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敏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张沐初级中学,江苏 泰州 225500)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与人的生存与生活,成长与发展,本性与价值密切相关。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初中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使学生生命中的亮点全部展现出来。为此,在初中教学实践中,许多人都主张将生命教育渗透其中,为学生成长增光添彩。文章以初中生物教学为例,先简单论述了生命教育的意义,然后就生命教育渗透路径进行了分析,希望能通过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命教育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普及生命知识,唤醒生命意识,培养心理素质,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的态度、情感,掌握生存技能,提高生命质量。生命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它应该贯穿生命全过程。生命是宝贵的,人的自然生命只有一次。虽然生命只有一次,生命的长度是可以衡量的,但是,生命的价值却是无限的,生命的精神能量强大无比。要想激发人的灵性,使人的生命更有价值,需要以生命教育为根本,唤醒个体的生命意识,使个体为“我之为我”而努力。如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非常快,初中生很容易出现思想问题。借助生命教育让学生对生命进行了解和思考,使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极具必要性。但是,之前,在初中课程体系中,受应试教育影响,生命教育是缺失的。在生物教学中,很少会涉及生命教育这个议题。为此,中学德育课程明确要求:“开展生命教育,宣扬珍爱生命的理念,让学生养成自尊自爱、积极进取、坚毅勇敢的品质,百折不挠的毅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学德育课程的这一主张,与中学德育的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为此,要将生命教育视为德育的重要内容,积极通过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生命意识,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生命是有限的,宝贵的。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正常发展。”生命教育是帮助生命正常发展,让人了解生命,热爱生命的助力。初中生的身心还不成熟,他们既渴望独立、自由,但是又容易出现自卑情绪,陷入矛盾、封闭心理。尤其是初中生群体中的独生子女、学困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时,更是容易走进极端,酿成无法挽救的悲剧。由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可知,在初中各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是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要求。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新课标要求将生命教育当做德育的重要目标,呼吁以关爱生命、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为价值取向,全面渗透生命教育。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将生命教育当做日常教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完善校园保障机制,保障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开发校本课程,实施系列生命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传授生存技能,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初中生物教学内容丰富,关于生命起源、生物多样性、生命规律,生物教学皆有涉及,这也为生命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传统的初中生物教育教学过度重视知识传授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生物课堂上,知识讲述,技能训练,是教学的主角。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是课堂的主旋律,学生自身发展、成长则被忽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教学环境死板、无趣,也使课堂效率极低。生命教育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整合教学资源,设置相关问题,可以强化生命教育的功能,让学生明白生命起源的意义,使他们懂得珍惜生命。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科任教师要根据生命教育需要和学生身心特点,开发、选择恰当的生命资源,充分展示生命的丰富多彩,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例如,在讲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保护色、警戒线、拟态等生物学名词,使学生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充满学习兴趣,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一些有趣的动物图片,了解与之有关的一些现象,让学生明白生命的伟大及意义。如沙漠、热带雨林里的许多动物如狮子、鸟、蜥蜴、蜘蛛、蠕虫、青蛙等,都具有变色能力。它们这种能将体表颜色改变为与周围环境相似的能力,是一种高阶自我保护能力。箭毒蛙与有毒菌菇一样,都善于用艳丽夺目的色彩、斑纹给捕食者发出预警信号,它们的“体色”就是警戒色。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彰显了生命的顽强……然后,在教学中,将这些案例引进到课堂上去,使学生了解生物的普遍性、生命的伟大,使课堂充盈着生命活力。
为让学生更生动形象地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教师也可以将“蚯蚓松土”、“沙漠植物沙葱、白麻、沙漠玫瑰、罗布麻、胡杨、沙芦、沙枣等能防风固沙”这些直观的案例引入到课堂中。这些案例让学生了解到生物多样性下,各种生命体在活动时不仅能迅速适应生物环境,而且还能通过生命活动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蚯蚓松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有助于农作物茁壮成长。“白麻、胡杨”等沙漠植物在沙漠中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功效,对于净化空气、改善气候至关重要。可见,通过一些生命案例的输入,学生既学习了生物知识,又感叹了生命的奇迹与伟大。
生命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初中生物教学虽然教学内容简单,但是,教学内容已经初具规模,生物知识链也自成体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因地制宜,在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情境创设、教学任务安排等方面,作出多方面的努力。实践证明,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只有深入研读教材,发现、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才能优化教学生成,使学生充分认识教学的意义。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创设教学情境,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解释生命的意义,以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生命观。
例如,在讲解“生物链”这个重要的概念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密切关联,教师可以先用简单的语言,讲述生物链的概念: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的吃与被吃的关系。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提前制作的Flash 课件,对相关概念、动物之间的关系进行重点介绍。使学生明白,食物链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狠的食肉动物结束的。再播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让学生在观看完视频后,指出故事中有哪些食物链,并让学生思考问题:如果生物界中,缺少了螳螂或者黄雀,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处于食物链底层的动物,如何才能更好地生存?在学生做出回答后,教师可以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发现生命的美好,明白生存的意义。
为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食物链”,教师在讲解相关概念、创设问题情境时还可以结合“食物链”思维导图,让学生清晰看到链条中每一种类生命的真实存在。思维导图中,教师要清晰、生动地展示从食物链顶端到食物链底端所有的动植物,并配上相应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每一种动植物在整条“食物链”中所处的位置,以及重要价值。同时,在引导学生回答“食物链中一些动植物灭绝后会出现哪些问题”“食物链底层动物如何生存”等这些问题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价值等充分思考,以便为生命教育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初中生思维敏捷,精力旺盛,但是自控能力还不成熟。从生活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促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适应生活、更好地生活而助力。初中生物课程体系中有很多关于生命教育的知识,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课堂开展生命教育,固然是生命教育的根本。但是,生命教育具有开放性、延展性。在生活中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才是发展学生的多元智慧潜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以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活着、活好、活出价值,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例如,在讲解“生物圈”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选举真实的案例,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守护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如日本将福岛核废水排入太平洋,这一做法不仅会使处于食物网中间的数个生态位受到冲击,还会使大型鱼类或者哺乳类灭绝,危及整个太平洋海洋生物圈。为此,东南亚许多国家都对日本的行为进行了抗议。我国生态环境部也就我国各地的辐射量检测数据搜集制订了科学计划,密切关注我国领海内的辐射情况。如果海洋水域因为核废水排入导致核辐射超标,我们可能不能再吃海鲜,渔民也很难再捕到鱼。为此,我们要坚决抵制这种危害公共环境的不道德行为,珍爱生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从日常做起。如此这般,可以激发学生对生命、生活的热爱之情,强化生命教育的效能。
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对海水的污染无法感同身受,甚至部分学生还认为海水污染与学生日常生活不存在直接关联。以上“日本福岛核废水排入太平洋”的案例,不仅能让学生意识到海水污染会危及太平洋生物圈,而且还能让学生明白“由于大量鱼类灭绝,生物多样性锐减,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可能受影响”这一客观事实。因此,学生也能真正了解到自己的生活与生物密切相关,他们对环境的爱护、生物生命的敬畏之情更深,也更浓,教师生命教育的效能由此达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正处于学习知识的重要时期,但是,初中生的耐力较差,许多人在学习中很容易受到兴趣影响左右。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是每一个教师都高度关注的问题。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提出自主参与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地更加快乐、积极。生物实验是学习生物的重要手段,生物实验也是生命教育的载体。在生物教学中,有大量的实验探究性内容,教师可以借助生物实验介绍基础的生物理论知识,并让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开展生物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安全意识,让学生快乐学习,培养对生物、生命的兴趣。
例如,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生物实验中,鉴于学生很少接触那么多的实验用具,缺少经验,很容易伤到自己,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并在试验中渗透生命教育,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关注,满足学生做“小科学家”的愿望。如在点燃酒精灯并隔水加热时,教师要强调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事项,尤其是用燃烧的火柴点燃灯,要从下向上点燃酒精灯。添加酒精时,要确保酒精灯处于熄灭状态,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酒精总容积不能不少于l/4,也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如果操作失误,酒精灯形成“火雨”时,可用沙子、湿布灭火。因此,在试验中,要掌握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要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生命的观念,轻拿轻放,对所有实验用具进行适当安排、处理,以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和安全意识。
生物实验是探究生物生命存在、发展的一项集细致观察、动手操作、思考探索为一体的实践活动,该活动中蕴含着无尽的生命痕迹,对于激发学生生命兴趣很有作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开展生物实验时,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实验推进的进程张弛有度地进行生命教育渗透,切不可硬性插话,扰乱学生思维,打断学生操作的步骤。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生命渗透时要注重“留白”,即留出一定的时间空白,让学生联系自己所做实验对教师的“生命话语”进行思索,使其真正在实验过程中感受生命的灵动与美好。如此这般,学生才能真正从生物实验中得到生命的启示与受益。
如今,许多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就备受家长呵护,许多学生都缺少锻炼的机会,也缺少对他人、对生命的尊重和感知力。生物课程具有综合性特征,在生物教学中,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是生物新课标的要求。实践活动既有拓展教学空间的作用,还具有综合性,可以让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生命的亲近。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挣脱传统教学模式对生物教学的束缚,将课堂内外结合起来,开展适当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让学生去亲近大自然,观察生命,学习生存技能,使学生认识生命、认识自然、认识自己。
例如,在学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野外观察蚂蚁的生活状态,观察并记录蚂蚁的成长情况、运动方式、行为习惯,将蚂蚁群体合作的劳动场景描绘下来,使学生了解昆虫的渺小与脆弱,生命的伟大与崇高。也可以让学生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搜集有关蚂蚁活动、蜜蜂运动的图片、视频资料,去野外寻找蚂蚁、蜜蜂的“尸体”,将蚂蚁、蜜蜂的“尸体”带到显微镜下,调动视觉器官,观察小动物的关节结构、肌肉的附着方式,思考“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的科学性,并对蚂蚁、蜜蜂的一些生活习性、运动规律等进行归纳总结,对蚂蚁、蜜蜂在不同季节的活动、生命演变等进行科学推理。然后,从发展视角,鼓励学生学习小生命勤劳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勤劳锻炼的习惯。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是让学生认识生命的真谛,促使学生形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必要手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极具必要性。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生物实验中渗透生命教育,使生物教学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光彩,为学生养成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价值观助力。生命教育手段很多,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上几种,教师应在生物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争取引入更符合学生学情和生物课程特点的优质教学方法,让生命教育在生物课上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