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升新闻的"情感温度"

2023-11-06 14:09:28徐敏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工作者当事人

新闻能够反映社会风气、社会意识、社会问题,新闻报道的范围包含人口、就业、邻里关系、风俗习惯、社会现象等。可以说,新闻报道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新闻的舆论导向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近年来,民生类的新闻与日俱增,各类报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类报道的读者群体逐渐增多,而新闻的“情感温度”概念也基于此背景下被提起。新闻的“情感温度”,是通过新闻报道对读者起到积极正向的引导,使得社会呈现出良好的氛围,使得社会具备人文关怀,追求新闻的“情感温度”应该成为未来媒体发展的核心。

新闻的“情感温度”需求

新闻工作者自身需求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塞缪尔·布里德曼在《给年轻记者的信》这一专栏文章中写道,当代新闻记者要拥有道德,要拥有善良仁慈的心,要拉近新闻与人性之间的距离,让新闻成为情感沟通的桥梁,不要将新闻与情感脱离开来。情感能够传递出社会能量,是保障新闻拥有温度的前提条件。只有新闻具有温度,才能够在读者与社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而新闻工作者想提升新闻的“情感温度”,一方面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抒发出作为公民的个人情感。

社会责任是新闻工作者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的主要體现,《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进一步强调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意识,新闻工作者要维护自身的声誉,要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当中,新闻工作者要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约束,坚守自身的道德底线,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引导舆论及营造社会环境方面的深刻作用,为温暖社会作出不懈努力。

与此同时,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之中,要投入充分的热情。特别是在对新闻当事人进行取证及采访的过程当中,要接近新闻当事人的情感。让整个事件以最真实的状态体现出来,要真正体会新闻当事人的感受,要在基于真情流露的基础上进行新闻报道。除此之外,新闻工作者还要满怀爱心,写出具有真情的文章,既担负起社会责任,也流露出真情实感。

社会舆论需求

社会新闻由于其覆盖范围较广,较为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且包含一定的可读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是报刊之中无法缺失的一块内容,同时也是最能够引起社会热议的报道。可以说,社会新闻对于舆论引导来讲具有强大的力量,社会新闻需要担当起思想道德教化的任务,推进我国文明建设。

舆论引导从根本上讲,是利用媒体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指引社会长久健康发展。正能量的舆论导向,能够起到弘扬主旋律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在此之中融入温度,使得报道具备积极的能量,要在此之中体现出我国的主流观念,要贴近人们的生活,要契合社会整体诉求,要发挥出舆论引导的最大正向作用。

新闻在有温度的同时,也要兼顾内容及形式,要用具备创新性的新闻,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及鉴赏水平,在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中,加强我国的凝聚力,展现当代人们的精神力量。

新闻当事人需求

新闻与人们的生活相贴合,所报道的新闻当事人,通常都是我国社会中的普通人,普通人在被报道的过程当中,多数会感觉到不适应,甚至存在抗拒情绪。因此,当普通人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其希望能够拥有一定的隐私空间,其需要一个相对安全及舒适的环境,其希望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当中能够不受到伤害,这种思想常存在于对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当中。

随着新闻传播媒介愈发多元化,新闻工作者逐渐着眼于我国的弱势群体,关于弱势群体的报道量逐年增加。从报道农民工子女上学,到助力农民工向企业讨要薪资;从报道困难家庭,到助力关怀孤寡老人。这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国弱势群体解决了现实困难,使得人们逐渐增加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

弱势群体在接受新闻采访的过程当中,其心态与普通人有着较大不同,其内心情感较为复杂。一方面其希望能够通过媒体获得社会的帮助,解决现实生活之中的困难。另一方面其希望自身的事情不要被过度报道,要能够有尊严地站在社会公众面前,希望媒体能够充分感受其心情,希望能够受到社会各界的平等关心。因此,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当中,要尊重新闻当事人的意见,要让新闻当事人感受到新闻的温度。

新闻“情感温度”缺失的原因

过分追求经济效益

随着新兴媒体在新闻领域当中的介入,促使传统媒体在市场竞争当中自谋生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媒体之间的市场竞争,使得各个媒体不得不提高自身能力,努力在市场浪潮之中站稳脚跟。

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之中,如果媒体不能受到读者的喜爱,就难以提升发行量,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而部分媒体为追求经济效益,逐渐将新闻报道的重心放到社会公众的偏好上。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以社会公众的偏好为立足点。这样的新闻,只能满足部分读者的表面需求,而没有真正关注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沟通,没有认识到读者及社会的需求,从而使得媒体自身在竞争当中迷失自我,丧失社会责任,致使拥有温度的新闻在逐渐减少,而低俗的报道在逐渐增多。在这种形势之下,越来越多拥有低级趣味的媒体受众被培养出来,影响着受众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部分媒体的眼中,市场就是人民群众的需求,逐渐开始在挖掘素材上下功夫,不惜降低品味,刊登一些血腥、暴力的新闻,迎合少部分受众群体的低级趣味。在这些媒体的影响下,致使我国社会上恶趣味的受众逐渐增长,随之对于恶趣味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缺乏法律约束

在当下我国的转型发展时期,人们的思维越发多元化。基于人们思维多元化的背景下,部分媒体出现道德滑坡的状况。虽然我国在新闻行业内拥有多种类型的规范约束新闻发行,除《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外,还有由专业团体所制定的规范,如《中国报业自律公约》。但这些总体来讲,都只是约束新闻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缺乏一定强硬的法律效力,对于防止违背道德行为的发生作用微乎其微。

相关法律的缺失,致使在新闻报道的过程当中,只有新闻当事人的隐私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其才有可能拿起法律保护自身。在其他情况下,新闻当事人想要进行维权也无法可依。单就隐私权来讲,由于相关法律尚不健全,难以引起媒体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闻工作者意识的形成,容易在报道中涉足禁区。

提升新闻“情感温度”的路径

提升信息筛选能力

新闻信息筛选是新闻工作者进行新闻报道的首要环节,新闻信息能够为新闻工作者指引新闻报道方向。良好的新闻信息,能够帮助新闻工作者写出较高质量的文章。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每天都有着诸多事件发生,社会之中包含着数以千计的新闻信息。而新闻工作者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信息,如何才能挑选出具备报道价值的新闻呢?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能够紧跟新时代潮流,选取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新闻信息。并且所报道的内容取向,要能够体现当代的精神文化,要具备正向的价值观念,要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契合人們的诉求。所选取的报道素材,既要积极向上、真实,能够给予读者力量,也要负责任,具备正义感,能够体现出人间温情,传递社会爱心,传递社会正能量。

新闻工作者要想写出具有温度的新闻报道,在筛选新闻信息的过程当中,新闻工作者必须要用平静心去感悟,去挖掘。有些新闻事件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只要去挖掘,就会发现其是一个具备温度的典型事件,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使得新闻报道更具情感力量,传递人间真情。

拉近与新闻当事人距离

罗伯特·卡帕曾说过,如果某张照片并没有真实展现现场内容,没有给人们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受,只能说明该照片的拍摄人员距离战火太远。如果想要新闻报道拥有温度,拍摄者及报道者要秉持着真实原则,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之中,拥有着身临其境之感。唯有真实事件,才能够吸引读者,带领读者走入到新闻现场,才能够真正拉近读者与当事人的距离,提升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因而,新闻工作者要想提升自身报道的温度,就必须将自身想象成为事件的当事人,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对事件进行探索,以此将事件的全貌及发生过程还原给读者。利用媒体这一媒介,将读者带入到事件场景当中,提升读者与当事人的情感互动力。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新闻工作者要对此拥有良好的把握,要把握好二者的距离,要避免忽视新闻当事人的心理,要尽量避免自身对当事人所造成的影响,要避免当事人受到二次伤害。

新闻语言是一篇新闻稿完成的核心元素,其对于新闻传播来讲,具有着其他元素无可替代的作用,担负着事件还原的媒介作用。与此同时,新闻语言拥有着多元的组成方式,所能够传达的情感更为多样。即使同样文字,排列组合的过程中,若标点有差异,所传达的意味都会大相径庭。

良好的新闻语言,能够向新闻读者准确传达出新闻工作者想要表达的事件观点,与新闻读者建立起信息输出的渠道。而新闻工作者要想达到这一点,不一定需要具备多么华丽的词组造句,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工作者要能够深入到新闻事件当中,对于新闻事件拥有自我的体会,如果这样,即使新闻工作者用最平实的语言来讲述事件,也同样能够给读者带来情感冲击。这主要是源于真实才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工作者唯有牢抓该原则,才能够使得报道具备感染力,才能够用朴实语言取得读者的情感共鸣,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具感染力,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有温度的新闻报道,不仅会给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还会给读者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会使读者受到感染,进而起到激励并陶冶读者情操的作用,提高舆论引导的感召力及影响力。

强化法律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良好的制度,才能够对人形成约束力。为鼓励我国媒体创造出更多有温度的新闻,在社会之中营造出全民正能量,防止新闻报道出现多种不当行为,政府就要积极建立起与之相应的约束机制,用制度约束人。从当下我国新闻法律的情况来看,我国与之相关的法律不够健全,对于新闻工作者的约束力不够,导致出现低俗的新闻报道,其主要以博取读者眼球,赚取经济效益为目的。而要彻底抨击并消灭这一现象,就要尽快出台与之相应的法律,建立起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指出媒体在报道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根源上防止这种报道的出现,营造出良好的新闻环境。

与此同时,对于当前我国现存的与新闻相关的规章制度,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落实,要对我国社会之中所存在的一些不合规矩的新闻进行打击,并集中处置一批违规媒体。减少猎奇、刺激的新闻报道数量,弘扬新闻报道的正能量主旋律,鼓励媒体关注我国社会当中的优质事件,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营造健康的舆论风尚。

作者简介:

徐敏(1987—),女,汉,浙江永康市,金华开发区融媒体中心新闻采编,本科学历,从事新闻工作。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工作者当事人
我不喜欢你
派出所工作(2022年3期)2022-04-20 18:50:05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黄河之声(2021年2期)2021-03-29 01:20:20
美国就业歧视当事人的诉讼权保障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34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0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人民调解(2019年1期)2019-03-15 09:27:44
什么是赞扬激励法?
兵团工运(2018年11期)2018-01-22 09:32:17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