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丁源源 王思乐
(1.安庆师范大学 安徽安庆 246133;2.巢湖学院 安徽合肥 238000)
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生活和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各领域的无私奉献和不懈努力下,我国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取得了重大成果。但针对国外疫情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国内防范疫情反弹任务仍然艰巨繁重,为更好地控制疫情的蔓延和发展,我国进入防疫常态化的社会形态,伴随而来的儿童青少年群体将时常面对防疫下的生活状态,如社交生活方式的转变、不定期的社会隔离、网络授课的学习形式等,长期防疫性的生活状态可能对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和心理善变期的儿童青少年群体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1]。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儿童青少年群体作为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未来与希望,其全面发展对于实现此远景目标至关重要[2]。2020年12月,《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方案(2020—2030)》的发布,为全国的学校、家庭、社区以及有关部门提供了一套系统完整且兼具操作性的体育健康促进实施策略,提出了创设兴体育、融体育、亲体育、常体育、智体育的,完整的家庭—学校—社区多元联动实施路径的“5+体育”行动愿景[3]。
202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监测中心发布的《2021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显示,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发育整体较好,但存在学生肥胖率、视力不良检出率较高的情况。第一,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肥胖率为8.8%和9.7%,比2015年分别上升了1.9个和2.2个百分点。第二,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为38.5%和68.8%,分别比2015年上升了2.0个和3.5个百分点。近视、体重增加等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令人担忧。基于当前我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和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社会背景,笔者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梳理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以及家校社体育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等的研究成果,厘清家校社体育对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影响,以此构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家校社多元联动模式,全面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已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和地区间差异[4],体质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还对我国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直接关系到中国体育事业,乃至各项事业的发展[5]。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滑已经成为国家亟须解决的问题,不良生活方式、课业负担过重、学校体育缺位等因素是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6],而传统教育观念、现代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学校体育价值判断等因素是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要缘由[7]。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综合因素是导致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片面追求升学率,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儿童青少年学业负担过重,体育活动组织和参与度不高以及体育场地设施缺等因素[8-10]。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带来巨大改变,但是生活中饮食习惯和结构的不合理改变也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11]。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12]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的基本要求,在我国基础体育教育逐渐形成运动项目“游戏化”教学的模式后[13],我国儿童青少年现基本可以掌握1~2项运动技能[14]。自1978年扬州会议首次提出“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口号”以来,通过多年的基础体育教学改革,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稳步发展。但从1985年始一直保持下降的状态,主要原因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对教育教学的重视,促使越来越多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导致学生自主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开始少于60 min。同时,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让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电视、平板、手机等电子产品,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基本保持在40 min左右,而周末更是超过1 h[14],看电视、电影、玩手机、平板电脑更是成为学生最主要的休闲方式。
据统计,我国有70%以上的学生在周末期间电子视屏时间超过60 min[15]。现阶段全球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致使我国基础教育将长期保持在防疫状态下,儿童青少年视屏时间将保持着持续上升的趋势。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为儿童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体育教育环境[16],而家庭体育是贯彻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基本落实点[17]。家庭体育环境对幼儿体育生活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家庭成员的健康体育观、支持程度、体育参与态度等因素对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意识具有显著性差异[18]。《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等文件强调了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指出课内外体育活动可增强学生体质和意志品质、普及体育知识和技能、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以及塑造终身体育思想。
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锻炼体系,对积极推动全民健身的普及深入,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关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政策文件的高频颁发,进一步反映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性。西方发达国家认为,社区体育是体育生活的基础,是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19-20],而我国城市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社区体育的综合环境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21],社区体育基础设施不完善是造成这一原因的重要因素。社区是儿童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场所,在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体魄强健和承担青少年社会教育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2]。因此,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及体育活动参与与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建立以儿童青少年为中心,家校社多元联动的体育网络体系,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有效发展,这一观点已得到相关部门和学术界的认同。《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方案(2020—2030)》也要求“积极创设完整的‘家庭—学校—社区’多元联动的实施路径”,为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提供了实施策略[3]。家校社体育多元联动体系可有效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等资源,实现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根基,社区为载体”的理念,可通过健康知识教育、体育锻炼、竞赛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丰富家校社三位一体的体育多元联动体系[23-25]。家庭、学校和社区营造的体育环境对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责任与使命,社区及家庭体育环境良好、家庭体育氛围浓厚以及家庭人际互动关系融洽,可有效促进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26]。在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社会背景下,家校社体育一体化发展,可有效实现体育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各类体育环境的优势,有利于发挥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体系的质作用[27],家庭、学校和社区联动形成多元教育体系是当前新时代国家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家庭引导,学校提升,社区促进”核心,以家庭—学校的监督评价、家庭—社区的保障支持、学校—社区的组织协调为基础,构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家校社多元联动的模式(见图1)。为更好地促进家校社多元联动模式的实施,建立以家庭代表、学校代表、社区代表为核心的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体质健康管委会”),以及建立家庭、学校、社区3级直系监督委员会,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管理组织架构(见图2),管理组织的成立可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图1 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家校社多元联动模式
三位一体的家校社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多元联动模式的实施,要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学校在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联合家庭和社区的体育资源力量,可更好地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育教育资源的融合发展,有效地促进家校社多元联动模式的实施,推动健康中国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建设发展,完成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行动目标的宏伟事业,为家庭、学校、社会多元联动的发展理念和方向提供明确的工作要求。在家校社多元联动模式实施中明确三方责任,可更好地避免权力僭越和责任越位的情况,家校社三方权责的平衡,对构建和谐的家校社多元联动关系和多元监督模式具有重要的监督作用。
学校坚持以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为目标,通过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学校健康环境、体质健康监测和卫生服务人员的健康促进等途径,为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学校内外部环境。可充分利用儿童青少年参与主体性,让家长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学校、社区培养环境与质量,完善家长参与关于学校、社区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教学决策与评估、活动组织与管理等工作,同时也让家长全面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效地健全家校社多元参与、多元管理的监督模式。家庭、学校、社区3个监督管理委员会,定期收集各自环境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上报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管理委员会进行研究和处理,形成解决方案,反馈给各委员会进行整改并推广。同时,确保在信息反馈过程中信息的准确性和反馈建议的合理性,形成多元参与、多元管理、多元评估的监督体系,确保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环境中,通过体育锻炼活动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有效的社会资源与学校教育整合有利于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全面成长,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也往往离不开对社会资源的利用[28]。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逆转的特性,所以影响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资源变得尤为关键。较少的体育资源将会直接影响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水平,浪费体质健康发展的宝贵时间。单一的发展渠道使得资源过于封闭,不仅不利于儿童青少年多元化体质健康的提升,还将直接影响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中监督评价、相互协调、保障支持等环节效果。因此,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管委会领导3级管委会,建立家庭与学校、家庭与社区、社区与学校三位一体的体质健康资源共享渠道,让家长管委会从学校学习专业的体育健康观念、知识和技能,促进家庭体育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儿童青少年的科学家庭体育健康成长环境提供保障。
学校可根据学生家庭体育发展情况、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状况做好总体规划,促进学校与家庭、社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9]。社区管委会可依托学校和家庭资源开展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活动,有效组织和实施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健康教育活动,扩大组织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进行目的性的场地设施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社区在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中的作用和价值,进一步提高家庭、学校、社区多元联动的效果。实现家庭、学校、社区的资源共享,须充分挖掘三者的体育教育资源优势,取长补短,通过多方位资源共享的配合形式,达到相互发展、相互融合、共同进步的效果。
家校社多元联动的一体化建设,需要学校体育教育从学校走出来,敢于在社会环境中实践,家庭与社区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学校体育教育,配合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拓宽学校体育教育途径。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要通过权责匹配、责任共担等方式,拉近彼此的距离,增加相互信任程度[30]。形成良性的家校社互动模式,则需要以社会制度和经济文化的保障为基础,学校体育健康课程的传授使得儿童青少年掌握体育健康知识和能力,促进儿童青少年参加有关体育项目的竞赛活动。同时,社区管委会组织开展体育项目技能培训,家庭管委会积极鼓励家庭成员参与其中,积极引导儿童青少年参加社区管委会组织及策划相关项目的竞赛或交流活动。
当社区与家庭、学校建立良好的互动模式后,社区应不断增大相关经费投入的力度,以学校为互动平台,搭建沟通的桥梁,增加家庭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促进家庭、社区、学校之间的交流,增加促进体质健康教育的思想深度。家庭作为儿童青少年的常驻地,是影响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场所,学校或社区中学习到的体育项目或身体健康知识,需要在此进行内化,这时家庭环境就尤为关键,家庭需要明确了解儿童青少年在学校及社区中的学习情况,给予鼓励或引导,进一步加强三者间的联系,从而达到良性互动。家长、学校、社区之间的沟通,是三位一体合作的缩影,在家校社三方互动中,学校和社区需要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家庭条件和成长经历的学生和家长,因此,有效的互动和沟通是避免麻烦的重要手段。
建立健全的家校社互动模式,可及时了解和收集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中的问题,并准确发现和归纳其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改进,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平台,结合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有助于加快家校社体育发展三者的融合,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快速推动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家校社多元联动模式需要在政策、制度、资金等基础保障与各方共同努力下,才能完成预定的发展目标。激励评价机制可充分调动和激发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和潜能,通过对家庭、学校、社区和学生进行评定考核,从参与人员的根本需求上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和管理制度,激励学校、家庭、社区重视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促进和发展。通过多元协同治理理念,明确激励评价机制的标准,结合丰富家校社多元联动的活动方式,增加激励评价的内容,推进激励评价机制内化,使其深入人心。
然而,家校社场域的不同决定了激励评价的标准也大不相同,家庭管委会的激励要依据学校管委会和社区管委会的激励评价情况,实时进行正向、标准和负向激励评价,如在学校或社区管委会获得负向激励的情况下,需要家庭管委会进行正向激励评价,以保证其健康发展,社区管委会应进行正向评价来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构建多元化激励评价机制有助于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需要全社会认同学校体育承载的功能,改变观念是扎实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和场地队伍建设,改进评价体系最重要的前提。
2020年12月,首届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新时代体育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点)》《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方案(2020—2030)》发布会在华东师大举行,我国高校和中小学教指委成员、百余所中小学校长以及全国体育教育联盟成员应邀出席,发布会的举行标志着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问题已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问题之一。优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浓郁“活力校园”氛围的营造、完整家庭—学校—社区多元联动模式的创设、科学“赛事挑战”奖励计划的推进、动态持续运动智能监控体系的建立已成为当前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行动目标。
基于此,提出“分阶段、分区域、分学段”多元联动模式的实施路径,推动不同经济地区6个学龄段儿童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参与观念形成、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终身体育习惯养成以及体育行为习惯成长培养,全面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及有关部门须加强不同社会经济和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地区的投入,促进不同经济地区、不同学年阶段的儿童青少年意识形态、行为能力等特征的健康成长,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全面实现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推动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