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峰 李贵庆
摘要:随着全民健身政策的落地与执行,国民生活水平与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健身的需求也日益提升。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阐明城市居民健身需求的特点与影响因素、城市健身服务现状与发展趋势、城市居民健身需求与服务匹配之间存在的困境与优化路径。困境:居民健身需求与服务供给失衡、城市健身服务质量不高、城市健身服务内容不匹配、城市健身服务场所设施不足。路径:优化城市健身服务供给体系、调研与分析居民健身服务需求、建设智能化城市健身服务平台、制定城市健身服务政策、宣传与推广城市健身服务。
关键词:城市居民;健身需求;服务匹配;优化策略;全民健身
Study on fitness demand and service matching optimization of urban resi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fitness
Wang Jifeng Li guiqing
(WuHan sports Universtiy, Hubei WuHan province 430079)
Abstract:With the lan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policy, the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living standards and economic levels, the demand for fitness of urban residents is also increasing.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to clarif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residents' fitness needs,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 fitness services, the dilemma and optimization path between urban residents' fitness needs and service matching. Difficulties: imbalance between residents' fitness demand and service supply, low quality of urban fitness service, mismatch of urban fitness service content, and insufficient urban fitness service facilities. Path: Optimize the urban fitness service supply system,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residents' fitness service needs, build an intelligent urban fitness service platform, formulate urban fitness service policies, publicize and promote urban fitness services.
Keyword: Urban resident; Fitness needs; Service matching; Optimizing strategy; national fitness
引言
《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政策文件的相继发布,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回顾历程,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了全民健身高质量服务发展[1]。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城市居民对健身需求的关注以及健身服务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健身难”问题是新时代新闻报道的焦点[2]。因此,如何构建高水平的城市居民健身服务匹配体系对于解决居民健身需求的实际问题紧迫且重要,当前学界主要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官方邀请相关领导、专家向社会解读《意见》的意义、亮点与举措[3],然而制度又需以理论为指导去把握内在逻辑,进而推动其制度优势转变为更高质量的实践效能。本文从城市居民健身需求特点及影响因素、健身服务现状与发展趋势出发,审视我国当前城市居民健身与服务匹配现状与困境,为现代城市居民健身需求与服务的良性匹配和发展以及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实施路径。
1城市居民健身需求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1城市居民健身需求的特点
1.1.1多样性
(1)健身目标多样性使得居民对健身的需求有所不同,包括身体健康、体重管理等方面。(2)运动偏好多样性使居民在选择健身活动时具有个人化偏好,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3)由于城市生活的快节奏,时间和空间需求也呈现多样性。(4)健身对于居民不仅是身体锻炼,还是社交和情感交流的机会,因此社交和情感需求存在多样性。(5)不同年龄段和群体的居民对健身需求也存在多样性,涉及年龄、性别等因素。
1.1.2差異性
(1)居民在健身经验及水平等健身程度上存在差异,如常年健身者与健身初学者存在明显差异。(2)居民由于时间和空间限制差异也会影响健身需求。(3)居民可能会因为不同的意愿和动机去进行健身活动,如关注健康、美观等。(4)居民对于健身环境偏好存在差异,包括室内健身场所和户外健身场所的不同选择。
1.1.3时空性
(1)居民由于繁忙的工作和生活限制,追求时间灵活性,需要在特定时间段进行健身。(2)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场所通常位于繁忙的城市,为减少时间和交通成本,追求场所便捷性。(3)随着科技发展,居民希望通过智能终端或在线平台获得移动健身服务。(4)居民进行健身活动时,希望能够与他人进行社交互动、联系和分享,以满足社交需求并获得互相激励。
1.1.4个体性
(1)居民的健康状况和身体条件是独特的,对健身方案或指导也表现出个体性。(2)居民对健身的目标和动机会不同,直接影响对健身服務的需求和选择。(3)居民在选择健身活动时有个体化的偏好和兴趣,影响对健身活动的选择。(4)居民的时间安排和生活方式不同,对健身服务的需求也会不同。(5)健身对居民来说不仅是身体锻炼,也涉及心理和情感层面的个体性需求。
1.2城市居民健身需求的影响因素
1.2.1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中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收入水平影响着居民的健身需求。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健身目标也不同,男性和女性由于性别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健身需求,个体的健康状况也对健身需求起着关键作用,关系着健身方案制定、健身活动选择等。而收入水平会决定个体对健身资源和服务的可获得性,影响居民选择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服务或购买健身设备和器材的能力。
1.2.2社会因素
家庭、工作和社交是影响城市居民健身需求的重要社会因素。家庭责任、成员和环境影响着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工作日程、压力和环境也会对健身需求产生影响,要在工作和健身之间寻找平衡。社交圈子和活动可以提供社交互动和互相激励的机会,增强居民的健身动力和参与度。
1.2.3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包含的价值观念、信仰和媒体等会对城市居民的健身需求产生重要影响。不同价值观念对健身锻炼存在着不同看法,塑造着个体对健身的态度和行为,影响着个体对健身的参与。宗教信仰可以激发个体参与健身的意愿。另外媒体则通过健身和与运动相关的媒体内容,以提供健身知识、激励和启发的形式对居民健身产生影响。
2.城市健身服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1城市健身服务的现状
当前城市健身服务适应着居民的需求变化,表现出丰富化和多元化。城市地区拥有丰富的健身场所和设施,居民可以根据喜好和需求去选择,健身服务供应商不断增多,除了传统健身房,还有提供专业指导和训练的机构。健身应用程序和虚拟课程的兴起,使居民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进行健身活动,促进了居民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了健身动力和归属感。个性化服务也逐渐普及,为居民量身定制健身计划和指导。
2.2城市健身服务的发展趋势
城市健身服务将趋向于数字化、个性化、社交化和综合化。随着科技发展,健身服务将更加数字化,居民可通过智能健身设备和程序进行健身,个性化定制将成为主导趋势,健身平台将根据用户个人情况,提供量身定制的健身方案。社交化将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共享经济模式也将兴起,通过共享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城市健身服务还将通过与专业人士合作,为居民提供综合的健康服务,全面提升居民身心健康水平。
3当前城市居民健身需求与服务匹配之间存在的困境
3.1居民健身需求与服务供给失衡
供给失衡表现为城市居民健身设施不足、经济不平等、健身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方面,一些人口密集区的健身设施过度拥挤,使健身设施的建设和覆盖率不足,居民难以从事健身活动。经济不平等使条件较差的居民无法负担高质量健身设施和服务的费用,加剧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健康差距。多数健身场所缺乏专业的教练和指导人员,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累计审批公益型社会体育指导员250万名,每千人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仅1.79名,仅有5.28% 的体育锻炼者接受过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2],有时提供的课程和活动也与居民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健身服务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也存在不足,使一些特定群体无法获得适合他们的健身服务。
3.2城市健身服务质量不高
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实现全民健身事业责任的一项重大举措[4]。但城市健身服务目前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练和指导不专业、缺乏个性化服务、健身课程和活动内容单一等问题。一些健身服务提供者可能缺乏足够的专业资质,无法提供有效指导和训练,从而增加受伤风险并阻碍居民实现健身目标。绝大多数健身场所还是使用通用的训练计划,限制了居民健身的进展和成效,健身课程和活动内容也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同时,一些健身指导服务也缺乏科学依据和权威性,主要是基于流行趋势或个人观点,脱离了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另外,多数健身服务只关注身体外貌和塑造,却忽视了综合性健康的重要性。
3.3城市健身服务内容不匹配
多层次、多样化的健身服务内容是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但从我国目前已经建立的城市健身公共服务内容体系来看,仍与群众的需求缺口存在较大差距[5]。(1)健身服务缺乏多样化选择。一些健身场所提供的服务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这种单一化的服务使居民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健身方式。(2)健身服务有时未对居民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方案。(3)缺乏个性化服务也是一大问题,每个人的健身需求和目标不同,但一些健身服务缺乏针对个体的个性化指导和方案。(4)一些健身服务未能充分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健身观念和价值观,忽视了文化和社交因素对居民健身需求的影响,未能提供符合居民文化和社交需求的服务内容。
3.4城市健身服务场所设施不足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设健全适合全民健身的体育运动场所,加强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2008年颁布的《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中规定了城市体育设施规划用地指标。到2030年,基本建成市县乡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 2.3 m2[5]。另对全国38个城市进行的调查发现,城市居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普遍存在服务场所设施不足问题[6]。健身设施的供给不足影响了居民的健身积极性和服务满意度,加上健身场所面积的不足以及环境质量的降低,使问题进一步加剧。健身场所存在分布不均衡现象,导致某些区域的健身设施供给明显不足,给居民带来了不便,尤其是对于居住在偏远地区或人口稀少的居民而言。此外,我国从1997年开始“全民健身工程”,对城市进行健身器材的安装工作,迄今有相当部分器材使用年限已经接近器材的设计寿命年限8~10年[7],一些健身场所可能存在设备老旧、维护不当等问题,影响了健身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甚至增加了居民发生运动伤害的风险。
4城市居民健身需求与服务匹配的优化路径
4.1优化城市健身服务供给体系
根据《意见》要求,到 2035 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全面建立,参照《意见》提出的 29 项改革措施[8],应尽快补齐短板。(1)建立多层次的健身设施和服务和提供多样化的健身选择,包括基础的社区健身中心和高级的健身俱乐部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2)引入智能科技,提升健身服务的供给,使居民可以获得个性化的健身指导和训练,随时随地进行健身活动。(3)通过相关的培训课程和认证机制提高健身专业人员水平,确保他们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和专业道德,能够为居民提供专业的健身指导和服务。(4)加强与社区组织和机构合作,共同提供健身活动、服务、课程和设施,建立高素质体育服务队伍,为居民体育健身提供咨询服务,全面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将全民健身真正落到实处[9]。(5)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和经济激励,吸引投资者和开发商投资建设健身设施。(6)建立标准和管理机制,确保设施质量和运营效果。
4.2调研与分析居民健身服务需求
科学评估是实现体系建设成效的有力保障,为准确了解居民健身需求和优化健身服务供给,可采取以下措施。(1)进行定期健身需求调研。通过问卷调查、面访等方式,获取反馈和意见,收集和分析与健身相关的数据和统计指标,了解服务的受欢迎程度和效果。(2)考虑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考虑年龄、性别等因素并制定相应的调研方案,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以获取更全面的结果。(3)关注长期趋势和变化。考虑个体、社会、文化等因素对健身需求的影响,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充分掌握消费态势和产品定位,强化健身器材的科技性和人性化,不断提高健身器材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集成化和科技化水平。(4)引入科技手段。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手段,对健身需求和服务进行深入分析,建构高质量服务机制。
4.3建设智能化城市健身服务平台
为推动全民健身的转型与升级,国家发布了《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数据接口规范》《体育场馆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技术规范》技术性文件,共同指出运用大数据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能力,助推治理现代化,最终服务全民、覆盖全民[10]。建设智能化健身服务平台无疑是顺应时代的最佳选择。(1)提供个性化健身方案。根据用户的个人情况定制健身计划,通过健身数据和反馈,智能地调整和优化健身方案,实现最佳健身效果。(2)引入丰富多样的虚拟健身课程。通过在线方式,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健身活动,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平台也可融合社交互动功能,通过与其他健身者进行互动和分享来增强健身乐趣和动力。(3)同智能健身设备进行集成。通过智能设备实时获取用户的健身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展示,帮助用户了解自己的健身状态和进展。(4)提供丰富的健身知识和资源。通过健身文章、专家讲座等呈现形式,获取最新的健身资讯和科学的健身知识,提升健身的专业性和可持续性。(5)支持在线预约和管理功能。用户可以在线预约课程、场地和私教服务,通过平台管理功能查看自己的预约信息,提供便捷的预约和管理体验。
4.4制定城市健身服务政策
截至2021年底,国家层面的全民健身法律法规体系包括3部法律、7部行政法规、165件规范性文件,法律法规的有效落实既是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公民享受充分健身权利的重要保障。政府可通过以下举措对服务匹配进行优化。(1)健身服务监管和质量控制。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对健身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保护居民的权益和确保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2)加大健身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力度。政府提供多样化的健身设备,同时制定健身场所规划和布局政策,合理分布健身场所,确保市民能够方便地享用设施。(3)提供健身服务补贴和减免。政府通过补贴和减免方式为居民减轻经济负担,促使更多居民参与。(4)提供健身教育和培训支持。开展教育或培训,提升健身服务从业人员专业水平。(5)组织和支持健身和推广活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以开放办赛理念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组织方式,打造健身比赛、健身节等活动,建成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11]。(6)建立健身服务监管机制,加强对健身机构和教练的监督和管理,保障居民权益。
4.5宣传与推广城市健身服务
为提高城市居民健康水平,可采取以下措施。(1)针对不同居民群体的健身需求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宣传策略。(2)通过电视、广播等渠道进行健身服务与推广,确保宣传信息能够广泛传播覆盖到不同居民群体,提高健身服务的知晓度,同时强调健身服务的价值和效果和积极影响。(3)定期举办健身宣传活动。通过健身主题活动吸引城市居民参与,提供亲身体验和互动机会,增加对健身服务的兴趣和认同感。(4)与相关机构和品牌合作,共同推广健身服务。通过与健身器材供应商、健身俱乐部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宣传和推广活动,扩大健身服务的影响力和受众群体。
参考文献
[1]壽茂业.全民健身视域下银川市大众冰雪运动开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宁夏大学,2022.
[2]史小强,戴健.“十四五”时期我国全民健身发展的形势要求、现实基础与目标举措[J].体育科学,2021,41(04):3-13.
[3]范宪伟.擘画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专家解读[N].中国体育报,2022-03-28(01).
[4]肖坤鹏,刘长江.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内涵、基础与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2(12):59-65.
[5]周岱霖,黄慧明.供需关联视角下的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以广州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12):1-5.
[6]熊禄全,张玲燕,孔庆波.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治理的内在需求与路径导向[J].体育科学,2018,38(04):22-36.
[7]耿亚新,张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设施的高质量发展可视化研究[J].田径,2022(07):59-61.
[8]国新办举行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布会[J].中国产经,2022,287(07):20-29.
[9]孙贵芳.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探索——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规划与服务质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4):213.
[10]邹青海,董宇,卢再水.大数据嵌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治理机理、运作逻辑与靶向路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3,38(12):1-9.
[11]曹可强.上海市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研,2022,43(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