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语境下主流媒体“三农”报道的叙事策略与创新路径

2023-11-06 14:09:28赫珍珍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三农

赫珍珍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三农”相关工作事关国家现代化发展全局,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深入系统的阐述,同时也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详细规划和科学部署,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当前的“三农”工作已经迈进了新的发展阶段,要切合实际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构建新发展格局。主流媒体要与党和人民共呼吸、与时代共进步,应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引,做好农业农村主题报道,为乡村振兴与“三农”工作发挥作用,这也是主流媒体应有之责。

进入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新阶段,主流媒体应顺应时代,做好“三农”主题报道,面对新挑战、新情况要及时发挥媒体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主流媒体做好“三农”主题报道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振兴乡村战略中所赋予的使命和任务,参与乡村振兴报道也是主流媒体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促进媒体融合的新契机。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更要把握好自身角色定位,发挥好桥梁作用,将党和人民密切联系在一起,宣传党的政策,反映群众呼声。主流媒体要深入基层,力求在思想观念上实现新飞跃,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将工作重心放在基层、放在群众,践行“走转改”要求,创作出贴近乡土民情的好作品,真正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

2020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媒体融合被提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而做好媒体的融合发展,必须注重媒体的“融”“合”,即媒体要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同时,创新传播手段,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应用,打破旧有新闻叙事方式,打造多媒体传播矩阵,促进新闻的故事化表达,以灵活的新闻叙事技巧增强新闻产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尤其是在“三农”主题报道的新闻实践中,主流媒体要减少生硬的政策宣传,多一点贴合人民群众生活和实际的“真人真事”,通过不断创新新闻叙事策略,扎根祖國大地,生动讲述乡村故事。

平民声音:叙事主体聚焦构建叙事场景

叙事学中往往以声音和视角来分析“谁看”和“谁说”的问题,以何种视角讲述何种声音可以反映出媒体新闻叙事的整体架构和叙事理念。主流媒体代表官方权威传播渠道,仍然具有不可取代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而在当下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的传递有赖于每一个网络节点的主体发挥毛细血管作用从而抵达网络用户,达成新闻故事的交互。因此,“三农”主题新闻报道更要充分凸显故事人物自身,通过平凡人物的“现身”来拉近与读者间的距离,以新闻主体的聚焦叙事打破传统叙事框架,通过平民叙事主体的情感表达增强新闻故事本身的亲切感,突破官方严肃身份的话语表达,突出故事人物和用户之前的对话与情感互动。

这种突出平民声音的叙事方式也在“三农”主题报道当中广泛应用,在山西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系列专题《一只手工皮具的世界之旅》中,以新冠肺炎疫情流行为时代背景,聚焦山西省泽州县底道街村一对父女制作的手工皮具,展现了一场手工皮具奇特的销售之旅。这一专题展现出山西省一个小山村的互联网实践,将当地的地方特色工艺依托网络和全球客户连接起来,也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本。在第32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专题类获奖作品中,获得一等奖的《老表们的新生活——鸟哥“打”鸟》讲述了江西婺源县农民余鹏海发现家乡生态优化、珍稀鸟类增多后,趁势当上“鸟导”的故事。他先后带过30多个国家的上千名观鸟爱好者在婺源拍鸟,由此脱贫致富。这一新闻专题彰显出乡村振兴路上新农民的新身份、新职业,同时以第一人称进行讲述,用“鸟哥”的自述串联全片,真情流露构建情感共鸣,这种叙事人称也构建出新闻故事主体和观众在场的传播场域。同时以生动的语言记录让观众更容易进入“老表们的新生活”,增强了新闻故事传播的交流互动感,使人真切感受到农业农村的新变化和新发展。

知微观著:微处着眼凸显宏大主题

传统新闻报道的宏观命题主要是集中在导语部分,而标题受限于简洁凝练的新闻写作要求,因此仅对导语中蕴含的宏观命题做概述性的提炼或对主题做画龙点睛式的表达。而在融媒体时代,顺应互联网用户的“读题”习惯,依托短视频和图片的传播手段,主流媒体的标题更多聚焦生动细节。生动的故事细节更能够凸显新闻人物的特点,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可能更容易形象地刻画出典型人物。例如,在第31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专题报道二等奖《说“彝”解字:这间“房”有丝也有粮》中,创造性地运用“说文解字”的手法,从“彝”字切入,用创意的拆字解字的视频形式展现了当地生活的巨大变化。该新闻综合对比1949年的历史资料图片和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凉山视察时的资料镜头,突出显现历史纵深感,展现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高度重视。作品以“彝”字贯穿全文,通过“彝”字串联起两代领导人对一个民族的深厚感情,同时巧妙地将“彝”字拆分为“彑”“米”“糸”“廾”四个偏旁部首,从有车、有房、有丝、有粮四个层面,创造性地展现了彝族群众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政策的带动下给他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将宏大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主题巧妙地融入彝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围绕彝族的这个“彝”字做文章,通过视频创作,以小见大、活泼生动地展现了四川彝族地区脱贫后的幸福生活。

沉浸体验:融媒体叙事手段勾勒互动空间

当前主流媒体“三农”主题报道的新闻叙事结构逐渐转向以对话互动为主的交互性叙事,这也是在社交媒体时代和读者用户相融合的重要手段,正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视察《解放军报》时所提出的“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的触角就伸到哪里”的观点。通过融媒体新闻传播手段,着力打造交互性强、形态多样的互动新闻,让用户主动参与新闻故事的展开和表达,在用户深入参与故事进程的同时,打造沉浸式交互场景,强化读者对新闻故事所蕴含意义的感知和共鸣。例如,央视新闻客户端在VR全景频道中所推出的 《我是你的眼——总书记来到我们家》这一作品,就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4月15日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中益乡华溪村考察这一新闻事件而制作的VR全景新闻。内容主要聚焦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华溪村农户家们的考察路线,该新闻作品提供了走进现场、线路选择、360度视角切换等选择功能,用户可以通过点击或者滑动屏幕等方式,通过第一人称视角进入农户马培清、谭登周的家。在新闻故事空间内,用户也可以自主切换空间场景,进行360度全真全景来观看华溪村农户家、田间地头的实景实况,实现新闻观看者在VR场景报道中的沉浸式体验,在交互式的参与中加深观看者对华溪村扶贫成果与振兴工作的感知和了解。此外,主流媒体还利用多种媒介元素实现跨文本融合性新闻叙事。通过各种媒介所特有的传播特性的发挥,利用多种数字技术诸如H5、VR、AR等,以文字、图像等语言符号及非语言符号,多维度讲述新闻故事的融合性叙事文本,进一步丰富用户对新闻的可视化体验。

导向为先:把握乡村振兴总基调

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强调,要全面扎实推进农业农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着力推动产业兴村、人才兴村、文化兴村、生态兴村、组织兴村、平安兴村等工作。中共中央于2022年正式出台《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实施乡村振兴责任制,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因地制宜、各负其责,全面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对地方农村工作的主体责任,展现出党中央对新时代、新征程中“三农”工作始终如一的高度重视。因此,主流媒体在“三农”报道中必须紧抓焦点,坚守舆论导向,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向和发展目标为报道重点,把握振兴总基调,稳住报道基本点。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其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全党全国人民都要从党报党刊中寻找精神“定盘星”,因此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导向为先。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并不是一味死守政治思想宣传,而是要在报道写作中展现催人奋进的强大力量,做好“三农”主题报道,关键要提高报道质量和水平,新闻媒体要把握好报道工作的时、度、效,彰显农业农村在稳中有进的发展步调中所展现的新形态、新风貌,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提供媒体支撑,保持“三农”报道战略定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内容至上:多元视角挖掘地方特色

要改变传统“三农”报道样态和风格,根本在内容,关键在内容。如何能达到入眼、入脑、入心的传播效果,最终还是要看报道内容的质量,主流媒体要从乡村振兴战略基调出发,坚持输出优质内容,立足地方,深入挖掘当地特色,以多元报道角度展現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的新面貌。

主流媒体“三农”报道要整合报道资源,拓宽报道视角。首先,建立和完善多方报道主体资料库,强化行业专家、农业部门、媒体资源以及农民群众之间的多方合作,在新闻报道中及时提供不同故事侧面,从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过程中拓展报道视野,提升优质乡村内容的新闻供给能力。其次,主流媒体更要扎根当地生活,挖掘地方特色。一些地方性的风土人情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可以展现出新亮点,主流媒体要依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方媒体品牌,借助本土化优势,以真实接地气的话语、多元的新闻视角报道人民群众关心的事实。在《河南日报》农业版面中,就从农村经济产业改革、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农民的文明精神风貌等不同方面展现了现代农村农民的整体面貌。例如,《枣林镇 筑暖巢 引雁归》展现舞钢市枣林镇创业招商引资、吸纳返乡务工人员,通过发展食品加工产业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活力;《襄城县 产业兴旺 人居和美》聚焦襄城县发展家庭农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同时,积极建设美丽乡村,综合整治乡村人居环境,开展“清脏治乱拆违增绿”集中攻坚行动,集中展现了将生态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底色的关键和支撑。

多媒融合:屏端联动提升传播效果

目前,“三农”报道面临的舆论环境已经发生改变,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其中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93亿。可以说,移动手机已经逐步成为农民的“新农具”。因此,主流媒体在“三农”主题新闻报道中,一定要强化融合意识,打造全息媒体报道传播网络,唱好乡村振兴“大合唱”。

形态方面,主流媒体在分析移动端以及电视端的传播规律和优劣后,要进一步把握二者优势,促进大小屏联动融合,提升报道效果。随着移动传播时代的发展,媒体间融合互通也在不断深入,诸如短视频、H5、AR、VR全景报道、动画新闻等多形态的报道形式,能够让用户更深入地参与其中,获得网络互动体验。在传播效果方面,通过大小屏端融合,采取电视频道和移动手机联动的方式进行立体化传播,可以方便主流媒体全方位普及政府政策和农业知识,城市居民也能够在移动端接收融媒体乡村报道,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相关设备体验现代乡村的居住环境和农民的日常生活,建立相关场景促进城乡居民间的情感联结和共鸣,增强乡村振兴报道议题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乡村报道传播的用户体验感。

专业素养:扎根乡村反映实际

乡村振兴语境下,主流媒体报道“三农”新闻必须契合新时代发展理念,其中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就是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媒体工作者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必须着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树立理性认识。反映乡村实际务必求真求实,新闻报道必须准确、及时地反映实际,要直视矛盾和问题,敢于为农民说真话,这是搞好新闻报道、办好媒体的一个关键问题。同时也不能为赚取流量、博人眼球而有意夸大甚至歪曲事实。

同时,主流媒体也要接地气,要主动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强化和用户的网际互动,树立用户思维。“三农”报道要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就必须深入农村实际生活,要让农民把新闻工作者当成自己人一样畅所欲言、诉说心声,才能写出动人的乡村故事,新闻报道才能更加催人奋进。因此,要增强“三农”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和影响力,最根本还是要基于事实,基于实际生活,只有扎根现实、扎根乡村才能创作出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报道作品。

我国主流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在新闻报道中要加强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迈向共同富裕目标的背景下,做好“三农”主题报道更要密切联系广大的农民群众。依据不同的环境、经济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宣传报道,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发展发挥出媒体应有优势,在日常报道中新闻媒体要主动贴近农村生活实际,展示农民文明风貌,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主流媒体可以借助新型数字技术推进媒体多元融合,运用多种媒介叙事样态,创新报道传播手段,以更加接地气的平民化视角聚焦乡村实际,挖掘趣味化、通俗性的日常生活,将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糅合于细节之中,通过多样传播形态增强“三农”报道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强化新闻用户的社会共识和价值认同。

猜你喜欢
三农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9:34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7:46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1:38
“五个坚持”做好“三农”工作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11-27 19:19:53
《走进三农》电视栏目
讲好三农好故事 唱响三农好声音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44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0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2
观察·图说三农
甘肃农业(2017年15期)2017-09-03 08:56:39
栉风沐雨,服务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