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转型 相融共生

2023-11-07 10:15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教学研究中心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教研室教研员共生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教学研究中心 魏 英

近年来,峄城区教学研究中心,以推进全区教研相融共生发展为目标, 积极引领课程改革, 在提高教育教学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探索推进教研转型上,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现分享给大家。

一、健全机构,打造共生团队

2019年2月,峄城为加强全区教研工作,设立了峄城区教学研究中心,由区教体局代管,下设学前教研室、小学教研室、中学教研室、 职业和继续教育教研室、招生办公室、教学服务办6 个股室。

教研员作为教师队伍的“关键少数”,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力量。 峄城区教学研究中心将打造“研究接地气、指导有底气”的教研队伍作为重中之重,按学段、 学科严格选聘各学科专兼职教研员,实行公开竞聘,择优录用,建立了一支有实力、有活力的教研队伍。

二、完善机制,营造共生环境

为推动教研员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在管理体制上,区教学研究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不断完善教研员考核、评价、奖励机制,逐步形成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 一是出台了《峄城区教研员评价办法》《峄城区联研共同体评价办法》 等工作制度,建立起“学科团队月教研制”“工作室周教研制”“联研共同体季教研制” 等研讨制度。二是发挥名师工作室作用, 开展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员、骨干教师的帮带活动,全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是提供平台促教研水平提升。 落实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要求教研员主动深入基层学校加强教研工作;鼓励讲示范课,带头参加各类教学业务比赛,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四是实施课题带动战略。 要求每位教研员每年带领团队进行1-2 项教研课题研究,切实解决学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注重中期检查、论证、结题等相关工作的实效,不断提升科研课题的研究水平和质量;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让课题研究真正为教学服务,带动学科教研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多维教研,激活共生单元

一是开展“四个场域”下的教研项目研究。 自2021年起,区教学研究中心实施学科中心团队、名师工作室、学校教研联盟、 教研基地四个场域的建设和有机融合, 以学科和课题研究为教研切入口,推动学校向“多样化、特色化、高质量”方向发展。 我们按照新课堂达标活动总要求,以学科基地建设为牵引,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基础教育头雁团队, 孵化专家型人才, 加强教学引领、示范,发挥辐射作用,引领教育教学改革。 建立以教共体区帮扶联动教研机制,以“共同主题教研”为桥梁,铺设双向立体的教研通道,构建和完善“绿色教研生态链”,形成区域教研一体化推进路径和方略,构建城乡教研一体化多维评价体系,极大地推动了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是开设“全角色”课改大讲堂。 认真落实2022 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推动新课堂达标工作,开设了“全角色”课改大讲堂。 每周一上午,组织中小幼各学科教研员、兼职教研员以及学科带头人等轮流开讲。 在演讲选题上,侧重大单元视角下的目标叙写、评价任务设计、量规设计、背景分析及单元学历案制作、课时学历案制作等内容。 每期两名教师主讲,全年安排25 场,分项目、分周次举行。

三是推动区域教研转型。 区中小学教研室、学区教研室、学校教导处(教科室)三级教研机构精准持续发力, 建立了蹲点教研、订单教研、主题教研、联合教研融合互补新机制。 区中小学教研室分三个小组,每组、 每周下沉到两所学校进行为期一天的听课、 评课及专题讲座活动, 并参加学校“无课半日教研”指导活动,真正做到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及时回应诉求,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和困惑。 同时,整合优质教师资源,通过蹲点教研、订单教研、送课下乡等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向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倾斜,同频共振,共同发展。

四是依托“黉学汇教育大脑”拓展教研时空。 将“互联网+教育”作为新时代教研工作的新模式,推动信息化赋能教研改革发展,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研深度融合,建设数字教研平台,积极探索智慧教研、智慧课堂,推进综合评价、智慧“双减”工作,更好地实现助学、助教、助研。 充分发挥“黉学汇教育大脑”数字教研平台功能,构建区域教研数字化管理平台,收集各校教师教学、教研的常态数据,进行数据综合分析,切实提高精准诊断、及时干预和个性化服务教师能力提升的水平,将教师研修学习、 教学实践等活动纳入评估范畴,以评促用。

猜你喜欢
教研室教研员共生
海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高职教研室教研活动高效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