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
1987年,我迈进了大学校门,与操着各式方言,对食堂饭菜有着迥然不同胃口反应的小姑娘和小伙子们团团伙伙成为了同学。四年间,我们纷纷长成了小大人的模样,借助彼此延展开的支脉,大大咧咧地触碰着陌生的世界。
我一定没有记错,班里北京女生肩上的那个小小的白色皮包在我面前仅是轻巧晃过,但依旧让我啧啧称奇。那古旧得恰到好处且残存着一丝洋气的小包上居然有着“1974年德黑兰亚运会”的字样。女生的父亲是电台资深记者,当年曾奔赴伊朗采访过亚运会,这个纪念品十几年后成为了大学生肩上之物,沒啥见识但对体育痴迷的我,凭着在《体育报》上读来的各色文章,对此简直羡慕得要死。其实,更准确地说,是对体育记者的职业角色羡慕到了极点,运动会能让我们有机会走得很远,就看你有没有机会出发。
我应该是问过那位女同学,家里还有没有1978年曼谷亚运会的包包,不妨背来看看。好像同学的父亲后来逐渐走上更为重要的岗位,职业航程里也就没有了因为体育的出发与抵达了。上世纪80年代,亚运地位甚高,百姓心中其光芒甚至不逊于奥运,毕竟第一人口大国起点不低,在自己的大洲拿奖牌像是批发进货,升旗奏歌忙不迭。1983年,14岁的我随父亲上街买东西,在一排民居平房的墙上看到一张算是鲜亮的电影海报——《夺标》,招呼大伙儿移步不远的电影院,看看我国运动健儿在一年前的新德里亚运会上的风采。很遗憾,当时觉得几毛钱看个纪录片太不值当,父亲拉着我从影院门前匆匆而过。
我应该是没有记错,《夺标》海报上的主人公是飞越横杆的朱建华,四十一年前在新德里创造的亚洲高度可是2米38呢,荣膺那届亚运会唯一的最佳运动员称号。25岁的张蓉芳身披12号球衣在一张照片的焦点处,46岁的邓若曾清晰可见,那年月她们正当红,当年在秘鲁拿下第二个世界冠军后不到两个月,在亚洲运动会上轻松夺冠。海报置顶处是开幕式时中国代表团入场的照片,虽然红旗遮住了旗手的面颊,但一望便知那是男篮高高帅帅的王立彬,四年后在汉城,依旧是他执旗。若说到旗手,1974年国门刚刚闪开门缝的时代,在德黑兰执旗出场的便是男篮大个子张大维。为显国威,此后除了1978年在曼谷举办的亚洲运动会是排球名宿周仲瑜,其余基本上都是男篮来担此重任。
以我的年纪,只能与《夺标》相逢。纪录片作为那个年代最有效的体育规模化传播方式,1974年和1978年亚运会都是有记录的,中央新闻纪录片厂著名导演们为我们存留下了算是丰富的影像。1974年的德黑兰算得上伊朗曾经现代化蓬勃的经典印记,富裕与发达以及自由与开放的程度令当时国人震惊。那时中国首次参加亚运会,269名运动员的阵仗,虽还未登顶亚洲竞技体育之巅,但五十年过后会愈加清晰地意识到,那是中国体育竞技的崭新起点。德黑兰亚运会被拍摄成纪录片《第七届亚洲运动会》,以纪念亚运前辈们的付出。
1980年,原本中国已经做好了参加奥运会的准备,但苏联的战争行为阻隔了我们迈向莫斯科的征途。新德里亚运会,一举超越日本,大国已呈强国之势,改革开放浩浩荡荡一往无前。1983年,当中国提出申办1990年亚运会申请时,亚洲大家庭乐见亚细亚圣火将光耀神州。转年在洛杉矶,如愿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民心鼓舞,最初的15块金牌成为日后蓬勃向上的火种。1986年,亚洲体育进入“韩国时刻”,汉城亚运会和奥运会首尾相连,日本之后,韩国以崛起之势,登上世界舞台。从亚运会到奥运会,我们跨越了十八年,身处2008年的鸟巢,该自然梦回1990年的工体吧,从“团结、友谊、进步”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国人的心愿明明白白,希望世界可以听到。
1990年前后的北京适逢巨变,城市面貌有了现代化的影子。如今,从办公室窗户望出去,京广大厦比三十年前贵气了很多,自小眼见着拔地而起的这座标志性建筑在那年的高度几乎可以傲视京城,如今则要仰望一箭之遥的五百多米超级建筑了。
一届亚运会在北京四处留痕,至少记忆可以找到很多有趣的附着点。三元桥,面对机场路的国门型建筑,1990年尚来不及铺就一条高速路级别的机场路,那得等到1993年申办奥运会前才靠中国速度得以实现。三元桥,三环路上的一座名桥,上过语文课本的,1990年外国客人乘车来到三元桥便是正式进城了。因此,“盼盼”在巨型花坛中保持着欢迎的姿态,但是绿化工程有个难题,如何让花坛绿可以在初秋始终保持盎然景象?办法来了,那就是移种麦子,百姓的智慧,麦浪随风而动的国门,亲切的1990。
亚运之后,进阶奥运,理所当然。日韩在急进,世界杯成为了现代化的加速器以及巨大的梦想容器,东亚的又一次先河在2002年由韩日创造了。当年秋日,釜山马不停蹄还举办了亚运会。十二年后,仁川迎来亚运会。十六年后,平昌拥抱冬奥,韩国城市依旧迷恋大型赛事,壮阔的未来愿景需要一个让世界看到的成人礼去开启。
印度、泰国、菲律宾,东亚三国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踊跃担当亚运使命,曼谷甚至四办亚运,其中不乏挽狂澜于既倒。辽阔亚洲,亚洲运动会的疆域不断延展,伊朗之后久无声息的西亚国家中终于有了回应,2006年,并不显眼的卡塔尔让亚运听到了波斯湾的涛声。开幕式当晚几十年罕见的暴雨刷新着世人对于沙漠之国的传统认知,王子纵马一跃点燃圣火的场景自然可以永载史册,实地采访的记者们还会有铭记一生的美好感受,国王恩泽,每日在新闻中心免费招待大家饱餐一顿。记忆很实在,很热情,吃得好。那时还没有太多人洞悉小国雄十年后当卡塔尔开始角逐世界杯主办权时,世界才为之一震。
受这一轮强震波影响的该是西亚绝对大国沙特,眼见小国后辈风生水起,自己只能沦为贵宾席上的看客。沙特果断决定要起范儿了,先从亚洲运动会起步,沙漠国度办亚冬会,精彩绝伦好故事。2029年,“2030愿景”的硕果NEOM沙特新未来城将以未来之城的姿态办一届别致的冬季运动会,亚洲运动会的西亚疆域将闪耀着未来之光。一幅幅精美的设计图展现给我们沙漠中依山而建的超级综合冰与雪双料竞赛综合体,完全人工塑造,只待那个神秘的区域在冬季顺利地雪花飘飞。即使冷而不雪,人工降雪早已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沙特人创造条件也要上。至于说花费吗?现在说的都还是虚数,战天斗地几百亿美元吧。配合“2030愿景”岂止一届冰雪盛会,2034年亚运会也会提前预定,2027年亚洲杯水到渠成,至于说2030年世界杯嘛,那也要迎着挑战上。总之,要给世界一个强烈信号,沙特就是世界体育的新疆域。
亚奥理事会是亚洲运动会的拥有者,他们醉心于新疆域的拓展。中国始终是亚洲运动会的理想国度,哈尔滨思忖再三,入局2025年亚洲冬季运动会,希望以最小代价激活自身,让发展有一个新的支点。中国之大,题材丰富,大湾区全运会在前,何不来一届粤港澳大湾区亚运盛会呢?真若如此,203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5周年,吹着海风,枕着波涛,亚洲运动会安享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