置和设备。使用时,毒剂被分散成蒸气、液滴、气溶胶等状态,使空气、地面、水源、物体染毒。人、畜经呼吸道吸入和皮肤吸收,造成伤亡或暂时丧失战斗力。化学武器杀伤面积广、杀伤作用持续时间长、中毒途径多,可被用于不同的军事目的,但使用效果受气象、地形条件影响较大。

核生化武器的现实威胁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核生化武器逐渐呈现小型化发展趋势,在使用效能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使用更加方便灵活,将直接对全球安全构成新的现实威胁。21 世纪以来,一些国家、地区和组织仍在极力发展核生化武器,使得世界核生化安全形势日益复杂严峻,核生化威胁形势不仅没有缓和,反而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发展趋势,如核生化扩散、核生化恐怖事件及次生核生化灾害等,对各国核生化防御准备形成更大的挑战和考验。

(一)核威胁和核扩散风险依然存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逆转,但国际安全面临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世界并不太平。强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时有抬头,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持续不断,国际安全体系和秩序受到冲击。一方面,西方军事强国仍然将核生化武器威胁与实战作为其军事战略的支柱,特别是美国将核武器视为其全球战略的基石和推行强权政治的工具。按照《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五个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为拥核国家。但 2022年6月13日,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俄罗斯、美国拥有世界上约 90% 的核弹头,全球 9 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都在增加或升级其核武器库存,核威胁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以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鲜为首的国家始终将拥有核生化武器作为赢得未来战争和争取国际空间的重要筹码,为获取核生化武器进行着不懈努力,相继完成了核武器的试爆,成为事实上的拥核国家。

(二)战时核生化设施受袭后,次生灾害威胁严重

次生核生化危害是指核设施、生物设施和化学设施遭袭后造成放射性物质和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等所产生的次生危害和衍生后果,包括次生核辐射危害、次生生物危害和次生化学危害。空袭损毁核电站、生物设施、石油化工设施、输油气管道和武器库等目标,导致核物质泄漏、生物制品泄漏、化工制品燃烧、武器爆炸,还会引发建筑物倒塌、爆炸、火灾、空气和水源污染等次生灾害。由于其防护难度大、作用时间长、危害面积大、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消除等特性,将严重危害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如,在近年来的局部战争中,石油化工厂等已成为空袭的重点,石油化工设施遭袭后燃烧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造成大范围原油污染等,将直接危害民众健康,破坏生态环境。用常规武器打击这类目标尚无国际公约限制,又不承担违约风险,却可以收到与核生化攻击相似的结果,可以说是“打了一场没有使用化学武器的化学战”。

(三)核生化武器呈现小型化发展趋势

《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从国际法上禁止了生物和化学武器的研发、生产、储存和使用,限制了核武器的扩散,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生化武器的存在和控制核武器的扩散,更无法限制那些非缔约国。近年来,核武器小型化一直是各军事强国不断追求的目标。一些国家仍在进行核生化武器的微型化、小型化、实用化、集约化研究,试图将核武器等的威力调校至普通武器的程度,以便降低其使用门槛,妄图以此来逃过国际社会的谴责和负面影响。如美军为了应对低烈度战争,确保核威慑力量的现代化水平,不断对其 B61 系列核航弹进行改造提升。B61-12 核弹作为 B61 系列核弹的最新型号,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当量低、破坏范围可控、制导精度高等特点,装在战略轰炸机上即被归为战略核武器,而装在战斗机上就属于战术核武器,兼具战略和战术打击能力。

核生化武器威胁的对策

只要核生化武器仍然存在,核生化武器扩散势头不减,对核生化武器威胁的防备就丝毫不可松懈。面对各种核生化威胁,应采取军事、外交和民众防护等多种途径和手段来应对。

(一)采用军事防御政策

军事防御战略是国家防御战略的重要方面,应对核生化武器威胁的军事防御战略因国而异。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抉择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决定了中国将始终不渝地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我国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防御、自卫、后发制人原则,实行积极防御,强调遏制战争与打赢战争相统一,强调战略上防御与战役战斗上进攻相统一。

我国始终奉行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地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主张最终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不会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始终把自身核力量维持在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我国坚持自卫防御核生化战略,目的是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确保国家战略安全。

(二)采用外交途径解决

国际核生化军控是当今外交的重要议题,国际安全热点问题几乎都离不开核生化军控问题。我国通过参与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会议,反对军备竞赛,积极依靠外交和国际合作降低本国核生化威胁,维护全球战略平衡和稳定,签署或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等数十个多边军控、裁军和防扩散条约。

《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于 2022年1月3日由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五个核武器国家共同发表。该声明强调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重申不将核武器瞄准彼此或其他任何国家。这是五国领导人首次就核武器问题发出声音,体现出五国防止核战争的政治意愿,也发出了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减少核冲突风险的共同声音。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由英国、美国、苏联以及另外 59 个国家代表于1968年7月1日分别在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签署,1970年3月正式生效。该条约的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截至2011年12月,共有 190 个国家批准或加入,中国于 1992年3月加入。美国、苏联(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成为条约正式承认的核武器国家。

《禁止细菌(生物)及毒素武器的发展、生产及储存以及销毁这类武器的公约》(简称《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于 1975年3月26日生效,中国于 1984年11月加入。其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不以任何方式、任何理由发展、生产、储存、取得细菌(生物)和毒剂武器;不协助、鼓励或引导他国取得这类制剂、毒素及其武器;缔约国在公约生效后9 个月内销毁其拥有的这类制剂、毒素及武器,或将其用于和平目的;缔约国可向联合国安理会控诉其他国家违反该公约的行为。

《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简称《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于1992年11月30日在联合国大会通过,中国于 1993年1月13日参加签约。该公约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于 1997年正式生效,是第一个全面禁止、彻底销毁一整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具有严格核查机制的国际军控条约,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核生化防护能力

提高核生化防护能力是提高国家应对核生化军事打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避免或减轻核生化军事袭击、恐怖袭击、次生核生化危害等造成的损失,及时消除可能造成的短期和长期后果。核生化武器具有较大的杀伤破坏性,人们只有通过建设人民防空工程和提升民众防护能力才能减少和避免损失。

人防工程对核生化武器的各种杀伤因素和对常规武器的袭击都有较好的防护作用。具体说来,人防工程要具有以下防护能力:

1.对冲击波的防护能力。工程能抗击符合设计要求的冲击波,从而可减少冲击波对工程的毁伤。

2.对放射性沾染的防护能力。工程的防护通风系统能防止核爆炸后产生的放射性沾染随工程外空气进入人防工程内。

3.对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能力。工程的防护通风系统能防止化学毒剂、生物战剂随工程外空气进入人防工程内。其防化等级由其战时功能确定。

4.对战时火灾的防护能力。工程能防止战时发生的火灾所产生的高温、烟气对人防工程内的人员造成危害。

5.洗消能力。工程具有对进入工程的人员、装备和核生化武器产生的各种污染进行洗消的能力,通过洗消将放射性灰尘、毒剂、生物战剂、气溶胶等有毒有害物质隔绝于工程之外。

6.快速反应能力。在敌人发动核生化袭击时,工程内的报警、三防自动控制系统能快速反应并应对。

7.保障工程内人员生活能力。通过工程内外的通风换气能保证工程内部的温度和湿度,创造工程内部良好的生存环境,保证电力正常供应,具有完备的给排水系统,并能抗电磁毁伤。

此外,提高民众核生化防护能力也是重要的防护方法。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防护意识。要全方位认识和了解核生化武器的基本常识及其危害,掌握防护常识,增强忧患意识,积极严密做好防护,将危害降至最低。

2.做好防护准备。面对核生化武器的威胁,在思想上、物质上、组织上都要做好准备,要消除恐惧心理,做好充分的物资储备,要建立、健全群防组织。

3.开展“三防”训练。组织人员参加“三防”训练,促使参加者对“三防”基本知识和防护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熟悉各类基本动作、人防工程的位置及使用方法,掌握疏散掩(隐)蔽的基本技能,等等。

猜你喜欢
生物武器核武器武器
战术核武器奇葩秀
美国“迷恋”生物武器
构建主动应对生物武器的触法边界
网络黑客比核武器更可怕
网络黑客比核武器更可怕
“生物武器”全解析
一张图看懂武器发展史
请放下你的武器
退役武器去哪儿了?
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