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酶学(双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3-11-07 11:45邱月徐霞张高鹏张建友丁玉庭吕飞
食品工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双语食品

邱月,徐霞,张高鹏,张建友,丁玉庭,吕飞*

浙江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杭州 310014)

“食品酶学”是酶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酶学基本理论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的一门新兴前沿课程,已被国内外诸多院校列为食品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1]。在专业课程设置中,“食品酶学”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食品微生物”“食品化学”等支柱课程的延伸,也是“食品工艺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随着现代生命科学和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酶工程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产生的影响程度与日俱增,食品酶学的学科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2]。因此,高等院校食品专业开设“食品酶学”课程,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既是学科与专业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生产需求。

习总书记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应该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为如何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指明方向。在后疫情时代国际格局大变革的背景下,完成好“立德树人”使命,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更好地贯彻到课堂教学环节中,是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4]。作为对学科和社会生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门工科专业课程,“食品酶学(双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在课程现有的“素质教育、工程教育、双语教育”三位一体特色基础上,进一步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割裂局面,全过程、全方位地将立德树人贯彻到课堂实际教学中,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对于培养有责任担当、有创新精神、具备专门知识、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食品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对该学科其他课程的思政建设起到一定参考和示范作用。

1 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分析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食品酶学(双语)”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和面临问题进行分析。

1.1 目标导向模糊,缺乏整体布局

课程思政改革建设在酶学相关课程中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可借鉴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尽管为达成“素质教育”目标课程中已包含一些思政元素,但由于缺乏目标导向和整体布局,因而并未实现思政教育从课程培养计划、备课授课到教学评价全过程的贯穿与融合。

1.2 形式单一生硬,亲和力不足

前期教学中,思政教育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形式风格相对单一,缺乏对专业知识中“隐性”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技巧性引入,很难使学生真正入脑入心,“强行植入”甚至会引起部分学生的抵触情绪;思政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孤岛效应”仍然存在,课程在前期教改中探索出的相对成熟的教学方法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势并未在思政教育中被充分发挥。

1.3 学科特色缺失,难以建立专业自信

在全国高校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热潮下,如何形成学科特色[5],使“食品酶学(双语)”这门专业课程完成好肩负的价值引领重任,在国家和社会层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6],在个人层面,增进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和洞悉领域前沿与发展动态的能力,也是该课程思政建设仍需解决的问题。

2 课程思政改革实践

2.1 “食品酶学(双语)”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课程知识体系蕴含丰富的育人素材和育德资源。一是酶学技术背后包含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兢兢业业的付出和开创性的工作,传递着求实创新的职业精神,了解他们的事迹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建立专业自信。二是许多“隐性”思政元素存在于食品酶学专业知识中,如酶的作用机制与影响因素涉及的内在本质与复杂相互作用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科学观的具体体现;酶学基本理论的建立过程中包含人类在探索自然时不断前进、修正,一步一步靠近事物本质的必经之路和客观规律;酶在实际应用于不同食品加工中时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暗含着理论与实践之间辩证统一关系。三是酶制剂的产业化中仍存在许多“卡脖子”问题有待解决,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仍有许多技术空白尚待填补,明确个人的发展定位和历史使命。四是作为一门双语课程,不仅是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研究型专门技术人才,同时也是以国际化视角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重要契机[7]。

2.2 “食品酶学(双语)”课程思政建设实施途径

2.2.1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建立思政素材库

针对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渗透性不足,缺乏学科与专业特色、目标导向不明确等问题,紧扣“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3个基本问题[8],围绕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通过进一步深度挖掘课程中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系统建立与专业知识高度融合的思政内容资料库。梳理各章节知识点,最大化发挥双语教学优势,搜集全球范围内相关领域研究最新进展,以研促教,引领学生关注行业发展现状,让学生认识到仍有许多技术空白尚待填补,帮助学生建立专业自信和社会使命感,提升学习兴趣。

现代酶学基本理论起源于西方,却仍可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支撑。近年来,我国许多酶学研究工作者的开创性贡献推动我国的酶科学跻身世界酶学研究先进行列。然而,在前期教学中忽视这些信息的传递,加之初期采用的英文原版教材几乎未涉及我国在该领域的相关历史和研究进展,一定程度上容易对学生的认知产生误导。因此,在寻找思政点时应突出我国研究人员的重要贡献,起到榜样示范效应,让学生在学习西方乃至全球先进理论技术开拓国际视野的同时,保持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9]。“食品酶学(双语)”课程各教学单元内容思政元素挖掘与设计见表1。

表1 各教学单元思政融入点、切入形式与预期成效

2.2.2 创新思政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

除了具有时代特征和专业特色的思政元素外,教学组织对于“课程思政”效果的达成也至关重要[10]。为此,将专业教育中较为成熟的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翻转课堂、专题讨论等教学方法迁移到思政教育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课前预留学习任务,课堂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分组讨论、专题汇报等形式,将思政问题融合到专业问题中实现双驱动。通过减少传统的单向灌输方式,增加思政教育中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完成价值观塑造、培养合作精神,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渗透性[11]。

2.2.3 构筑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食品酶学(双语)”课程在前期教学改革中初步建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和一套多元化、过程化的考核机制。作为一门工科专业课,“食品酶学(双语)”的课程知识体系结构紧凑,信息量大,双语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导致课时相对紧张,在时间方面极大制约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而“混合式”教学平台可为这一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12]。通过网络平台互动及线上文本、视频学习资料设计,在过去线上课堂仅有“冷”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融入“暖”的思政元素,以线上平台作为线下课堂的预热和延伸,形成动态增补机制。与此同时,将思政教育评价融入专业知识过程化考核,保证每位学生的参与度;通过线上学习测评、问卷调查等形式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和思想意识情况,落实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2.4 师资队伍师德师风建设

思政教育对于教师也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还应知晓课程的背景和其中蕴含的思想与方法,这样才能将这些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课程中呈现给学生。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队伍的能力提升也至关重要[13]。在“授业”技能的基础上,还应具备“传道”的素质与能力,教师本人的师德与教学团队的师风要提高,这是开展好“课程思政”的前体和根本。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学习全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并在授课过程中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践行“课程思政”理念。

3 课程思政改革初步成效

“食品酶学(双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以来,经过教学实践已取得初步效果。最明显的成效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相比改革前大幅增加,尤其是一些有趣、和生活联系紧密、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政案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和课堂活跃度。在课上、课后的交流及结课后的教学评价中,学生开始提出诸如“对这个专业很迷茫,希望以后能在课堂上听到更多食品科学家、食品从业者的故事”“一些生产案例希望能提供企业参观的机会或增加视频帮助理解”“希望能将一些比较简单的理论放在线上自学,在课堂上只讲解重难点以及这些理论在科研或食品生产中如何运用”,这些问题反映出学生开始思考学习食品酶学知识对于科研、对于食品行业发展的意义,也体现出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

4 结语

在“食品酶学(双语)”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中,针对思政素材匮乏、与专业知识割裂、缺乏专业特色、形式单调,缺乏有效评价机制等问题,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能够彰显时代特征和专业特色的“隐性”思政元素,确保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融合度,在此基础上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打破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孤岛效应”。同时,充分利用专业教学中成熟的教学方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平台及多元化、过程化考核机制,最大化发挥课程原有优势,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为打造“国际化+本土化”的互动式专业思政精品课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双语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食品造假必严惩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现代化医院统计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