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松
摘 要: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中思政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四大核心素养,而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解答试题的能力运用中逐渐培养的。只有引导学生真正掌握了分析、解决思政学科试题的相关能力,才能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思政学科“四种能力”的内涵、在解答高考真题中的运用及其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关键能力;正确理解;合理运用
近年来的全国卷政治高考试题,都坚持了“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凸显对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即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四个方面的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真题来看,虽然每道题都侧重于考查某个方面能力,但都是围绕这“四种能力”来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试想,一个只会机械记忆知识、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学生,很难将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政治认同和格局情怀,更难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那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解答思想政治学科的试题中正确运用这“四种能力”,首要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思政学科“四种能力”的内涵,否则就谈不上将其运用甚至升华为核心素养。
一、准确理解思想政治学科“四种能力”的内涵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所谓获取和解读信息,是指获取选择题题干、题支和非选择题材料、问题设置等提供的相關信息,通过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要求及命题意图的能力。准确地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是科学解题的首要前提。不仅要能准确挖掘试题材料的关键词句、题支表述、设问指向等显性信息,还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解读材料背后蕴含的主旨、价值导向等隐性信息,才能真正弄清要“选什么”“如何选”以及“答什么”和“如何答”的问题。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所谓调动和运用知识是指学生在获取和解读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试题设置的问题指向,找到其所考查的知识范围,通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方法,建立起知识内容与材料关键信息准确而有效的联系。主要考查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对知识框架、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和专业术语的记忆等方面的能力,一旦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积淀不够,就很难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有效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所谓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是将调动的相关知识与挖掘材料的相关信息结合起来,运用简明、准确的学科专业术语对获取的材料信息进行整合并加以叙述的能力。它要求考生不仅能正确描述材料所给信息蕴含的学科知识,还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对要解答的问题进行合理表达。
(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所谓论证和探究的能力,就是学生能够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阐释等方法对题目所给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论证,不仅讲究组织答案的逻辑性和层次性,还要针对试题所给的某一观点、现象提出合理建议甚至制订创新性的方案。这一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政治学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相关学科的思维方法论证和探讨政治试题,是对学生思维创新性和批判性的考查。
二、思想政治学科“四种能力”在解答高考真题中的运用
全面深刻理解“四种能力”的内涵是解决试题的前提,能把这“四种能力”正确运用到试题的解答中才是最终目的所在。要能真正检验是否掌握了这些能力,最好的途径就是把这些能力运用到高考真题的分析和解答中。高考试题是经过考题专家紧扣课标、核心素养、考纲等维度反复推敲、论证的,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严谨性,所以引导学生在训练高考试题中去掌握这“四种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高考试题的出题导向,更有利于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积淀应对解答高考试题的方法和能力。基于此,本文以近年的部分高考真题为例,探究“四种能力”在解答试题中的体现。
首先,我们以选择题为例进行探析。虽然选择题表面不需要组织语言进行作答和论证,只需获取题干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题支选出答案即可,但也间接考查学生“描述和阐述事物”和“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选择题答案的设置中,往往不是照搬书本语言,而是把书本知识和材料信息结合起来呈现,如果学生不能调动相关知识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进行描述、阐释、论证和探究的话,就很难选出正确的题支,只是选择题不需要组织语言作答而已。下面,我们以2022年全国乙卷第19题为例进行探析。试题如下:
19.2022年4月23~25日,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北京举行,期间举办了新时代主题阅读推广、青少年阅读、乡村阅读推进、“阅读+”等分论坛,以及“阅读新时代”主题征文启动、全民阅读诵读等活动,推动全社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之所以重视阅读,是因为
①阅读是思想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②阅读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③阅读是文化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源泉
④阅读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了人的精神境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这是一道文化生活方面的选择题,按照分析解答政治试题“四种能力”的要求,首先我们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材料主要以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北京举行为背景,主要讲述了此次阅读大会采用论坛、活动两种形式进行、氛围浓厚等相关信息,设置问题的指向是重视阅读的原因,结合获取的材料信息,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解读,即整个试题主要考查举办全民阅读大会的原因。带着这样的解读,我们来看相关题支,题支①②主要阐述阅读的重要性,结合材料“阅读推广”“阅读分论坛”“阅读诵读”等方式形成浓厚氛围等信息,不难得出,题支①②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从题支①②的文字内容来看,该答案并不是照搬教材语言,而是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的文化背景知识对材料信息进行描述和阐释,甚至进行论证后才能果敢地选出正确答案。再来看题支③④,通过获取的材料信息不难得出,同样也是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那为什么不入选呢?通过仔细分析题支,调动和运用我们所学哲学模块的认识论相关知识,不难得出,读书是一种认识活动,它不是文化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文化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是实践,题支③夸大了阅读的作用。同样,根据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有关知识,阅读作为意识范畴,不能决定人的精神境界,只能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重要影响,题支④也夸大了阅读的作用,所以正确答案选A。
从以上分析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这“四种能力”贯穿在选择题分析推理过程中,那这“四种能力”在非选择题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下面,我们以2022年全国乙卷第39题为例进行探析。试题如下:
39.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上强调:“不论世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和意志都不会动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过去两年,我国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将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缩减至31条,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多措并举稳定外贸、积极利用外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多双边经贸合作。
此题要求运用所学当代国际社会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这是一道非选择题,按照分析解答政治试题“四种能力”的要求,首先我们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基于非选择题的特殊性,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解读既包括对问题设置的指向、考查的类型,也包括对材料关键信息、段落层次甚至图表信息的挖掘和提取。就本题来说,从问题设置来看,指向范围是高中《政治生活》必修四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属于原因类或意义类。在完成问题设置相关信息的获取和解读后,接下来,要对材料的背景信息进行获取和解读,这一步,至关重要。只针对材料获取去解读材料的背景信息,这样是很难找出关键信息的。因为面对同样的材料,由于问题指向不同,所获取和解读的信息侧重点就不同,所以要根据前面问题指向的知识范围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找到知识点和材料的逻辑连接点,即根据调动的当代国际社会相关知识,找到其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具体来说,在本题中,通过获取和解读材料中“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和意志都不会动摇、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多双边经贸合作”等信息,不难得出,这些信息和当代国际社会中“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能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等相关知识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那如何来进行正确的描述、阐释和论证呢,这就需要学生具备“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即要准确调动相关知识去描述和阐释材料,用材料的相关信息来论证所调动的知识点,做到理据统一,而不是简单把知识点和材料信息机械地拼凑在一起,从而出现知识点和材料是两张皮的现象。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把知识点和材料结合起来论述外,还需要调动辩证思维、逻辑推理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才能使我们的论证更加有深度、宽度和全面性。所以,学生只有灵活掌握解答政治试题的这四种能力,才能全面准确解答本题。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选择题还是在非选择题中,要能高质量地选出正确答案和作答,对这种“四种能力”准确、灵活运用缺一不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只有对学生进行常态化的训练,将这“四种能力”内化于心,外化于练,才能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笔者认为,这些能力的积淀,其意义不仅仅是在取得好的学科成绩上,虽然“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完成知识教育,但它绝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教育,它必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负责”,所以,培养学生的四种解题能力,对其今后的生活、工作以及生命质量具有重要价值[1]。
三、掌握思想政治学科“四种能力”的重要价值
(一)有效提升学生解析政治学科试题的能力,促成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思想政治课程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导向,着力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何而来,如何形成的?不可能与生俱来,而是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系统的学习之后,在长期的思维训练、能力培养中逐渐形成的,“核心素养的培育要落实到教与学的每一个细节中,使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实到位”[2]。也就是说,只有学生能熟练运用这四种能力进行试题的分析和解答后,才能逐渐领悟时政材料背后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念,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先进科学理论产生真正政治认同,最终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立德树人根本目的。
(二)为学生未来发展积淀坚实的能力基础,使其真正成为有格局、有情怀、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开展思政课教学,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站在国家政治的高度把握现在、未来,把个人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把这些能力转化到今后的具体工作中,变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将课程活动化、情境化,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审美情趣、心理认知等维度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对思政学科的学习,不仅能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思想境界,还能用其来分析、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所以,思政课教学切忌就教材教教材,更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一大堆知识条条,忽略对知识脉络的梳理,知识逻辑的推理,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把教材知识的道理说清说透了,让学生把道理弄明白了,他才能調动和运用知识去分析获取的相关信息,才能准确地描述和阐释事物并能论证和探究问题。
结束语
在潜移默化的课堂教学中,这些能力最终才能变成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同学们一定会把这些习得的能力运用到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中去,成为学生生命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源泉,使同学们能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世界中过上充满理性而富有情怀的生活,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真正成为有格局、有情怀、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李志刚.核心素养导向的上课[M].天津出版传媒集团,2018.
[2]徐世贵,董玮.有效教学难点突破与教学对策[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