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日新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毓贤学校,广东 广州 511495)
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该阶段以思政一体化为前提教学道德与法治,对强化学生群体法治素养和思维水平都有较强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中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关联密切,若教师能够利用此特征,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除能使学生综合素养有所提升外,也能进一步提高其法治知识学习兴趣,而这也正是其树立正确价值观、行为观和道德观的关键所在。为保证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对当下法治教育现存问题展开分析,随后再以问题为基础优化教学策略,目的是希望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可使立德树人目标真正实现。
思政一体化下的中小学生法治教育其发展目的在于:“以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进我国的人文教育革新发展。”而思政一体化下的中小学生法治教育课程逻辑则应是通过正确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不断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爱国意识。为达到这样的双重教育目标,教师不仅要明确法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的正面思想认知,以国家宏观思想方向为基本教学指导思想,不断提升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效。同时更应当对思政一体化下的中小学生法治教育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得出更具针对性及实效性的优化实践措施。教育影响因素具体如下:
在我国的法治教育体系中,很多精神内涵与核心体系对于当前的小学生而言都具有极强的“年代性”,无法让小学生在内心形成一种归属感。客观来讲,日本和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始终都是最具教育影响力的,在日本和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中,北海道旧本厅、首尔显忠院等“爱国教育基地”不仅是其民族爱国文化中的重要构成因素,同时更是日本国民与韩国国民从小到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宣讲课堂,其课程内容及形式也大多都以实践性为基础。但相比之下,我国的法治教育课程内容更多都倾向于“学科式”和“理论性”。加之时代格局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这样的法治教育对于当前身处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小学生而言,其教学模式则略显“滞后”。
当代中学生的成长生活环境不仅是一个多文化碰撞频繁的年代,同时更是一个“高物质”与“高消费”并存的年代。在此背景下,中学生其思想意识与认知观念等方面也极容易受到影响,而中学生法治教育的最大影响因素,便是物质环境与思想内容之间的差距性。韩国的“Line”社交APP 软件,主要是通过多人在线社交虚拟平台,实现不同国家网友的生活共享。随着“互联网”社交方式的兴起,“Line”社交APP 软件也逐渐受到“00 后”中学生的一度热捧。中学生可以在其中随时看到美、英、日、韩等不同国家国民的生活状态与生活瞬间,其消费水平与生活环境本身就优于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其物质生活的外在呈现自然就会让当前的“00 后”中学生心生向往,久而久之便会认为这样的生活差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上。在这样的认知观念导向下,“00 后”中学生对于中国的法治教育则会愈发产生一种“艰苦奋斗”与“生活情调”间的抵触心理。
立足当前中小学法治教育现状来讲,部分教师授课中所使用的手段较为单一,该问题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类教师只是单方面地进行基础知识传授,而未能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选择与之更为契合的教学形式和手段。与此同时,也有个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过度重视自身主体地位,反之对学生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却有明显忽视,以至于法治教育氛围整体较为沉闷和枯燥,若该问题一直无法解决除了会打压学生学习自主性外,更会严重制约法治教育有效性提升。
依托于道德与法治课程面向中小学生讲解法治教育,目的是为让学生成长为遵纪守法且有超强法律意识的良好公民,但是当前部分教师授课时会更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对该课程的育人效果却有严重忽视,这样一来必然会影响到中小学生形成“法治观念、道德修养、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意志品质。此外,也有少数教师仍将法治教育视为不重要的教育内容,其片面性认为这些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随着学生年纪的增长自然可以掌握,可是对于该课程教学的真正育人价值则未能真正体会,所以在错误思想引领下,该类教师开展教学也仅是机械化的阐述和传递教材中的已有内容,却并未做到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经验进行教育指导,如此授课不仅容易激发学生抵触情绪,甚至对法治教育作用发挥也有极大阻碍。
法治教育中仍有部分教师和家长会对学生成绩更为重视,并且教学评价中也多是以成绩评价为主,简单来讲便是过于注重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未主动了解和观察学生是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与价值观。针对该问题,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一些学习能力较差、成绩薄弱的学生,自我认知也会有所偏差,并且该类学生容易在生活和学习中受到片面性批评,所以其极易对法治教育产生强烈抵触心理,此现象的发生不仅会影响到素质教育落实,甚至也容易使学生的学习自信与动力遭受严重打击。
现阶段中小学开展法治教育时仍有“一言堂”现象发生,换言之,整个课堂上多是由教师主导面向学生机械化传达相关知识,更有个别教师在发现学生思想出现偏差后会强制要求其纠正,这不仅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压抑、乏味的教学氛围,甚至也会束缚学生思维发散和个性化发展。此外,学生主体地位缺失这一问题也表现在教学法治教育内容时,一些内容设置偏向成人化,和中小学生生活经验相距较远,这样教学不仅对调动学生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极为不利,甚至也会使学习难度增加,从而影响到其行为观念与学习习惯养成。
借助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法治教育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群体能够树立较强的法治观念、道德修养、政治认同、责任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五大核心素养。鉴于此,授课环节,教师应着重突出法治教育重要性,以确保学生在明确法律常识、形成法治观念的同时,真正做到遵守法律规定、约束行为规范。想要实现该目标,教师应深挖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和法治教育相关的内容,并且也要以此为前提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手段。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法律在我们身边》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依据课程内容搜集视频资源,如公交车上一位乘客偷盗他人物品;商场里一个顾客自行将购物车推走;火车上乘客阻止车门关闭;马路上随手乱扔垃圾等各种不良行为。待资源整理完成后,在课堂上即可为学生播放,并向其询问这些人的行为是否触碰到法律,具体违反了哪些法律呢?因为这类行为和生活关联密切,所以借助其引入课程知识能够很快的将其带入学习氛围,同时也更有利于其理解和掌握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从教学目标上来讲,初中生虽然已经对法律有一定了解,但是又经常认为法律离自己较远,甚至更有个别学生表明只有违法后才会和法律挂钩,针对这种错误认知和理解,教师需要让初中生深刻认识到法律最重要的便是约束作用,也只有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生活,才能营造出一个安全、舒适且有序的社会环境。为帮助学生加深这一印象,教师可举例说明,如每日放学时门口人流、车辆众多,若这时大家都不遵守交通法规,随意争抢将会发生哪些事情,面对这一常见现象,学生能够精准回答“应该会造成交通堵塞和发生安全事故”,而当所有人都遵守交通法规时,则能呈现出井然有序的良好局面。通过该事件初中生可充分认识到法律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时刻约束着群众行为和思想。
基于思政一体化落实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素养,教师应当对理论、实践教学相结合高度重视,既要保证通过法治教育中小学生情感体验会有明显加深,同时也要利用实践活动让其切实感受法律带来的影响,不仅如此,随着实践活动有效开展,学生群体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观念也能随之改正,而这正是法治教育开展的最终目标。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欲望,无论是学校组织的、亦或是班级组织的实践活动,都应以新课标为基础,挖掘实践资源、创设实践环境,或者也可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策划,这样不仅可使活动内容与学生主观需求更为契合,也能有效激发其活动参与兴趣。在创设多样化实践活动时,可尝试将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深度结合,并依据中小学生生活经验及发展规律开展综合性教育。对中学生来讲,在考虑到法治教育目标和实践活动目标后,教师可借助研学活动引入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例如,可组织考察型研学活动,带领学生进入高校法律专业了解更多法律知识、掌握更多法律常识;也可设计社会服务类的研学活动,即组织校内学生到敬老院、福利院等地献爱心,通过该方式可让其感受自身价值,并且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也会随之增强;再者,可以由学校与知名企业合作,带领学生深入各行各业感受国家发展和进步;此外,除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形成良好道德素养外,学校也可和交通部门合作,即鼓励初中生以志愿者身份承担交通协管职责,在节假日来临后,可让学生在学习交通规则后,穿好交通协管制服走入各十字路口参与监督管理工作,其主要负责的便是禁止行人随意穿行马路,或是在路口发生拥挤时应立即向上级汇报,并采取相应措施。有针对性的设计法治实践活动,既能协助学校对各类思政教育资源有机融合,也能使学生在不同情境体验下成长为完整的生命个体。
思政一体化影响下为使法治教育成效能够有显著增长,教师应明确学习兴趣激发对中小学生学习质效提升的重要影响。鉴于此,法治教育推进的关键便是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之能自觉、主动参与一系列学习任务,记忆相关理论知识,养成正确行为习惯。但是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情来看,因为部分学校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形式单一,故而也导致一些学生对该课程产生较强畏惧和逆反心理。为有效解决该问题,教师需依据学生主体兴趣和认知规律对教学形式进行优化,以保证初中生群体能够以积极、乐观且主动的心态参与知识学习,而这也是其强化法律意识、道德水平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创新教学形式时,法治辩论、角色扮演、法庭模拟、讲法治故事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授课方式,例如,在教学“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相关知识时,教师便可对角色扮演教学加以利用,首先教师可针对某一生活背景或主题撰写短剧,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该剧本表演,待整个表演结束后,可向学生提问“这一故事情节中有哪些是需要遵守的公民义务?又有哪些是公民享有的权利?”,通过引入直观表演,学生不仅能够对权利和义务的区别有更深认知,同时也能树立正确法律观念、提高法律意识。不仅如此,法治教育落实环节为确保学生民族信仰和国家认同感皆能有所提升,教师也可向学校申请借助“五四青年节”契机组织各类主题活动,如“红色歌曲演唱”“红色主题绘画”等,利用该类活动可让学生进一步挖掘和了解国家发展历史,并且其民族信仰、爱国精神和法治观念也能不断强化。
中小学时期正是学生主体树立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机,此时以思政一体化为前提开展法治教育既有利于学生纠正不良行为习惯、端正思想观念,也能使之形成敢于挑战自我、攻克困难的精神品质。为此,想要将该教学作用发挥,教师可运用真实情境营造的方式提升教学感染力,这样不仅可吸引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同时也可在潜移默化渗透下推动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例如,为让初中生通过法治教育了解国家建设历程、养成优良品质和家国意识,教师可对红色文化资源合理应用,让其在掌握基础知识时能够进一步加深感悟,课堂上可将王二小、董存瑞以及开国大典等各种经典红色历史以视频的方式为学生播放,待对革命背景和历史故事充分了解后,教师可继续以问题创设情境,“假如你是王二小,在面对敌人时会怎样选择,心中所坚持的信念又是什么?我们当前能够生活在有序、温馨的环境下又是依靠什么?”,通过将视频资源和问题有机结合,可快速地将学生带入学习氛围之中,并使之围绕国家建设艰辛、法律逐步完善和实现依法治国等内容深入分析。另外,以情境展现知识内容,也可拉近学生和法治教育的距离,从而在领略新时代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呵护与关怀。
中小学推进思政一体化,一定要对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作用发挥高度重视,同时也要真切认识到利用全面开展法治教育强化思政育人成效。想要实现该目标,学校需注意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组织培训活动,首先依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和教学要求组织基本法律专题培训和核心法基础知识学习,如可让教师通过线上平台、线下讲座等方式学习与刑法、民法典、法理学等诸多与法律相关的知识内容;其次也可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实际生活组织法律专题培训,其中主要包含道路交通安全法、青少年保护法等法律知识学习,与此同时为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也可结合实际案例设置法治教学实践,确保法治教育中教师能够灵活应用各类法律知识和教学手段,这样方能使法治教育作用在引领学生成长过程中全面发挥。
综上所述,以思政一体化为前提针对中小学生进行法治教育,需要对思想道德引领和法律知识讲解高度重视,要知道该阶段学生正是各项观念树立的重要时期,如果此时被不良思想和意识影响,将极易使之成长出现严重偏差,所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让其树立良好道德品质和法律常识是思政一体化推进的重点所在。具体教学环节,可从深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政内容、创设多样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形式、营造真实情境和打造专业队伍等几方面入手,提高法治教育吸引力、增强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